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数学》

铛铛铃2025-09-13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数学》。

一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会认为是一本数学教科书。事实上,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翻译成中文呢,是“一个极短的介绍”。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数学科普书。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向读者来传达主流数学的魅力,让读者体会到数学的妙不可言。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同时呢,他还是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

高尔斯试图在这本书里边回答一个问题: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当你成为小学生,第一次拿到数学课本的时候,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你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有没有给你解释过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啊,看上去简单,要说清楚却很难。高尔斯说,他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碰到了两道绕不过的坎儿。

首先呢,是任何一本数学书都有各式各样的记号、术语和公式。读者想要记住这些记号,理解其中的术语,看懂这些公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把字母 S 拉拉长,中间呢再加一个圆圈,这是什么呀?如果你已经在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上过一年数学课,才知道这是曲线积分的符号。所以说啊,在还没有解释数学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记号、术语、公式的包围当中找不着北了。

其次呢,干数学活儿啊,离不开推理。推理讲究步步紧扣、有理有据。大多数听众做过几何题,证明的每一步都要说明理由,是吧?啊,只有记住了所有的理由,才能看懂这个题目的证明。对于现代数学来说,几何证明真的只是小 case 啊。高深一点的证明,它的依据大多数人看不懂,冗长的解释会让你觉得味同嚼蜡,望而生畏,只好放弃。

高尔斯说,他没有办法绕开这两道难题啊,但是呢,他会努力让读者理解数学思想,而不是陷入数学的技术细节。

复旦大学的李大潜院士,为这本书的中译本写了序,热情地推荐这本书。李院士评价高尔斯的努力时说呢:“他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有关数学的概念,看似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但举重若轻,高屋建瓴,更好地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说到底,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的。接下来,我们就从数学的要素和数学的创新手段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高尔斯是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数学的要素有三个:模型、抽象和证明。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啊。

模型的全称叫做数学模型。你也许听过阿里巴巴和40大盗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藏宝洞啊,洞里呀是什么宝贝都有,但是想要得到这些宝贝,必须知道秘钥——芝麻,叫一声“芝麻开门”,门啊就会打开,叫一声“芝麻关门儿”,门儿呢就会关上。如今数学家建立的数学成果,就像是藏宝洞里的宝贝,应有尽有。数学模型就是通往宝贝的密钥,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广袤无垠的数学成果,才可以供你尽情地享用。有了数学模型,数学就有了用武之地,就可以进行完全准确的计算。

那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炮兵接受了一项任务,长官要他操控一个炮筒,使得这门炮达到最大的射程。炮兵唯一能够采用的操控手段,是改变炮筒的仰角。显然,想要通过试验来获得最好的仰角,是费力不讨好的。那炮兵呢,想到用数学来求解这个问题。他先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没有风,地面是平坦的,炮弹离开炮筒的时候的速度呢,也是不变的。于是利用中学学过的牛顿运动定理,大炮的射程可以用关于仰角的公式表示。利用这个数学模型,炮兵只要将炮筒的仰角调到45度,就可以使炮弹射得最远。长官对这个结果不太满意,认为不够精确。他呢,又派了一个博士参谋去研究这个问题。博士考虑到飞行的炮弹受到空气摩擦阻力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微分方程。经过一大串运算,将最优炮筒仰角公式交给了长官。长官一看,傻眼了,啊,又是倒数,又有积分,实在看不懂。于是呢,命令博士去操作。博士说:“现在还不行啊,我得采集数据呀。”三天以后,他回来报告说:“我已经测量了沿线的风力情况,现在可以调试炮筒了。”然后架起了测量仪,花了一个小时调整炮筒,轰的一炮,结果呀,只比士兵远了10米。复杂的模型确实让结构优化了,但是长官更在意的是时间,而不是远了区区10米。于是呢,他依然让士兵去操炮了。

那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尽管数学是一门精准的科学,但是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呢,却要从实际出发,要针对问题做必要的简化。简化的标准有两个:够用、易解。数学模型常常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简化,是抽取对象的本质特性构造出来的。掷骰子时候的概率、人口增长的速度、微观分子的运动,都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

数学的第二大要素就是抽象。数学家柯朗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的是人的工作啊。”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这里就讲讲在数的扩充中,人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人的工作能够取得成就,全部依靠抽象的作用。自然数就是一、二、三、四等等。如果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数字五,然后问这是什么,除了回答五之外,学生无法再说些什么了。但是老师画了五辆汽车而不写五,再问这是什么,学生会回答五辆汽车。尽管黑板上没有“五”这个字啊,可是呢,这个例子说明“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综合五辆汽车、五本书、五只鸡啊等等客观事实以后的抽象。

