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知识的错觉》为何我们高估自身理解力,又该如何突破认知茧房
铛铛铃2025-09-07【管理】44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咱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啊,叫《知识的错觉》,还有个副标题: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那看到这个书名啊,有杠精体质的老郑我就来电了。我怎么也算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对吧?那怎么我就从来不独立思考了呢?难不成我每次思考问题还都有人陪着吗?这不扯淡吗?
然后我就开始给自己找证据啊。比如说中午吃饭这事儿,刚一响铃,因为很多时候啊,我都会问身边的同事:“诶,你中午吃啥呀?”因为一瞬间我还真想不出来自己吃啥,对吧,就问别人。
再比如说我玩游戏啊,某一关我就过不去了,我就自己先研究研究,研究不明白了,我就直接上网找那些大神的攻略。
再比如说公司的经营或者团队管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啊,甚至说有朋友来咨询项目的事,我在说出观点办法的时候,总想着我要说一下:“嗯,我刚才说的那个理论啊,哪本哪本书里说过啊,哪个观点是哪个哪个牛人说过的等等等等。”
你要是这么一想,好像这些事儿貌似我真的没有独立思考啊,对吧?那想到这儿我基本就懵了哈。虽然我也有夜深人静、左手查右手烟,貌似这个思考人生的时候,但这种比例啊,好像远低于我的日常生活。
用作者的话来说啊,就是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获取经验和智慧,但是我们又难以分辨知识是内在掌握的,还是取自他人的。这就造成了知识的错觉,唉,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
那好了,到这儿呢,作者就用这书名“勾引”了我,不是吸引了我,对吧?等我把这书看完,说实话呢,也有些小兴奋,就感觉你很困,然后突然间用这个冷水啊洗了把脸,唉,精神不少,这感觉。
所以呢,把这本书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啊。因为啊,这种显得自己很无知的感受很难受啊,不能光我一个人难受,要难受咱一块难受哈。
那老规矩啊,咱们要介绍一下作者啊。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呢,叫史蒂文·斯洛曼,这是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和心理学的教授,也是《认知》杂志的主编。史蒂文呐,他长期致力于研究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这些认知相关的问题呢,有独到的见解。在主流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杂志上面,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而且呢,人家也出版了很多的作品。
另一位作者呢,叫菲利普·费恩巴赫,他也是认知科学家,是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的教授。他研究的重点呢,就是揭示认知科学如何影响社会问题,像政治啊、基因科学、消费者决策等等。唉,也曾经受邀作为TED的演讲嘉宾发表演说。他有多篇文章啊,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还有BBC等等这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上面。
这本书呢,一共有12个章节啊。那个,咱们今天从三个部分分享一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第一个,叫什么是知识的错觉;第二个,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第三个,我们如何变得更聪明。
先说第一部分啊,什么是知识的错觉。这有句话呢,大家都听过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孔子说的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学问越深啊,本事越大,你越应该清楚自己呢,是无知的。其实呢,这个大家细想一下,这几千年前这个观点就提出来了啊,到现在了,咱们是这么做的吗?明显不是嘛,对吧?
书里边就提了个例子,作者找了一帮人啊,做实验。他就问他们:“你们觉得对这个拉链的工作原理,呃,这个相关知识了解多少啊?”啊,这个如果按程度打分,就一分到七分哈,你给自己打几分呢?那大家伙也可以跟着做一下。这帮人说:“那你拉链儿天天都用的,有啥不了解的?”打分都不错,七分满分嘛,到五分六分啊,打七分也有。哎,所以说这分打的挺好。
那作者又问了:“那都这么了解是吧,这拉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你们能不能详细的阐述一下所有步骤和原理,越详细越好。”这玩意儿说:“那有啥难的,行,我来给你说吧。”拉吧拉吧拉,开始说,说啥都有啊,但说着说着基本没词儿了。为啥?你会的就那么点儿玩意儿啊。呵,这个时候作者又问了,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他说:“现在那你大家伙重新自评一下吧,是吧,还是1~7分,这回大家伙打分就很谦虚了,基本就一分、两分。唉,基本就这样。干嘛呢?作者想通过实验证明啊,人们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有一种错觉的啊,你好像觉得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而事实呢,恰恰相反。
那可能说有的书友会说哈:“他说我又不在那个拉链厂上班,我也不生产这玩意,我不了解很正常啊,对吧?再说了,我了解那玩意有啥用啊,对不对,我又用不上。”我刚才说了哈,糟老头子坏得很呐,人家是学者专家是吧,不会就是弄个实验跟你闹玩是吧?人家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实验,只不过这回呢,他把这个拉链换成了什么呢?啊,汽车的仪表盘啊、钢琴的键盘啊、冲水的马桶啊、锁芯儿、直升机、石英表、缝纫机等等等,就你身边那些东西。结果呢,一模一样。
最夸张的是啥,你知道吗?他画了一张图,这张图啊,是一张自行车,只不过这个自行车啊,缺了呃,部分的零件,比如说这个啊,没有链条啊,没有这个脚踏,唉等等,就这些玩意儿吧,反正这自行车不完整。然后呢,告诉大家伙:“来吧,你们觉得自行车缺啥,天天不都骑吗,你缺啥,然后你把它给填上啊,贴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在这次实验里面,甚至连专业的骑手啊,都会修这玩意呢,专业的骑手都没能达成满分。你看吓不吓人?
