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穿越非洲两百年》深度观察智人起源之地,全景式呈现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状,一部有温
铛铛铃2025-08-02【历史】21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聊聊《穿越非洲200年》这本书。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了解,可能都落后了好几年。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经历过这种情况,那时它其实已经非常富裕,但很多人还以为,它还没从二战的影响中恢复过来。21世纪初,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现在轮到非洲了。提起非洲,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混乱和落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世界表现出欢欣鼓舞,然而事实却是冷冰冰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不仅没有立即发展起来,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混乱和衰退。比如90年代的卢旺达大屠杀和刚果内战,让很多人对非洲失去了信心。但那只是非洲历史上的一个阶段,现在,非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门槛上。
这本书《穿越非洲200年》,由郭建龙老师撰写,他亲自踏遍非洲17个国家,50多个城市,让我们的视角随着他的脚步,穿梭在非洲近200年的历史里。
首先,我们得知道,非洲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它由50多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相当于三个欧洲或四个澳大利亚,所以这块大陆的多样性是不可忽视的。非洲的第一个百年,也就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标志着它被彻底殖民和分割的时期。第二个百年是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个时期非洲国家纷纷争取独立,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中经历了无数挑战。这两个百年的历史,深刻地塑造了今天的非洲。
大家经常说非洲是混乱和落后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这块大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一个百年中,非洲面对的不仅是资源掠夺和人口贩卖,还有由殖民统治带来的种种不平衡。比如英国和法国在殖民方式上的不同,英国将殖民地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法国则是其为帝国的一部分。德国的殖民行为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而比利时则像挤干橙汁一样,将其殖民地榨干后留下混乱。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殖民地间的策略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所有的殖民行动,都只考虑殖民者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导致了非洲各殖民地独立时,如同一群带有先天问题的婴儿,他们需要花费数10年的时间,来克服这些难题。
这就要说到非洲的第二个百年,由于每个国家的殖民历史都不一样,他们在获得独立之后,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向。有些国家因为选错了方法,甚至差点走到了生死边缘。总的来说,非洲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不同代的领导人引领。第一代领导人专注于争取独立,但他们对如何建设国家了解不多。第二代领导人的目标是稳定国家,但往往结果更加混乱。第三代领导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家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很多非洲国家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顺利走出了初期的混乱状态。但世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欧洲的长期殖民统治,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欧洲殖民体系解体的那几十年中,变得更加严重。国家独立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非洲国家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遇到这么多问题呢?对非洲影响最深的两个欧洲国家,是英国和法国。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英国在其鼎盛时期,拥有了世界近1/4的土地,其中非洲的土地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从肯尼亚的内罗毕到西非冈比亚,从埃及的开罗到南非的开普敦,都曾笼罩在日不落帝国的阴霾之下。
那么,英国是怎样管理这些分散而庞大的土地的呢?英国采用了一种联邦制的管理框架,每个殖民地都有由英国派遣的总督,和一个议会式的机构,既能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同时也避免了对英国中央政府造成太大的管理压力。但是在殖民地设立议会,有时候会带来风险,就像北美殖民地最终独立一样。因此英国人又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在殖民地培育既有管理能力,又认可英国统治的当地精英,也就是买办阶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殖民地居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越来越多地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独立。