如果老师在五辆汽车旁又画了一辆汽车,然后再问这是什么,多数学生不用再数了,直接就回答六辆汽车。回答这么快的原因,学生用了加法,而不是重新再数一遍。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汽车,一个一个数太麻烦,于是他画一个圈,将五辆汽车圈在一起,结果呢,黑板上一共画了七个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回答35辆汽车,因为5×7=35。这次呢,用了乘法。加法和乘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数数的本领,这就是抽象出数字得到的好处。

刚刚我们说的是正整数,是大量客观事实的抽象。抽象还带来了更多的数字,这就是人的工作。

第一项,人的工作是造了数字零。零是从诞生之际就是一个抽象物。零是加法的单位元,那就是任何数加上零,还是它本身。将零引入自然数的时候,曾经遭到过很多阻力。既然零表示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还需要它,很多人都这样问。不过时至今日,零在数学运算当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使得人们无法离开它了。例如,在计算机时代,人们广泛采用的二进制,二进制中只有两个数,零和一,它们分别对应了电路中的断路和接通电源。断开,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可不就是零吗?哈。

第二项,人的工作是创造了负数和减法。这里说的负是正负的负。这个创造是用方程来完成的。假如我问,五加几等于七,很简单,答案是二。换一个问题,七加几等于五,为了使这个问题有解,人们造出了负数,规定7+-2=5。啊,这个二称为二的相反数。有了负数就可以定义减法了,两个自然数 A 减去 B ,就等于 A 加上负 B 。成功通过方程创造了负数之后,人的工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人们定义了分数,比如1/2,还定义了根式运算,比如根号二,定义了虚数单位 I ,从而造出了复数,这里的“负”啊是复杂的负,比如说1+2 I 。在这些创造数字的过程中,数学家在每一步都将加法和乘法推广到新的集合。等到造出了负数之后,数学家高斯证明了,人们利用方程造数走到了尽头。继续造数的人的工作,只能依靠极限或者是级数了。于是造出了圆周率派、自然常数 ,这类数称为超越数,甚至造出了称为无穷大的怪物,它已经不能算数了。

在造数的同时,人们造出了减法、除法、指数运算和它的逆运算、对数运算。在造出运算的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它们的性质。这种发展和应用都是抽象带来的成果,绝对不可能用黑板上画汽车来完成的。

高尔斯在前言中说:“如果说这本书要向你传达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应当学习抽象的思考,因为通过抽象思考,许多哲学上的困难就可以轻易地消除。”可见抽象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的第三大要素是证明,用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四是二的平方,16是四的平方,36是六的平方。从这些例子可以总结出来一个结论:一个数的平方是偶数,那么这个数一定也是偶数。这个结论仔细想想就知道是对的,但是在数学面前还是需要严格证明的。

证明需要分两步。第一步,先证明任意一个数要么写成2K,要么写成2K加一,这需要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第二步,采用反证法证明奇数2K加一的平方是奇数。那么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偶数,这个数一定是偶数。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严格的证明必须扫清论证过程中所有疑点,只要别人提出疑问,那么就需要证明。

数学证明有个最突出的性质,任何关于数学证明有效性的争论总是能够解决的。就是说,一个证明对不对,一定是可以判断的。其他科学就没有这个特性。例如,我们普遍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是因为太阳的引力,对不对呢?最近有科学家说,单单靠引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引力太小,不足以维持地球公转需要的向心力。有人提出,宇宙中有暗物质,它是主要原因,但是这个又对不对呢?啊,至少目前无法判断。

好在第一部分我们说了数学的三大要素:模型、抽象和证明。模型是应用数学的基础,没有数学模型,数学便一筹莫展;抽象是数学广泛应用的前提,正因为抽象,数学才无所不能;证明是数学可靠性的保障,它让我们放心地使用数学。

好,第二部分,我们来说一说数学的创新手段。这里介绍了四个数学专题:无限、维度、几何、估计与近似。介绍这些专题有三个作用:一是为你展示数学的魅力,二是普及数学研究的方法,三是让你感受到在数学的发展中几度柳暗花明的经历。

