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世界重启》
铛铛铃2025-09-13【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世界重启》,副标题是《大灾变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
什么是大灾变呢?就是将人类文明彻底摧毁的意外。比如,当一颗小行星拖着长长的火焰扑向地球时,每个人都会知道大难临头了。除此之外,还有好几种因素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突如其来的可怕瘟疫、超级火山喷发或者太阳磁场爆发。最糟糕的是,大国之间的核战瞬间将城市夷为平地。
一旦末日真的来临,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本书的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达特内尔是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的研究员,他早就为世界末日操碎了心,并为此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达特内尔曾研究过天体生物学,对探索火星生命也充满兴趣,出版过多部科普作品,是BBC科普栏目的常客。由他指导灾难之后的文明重建,应该有一定的说服力。
文明重启的任务相当繁琐,这本书的内容也很琐碎,从食物到药物,从交通到通讯,从能源到矿产,从纺织到化工,几乎无所不包。我将重点介绍其中的四个环节,可以简单概括为衣食住行,也就是粮食生产、服装制作、房屋建设、交通工具,最后再谈一谈科学方法。
为了讲述方便,我们不妨虚构一位幸存者,让他带领大家重启世界。既然他能够幸存下来,必定是因为足够幸运,干脆就叫他李幸运吧。
要想恢复文明,人的因素当然是第一位的。那么李幸运的团队需要多少人才能成功呢?如果全世界只剩下李幸运一个人,当然不行,无论李幸运是男是女,这事儿都要泡汤。最低要求是剩下两个人,一男一女均已成年,婚否倒是无所谓了,那时应该没人在乎那么多了。但只剩下两个人,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幸运。要想继续繁衍人口,他们的后代必将面临近亲结婚的困境,人口素质必然不断下降,文明前景相对暗淡。
如果李幸运可以找到一群人,那事情就好办多了。这个群体至少要200人,其中有大约70名育龄妇女,这是当年毛利人的祖先渡海到达新西兰的规模,最早到达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致也是这么多人。也就是说,200人的群体基本可以保证后代的基因多样性,有可能发展出一个复杂的社会。
几百人的麻烦在于,就算人口数量能够保证2%的年增长率,也要800多年才能恢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全球人口规模,那时所有储存的知识可能都被忘光了。而且人口越少,越难保存可靠的耕作技术,他们甚至迫不得已要退回到狩猎采集的社会模式,终日为了生存而奔波,几乎没有心力做任何促进文明发展的事情。
李幸运如果足够幸运,最好是和大约有1万人左右的群体共同生存下来,李幸运将带领大家共同走上重启文明的漫长征程。
在灾难结束、世界刚刚恢复平静的时候,李幸运需要派人到处寻找残存的粮食和罐头,或者是幸存下来的动物。但粮食的保质期很短,特别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发霉变质。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罐头也必将被吃光,家养动物要么被消灭,要么逃散了,仅存下来的物种也要小心呵护着,为未来发展畜牧业养精蓄锐。狩猎野生动物的效率则很低,不划算。想要保障食物的持续供应,就必须开展农业生产。因此,重启世界的第一步应该是恢复农业。
灾难过后,大地一片荒芜,四处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给农业生产制造了巨大的麻烦。所有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驯化的结果,已经习惯了人为的耕作环境,一旦失去人类的呵护,将很快在生存竞争中落败,甚至在一代之内就可能灭绝。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李幸运必须抓紧时间找到残余的农作物,努力保存合格的种子。如果种子在灾难中失去传代能力,问题也不大,只要李幸运能记得种子银行的地址就行了。
种子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保存植物的种子、花粉、孢子,在正常情况下把种子封存起来,一旦有需要就把种子提取出来。目前,全世界已经开设了1400多家种子银行,既有世界银行、粮农组织与联合国资助的储藏机构,也有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型储藏所,还有大学与研究室管理的小型储藏室。种子银行中保存着各种各样的种子,但一般的种子都会在几十年内死去,需要不间断地补充新的种子。万一错过了增补的时机,李幸运就要去北极走一遭了。北极圈里建有低温种子银行,就算不依赖电力,那里的小麦和大麦也可以保存1000年左右。也就是说灾难之后,种子应该不成问题,剩下的事情是如何把种子种下去,并获得良好的收成。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李幸运还需要找到优秀的土壤和充足的肥料。想要得到优秀的土壤,李幸运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用农具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和其他幸存者一起兴建水利设施。打理土壤不难,获取肥料则需要一定的技术。在化肥工业还没有恢复的前提下,粪便是肥料的来源,把粪便制成肥料,同时还能解决粪便污染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粪便和肥料其实不是一回事,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菌,如果直接用来给农作物施肥,很容易引发疾病流行,让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口雪上加霜。所以,幸存者必须小心行事,先在粪便中掺入些许秸秆等植物成分,然后将粪便堆积起来存放数月,利用天然的发酵作用产生高温,足以杀死其中的病菌和虫卵,如此处理后的粪便才是安全的肥料。