咱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啊,换成咱们自己身边的,比如说电梯、手机、冰箱、空调、鼠标、键盘等等吧,是吧,你试一下,你看看咱们自己知道都多少。如果你觉得这还没用,那你再想想,如果你是做销售的、做策划的、做运营的、做技术的、做管理的等等等等,这些知识你也都了解吗?如果你大学学的,那咱肯定知道了,那毕业前90%就过时了对吧,剩下的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里边不断的学习。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每个行业里的知识都是不断更新的啊,不是停止不前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停止学习了,你想想你那个知识落不落伍,还像你原来想的知道那么多吗?你肯定就会被落下了,这才是我们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真正意义。
所以你看啊,咱们掌握的知识很有限,而且这些有限的知识呢,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不值钱了。不光有限还不值钱了,是一点点的丧失了原有价值。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会产生什么错觉?会误以为啥,我我还行啦,嗯,我够用了是吧,我觉得我自己现在会这东西,咱俩再用个几十年不是问题啊,这辈子我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啊。
你如果在古代还真行,有可能啊,考八股文啊,几百年都一样,你10年寒窗考秀才,中举人,再博个状元,这是有可能的,对吧?或者说你家世代做木匠的,我这把手艺学好啊,将来传给我儿子,儿子传给我孙子也行。现代不行了,人类社会这近100年的发展速度,比得上几千年的速度了,而且这种速度越来越快了。我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啊,也必须变得快,但对不起啊,相应的,咱们学习知识的深度啊,正在不断的变浅,碎片化的知识正在开始变成主流。
知道一句话,就觉得自己知道一切的这种人,嗯,不断出现啊,不断出现。你像咱们身边啊,就有很多高人啊,往往会告诉你一些看起来十分正确的话,比如说啊,“不论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还需要商品的流通,那么销售就永远是伟大的,是必须的。”唉,那销售是干什么的呢?销售啊,是一门研究人心的艺术,唉,这一点是销售的终极技巧。你说这话说的对不对?没错啊,对吧?那你把这话换个环境呢,看你做产品的做不做人心呐,做策划的、做设计的、做管理的做不做人心呢?啊,你就连结婚不也结的就是人心吗?
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之言哈,你说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有啥作用呢?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你知道他说的是对的,那是终极,问题是怎么到达呢?方法太多了,大师们觉得这招好用,他用了行,谁谁用了行,你用就一定行啊?
