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你需要怎样的全局视野看历史?

铛铛铃2025-08-22历史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历史书。

原书名叫《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麦克尼尔父子。

我们就轻松一点,称呼他们是大麦、小麦吧。

大麦曾出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被誉为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现代开创者之一。小麦约翰是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曾出任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

这本书目前国内有两个中文译本,分别为《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王进新教授等人。第二个版本是第一个版本的修订版,或者叫精装版。除了书名稍改动、版面更精美、价格稍贵之外,具体内容上总体一致,差别不大。

可能有人会问了,我作为一个金融研究者,怎么会推荐一本史学书籍呢?历史可以给我们更长远的视野,促使我们把当下放在一个更长的趋势内把握。从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来看,了解点历史,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对理解很多经济现象,比如经济金融周期、危机等,大有裨益。

我们现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当下放到更长的历史来考察,就如同要更好地了解中国,需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来考察,分别把握世界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中国的中国,才能帮助我们对当下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有温情与敬意。

说起世界史,史学家们也总是尝试用更好的叙事方法,来还原我们人类自身的过往。阿克顿勋爵牵头的剑桥史系列、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大麦本人的《世界史》,还有汤因比、史宾格勒等等,林林总总,体现了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历史的认知。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下一步还会往哪个方向去,这些著作在尝试回答常常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问题。

而麦氏这本书则尝试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审视整个人类史。这一视角的选择,至少麦氏本人比较得意,在书中也常常可以看得出来。用小麦的话说,写这本书的缘由是当年他看到最近刚刚去世的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启发他生出了一个念头,也就是他老爹大麦称之为一个愚蠢的念头:既然198页的篇幅可以囊括整个宇宙史,那就可以把整个人类史浓缩进200页内。对于动不动论斤卖都好贵的世界史,200页的世界史实在是非史学专业的读者所愿意看到的。当然,前提是的确能像《时间简史》那样,使读者对漫长的人类史有独到的梳理与洞察力,对读者节省了时间又能有启发。

一般来说,面对一本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阅读。如果模仿王国维的做学问三境界,那我们可以姑且称为读书之三境界。第一境界自然是“看山是山”,就是说读尽作者书中所写;第二境界自然是“看山不是山”,就是说读到作者含而未发、想说而未说,但也隐含在字里行间;第三境界则“看山还是山”,读到书中作者行文的视角逻辑,以及作者发现这一视角的深层思维逻辑。

今天我就粗略地沿着这三境界,分享一下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思考想法。

全书按时间顺序把整个人类史分成八部分:

一是人类的成长部分,也就是在11000年以前;

二是向食物生产的转变,在110003000年前;

三是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年;

四是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在公元200~1000年;

五是武士不断密集化的网络,在公元1000~1500年;

六是世界性网络的编织,在公元1450~1800年;

七是打破旧链条,拉紧新链条,在公元1750~1914年;

八是世界性网络的张力,也就是1890年以来的世界。

全书在这八部分前面有导论,后面有第九章“宏大图景和未来展望”,并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全书本身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的确有不少饶有新意的判断,而且循着这本书的视角和逻辑,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史实或史实背后的可能解释。另外,在阅读本书时,如果对照阅读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可能会有更多收获。

一、从世界看中国

但从中国史的角度,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汉唐宋明清的辉煌,秦隋元的动荡与暴力,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混乱,以及300年大治大乱的历史周期律。当我们跳出东亚,从全球的角度,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视野中发现历史上的中国,发现不同朝代在整个人类史中的独特的意义。

另外,从中国史看,北方游牧民族似乎一直是挑战,但从全球角度、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游牧民族所发挥的独特的历史作用,则是不容忽视的。