我们先来说说无限。现实世界都是有限的,照霍金的说法,宇宙也是有限的。数学创造无限这个“怪物”,目的是提高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走投无路之际,无限常常让数学家绝处逢生。中学老师说,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定义使得学生第一次在数学世界中邂逅无限。根号二就是一个无理数,写成小数就是1.4142135,后面还有一串无限不循环数字。但是老师讲过无理数的加法吗?比如两个无理数根号二和根号三怎么加?回忆一下有限小数的加法,1.11+2.22,这很容易对齐小数点从右开始加。对于两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相加,例如根号二加根号三,写成小数就是1.4142135点点点,加上1.7320508点点,怎么加?右边没有底了。数学的处理是这样的:首先肯定这两个无限小数的和是唯一存在的;其次,只要你给出一个精度,譬如说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位,那么我可以给你一个小数点后100位绝对正确的和。这里的关键是,对于任何指定的精度,都有办法找到一个达到这个精度的有理数作为近似,这种技术称为有限逼近,算是19世纪数学的一大进步呢。

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要问根号二加根号三等于几,我先问,请问你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那你说三位,我回答3.164;你说五位,那就是3.16462。如果你不给精度了,那么我就造一个无限长的序列:3.13.163.1643.16463.16462等等。这个序列存在极限,这个极限就是根号二加根号三的小数表示。高尔斯说,数学对象的意义在于它能做什么,而不是它是什么。你给出精度要求,我就给你一个达到精度的答案;你不给精度,我就回答一个序列,这样数学就尽到职责了。这个例子说明,在有限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引进了无限,因为它非常有效。由于无限在表达上存在困难,我们就用有限去逼近无限。数学认为对于应用而言,有了这种逼近的方法就足够了。

第二个专题关于维度。平面世界是二维的,现实世界是三维的,这里的维就是维度的简化。有人将随着时间变化的三维空间称为四维空间,其中第四维指时间。在现实世界,五维及五维以上的空间就很难想象了。那数学世界里的多维空间是怎样的呢?就拿四维空间来说吧,把四个有序排列的实数用个括号括起来,就称为一个四维向量,这四个实数依次称为第一分量、第二分量等等。四维向量全体组成四维空间。类似的,每加一个分量就将空间的维数增加了,可以定义五维空间、六维空间,甚至一般的N维空间。在上面的方法当中,分量只能一个一个地增加,因此维数只能一维一维地增加。有没有办法增加一个小数的位数呢?数学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另找一棵树继续开发。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维度。在二维平面上,一个边长是一的正方形,放大三倍,得到九个这样的正方形;在三维空间里,一个边长是一的立方体,放大三倍,得到27个这样的立方体。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在N维空间里,把一个东西放大三倍,得到三的N次方个它本身。根据这个性质,数学家造出了将近1.265维的空间。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将长度是三的线段分成三段儿,每段长度是一,然后在中间一段上做一个等边三角形,再将底边擦去,这是一段中间隆起的折线,总长度是四。这种隆起折线就是新空间中的基本单元。做一个等边三角形,把每条边分成三等份,重复之前的动作,这样就造出来一个科赫雪花。在音频下方的听书笔记当中有示意图。把科赫雪花里的一个基本单元放大三倍,得到四个它本身,也就是说三的N次方等于四,N近似于1.2651。这一部分听起来比较烧脑,配合示意图会容易理解一些。总之,数学家不但造出了多维空间,还造出了小数维空间,所用的方法是找一条新的路。这种小数维的空间也被称为分数维空间,在分数维空间上,数学家发展了一种叫做分型的理论,这种理论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

好,再来看第三个专题,讲几何。可能你会认为几何是个熟悉的话题,但是高尔斯调侃说,大多数人熟悉的几何,如果他们的确熟悉某种几何的话,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哈,言外之意很丰富。首先,几何有好几种,欧几里得几何就是大多数人学过的平面几何,是最普通的;其次,即便是欧几里得几何,高尔斯认为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理解的。在讲证明的时候,我们说过,任何一个推理都需要有已知结论支撑,那么最基础的结论是什么呢?在几何学中,最基本的结论叫公理,那就是不用证明就认为成立的结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开始讲述了五条公理。前四条是这么说的:第一,任意两点之间存在并且只存在一条直线将两点相连;第二,任意一条直线段的两端都可以延长成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是唯一的;第三,给定一点和一条线段,一定可以作为一个以这个点为圆心,这条线段为半径的圆;第四,任意的两个直角相等。前面这四条都很容易理解,唯独这最后第五条公理引起非议。第五条公理等价于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平行公理:过直线L外一点X,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L平行。在刚才的前面四条都是叙述看得见的事实,例如说第一条这样啊,过两点可以做一条直线,而第五条呢,却是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就是说两条直线在看得见的地方都不相交,那么看不见的无穷远的地方会不会相交呢?一直到19世纪,很多人都想从前面四条公理出发来证明这第五条公理,很可惜,这些证明都不靠谱。