那作者呢,就在书里边强调了,说知识的边界,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你要把知识分成我们掌握的和没掌握的两种,然后要把重心放在没掌握的上面去,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上面,对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啊,同样是这个道理啊。这咱们用先贤的话来说,觉得土,觉得过时,换成老外的说就觉得对了,哈哈,也挺先进啊,或者说换成马云、马化腾说的就有道理了,这就是一种世俗化的理念啊,这也是一种对知识的错觉和误解。
那从这里边我们就能延伸出书里的一个观点,就是知识是有边界的,同时呢,还是分级的啊。你不用好奇啊,咱不妨这么理解啊,老郑(此处可能是讲述者自称或特定称谓,保留原样)给大家划分了一下,就人没提啊,老郑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啊。比如说对知识的第一个层面是什么,是无知啊,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嗨,也不绕口啊,是这意思,就是我是不知道哈,但是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所以才有了一句什么话呢?无知者无畏啊,不害怕。
那这里边咱说这个无知啊,不是说骂人或者说侮辱谁,不是啊,就是没有知识,就关于这一块的知识你是没有的,这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啊,就是一个陈述啊,就是一个描述的这样一个词。咱都知道啊,呃,这个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用民航客机给撞毁了。但实际上你要知道,关于世贸中心会被恐怖袭击的这个消息,其实早就被美国给掌握了。唉,你毕竟啥呢,93年的时候啊,这个7、8年前曾经也被袭击过,所以呢,呃,当时怎么做呢?啊,加强了警卫啊,甚至说在这个啊,世贸中心那儿啊,隔了多少条街就开始设置路障了,然后从出入境呢,也开始调查,大数据呢,开始跟进。唉,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啊,是被这个,呃,恐怖分子把这个民航客机当这个炸弹,然后给炸了。
这实际上就是什么呢?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极端例子啊。所有的警卫呀、布防啊,全是按照93年以及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的案例进行准备的啊。听见呢,但如果说以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儿呢,怎么办?那你就防备不了啊,因为你不知道啊,你自己不知道,你觉得在你已知的范围内,你所有能做到的都做到,你觉得就能避免事情的发生吗?不是你觉得就能成功吗?不是啊,你不知道的东西才能决定你啊,不是你知道的。
那在这件事结束以后呢,啊,美国专门在反恐的系统里啊,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这个部门的人天天就把自己当成恐怖分子,就今天想炸汁,明天想扎,那今儿用这方法,后我用那方法,干嘛呢?他们炸完以后拿出计划,就告诉我要这么扎你,完了你啊,还真有可能吗?说有可能,还真有可能,赶紧把这个加到自己的反恐的这个反恐的系统里去,怎么防范,干嘛,吃一堑,咱们长一智了,这就是意识到了无知,并开始在想解决办法了。这是无知的层面啊,第一个。
第二层面是什么呢?知道,哎,也就是听说过。比如说我跟你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啊,比如说四大名著,你看都了解吧,都知道是吧?哎,但你了解吗?你不了解对吧?有多少人知道四大名著的内容是靠电视剧来的,原著就没看过,对吧?唉,就只能算知道。
第三个层面叫了解,就是在知道的基础上,由于你的这个工作呀、生活呀,或者爱好啊,对吧,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比如说你是学这个评书的啊,你得讲西游记啊,所以说你必须得看好多遍,然后自己还得在这埋包袱,说这块说啥那块说啥,对吧?所以说你就会读。再比如说你想这个学设计,你说学设计学啥学啥呀?啊,那先这个先学软件啊,会操作软件是基础,而且呢,我要是这个会操作那个这个软件基本就可以先有份工作了啊。但随着你开始工作,你发现说光会用软件不行,那玩意儿就是个工具,你还需要懂得色彩的搭配啊,画面的构图,你还需要知道各种设计元素与实际行业和应用场景间的联系是吧?比如说科技行业为什么用蓝色的多呀,而且这个蓝还分成很多种呢,对吧?等等等等。
那到了第四个层面呢,这就叫专业了,也就是说你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从业人士了。嗨,就刚才咱说第三季了解,那就是从业人士是吧?你到这是专业,哎,超过他们了。别人呢,知道用,你不仅知道用,还知道为啥哈。比如说我不会修汽车,你会你比我专业,我也会修汽车,但是你修的比我好好多,我修不了的你也能修,那你还是比我专业,对吧?你说那你能修的,那我也能修啊,不差啥,但是你能开班啊,教学员、当老师啊,就是说你能输出你的知识,并且能够传授这部分知识,影响更多的人,那你就又比我专业了。嗨,就这么一个比较。
到第五个层面呢,就叫专家了。这个层面和专业人士比起来是不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第一个,他所处的这个专业的领域啊,他了解的这个领域知识呢,范围比你大,知道的多啊,比上一个层面的,就咱刚才说那个啊,专业那个层面上啊,那个涉猎的更广。比如说同样做设计啊,你获得了一个全国金奖,这很牛,对不对?唉,这奖谁评的呢?我评的,我不光懂设计,我还懂很多相关的知识学科,比方说心理学呀、经济学,甚至我还懂管理,来,我专家,你只能说专业,我能给你评奖。
而且还有一点呢,专业和专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专家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物种啊。比如说屠呦呦、袁隆平,唉,就是这样的专家。
那大家伙儿啊,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这个先进行一下分级,看看咱们引以为傲的知识到底在什么水平上。如果你说那不好分,你要觉得不好分,我帮你,那就是第一层面,就是无知的层面上啊,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会渣呀。
那明确自己的知识层级啊,他就可以很清醒的知道啊,咱们自己呢,这个还有多少不知道的东西,这才会有敬畏,你才会知道,有些事儿啊,我以为的不一定是对的啊,你觉得对方应该知道的,未必他就了解,因为你们所处的知识层级是不一样的。
哎,那知道了知识层级,你就更有可能得到自己的知识边界,清楚自己现在的优和劣势,对吧?你这才知道自己要向什么方向努力,要找什么样的人帮助自己,要找什么样的资源才最匹配自己。唉,这样呢,你不论经营企业呀,经营自己呀,这才有成功的可能。
以上呢,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啊,叫什么是知识的错觉。美国曾经那个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他就曾经说过,他说知道自己知道,这说的是我们对自己啊,已知什么是心知肚明的;知道自己不知道,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不知道什么呢,也有这种自知之明;哎,还有一种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我们说的对未知的愚昧和无知。
那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呢,用已知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有的时候为了适应咱们的知识体系,甚至会强行改变未知事故(此处“事故”应为“事物”)的相关内容,对吧?这种事干多了,错觉就来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你看你叭叭的说的,我像不清楚,用我这个一翻译,你看你这不摁那儿了,这就我说的那玩意儿,你看着没?
