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基因传
铛铛铃2025-08-30【科普】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基因传》。
2013年,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的事一度成为热点。乳腺被看作是女性的象征,是性感的代名词。作为一位性感美艳的女明星,朱莉切除乳腺的决定震惊了世人。
朱莉说,她的母亲罹患乳腺癌,饱受病痛的折磨。虽然母亲与病魔抗争了10年之久,但结果依旧是离她而去。这让朱莉感到十分痛苦。因为母亲患有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病,也称为家族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几率。也就是说,朱莉很有可能遗传她母亲的致癌基因。通过基因筛查,朱莉确定了她遗传了母亲的致癌基因。这表明在十多年之后,她有80%以上的几率罹患乳腺癌。为了降低自己的患病几率,医生建议朱莉选择切除乳腺,这会让她的发病风险降到5%以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也遭受失去母亲的痛苦,最终朱莉选择了摘除手术。这也许是最近这些年里最引大众瞩目的基因医疗案例了。
你也许会感到疑问:科学革命已经过去了好几个世纪,人类都已经能够把飞船送到太空了,建起的核电厂也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造出的阿尔法狗也都已经能全灭人类棋手了。那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基因技术,究竟发展到何种地步了?我们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基因吗?这些问题我们便能从《基因传》中获取一些解答。这本书完整地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它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专著。
那接下来的时间里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基因传》,去探索基因的奥秘。
首先,基因的发现给一系列关于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开辟了另一个研究方向。它深刻影响着人类整个物种的进化和个体的成败。了解人类认识基因的历史,其实就是在了解人类追寻生命之谜的过程,这是人类破解生物秘密惊心动魄的历史。
因此,在第一部分,我们就一起来看人类基因研究的历程。从不清楚遗传的真相,到通过基因编辑进行治疗,人类只用了短短150年。《基因传》中就详细记述了从1865年到2015年这150年遗传学走过的路。
那提到物种起源学说,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达尔文。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同时期,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几乎是同时和达尔文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甚至是提前发表了文章。但因为当时两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地位并不相同,用现代的话来说,达尔文是高富帅本人,华莱士只是个穷小子。当时的达尔文已经小有名气,华莱士曾慕名给他寄过自己关于物种起源的手稿。当达尔文看到华莱士的手稿时,他被华莱士跟自己的观点巧合震惊了,于是赶紧去另一位圈中大佬求助,对方则建议达尔文跟华莱士联合署名发表论文。他们的学说一经发表,便震惊了世界,两人也因此结缘,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了物种起源学说,但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基因与遗传的认识依旧是模糊的,遗传学并无实质性进展。直到孟德尔的出现,才开启了基因研究的正确方向。孟德尔实际上是一个牧师,在现今捷克的一家修道院布道,但是他对生物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为了研究生物繁衍的规律,在修道院内的花园里前前后后种了近3万株豌豆,最终得出遗传因子这个概念,并运用逻辑和概率学推测出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可以是显性或隐性。
1865年,在布鲁恩自然科学学会,孟德尔骄傲地宣读了自己的发现,但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她的论文没有在学术界掀起一丝波澜。截止到1900年,孟德尔的文章仅仅被引用过四次,基本上可以说是从科学文献领域中消失了。转机发生在他去世16年后,同时有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他的理论。原本陷入困境的遗传学界,也因为孟德尔对于遗传因子的研究成果迸发出了新的灵感。遗传学家们本来就一筹莫展,发现了这个定律之后,就仿佛是开启了新世纪的大门,重新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孟德尔定律被发现后,遗传学就正式诞生了。之后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结合,又催生出了分子生物学、重组DNA技术等学科和研究方向,全面改观了生命科学。几乎每个时代对于遗传学的研究,都有孟德尔及其成果的身影。他也不再是当初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反而一再被人提及,尊称超越时代的天才。
另一位遗传学的巨人是摩尔根,他研究的对象是果蝇。为了了解果蝇的变异规律,他在自己的研究室里放了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玻璃瓶,里面养着数不清的果蝇。摩尔根每天用腐烂的苹果和发酵的香蕉养育这些果蝇,每当他移动位置,都会有黑压压的果蝇随之而来。摩尔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观察并记录着一代代果蝇的体貌特征。这个画面实在是太美,我想你肯定不敢想。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人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基因的认识一步步地深入,由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基因传》,众生之源,这本书让人读起来完全不像是读传统科普书籍一样无趣。它就像是一本侦探小说,讲述了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它以科学家们研究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
第一部分的内容呢,我们了解了基因研究的历程和人们研究基因付出的努力。但是科学技术就如同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二部分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遗传学在发展过程中走的弯路——基因研究的黑历史优生学。
1920年的春天,因为人们的愚昧,弗吉尼亚癫痫与智障收容所迎来了一位名叫艾玛的正常妇人。艾玛在丈夫失踪之后,一个人抚养他们的女儿卡利巴朵,没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母女二人依靠着施舍捐助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艰难度日。没过多久,因为有人说艾玛卖淫,并且染上了梅毒,当地警方逮捕了她。1920年4月1号,两位医生在简单的检查之后,判定艾玛是弱智,决定将她送入弗吉尼亚癫痫与智障收容所。