英国人看到殖民地独立的趋势后,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对付这一情况。他们首先在印度进行了实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时间比较长,当地精英也较早地加入了殖民政府,对英国有一定的认同感,所以英国尝试一点点放手印度,同时在印度搭建起对英国有利的制度,让印度继续在英国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作用。这次尝试在印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于是英国人打算将这一套策略应用到非洲。他们首先选择了西非的黄金海岸,也就是后来的加纳,这里虽然不是法国的主导地区,但对英国来说价值并不高。英国支持了一些政治上比较温和的精英,希望能够缓慢有序地推进独立。但结果出乎意料,当地议会选出了一位激进的总理恩克鲁马,他并不满足于英国人的步伐,加速了独立进程。紧接着,尼日利亚也宣布独立,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组成复杂。英国在离开前,尽力避免了各族群之间的冲突,比如让各地区保持相对自治,给人口最多的穆斯林群体更多的选票,希望能够平衡民主与统一。但这种平衡需要时间来磨合,匆忙的独立只会引起更多的问题。
至于东非,这里的价值对英国来说更高,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很多英国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并开发了大量土地。但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英国人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然而,面对当地黑人的压力,英国不得不考虑撤退。他们本打算围绕当地白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但黑人群体的强烈反对,甚至发生了暴力事件,迫使英国人匆忙离开,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在非洲的殖民历史中,法国是另一个对非洲有重大影响的国家,他们在非洲的殖民地面积甚至超过了英国。与英国采取的间接管理方式不同,法国实行的是直接管理。可以这样比喻,英国的殖民地就像是一群独立的孩子,而法国的殖民地则像是构成法兰西这个庞大身体的器官,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法国的殖民地往往只能生产某一种原料,甚至连加工都做不了,必须先运到法国加工再运回来。法国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国家体制是集权的,已经习惯了这种管理方式,同时,这也是防止殖民地脱离帝国控制的一种手段。
在殖民地争取独立的风潮下,法国受英联邦启发,创建了一个以法国大陆作为核心的法兰西共同体,试图保持对非洲殖民地的影响力。为了让这一联合体看起来是自愿加入的,法国设立了一个规则,即每个殖民地可以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是否要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为了确保结果符合他们的预期,法国的领导人在投票前一再强调,留在共同体,意味着可以继续享受法国的经济支援,如果选择独立,法国将撤回其所有的支持。大多数殖民地非常清楚,失去法国的帮助,意味着他们将难以建立起基本的政府机构,因此他们选择了留下。但几内亚却是个特例,它在公投中,有高达95%的人支持独立。法国试图以几内亚作为例子,向其他殖民地发出警告信号。几内亚宣布独立的那一刻起,法国就撤回了所有的支援,并将所有有价值的物品搬走,那些无法带走的则选择毁掉,这导致了几内亚政治、经济和金融的全面瘫痪。独立给几内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仿佛一夜之间倒退了10年。这种做法在短期看似有效,除了几内亚和法国从德国手中接管的其他几个殖民地外,大部分地区都留在了共同体内。然而,从长远来看,几内亚的选择,反而导致了法兰西共同体的解体。尽管法国撤回了支援,几内亚并没有屈服,几内亚的领导人塞古·杜尔成为了非洲的英雄,成为了抵抗强权的象征。他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支援,美国也不甘落后地提供了援助。塞古·杜尔凭借这些外部支援,成功镇压了国内的反对声音,并开启了他长达26年的统治生涯,直至他离世。
塞古·杜尔的经历,为非洲的政治家们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因此,法兰西共同体成立仅两年后,其他殖民地也纷纷宣布了独立。尽管非洲国家实现了独立,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对法国的依赖,直到今天,这种依赖仍然很深。他们缺少自己的工业基础,不得不依赖法国,进口大量的加工食品和机械设备,同时也要支付高额的费用。他们生产的初级产品大多销往法国,或通过法国转运。
随着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体制解体,非洲国家虽然独立了,但殖民者留下的问题依旧存在,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国界的随意划分和民族关系的挑拨。有的民族甚至被不同的殖民统治者分割开来。二战之后,这些被分割的地区重新合并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共存了。索马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曾同时被意大利和英国占领,意大利控制的区域人口虽多,但统治混乱,而英国控制的区域虽然秩序较好,但人口稀少。当两个部分在独立后合并成一个国家时,由意大利控制的区域成为了主导力量,但曾被英国控制的地区,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统治,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进行独立。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某个地区原来有许多种族,殖民者为了好统治,就把他们统统合成一个殖民地。这样一来,待到这块地方独立了,这些种族却发现自己处境尴尬,相互间的争斗就此展开。北非的利比亚和苏丹,西非的尼日利亚、中非的刚果,还有东非的乌干达都是这种情况。而且还有些情况更糟,比如某些地方在被殖民之前,国内的不同族群之间,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殖民者来了之后,不但没想着解决这些矛盾,反而利用其中一方对抗另一方,使得冲突愈发尖锐。殖民者一走,这些地方往往就会陷入内战的泥潭,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欧洲殖民者播下了种子,种出来的却是苦果,最后还得非洲人自己承担后果。