既然第五条公理证不出来,19世纪以后,数学家开始思考第五条公理是不是跟前四条公理没关系,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公理。要证明一个结论跟其他结论没关系,这是多么怪的要求啊。一开始数学家们走投无路,但是数学家不肯认输,他们仔细分析这五个公理,发现前面四条公理都限于局部,但是第五条涉及无限,这个差别能不能用来证明第五条公理的独立性呢?这个想法犹如在黑夜中点了一把火,给前进带来了希望。数学家着力去找一种曲面,在这种曲面上,前面四个公理都满足,唯有第五条不成立。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曲面,第五条公理的独立性就证明了。数学家还真就找到了这样的曲面,这个曲面称为双曲曲面。在音频下方的听书笔记当中有给出示意图。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存在两条与它不相交的直线。双曲曲面还有另外一个奇特之处,这里三角形的内角和总小于180度。在宇宙中是确实存在这样的三角形,选择地球和另外两颗星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从地球上观测这两颗星星,光线组成三角形的边长,单位是光年,假设太阳在这个三角形的中间。早在1919年,科学家就测量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这说明空间因为太阳的引力而发生弯曲。就大尺度的时空形状而言,双曲几何大有用武之地,可能是比地球面几何和欧式几何更好的模型。

好,最后一个专题是估计与近似。高尔斯说,对于很多问题而言,如果能找到精确解,那简直是奇迹。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够找到一个近似解。如果你执着于精确的结果,对这种近似解不屑一顾,那么就可能错过数学中很多伟大的定理和有趣的问题。素数我们都听说过,素数是不能分解的,其他的数都是它们的“基因”,此素数被认为是自然数的根基。在欧几里得的年代,素数就备受青睐,他老人家证明了素数是无穷的。在以后的研究当中,素数的分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1~10之内有二、三、五、七这四个素数,在1~100之内呢,有25个素数。但是随着范围的增大,素数分布变得疏朗起来。给定一个自然数N,问在一到N之内有多少个素数,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发现不存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出一到N之间的素数的个数。代替精确公式的呢,是一个估计,称为素数定理。定理说一到N之内约有N除以logN个素数。用前文说过的1~10之间有四个素数,在1~100之间有25个素数来验证,精度基本可以。这个定理最大看点是用了“约有”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词,当不能给出准确结果时,给出一个估计的结论,是数学研究的又一大进步。

作者举了四个例子,是想说明数学是怎样创新发展的。首先是突破现实世界是有限的这个事实提出无限,解决了众多有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呢,是建立起分数维空间的数学模型,说明维度这个概念是怎样拓宽的;第三是通过对欧几里得五个公理的研究,将几何从平面几何拓展到曲面几何;最后,在不能精确计算的场合,数学用估计的方式获得突破性进展。

在这本书的最后,高尔斯回答了人们关于数学的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有那么多旗帜鲜明地讨厌数学,有人明显地厌恶数学,不是因为数学很无聊,而是在数学课上的经历很乏味。数学总是在自身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所以步步跟进很重要,有的人一节脱节,就造成了后边跟不上,逐步由一知半解到一窍不通了。还有个问题是,有没有著名数学问题被业余爱好者解决过,答案是没有。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常常收到一些信件,寄信人声称他们解决了某某著名问题,但是事实上呢,这些解答错得非常滑稽。有些人对数学研究的难度没有概念,不了解做原创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不知道数学是一项需要集体合作的活动。最后,数学家为什么会认为某些定理和证明是美丽的,数学会给人带来愉悦,这种愉悦与传统的美学带来的愉悦有很多共同之处。可能从美学观点来看,数学家比艺术家缺少个人特质,我们常常会敬仰一位数学家的美丽的证明,而将这项工作背后的关于人的故事淡忘了,结果愉悦我们的还是数学本身了。

现在我已经讲完了高尔斯的数学,你对数学是什么的理解是否深了一层呢?本质上,数学是一种公理化的抽象科学,它在公理的基础上演绎自己的成果,这时它视严谨为生命,步步为营,言必有据。然而数学根本目的是应用,建立公理系统要有实用性,而在应用数学成果的时候,只要能用就行。是不是听上去有点矛盾呢?不过就是这种特征使得数学不断发展,而且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独特的贡献。好,《好数学》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世界重启》

下一篇: 《数学犹聊天》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