有了种子、土壤和肥料,大家很快就可以重新生产出粮食来,包括土豆、小麦、大豆、萝卜、甜菜、玉米等等。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收割方法,这些也要慢慢学习,不然到嘴的食物也会飞掉。假如大麦丰收,大家却不知道及时将种子脱粒保存起来,岂不是白忙了一场?好在这些工作并不复杂,在饥饿的推动下,幸存者肯定会掌握各种收割技术。如果操作得当,幸存者就可以持续获得不错的收成,也就有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和家禽,发展起畜牧业。
在不依赖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一个合格的农民可以养活十个人,这就意味着,一旦农业步入正轨,有些人就可以摆脱繁重的粮食生产,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为文明的重启奠定必要的人力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文明其实是剥削农业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李幸运解决了口粮问题之后,他接下去最为关注的应该就是服装的生产了。灾后的幸存者可不会像现代人那样衣冠楚楚,甚至有人会赤身裸体行走在无人的荒野,但人类穿衣服主要不是为了好看、遮羞,而是为了保暖。灾难之后,所有空调都可能报废,保暖仍为重要任务。李幸运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否则在末日来临的第一个冬天,幸存者就有可能被冻死在荒郊野外。
李幸运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制作合格的衣服其实非常困难。在70多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中叶,衣服的主要原材料仍然来自动物或植物制品,比如棉花纤维、蚕丝或者动物毛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首次出现了合成纤维,也就是尼龙。但在灾难之后,尼龙生产势必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因为合成纤维涉及很多复杂的化学流程,需要多个生产环节的密切配合,重建尼龙生产线绝非易事。李幸运不得不重新采用原始的方式,从动物和植物身上寻求服装原材料,利用植物纤维或者动物毛,织布、棉花、亚麻、蚕丝、羊毛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棉花或羊毛没办法直接穿在身上,在原材料和衣服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好在这个过程并不困难,200多年前,人们就可以制造出纺织机,大灾难之后,应该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李幸运就能重拾纺织工艺。
如果李幸运获得了一些羊毛,首先他要将原材料整理干净,洗去油脂,晒干之后梳理成数,就得到了粗纱,再加点耐心,就可以用手将粗纱搓成纱线。纺车能够大大提高纺线的效率,迅速将粗纱变成长长的细纱,再拧成纱线。接下来就可以织布了。
织布的原理并不复杂,任何布匹都是两套垂直的丝线交织而成,一套叫做经纱,另一套叫做纬纱,经纱和纬纱交织在一起就是布。这个过程可以纯手工操作,只不过效率太低,要想大量织布,还是首选织布机。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经纱拉直,形成密集的平行线,然后将一部分经纱抬起来,一部分压下去,再让一根纬纱从中间穿过去,如此不断重复,就可以织出一幅布来。最原始的织布机只有两根竹竿,一根拴在树上,另一根固定在地上,将经纱绷直,再用梭子把纬纱穿过去就行了。如此简单的机械,凭借李幸运的智慧,完全可以重新设计出来,除非他根本不想穿衣服。
有了布以后,事情就好办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把布披在身上的问题。无论是皮革还是纺织物,缝制原理都差不多,简单的针线总是会有的,重点是一些连接处,比如对襟,怎样才能掩起来?先不考虑拉链,那小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复杂的工艺流水线产品。在简单的手工条件下,把衣服掩起来的方法并不多,除了直接用绳子系一下,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利用纽扣。纽扣不但能把衣服固定住,而且能够方便地解开。奇怪的是,这个小小的发明居然直到14世纪才在欧洲出现。纽扣无疑将在大灾难之后得到传承,继续为人类造福。李幸运可以不记得物理公式,可以忘掉古典诗词,但必须记得纽扣是个好东西。