18世纪20年代,人们认为弱智是会通过生育传染给后代的,因此人们对弱智格外残忍,他们被关入收容所禁止生育。为了防止人口素质被污染,医生甚至会不停地用水银洗刷他们的生殖器,美其名曰消毒。当时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呢?这还要从达尔文说起。话说当年达尔文根据观察做了一个假设,在生物体内有种叫做泛生子的物质,可以将亲代携带的某些特征传给子代。亲代传给子代的特征有好有坏,但是在自然选择下,那些带有更优秀特性的人会活得更容易,一代代的自然选择,劣质特性被逐渐淘汰,这便形成了进化。但让达尔文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连他自己都不是很确定的假说,在他死后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他的表弟高尔顿。高尔顿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泛生子假说,逐步开创了优生学理论。优生学简单来说,就是主动选择那些身体健康、表现优秀的对象来繁衍后代。换句话说就是高尔顿认为那些身有缺陷的人的下一代依旧身有缺陷。就是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理论的指导下,才发生了上面提到的悲剧。
但悲剧远远还没有结束。在艾玛被关入收容所后的第4年,她可怜的女儿巴卡因为被养父母指控为轻度弱智,同样被强制进入了收容所。事实上,在母亲入狱之前,巴卡一直都品学兼优,不但能够完成自己学校的功课,还拥有基本的文字读写能力。而养父母的指控完全是为了给自己遮丑。母亲入狱后,年幼的巴卡便被送到一户人家代为抚养,但是没有多久,可怜的巴卡就遭到了养父的强暴,并因此怀孕。她的养父母为了推卸责任,便诬指她为弱智,因为弱智做什么都不奇怪,包括乱搞男女关系。进入收容所不久,巴卡就生下了一位健康的女婴,但这个孩子却被法官判给别人抚养。在1927年的5月4号,在法院的裁定下,不到21周岁的巴卡接受了绝育手术。一个家族的遗传链就此断掉。
但是,优生学一定是正确的吗?根据生活经验,许多人对优生学产生了质疑。举个例子,20世纪的世纪伟人爱因斯坦,谁都知道他还有一位同父同母的妹妹,同一对父母生出的孩子,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时让人难以想象。而患有卢家雷氏症的物理学家霍金,有三个成绩斐然的子女。在霍金确诊时,这三个孩子理应被处死,但是那个时候的掌权者对此却毫不在乎,因为他们只是在借优生学的理论为自己遮羞牟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德国纳粹党,纳粹党鼓吹雅利安人的血统优越性,并借由优生学理论,明目张胆地从犹太人手中抢夺财富,制造了许多臭名昭著的屠杀事件。
那么再次回到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弱智真的会遗传吗?1932年,巴卡被法院判定为弱智的女儿死于盲肠炎,年仅八岁。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弱智的迹象,反而她在学校中表现良好,礼仪和拼写都可以拿到A,连最难的数学也能拿到C。如果按照优生学的做法,只允许世俗意义上的强者繁衍后代,人类的基因库将变得简单而脆弱,来一场大瘟疫或者是大旱灾,人类说不定会全部灭绝。无论何时,人都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并非因为有用才珍贵,生而为人本身即是珍贵。无论生活境遇如何、生存方式如何,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独一无二,来为人类进行添砖加瓦。
那最后一部分内容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基因编辑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科学界曾做过这样一个预言:21世纪,将是以基因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时代。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随着人们对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研究一点点加深,生物学家们逐渐不再满足于探索、揭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去干预生物的遗传性。
2018年,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之前,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团队突然宣布了一个足以引起全球学界轰动的消息:11月,一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在中国平安诞生。介绍称,这对双胞胎的基因经过了修改,一出生就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条消息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全网的热议和抨击。大众对这项实验所引起的伦理问题感到愤慨,众多的遗传学家及其他研究方向的学者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这项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试验,并且呼吁相关监管部门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之前,遏制住这股挑战伦理道德的歪风。
在《基因传》一书中,作者穆克吉医生在书中写道:“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有报道称,四支中国科研团队正在尝试将永久性突变导入至人类胚胎中。等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如果首例人类胚胎基因组靶向修饰的实验已经完成,那么我将丝毫不感到讶异。”没想到预言这么快就变成了事实。人类勇于探索新科技的行为,我们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因为这是人类创建新文明的必经之路。
在阅读《基因传》的过程中,我不禁问了自己一长串的伦理问题:如果在进行产前检测的时候,医生告诉你,如果不把基因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的话,你孩子的IQ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低于80,你将会怎样选择?如果世界上有一家私立的试管婴儿诊所,能够为其客户提供基因编辑服务,只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孩子的IQ就会变得更高,会不会有许多人愿意呢?在只有富人能够承担起这项技术花费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细思极恐。许多的基因专家都表示,在科学研究的时候,道德应该被放到第一位,科技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如果失去一定伦理道德的制约,科技发展的结果很容易走向与人们本初愿望截然相反的结局。
到这里呢,这本《基因传》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科学家们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它以科学家研究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
第二,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反噬自身。遗传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那就是优生学。
第三,基因技术的发展除了会造福人类自身,还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而道德、管理和法律就是人类修改自身基因的刹车。
认识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是从它的起源开始,跟随它的发展脉络一步步的推进,才能看清它当下的真实面貌。《基因传》讲述的就是人类探索遗传进化秘密的历史,关系着所有人的未来。21世纪,基因技术迅猛发展,基因的克隆、检测、诊断、编辑,这些技术可以治愈疾病,甚至预测未来。基因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有无数的谜题等待着破解,未来人类仍有无数的故事等待书写。
那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夏季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清贫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下一篇: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