那在这里边啊,作者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识的边界啊。他把知识分成了已有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而老郑呢,又从这里边伸出来一条路径啊,就是知识的分级,五级呀,无知、知道、了解、专业、专家。
那么知识的边界和分级啊,能够有效地帮助咱们确定自己的知识范围和层级,能更清楚地进行选择和行动啊,避免了在无知的层面里浑浑噩噩的生活,对吧?所以说,所谓知识的错觉啊,指的就是我们对已有知识的过于夸大,而对未知部分的过于忽视。唉,老郑觉得这个在碎片化的这个时代最为重要。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部分,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如果说以前你觉得这句话好像不太好回答他,这是问句吗?不好回答,那么听完的第一部分啊,这大家伙应该有所了解,那就是如果我们在无知的层面上听到了某一句来自专业啊,甚至说专家的话,然后你觉得,哎呀妈呀,这说的太对了,太有道理了,就是这样,那我要是能做成这样,我就没问题啊。问题是啥?问题是你做不到。
这里的原因是啥呢?就是所谓的专业或者专家,他都有一套一整套啊,呃,自己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论,而他说的那句话,只是这套体系当中的一个点,或者说一个结论而已。这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威力,我们不知道啊,咱还在无知这层面上呢,咱没这套体系和方法论呢,就是知道了这么个结果,那当然你不知道咋整了。
那前段时间咱们分享了阿里的一系列的书啊,好多书友就在这感慨,说这个这企业文化以前就听说过啊,没想到这家作用这么大,对不对?那你说我自己这企业怎么建立这个企业文化,你看这就是实际情况,你知道什么是对的啊,就练成九阳神功,你就天下无敌了,可你上哪练去啊?你上哪找个山崖跳下去,有个洞里边有个老和尚,上哪找这玩意?找着了,你咋练呢?你不知道啊,对吧?真把这九阳这个神功给你了,打开第一页,人人体的脉络图,你认识几个穴道啊,对吧?说句不好听的,这个那穴道的那几个名儿,你可能叫不上来吧,都叫不全吧,对吧?那你不知道,所以那个正确的结论对你来说是啥呀?正确的废话呀,一点用没有啊。
那咱们通过第一部分的分享啊,咱们就知道了,说把这个知识点放在某一个层级上,当你发现这个成绩远高于自己的时候,那就明白了干嘛,你需要行动起来,先把自己提升到哎,那个知识点的成绩上,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完善你自己的体系了,你才有机会有可能达到你要的那个结果,对吧?
那么除了这一点呢,要想过好这一生,咱们还要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个啊,我们为什么要知行合一,还有一个什么叫知识共同体。
这个对于原始的生物来说啊,行动绝对是第一位的啊。细菌呢,啊,单细胞生物啊,啊,甚至说后来的一些生物不思考啊,就是靠本能在行动啊,这个渴了喝、饿了吃、困了睡,对吧?那就算是后来随着进化哈,有一些动物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呃,但经过这个生物学家来判定,那依然不是思考,依然不是思考,这种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嗨,但你也别高兴太早啊,咱们得辩证的看这事,有好就有坏。
那有句话嘛,是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对吧?那前段时间还有个理论很流行,就跟这一脉相承的,就说这别管啥事,研究啥呀,开啥会呀,先干起来呀,别在那想起没完没了,你赶紧干就完了呗。就兜这话啊,如果在公司经营上,你这么号召,这么极端的强调所谓的行动力,往好听了说,这叫懒政思维,往坏了说,这就是试图麻痹你的员工和伙伴,用大量的重复工作占满时间,不让他们思考。为啥怕呀?如果有时间思考了,马上就发现你在这画饼呢,你在这欺骗呢,因为这么一看你就没微信了(此处“微信”可能指“威信”,为保留原样暂不修改),公司没人信你了,你还怎么往下混呢?