有了衣服以后,李幸运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恶劣的环境,进一步改造自己的生活条件,住房问题无疑会提上议事日程。灾难刚刚结束时,四处都是废墟,房屋大量倒塌,一片末日景象。但在废墟之中,总有些房屋仍能居住,李幸运也不用为住房问题烦恼,只要不嫌麻烦,有人甚至可以同时占据几幢房屋。但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房屋也不例外。除了风雨侵蚀,白蚁、蟑螂、霉菌、青藤,还有老鼠都会想方设法登堂入室,无人维护的房屋将在几十年内不断毁坏坍塌。李幸运不得不开始修建新的房屋,而修建房屋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灾难之后,土地应该不缺,缺的是砖头、石灰、水泥、钢铁和玻璃等大宗建材。巧合的是,这些建材或多或少都和粘土有关。粘土分布广泛,取材方便,而且质地柔软,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干燥后可以长期保存,如果用来烧制陶器,还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但粘土最广泛的用途其实是烧制砖瓦。最简单的粘土加工方式是摔制土坯,也就是把粘土和稻草搅合在一起,再放进模具里踩结实,在阳光下晾干。不过土坯不防水,容易被大雨冲垮。为了让土坯更加经久耐用,需要对土坯进行高温处理,成品就是砖头。
有了砖头,就有了建造房屋的基本材料,但只有砖头还远远不够,李幸运还需要一种廉价的粘合剂,以便将砖头粘在一起,堆成一堵墙,那就是石灰。石灰就是碳酸钙,在石灰石中储量丰富,石灰石经高温锻烧后就会生成氧化钙,也叫做生石灰。生石灰加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时生成氢氧化钙,也就是熟石灰。熟石灰用水混匀后,就是良好的墙面涂料,如果拌入适量的沙子,再来一点加固纤维,像是亚麻或者羊毛,就成了物美价廉的石灰浆,可以将砖块儿牢牢地粘合在一起。
但如果李幸运想要建造更加宏伟结实的建筑,石灰浆并不合格,它还需要制备出更加强大的粘合剂,那就是硅酸盐水泥。现代工业水泥的加工程序简单而粗暴,先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然后拼命加热,温度达到1000多摄氏度时,就会得到一种灰色粉末,学名叫做硅酸盐水泥。水泥虽然色泽暗淡,却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李幸运只要将一桶水泥和两桶沙子兑水,搅拌成粘稠的半流体,就得到了混凝土。混凝土可以倒进任意的模子里,制成任意的形状,凝固以后坚硬耐压,是建造高楼大厦的不二之选。
混凝土的缺点是缺少韧性,在强大的压力下极容易崩裂,所以不适于建造桥梁和多层建筑,解决方案是加入强有力的骨架结构,那就是钢筋。建筑用钢是铁与碳的混合物,改变碳的含量就能得到不同强度的钢材,可以满足不同的建筑需求。大灾变之后,旧钢材将会很快耗光,李幸运不得不从矿石中冶炼金属。以炼铁为例,这事儿并不复杂,开工之前,李幸运首先需要用粘土制作一个熔炉,然后收集大量燃料,比如充足的木材,在熔炉之下点起熊熊大火,再把铁矿石和木炭放进熔炉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矿石熔化,木炭也随之被点燃,并释放出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可以从矿石中夺取氧原子,同时将纯铁留下来,最后去除浮在表面的矿渣,就得到了纯度不同的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小心控制成品中的碳含量,就可以得到理想的钢材。要想批量生产,还需要鼓风机和转炉,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有了砖、石灰、混凝土和钢材等建材以后,李幸运就能建起一座黑咕隆咚的屋子了。如果想要增加屋子的透光度,他还需要给屋子加几扇窗户,然后再给窗户装上玻璃。人类在5000多年前就会制作玻璃,因为玻璃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只需要一把沙,外加大量木材就行了。沙子经过高温熔化以后,就会自动生成玻璃。当然沙子不能直接扔进火里,那样只会把火扑灭,正确的方法还是要用到熔炉,并在其中加入草碱和苏打,以此降低沙子的熔点,然后再加入一点生石灰,接着生火加热就大功告成了。如今的玻璃产品,无论是窗户还是瓶子,都是用这种原理生产碱石灰玻璃。凭李幸运的智慧,应该很快就能掌握玻璃的制作工艺。
当所有建材集齐以后,李幸运就可以不断建设自己的家园了。可是李幸运并不想就此安顿下来,因为他的心中还有诗与远方。怎样才能到达远方呢?交通设施就此成为新的焦点。
末日时代的道路将快速退化,冰雪和雨水会不断破坏路面,植物也会从各个方向入侵路面,坚强的小草甚至会从路中央露出头来,最终将结实的沥青化为粉末,铁路也会因为锈蚀而无法通行。如果李幸运想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绝无可能再乘飞机,除了无人导航,飞机场也早已长满了灌木,机场上的飞机也都成了废铁。摆在李幸运面前有两种选择,骑马或者开车。马的速度肯定无法满足较远的出行需求,所以汽车,特别是运动型的越野汽车,将成为最理想的交通工具。麻烦在于,汽车制造工艺异常复杂,李幸运必须一步一步重新学习制造汽车的技术。
事实上,旧的车辆不会一次性全部毁坏,总有些车辆会保存下来,甚至可以继续使用很长时间,一台汽车发动机可以维持十几年的消耗,但汽油和橡胶轮胎则是短板,那是急于出行的李幸运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石油工业遭到重创以后,汽油生产仍有可能小规模恢复,因为汽油生产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而分离液体混合物的经典方法就是分流,也就是利用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加热时蒸发的次序也不同,这样就可以依次将不同的组分分离开来。如果再加入一些催化剂,比如返土,还可以将较长的碳水化合物裂解为较小的片段,更易于燃烧和储存。如今的炼油厂每天都在重复这项工作。汽油生产最大的麻烦不是制造工艺,而是如何将地下的原油给抽上来。当油田变成废墟时,这麻烦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如果急切想要启动汽车,酒精是一个不错的替代品。酒精不需要从地底开采,而是依靠粮食发酵,并且发酵技术不难掌握,农村大婶儿制作大饼和酱菜,就是在利用发酵技术,前提是有足够的粮食可以食用,然后才有可能用来发酵生产酒精。万一粮食供应不过关,还有另一种替代燃料可以考虑,那就是天然气。气体燃料用于普通内燃机并不困难,严格来说,所有内燃机都用气体燃料,汽油首先需要被雾化,然后再以气体形式压入气缸。因此李幸运只需要对内燃机略作改造,就可以使用气体燃料了。