我曾经在杭州工作过,还曾经在大运河附近居住过,经常在大运河畔散步。放到历史的大潮中观察,大运河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在冷兵器时代,山川江海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当然,以山海编织的摇篮里孕育的华夏文明,还是给北部草原文明这一挑战者留出了突破口,这就是中国特殊的地缘结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但粮食这一农业文明时期最主要而且是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则主要来自东南,而主要河流如黄河、淮河、长江却是东西走向,海运因天气和海盗等因素损失率极高,因此运河就成了连接东西南北关键的一环。运河加黄河、淮河、长江,构成了汉字“王”字水运交通体系。所以隋朝之后,中国非但没有再出现像秦隋之前那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期,更是让中华文明稳步崛起,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局面。

公元1000年前后,中国就可以说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一个市场社会。隋朝遗留下来的运河系统带来的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商业活动也变得有利可图,东南沿海许多商业城市的崛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同时代的阿拉伯世界虽然非常强盛,由于主要靠陆路、驼队等运输,导致成本高,往往只有奢侈品才有利可图,所以就很难形成非常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宋朝金融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支付工具的创新,如铸币也就是纸币的发展,也大大便利了商业活动。再加上帝国官员逐步修正了古代儒学对商人的猜忌,允许商人有比以前更大的活动空间,一个活跃的市场社会就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

事实上,专业化所具有的各类优势,也在此时的中国就形成了。中国北部大量高技术的熔炉,早在1078年,就已经生产出不少于12.5万吨的铁。但是让很多研究者一直在好奇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发生大约700年之后大不列颠岛上所出现的那种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使回溯以往,这样一个起飞的技术基础,似乎在宋代就已经具备了。目前看,似乎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能够生产这么多生铁的野炉都陆续被关闭了。按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人推测应该发生在北宋灭亡、江北被金元占领时期,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如同始皇帝、蒙古铁骑,如果选择关掉这些野炉,其主要目的可能也主要是不让被统治者有机会大规模生产武器。

从全球网络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000年左右,两河流域诞生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世界与基督教世界漫长的攻伐,也就是十字军东征与圣战的拉锯,可以说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

回望明朝,这个由一个叫花子带领的、刚击溃了这颗星球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政权,不仅把汉人失去近百年的华夏大地的统治权再次收归治下,更是将失去了长达455年的燕云16州成功收复。从一个叫花子、赖和,到志龙、唐宋汉唐诸君诚有所未及的赫赫英主,再到七下西洋、一大点的永乐大帝,守土化民、德备天,就成了主要的治国方略,而显见逐利四方的国策了。因为与其国际贸易的收益相比,国家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以蒙古为代表的游牧民族。

中国在明朝这个阶段的退却保守,如果放到全球范围来看,西欧则呈现跃跃欲试的发展。这种缓慢的退却,到国际贸易全面兴起,显得更加突兀。到1750年左右,中国仍居于这个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位置。其实这一情况并不难理解,毕竟当时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而整体发展程度不低。有研究者猜测,很有可能当时富裕阶层就达到了西欧几个国家总人口的数量,按10%计就达到3000多万,而那时候的英国总人口都不到1000万。但大西洋经济圈,也就是指美洲与欧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开始强势崛起,只是直到瓦特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工业才有机会从总量上反超中国。

二、从世界看世界

漫长的人类网络,有很多有意思的耦合。比如公元前600~300年间,在北纬25度附近形成的所谓文明轴心,比如城邦式的希腊文明被罗马文明取代,而差不多同时代东方的中国也一统于秦汉。再比如1776年《国富论》《独立宣言》、瓦特蒸汽机的同时出现。

同样的,漫长的人类网络史也存在很多有意思的大分野。比如当13世纪如神兵天将的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百年之后,中国、阿拉伯世界和欧洲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在朱明王朝治下又迅速恢复了大一统,而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欧洲则涌现了一大批西、葡和英、法、德等小国豪强。再比如18世纪,当英法两国人民开始抬头看世界时,虽然他们的目光都扫过希腊的城邦体系和华夏的儒学体系,然而他们看到的却完全不同,英国人发现了“看不见的手”,也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法国人则发现了“再富有水的粥”,也就是民权意识。

这些分分合合中,对今天我们的全球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15世纪之后欧洲的崛起。那么西欧为何突然崛起呢?进入19世纪,德国又为何迅速富强?同样是岛国日本,明治维新为何抛弃英国而学习德国,并取得当时的成功呢?