孔子的弟子说三思而后行,孔子说了,说再思可也,用不着三思,两思就行是吧?但他可没说不用思啊。人不是动物,你说不让思考就不思考了,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什么信息你藏得住啊,对吧?你总会说,那谁谁就因为光在那想不动弹,完蛋了,错过了好多机会啊,和他一起的谁谁,就因为先行动了,所以成功了啊,巴拉巴拉一大堆,你身边一定有人和你这么说嗨,但这东西就是无知和知道的区别,成功的那位是不是思考了,但谁也不知道啊。
但如果说你不思考就行动,成功的几率和你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你觉得他俩差多些吗?那你是想靠运气成功还是想靠努力成功呢?你说那靠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啊,确实啊,只不过几率比靠运气大一些嘛,对吧?而且这次没成,至少你知道下次唉,有一条道不能走了,但这种事多了,那你离成功就近了对吧?运气不行,唉,对不起,你都不知道因为啥不行啊,你该不知,你还不知道是吧?那除非你是老天爷儿子,大名叫幸运,小名叫奇迹啊,那行无所谓。
我们说要知行合一呀,指的是你要通过思考获得知,用知来指导和验证你的行,再通过形的思考(此处“形的思考”应为“行动的思考”,但为保留原样暂不修改),验证你的知和开发出新的知,然后才有所谓的合一,就是说你掌握了大量的方法和工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善的体系,你才具备了达成你理想和梦想的实力和基础。个人是这样,企业也这样,企业文化不是架在无根之木上的,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和口号,他要有同样的、有体系、有价值观去支撑它,这才可能成立呀。
你看你到这你就理解了,为啥说最开始整那个啊,这个阿里的这个价值观卡,找那官兵生,来官兵生没几天,就逼着这个马云和这个18个这创始人嘛,来,你们赶紧回忆一下,总结一下,这么些年你们从啥也不是到现在对吧,经历了啥,在意什么、抵制什么啊,你们想干什么,把这些来都给我总结一下。为啥他为啥不关上门,在那拍脑门子闲聊篇幅画出来就得了呗,做俩PPT发给你一看,哎呦,这题文化真好),他为啥不这么做啊?为什么这18个创始人就是阿里巴巴,跟18万员工跟180万员工跟多少跟他没关系,就这18个人,你18个人来给我总结一下,我要从这里边提炼出这个阿里巴巴的企业,来吧,大家伙,来研,你们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阿里巴巴。
接下来啊,再聊一下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啊,就是知识共同体啊。什么叫知识共同体呢?咱来看个例子啊,比如你买手机啊,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感觉还行啊,这手机挺好,然后到店里去了,听这店员讲了半天,心动了,要付款了,你知道吗?这时候你一哥们路过你,哎呀,你干哈呢啊?我想买个手机,哎呀,你买哪款手机呀?你一下想起来了,哎呀,我买这款不就你,你那个前段时间买的那款吗?而且你比我早买了那么俩月吧,是不是,你这咋样用的,我要买,结果这哥们儿把你拽一边告诉你,拉倒吧,这是个坑啊,兄弟,你别买,我跟你说,这打游戏钱怎么怎么地啊,这个这个平时用钱怎么怎么地,等等吧,反正说了一堆不好的地方,我问你,这时候这手机你还买吗?对吧?
大家再仔细想想,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买衣服、买鞋,是不是全这样?你看啊,我们有的时候无知,比如说买手机,这个我不知道它好坏,但是只要身边人有知哈,我们就会无师自通的拿来就用,即便身边没有人,我还有网吧,网比人更强大吧,啊,遇问题上百度上上哪儿一搜就完了呗,这也是为什么其实我们是无知的,但是呢,活着依然够用的原因。
那其实无论是借用别人的知识,还是上网搜索获取知识,这都会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什么错觉呢?我们觉得自己博学了,对吧?我们会本能地模糊自己的内化知识与外界得到知识的边界。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者阿德里安·沃德,他就发现,当进行互联网搜索的时候,人们在认知方面的自尊心啊,就是说他们对自己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感觉是随之改善的,对吧?另外,如果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他们不了解的事情,过后,你再问他,哎,你咋懂这么多呢?这消息你在哪知道的啊?他们多半不记得了,完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