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时间的形状
铛铛铃2025-08-30【科普】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时间的形状》,
副标题是《相对论史话》。
提及相对论,或许有些人会简单地理解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很明显,这是不对的。
其实,相对论是研究时间、空间、运动、引力这四者关系的理论体系的总称。这一理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在很多人看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个非常神秘且深奥的理论,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够理解。而《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是专门为那些对相对论敬而远之的人准备的。这是一本人人都能够看懂的相对论普及读物,能够填补我们缺失掉的那些关于科学的兴趣和遗憾。它为每一位想了解并走进相对论的人提供了捷径,与《上帝掷骰子吗?》一书并称为国内科普两大经典。
本书作者汪杰是一位科普作家,凭借《时间的形状》这本书获得第八届国家文津图书奖,这一奖项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奥斯卡奖。另外,他还著有《星空的琴弦》《亿万年的孤独》《未解的宇宙》等科普作品。
下面我将从三个阶段为大家讲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第一阶段,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牛顿和伽利略的观点,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尽管一系列的实验都在推翻时间绝对论,但是并没有人敢否定原来的看法。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时间观念都还停留在三四百年前,他们对伽利略和牛顿的世界观深信不疑。
在牛顿看来,时间对于世间万物是绝对公平的,它真实存在着,但是又与外界的事物毫无关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频率,绝对均匀地流逝着,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便是牛顿经典物理学中的绝对时空观。
在爱因斯坦成名之前,几乎每个人都把绝对时空观作为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到了19世纪末,人们一直信奉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一系列物理实验都在无情地推翻着牛顿的世界观,物理学家们苦心研究的实验结果都与之相悖,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所有的实验中,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就是科尔逊·莫雷实验。他们通过这个实验测量光速的“泰山北斗”,从而观察地球在绕日公转中光速的变化。根据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假设公转速度是一的话,两束光的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而它们的运动速度应该是相差二。但是科莫逊·莫雷实验的结果显示,两束光的速度是一致的。
让人无奈的是,实验结果并没有获得人们的认同。大部分科学家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找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否定所谓的常识。因此,这个实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上最成功的失败。
转眼间到了1905年,这一年对于物理学领域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也被人称为奇迹年。因为26岁的爱因斯坦在这一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时的他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实验:假如我和光飞得一样快,那么会看到什么?
这是一场特殊的实验,它不需要仪器设备,只需要在大脑中想象就可以了。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思维实验的大师,他会经常使用思维实验去研究相对论。他认为有些时候在头脑中运行的实验,往往要比真正的实验更加简单明了。因此,相对论的诞生和思维实验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爱因斯坦在大脑中运行的那些实验,相对论就不可能诞生。
实验中,爱因斯坦想象:假如我们快速经过手电筒的一刹那,手电筒打开,我们会看到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困扰了他很久。按照人们以往的认知,答案便是看到一束静止的光。但在思维实验中证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光是一种电磁波,那什么是波呢?
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当你拿着一根绳子猛地抖动一下,绳子会形成一个凸起的波峰,然后带动下面的点运动,连续传递下去,就形成了波。电场和磁场的交替感应,便是光波的本质所在。就像是一群体育运动者在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报数,每个人都必须依次传递下去,假若谁在中间停止了,就相当于破坏了大自然的规矩。所以在爱因斯坦看来,一束光不可能是静止的。
第二个阶段,面对学界流传的各种解释,爱因斯坦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大胆探索,提出狭义相对论。
就在大部分物理学界为了证明科尔逊·莫雷实验是错误的,迫不得已进行各种各样的假设的时候,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勇敢地拿起了奥卡姆的剃刀,将多余的假设全部刮去。运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设,便是光速本来就是不变的。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旨在说明当遇到奇怪现象的时候,需要假设最少的解,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把所有一切不能被我们所感知和检验的条件,都毫不留情地刮去,像剃刀一样毫不犹豫。
奥卡姆剃刀原理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800多年了。这个原理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个纷繁迷乱世界的第三只眼。这个假设在当时的物理学家看来,是非常荒谬的,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这个假设进行颠覆常识的推导。
下面让我们用思维实验来重温爱因斯坦的实验过程。我们同样运用爱因斯坦的光速本来就是不变的假设作为实验的基础。想象一下,我坐在一艘接近光速运动的飞船上,手里拿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能够从船头照射出去,而你此时就在地面上观察我乘坐的这艘飞船和这束光。我们分别来想象一下你我看到的这束光有什么不同。
因为飞船的速度是接近光速的,所以在你看来,飞船与光之间几乎是同时前进的,可能观察了一个小时,会拉开一定的距离。但是对我而言,光速依旧是每秒30万公里,而我手中手电筒射出去的那束光,一瞬间就已经和我拉开了几十万公里的距离。很明显,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并且相差巨大。
假设我们双方看到的景象都是正确的,那就只能说明我在飞船上的一秒钟,相当于你在地面上的一个小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解释就完全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通过推导,爱因斯坦便得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观点:时间是相对的,它与运动密不可分,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时间。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还整理出了能够精确计算时间和速度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但是这个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因为这个理论太过于反常识,而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一名小职员,在物理学界也没有什么声望。
尽管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划时代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在爱因斯坦去世后的很多年,才通过实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第三阶段,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后的没多久,面对众多反对的声音,爱因斯坦终于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尽管在物理学界没有引起轰动,但是反对声还是比较响亮的。有人为了推翻狭义相对论,便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思维实验。这个人假设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乘坐飞船往右飞,一个乘坐飞船往左飞。在弟弟眼中,哥哥以飞快的速度离他而去,按照狭义相对论来说,哥哥的时间比弟弟过得慢。但是在哥哥的眼中,弟弟也是以飞快的速度离他而去的,同样根据狭义相对论,弟弟比哥哥的时间过得慢。这就导致了两者矛盾的产生,到底谁会更年轻一些呢?