相比东亚的大一统,欧洲自始至终都是分裂,甚至离散的。我们在欧洲旅行时,就能很清晰地体会到这一点。在欧洲旅行经常有这样的一个景点,例如站在一个多国交界的地点,往往可以同时站在几个国家的土地上。

欧洲文明的源头——地中海北岸的希腊联邦,从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大一统的愿望,小国寡民倒是更接近对他们的描述。山林阻隔,河流有限,更无运河横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宗教与掌握着军队的政权的分离,大一统在当时的技术上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欧洲不仅整体上没能实现大一统,即使在具体的国家中,也含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帝国集权、出现国王权力一直受到宗教、商人等的分割,这可以说既根源于地理环境,也被宗教所强化。这种相对松散的社会结构,正如伏尔泰所观察到的,能构建的秩序稳定是远远弱于中国的,但恰恰是这种“散”,孕育了各种多元化的、活跃的社会思潮的可能。一旦认识到相对另一种文明自己的落后程度、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叠加后发优势,就推动了巨大的思想解放,继之而来,就是从科技到经济、政治的全方面善变。

相比欧洲,中国的儒家哲学不像基督教那么与现实社会相悖,所以无论是天文学的进步还是新学的兴起,都并没有让儒学受到基督教那么强烈的冲击,相对势能也就弱化了不少。而新发现对天主教所描述的景象的巨大冲击,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客观上也使得科学进步的动力强大许多。

当时的欧洲地区充斥着瘟疫、饥荒和战火,而他们听到的远方则不仅有诗歌,更有满堂金玉。当奥斯曼、莫卧尔、清朝甚至日本享受着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和平时,西欧诸国经过长年战争的淬炼,形成了富有革命精神的思想体系和强大的热兵器军队。求生的强烈动机,促使他们拉开了人类现代化的序幕。

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人类一直心存畏惧的广袤海洋,成了后院的渔场和走亲访友的康庄大道。对比15世纪的中国和欧洲,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沿海国家与中国的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对海洋的态度和做法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后者作为中华帝国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大国策。于是从历史上看,往往来自朝廷的一纸禁海令,就可能将浩瀚大洋统统留给了在当时还可以说是相对落后的西欧诸国。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达伽马开始环绕非洲的航行。葡萄牙、西班牙东边有罗马帝国,并被伊斯兰国家征服,更易获得技术传播。就如同在书中指出的,在伊比利亚,常常由犹太学者所支持的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和数学传统,与西班牙、葡萄牙水手们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数学。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经验开始向北传播,法国、英国、荷兰纷纷加入。但是我们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然当时最先拥有了技术,并率先付诸行动,但其目的却主要为了财富,或者说国王对国家控制更强,从明到阿拉伯国家,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到法国、荷兰、英国递减,所以商业文明、思想解放就沿着另外的方向发展,率先从英国崛起,并实现了当时引人注目的成就。

也因此,从历史上考察,虽然是哥伦布率先发现了美洲,却是英国人成就了美洲。

向海洋扬帆远航的同时,人类内心的觉醒征途也已在路上。与东方的王阳明相呼应,马丁·路德于1517年成功开始了新教改革。从网络的角度看,路德的成功,一方面他运用了印刷机,更关键的是,欧洲北部各个城镇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传播,而这时候法国则是天主教的宗主国,罗马教廷所能做的无非是妥协。在欧洲,这种对各类宗教改革的取缔尝试陆续失败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的分裂、碎化和信息相对廉价而自由流动。

科学革命、法国启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相继而来。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能源基础。荷兰的黄金时代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低价的能源消耗,矿物燃料、泥炭的使用,然后就是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含有比技术革新和廉价能源更为重要的因素,一种新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对各种技术革新予以激励,使其变得更加容易,协商、政治、金融体系等也相应兴起。英国的各种内部特征,如大量的煤炭和钢铁和各种发展(这里指1688年之后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正在增强的世界性网络结合为一体,这个网络既包括了英国各种内部网络,如公路、运河、铁路、邮政服务,还包括了整个世界规模的网络,这里指海外贸易和殖民地以及人口的增长,从而为工业化创造了各种必要的条件。而其中自由和革新动机二者均占据了不寻常的比重。