如果天然气供应管道被切断,李幸运还可以尝试用木材制备人工气体燃料。只要点燃一根火柴,就可以看到木柴气化的过程,支持火焰燃烧的其实不是火柴本身,而是火柴棒中的有机物受热分解,产生了可以燃烧的气体,遇到氧气就燃烧了起来。如果隔绝氧气,这些气体不会被燃烧掉,就可以收集起来储存备用,效能不输天然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有100多万辆汽车就使用了这种人造气体,德军甚至用这种气体装备了50多辆虎式坦克。
解决了燃料问题,李幸运还需要解决轮胎问题。轮胎也是消耗品,而且不可重复使用,可是合成橡胶工艺过于复杂,李幸运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灾难之后,天然橡胶才是首选。问题是,天然橡胶需要从三叶橡胶树上获取,而这种树只生长在赤道附近。另一种备用货源是银胶菊,这种植物主要美洲,和三叶橡胶树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需要通过长途贸易网络才能满足其他地区的需求。这是一个循环推动的过程,橡胶推动交通发展,交通推动贸易发展,贸易在推动橡胶生产,如此一来,不同的部落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远距离贸易网络。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中,蕴藏着文明重启的巨大希望。
如果没有运输工具,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只有汽油和橡胶远远不够。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内燃机总是要报废的,备用的零件总是会用光的,所有的车辆最终都会熄火,那才是真正考验李幸运智慧的时候。要想克服所有这些困难,还是要求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灾难过后,人们要想解决大大小小的难题,必须从根本做起,那就是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人们不但可以造出内燃机,而且可以发明便捷的通讯方式,用上电能等新能源,享受先进的医疗卫生条件。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彻底解决幸存者遭遇的种种困境,让人类重回文明的巅峰。
这时候的李幸运,可以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子孙后代,无论是先前讲到的衣食住行,还是医疗通讯领域,其中的研究套路基本相似。最后我们就来讲讲发展科学技术的通用方法,衣食住行只是科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最基础的科技工作就是要学会制造测量工具,比如测量长度的尺子,测量质量的天平等等。有了测量工具,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标准测量单位,把一些基本的物理属性,像是长度、体积、重量、时间等都进行精确量化。每一项测量单位的确定,都等于铺下了一个学科的奠基石,只要有了长度,就可以计算面积与体积,再与时间配合计算速度等等,这就是科学体系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李幸运的后代可以进一步制定更加复杂的测量单位,比如用来测量热量和温度的单位。一般来说,所有人都离不开水,用水来衡量温度应该最容易理解,因为水的状态变化非常清晰,可以作为明确的标志点,只要确定了冰点和沸点的温度,就可以在两者之间分出一系列的刻度,形成普世的标准温标。有了这个基本单位,就等于拥有了打开热力学大门的钥匙。
有了各种测量单位,幸存者就拥有了一套完备的科学工具,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和数学原理,基本的科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文明重启的过程就会大大提速,许多实际困难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内加以解决,无论是发电机还是内燃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科学可以推动科学技术,可以产生技术,幸存者想要将科学技术恢复到现代社会的水平,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但只要人类走上了这条正确的道路,就会对重启文明充满信心。科学技术能够创造现代世界,必然也能重建这个世界。
以上就是《世界重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泰晤士报》曾经评价这本书说,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如果文明真的毁灭了,这本书将会成为末日圣经,达特内尔将成为文明重启的伟大先知。
既然如此,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末日突然降临,请你不要慌张,冷静下来,然后仔细回想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在你的身上,说不定就像李幸运一样,寄托着世界重启的希望。
好,《世界重启》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下一篇: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