这些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路可谓是坎坷,那么非洲该怎样治疗这些伤痛,争取发展呢?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非洲国家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这些年里,他们大概历经了三代领导人,这些领导人因为成长背景,社会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使命和行事风格也大不同。那么非洲各国的历代领导人都面临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通常是在殖民时代末期长大的,他们口才了得,热情满满,有着远大的理想,在领导民众抗争中表现出色,但他们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所以在国家独立后,他们在建设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加纳是非洲殖民地里最早独立的一个国家,恩克鲁马,就是领导加纳走向独立的那位领导人。本来一个国家建立后,应该专注于内部建设,但恩克鲁马却把重点放在了扩大国际影响力上。1966年的2月,他突然出现在北京,和周恩来总理见面了。其实他去中国,主要是为了和越南的胡志明签订协议,准备派军参加越南战争。而这时候,加纳国内大约有600名士兵,被命令前往首都,但他们中有的人被告知要去越南,有的却说是要去非洲南部,帮忙反抗白人统治。加纳其实是个西非的小国,国家刚建立不久,需要建设的地方多的是,但恩克鲁马却忙着,想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他不断出席各种国际活动,代表非洲发声。之前称为黄金海岸的加纳其实有点家底,但在恩克鲁马这么一搞腾之后,国家财政开始紧张了,民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连军队也对他有意见了。他们觉得恩克鲁马在军费上,对首都的部队偏心,让其他士兵受苦,现在还要派他们去外面打仗,大家心里想着,与其在外头受这些乱指挥,还不如直接在首都搞个政变。就这样,加纳发生了第一次军事政变。实际上参与的不止有加纳的军人,英国人也在背后搅和。英国人已经撤出非洲好一阵子了,但他们回来插一脚,是因为恩克鲁马一直在鼓动非洲国家反对他们,反应的情绪在提升,很多国家也不一定受得了这种折腾。确实要发展经济,需要自力更生,但对于习惯了依赖殖民者的非洲国家来说,突然切断与欧洲的联系,就意味着丧失了发展的动力。所以就在恩克鲁马在北京的时候,他还是国家总统,不料第二天他就成了流亡者,突然之间他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去越南的计划也泡汤了。最让他难过的不是英国人的干预,也不是国内的政变,而是加纳人民的反应,民众听说他下台,不但没伤心,反而还庆祝起来。恩克鲁马带领他们摆脱了殖民统治,但民众为什么对他没那份留恋呢?因为恩克鲁马不仅搞不定外交,国内的状况也一团糟,他试图通过政府指导经济成立国有企业,结果却导致了严重的腐败,民众抱怨连连,加上他还对种植可可的农民征重税,本来过得还算不错,他们也变得不满。人们本以为只要恩克鲁马下台,好日子就能回来,但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加纳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恩克鲁马的离开变得一帆风顺。
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像是追逐梦想的人,他们怀揣着对非洲乃至全世界的美好愿景,但他们自己的国家却管理得不太好。接着是第二代领导人,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国内事务,他们的任务是给国家带来秩序。这一代人大都在革命和斗争中成长起来,许多是军人背景,并且是靠武力来夺取政权的。前面我们讲到加纳的变故,恩克鲁马下台后,加纳的局势并没有因此稳定下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加纳经历了两次军政府统治和两次共和国时期,七位总统接连上台,其中1979年就有三位总统遭枪杀。东非的乌干达也是个例子,1971年,乌干达的陆军参谋长伊迪·阿明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阿明曾经在英国殖民军队中服务,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因此军事生涯颇为顺利,直至升至陆军参谋长。在英国人的默许下,他发动了政变,并自立为总统。阿明在军事上可能还行,但要治理国家就显得不知所措了。他觉得国家经济不好,全是别国的破坏,当时乌干达有不少印度裔民众,阿明就四处宣扬,说他们掠夺了黑人的财富,他命令这些印度人在三个月内离开乌干达,结果国家不仅失去了资金,还失去了技术和管理能力。此后,阿明又开始攻击白人,乌干达建国后曾是英联邦成员,维持与英国的联系,但也不知为了什么,阿明反复声称要取代英国女王,成为英联邦领袖,因为他曾在苏格兰军队服役,还自称苏格兰国王,这导致英国在1977年跟乌干达断了外交关系。阿明也不在意,还宣布自己战胜了大英帝国,成了征服者。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给自己树立高大上的尊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尊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统治者都有类似的举动,阿明给自己的尊号更是夸张的紧,他自称为“乌干达全体人民的救星、国父、胜利大十字勋章、杰出服务勋章和军事十字勋章获得者、大英帝国的伟大征服者、陆地与海洋的统治者、陆军元帅、共和国终身总统、博伊迪·阿明大大阁下”等一长串头衔,就这么几十个字,比朱元璋还离谱。对了,“大大”在乌干达语中是对男人的一种尊称,听上去阿明就像个滑稽的表演者,但无知而又掌握权力的人会带来灾难,乌干达的经济就是例证。后来阿明得到了来自利比亚的卡扎菲和苏联民主德国的支持,但是他把钱都揣进了自己口袋,民众自然不满,阿明开始镇压反对声音,死难者数以10万计,据说因为埋尸体的坑都挖不够快,士兵直接把尸体扔进尼罗河喂鳄鱼,结果尸体太多,堵住了水道,电站都停电了。
非洲的领导人中有这么一种现象,最独裁的往往都是第二代,第一代大都是有理想的人,但他们不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性,第二代领导人之所以能上台,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这个空子,但他们缺乏教育,有的甚至是文盲,建立起来的政权五花八门,就是因为这些第二代领导人的动荡,人们更加意识到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非洲的第三代领导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对非洲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领导下,非洲逐步走过了艰难的独立初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你可能看过《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卢旺达的种族屠杀。