这就是物理学领域著名的“双胞胎佯谬”。这是物理学中比较拗口的术语,在相对论发现的过程当中,把那些反直觉乍一听肯定是错误的,却是正确、颠覆三观现象称之为佯谬。
这个问题乍听上去肯定觉得兄弟两个谁更年轻应该是绝对的,但是答案却让人惊讶。因为通过详细的推导之后,结果显示,在两兄弟的眼中,各自的时间都比对方慢,还真的是相对的。
通过这两个双胞胎问题的论证,爱因斯坦最终推开了广义相对论的大门。
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相对论会分为狭义和广义呢?狭义相对论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特殊相对论的意思,而广义相对论翻译过来是普遍相对论的意思。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地方是比较特殊的,一是它的公式只能用来处理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物理学领域所说的惯性系;二是万有引力,作为物理学领域普遍研究的宇宙对象,狭义相对论里面并未涉及。
最终,爱因斯坦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将惯性系和引力统统搞定,从此相对狭义论便升级为广义相对论,并且适用于一切时间、空间、运动以及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被人们称之为世界上最美的理论。
之所以称之为最美,是因为相对论将公理演绎思想运用到了极致。爱因斯坦把三个基本的公理作为切入点,一是对于任何参考系,真空中光速保持不变;二是对于任何参考系,普通的物理规律保持不变;三是引力和加速度局域等效。这样人们既找不到任何反例假设,也无法证明,进而根据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地推导出了整个理论大厦,过程堪称绝妙。
对于这三条公理,大家不理解没有关系,也不用过度的深究,我们只需要看一下爱因斯坦由此推导出了什么就可以了。例如时间和质量都是相对的,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这便是著名的质能公式。还有一些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的黑洞,也是通过三条基本公理推导出来的。
按照相对论的理论来说,时间、空间都是有形状的,在引力的作用下,它们会变得弯曲,甚至会打结,而黑洞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死结。又比如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并不是科学家们凭空捏造出来的,也是通过相对论方程式计算出来的。再一个就是近年来物理学领域比较热门的名词引力波,这也是来源于三条基本公理。其实引力波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时空的一连串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
其实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就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只是在2016年才被进一步证实。
当然,除了已经被推导出来的这些,还有许多亟待证实的理论,例如在宇宙当中是否存在虫洞这一说法。假若真的有虫洞,人类便可以像电影《星际穿越》中演绎的那样,可以穿越时空,真正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星际旅行。
那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到底什么是虫洞呢?通过对相对论的了解,我们知道时空是能够弯曲或者折叠的,原本相距甚远的两个点,一经折叠就会离得很近。就好比我们从中国的上海到非洲,不再是从地球表面经过漫长的时间飞过去,而是直接在地球上打个两地互通的洞,从中穿过去,可想而知,这中间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减。
其实我们在很多太空宇宙题材的科幻电影当中,看到过各种异想天开的说法或者是脑洞大开的科幻镜头,很多是源于相对论的推论。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得不感慨,《时间的形状》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它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段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科学史话,让我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重温了相对论的前世今生以至未来。书中涉及许多各种各样的原理,有些原理让人晦涩难懂,也有些原理让我们大家觉得相见恨晚。书中众多原理,哪怕我们只深入了解一个,也会让大家收益颇丰。
当然,为大家传递知识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老的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写着: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讲科普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已经都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我当时看完以后,就毅然决定投身物理学,以至于有了今天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老一路走好。”
纵观古今,我们人类对于研究世界的好奇心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对空间、宇宙,人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去研究、去探索神秘的宇宙时空。好像具备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对它保持足够的兴趣,并且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知道的时空奥秘。尽管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困难重重、满腹艰辛,但是并没有打消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执着和信心。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破解更多的时空之谜,不断更新我们对于宇宙时空的认识,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羊脂球
下一篇: 读懂巴菲特的投资逻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