相比英法崛起经历过的较长期的铺垫,德国从统一到富强的路径似乎更有爆发力。历史上西欧的历史基本是英法两国的对抗史,但1871年之后,德意志突然以极其迅速的方式崛起,打破了这一平衡,并促使英法联手。从地理位置看,德国的西部隔海有英国,西南是法国,其东有俄国,其北为波罗的海,其东南则是奥匈帝国,其南有意大利。如此列强环伺,却能实现如此崛起,是很值得深思的。可惜麦氏在本书中并未明确给出答案。

事实上,德意志算不上突然崛起,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是欧洲的强国,而随着中世纪全球性宗教大扩张趋势的反转,民族主义再次觉醒。与此同时,罗马教廷的进一步衰弱,德意志民族的大一统成了早晚的问题。适逢科技进步、思想启蒙、工业革命等因素的叠加,德意志民族在极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上迅速走向富强。

也正是因为从实现统一到走向富强的路径极其迅捷,同时,日本与德国相比,国体类似,民族性格相弱,地理位置也比较接近。同样的,日本的战略资源如煤炭、石油,也与德国类似,非常匮乏,而不像英国那样。日本便坚定选择了走德国式强国道路,而放弃了同样是岛国的英国式发展道路,并在当时迅速取得了德国式的成就。

然后就是帝国主义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英、法、美、德、日、俄、东亚四小龙、中国、印度等。而在冷兵器时代活跃了长达2000多年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在热兵器,尤其是动力车时代彻底瓦解。而知识和商业文明积累的不足,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抢劫式财富获取文化,则严重制约了游牧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这些国家想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新的变革。

三、历史的逻辑

当蒙古铁骑开拓的草原高速公路,让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西方人发现了富丽堂皇的东方文明,那么中国人通过这条文明大通道,以及随后的海上大通道,所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可以骄傲的资本。

我曾经到威尼斯去探访过马可·波罗的故居。据介绍,他在威尼斯的两处旧居相距不远。可以设想他离开当时的威尼斯,抵达当时的中国时,所可能感受到的巨大差距,也可以设想它记录下来的游记,也给当时的欧洲带来多少对于远方的向往。

历史一次次的提醒我们,技术进步是重要的,但是支持这种进步,网络的扩展、制度的进步、理念的解放,人与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会充分释放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霍金逝世了,李敖也逝世了,李嘉诚退休了,中美出现了贸易摩擦的迹象,全球都在跃跃欲试地吸引新经纪公司上市。这些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孤立信息,一旦将其放置到人类网络中,整幅画面便瞬间立体起来。

戊戌年,这个近代中国人几乎耳熟能详的干支纪年,带给我们的记忆总是振聋发聩。60年前,记住历史的是反右运动、3年自然灾害;120年前,戊戌变法的失败;180年前,林则徐受命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务。当时的林则徐也未必会感知得到,伴随着他南下的步伐,近代中国百年风雨大幕徐徐展开。

四、世界网络中的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把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意无意地裹挟到世界网络中。脸书、微信等将我们的言行记载、传播,而我们呢,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连接世界的庞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网络的日益扩大与严密化,使我们生存的社会越来越像熟人社会。长年累月的网络言行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与品格所形成的品牌,被这个网络记载下,并传递给其他节点。你的优秀和专业会被关注,你的小心眼也更容易被标签和揭发。你发的一条微博、一个朋友圈,甚至你读的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一次网购、一次外卖,都在事实上悄无声息地定义着你、描绘着你。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想作为人类巨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多来知乎与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我们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定义世界网络中的自己。

因此,最后回到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的主题,我们还是要感谢不断扩展的人类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天涯若比邻。也感谢各位的参与,我们在一个共同的网络中。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