卢旺达位于刚才提到的乌干达西南方,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卢旺达有两个关系并不特别清晰的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他们有共同的祖先,血缘关系接近,只是社会地位不一样,胡图族是耕种的农民,图西族则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牧牛人。德国人来到卢旺达后,就加深了这种种族界限,德国在内部搞人种优劣区分,把这套理念也带到了海外。后来比利时接管了卢旺达,更加强化了这种分化,使得两个族群的关系变得紧张。在这种错误理论和政治操弄下,胡图族和图西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1994年4月,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短短百天内,有大约50万至100万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结束了卢旺达的血腥屠杀的是卡加梅,这位领导人,虽然成功止住了暴力,但社会上的问题才刚开始显露。通常情况下,作恶的人会受到惩罚,杀人者必须偿命,但如果整个民族都卷入了杀戮,责任又该如何追究呢?卡加梅是图西族人,他在建立新政府时,邀请了很多看法比较中立的胡图族政治家加入,总统的职位也由一位胡图族人担任,作为和解的象征,卡加梅自己则担任副总统,而内阁中2/3的席位也被胡图族占据。为了修复裂痕,防止报复行为的发生,卡加梅采取了三个措施。首先,他取消了身份证上的族群分类,没有了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划分,只有卢旺达人这一个统一身份。第二步,为了不让大量的罪犯等待审判而死去,他们加快了对罪犯的审判过程,因为正规法官短缺,卢旺达创造了一种基层法庭制度,从民间选出品行端正的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在乡村组织审判,这样凶手受到了审判,人民也通过观看审判,重新回顾了当年的荒唐行为,使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到了2012年,这些基层法庭结束了他们的使命,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超过1万2000个这样的法庭,处理了超过120万件案件。尽管这种基层法庭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人仍然感到庆幸,因为卢旺达最黑暗的一页终于翻篇了。第三步,为了防止黑暗的历史重演,必须让人民有工作、有追求,过上更好的生活。卢旺达地小,资源少,不临海,人多地少,两大族群的冲突,归根到底是在争夺有限的资源。在卡加梅的领导下,卢旺达发展信息服务业,成为了一个新的方向,他希望通过高科技产业,让国家突破非洲的局限。当然,卢旺达的基础条件,并不允许他轻松进入高科技领域,但好在之前有很多卢旺达人,像当年的犹太人一样,逃亡到世界各地,在外累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在卡加梅的邀请下,这些人带着资金回流,开始从事技术建设。此外,还有大量的投资,流入了卢旺达优质的咖啡种植和加工行业,世界对卢旺达种族屠杀的同情,也使得卢旺达的咖啡,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除了吸引流亡者回归,卡加梅还废除了很多束缚性的规则,欢迎各方资本进入。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卡加梅也宣称愿意学习中国的经验,只要是能促进快速发展的做法,卡加梅这样的第三代非洲领导人非常务实,他们知道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不尝试去做所有的事情,而是专注于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经济繁荣,人民才会团结在国家周围,国家才能稳定,社会的其他问题,也只有在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上才能讨论。
直到现在,非洲的冲突虽然偶有发生,但无论是频率还是强度都在逐渐减少。从这个角度看,非洲正渐渐走出独立后的震荡期,走向发展期。现如今,发展这个词已经取代了混乱,成为了非洲的关键词。中国的手机、电器和其他产品已经遍及非洲市场,在土耳其、摩洛哥、印度,甚至是中东和中国,都能看到不少非洲商人做生意谋生。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已经出现了相对复杂的加工业,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依靠商业发展,而卢旺达等国家,则希望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成为非洲信息技术的领军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梯度变迁来看,非洲虽然目前还在较低层次,但它有着潜在的未来潜力。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重心先是转移到了日本,随后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之后是中国大陆,而最近2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接下来,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开始接手中国转出的产能,虽然非洲现在还无法与印度竞争,但未来二三十多年后,非洲或许会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舞台上显得更重要。从这个视角出发,非洲拥有世界级的未来潜力。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万历十五年》一个王朝的兴衰
- 《枪炮、病菌与钢铁》探寻自然力量如何左右人类文明兴衰沉浮
- 《丝绸之路》穿越千年时光,揭开文明交融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 《人类群星闪耀时》于历史长河中定格改变文明进程的璀璨高光时刻
- 《菊与刀》以文化双生花为钥,解锁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深层密码
- 《未来简史》穿透科技迷雾解码人类文明的进化新航向
- 《今日简史》 穿透当下迷雾,解码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突围法则
- 《巨浪下的小学》 以灭顶之灾叩问文明底线,在废墟与泪水中打捞人性至善的永恒锚点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以辐射尘封的沉默证词,在末日废墟上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忏悔与
- 《耶路撒冷三千年》 以圣城石阶丈量文明碰撞,在血火交织的信仰褶皱里镌刻人类永恒的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