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铛铛铃2025-08-24【科普】2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这次为您解读的书是《时间简史》。
这是一本宇宙学科普类图书,语言幽默轻松,对宇宙既有严谨的知识解读,又有独到的哲学见解,在介绍宇宙类的书籍中独树一帜。
在这本书当中呢,有些观点浅显易懂,有些观点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当然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更多的观点会挑战我们的思维神经,看起来似懂非懂。
《时间简史》被认为是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从1988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了有上千万册。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威廉·霍金,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也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宇宙之王”这个称号啊,就是因为霍金对宇宙学理论的研究。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想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著作了多部有关宇宙学方面的书,从而让普通大众能够简略了解宇宙的情形。
第一次读《时间简史》呢,是在10年前,当时呢,就曾被里面对时间和空间,以及黑洞和宇宙的种种理论吸引。虽然呢,无法洞悉这些理论的深层次本质,但让我对我们所身处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10年之后,再一次读这本更新过内容和知识的《时间简史》,发现原本在书中的一些理论,经过多年的科学探查,已经被验证和证实,可见霍金“宇宙之王”的称号名副其实。而新增的这些知识,也再一次让我对宇宙和科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时隔多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却丝毫未变。世界之大,我们仅仅是沧海一粟;科学之广,人类还仅窥得了冰山一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你会发现,虽然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可是越来越发现真相却越来越深邃,追逐它的脚步也仿佛永远不会停息。
每个人都在小的时候仰望过星空,时空从哪来,宇宙的边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本《时间简史》中。
相信任何人呢,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夜幕降临,仰望天空,璀璨的星辰遍布,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思考,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为什么在这里。其实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了。从文明开始兴起的时候呢,人们就不再甘心糊里糊涂的活着了,而是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这种求知欲正是科学发展永远不灭的动力,也促进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的加深。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是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仅仅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但在古代,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完全基于生活的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在最初期,人们的观测水平有限,科技水平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并没有什么宇宙星体的概念,而是一直以地球为主体进行研究,从而出现了天圆地方、龟背陀大陆等学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非常信奉绝对静止理论,就是不管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都是不动的,运动的另有他物。
直到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提出,地球是个圆球,而不是块平板,但他依然相信地球是不动的,而其他所有的天体、月亮、太阳、行星,都是以圆周轨道围绕地球转动,他甚至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到了16世纪初,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说,就是太阳才是处在中心静止不动的天体,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后来伽利略也通过观测验证了哥白尼的理论,证明了地球不是中心,太阳才是,而且星体运动的轨道也不是圆周,而是椭圆。伽利略的研究让人们将力学定为是物理学的基础,最终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经典力学。
到了17世纪末,牛顿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让经典力学形成了真正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的理论,宇宙中的物体都会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那时的宇宙观念是,宇宙是个静态的、无限的空间。按牛顿的理论,即使宇宙无限,只要它是静态的,那么恒星就会相互吸引,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所有的星体被吸引到一起,最终落到一个中心位置。也就是说,牛顿的力学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太阳系的运行,却无法解释宇宙。那什么理论才可以呢?
在物理学理论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不仅经历了上一章我们提到的绝对静止观念,还经历了绝对时间观念,意思就是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谁去测量都一样,时间和空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完全分开并且独立。这种观念呢,在观察比较慢的物体的时候,像水流啊、飞鸟啊,甚至行星运转速度啊等都非常有效,可是对于处理光速或者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却根本不奏效。
其实早在17世纪,光以有限速度运动这一事实就已经被发现了,可是没有人能接受。到了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将电力和磁力的部分理论统一起来以后,才有了光传播的真正理论。光的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而且光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并不影响光速的数值。奇特的绝对的光速促成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成型,物体的速度不可超过真空中的光速,当然,这是就现在的理论而言,到底能不能做到真正的超光,并不绝对。时间和空间是融合且不可分割的,即时空是一个整体。物质遵守能量守恒,即E为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
虽然狭义相对论能够解释时空,可是他却忽略了引力效应。爱因斯坦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和狭义相对论相协调的引力理论,他花费了7、8年的时间,进行了多次不成功的尝试,最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的定位是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而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也就是说,时空会因为质量和能量的分布变得弯曲或翘曲。也可以说,当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产生作用时,就会影响时空的曲率。
我们可以用通俗的例子来理解了,地球呢,本来应该在宇宙中沿着直线的轨迹运动,但因为太阳质量很大,所以它周围的时空发生了弯曲,因此人们观测出来的就是地球在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光也会沿着时空线蔓延,它在大质量的物体周边发生偏折,也说明了时空线的弯曲,这种现象已经被验证。时间同样如此,在地面上和高山上,时间的流逝速度并不相同,在地面上要稍微慢一点,这也已经被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让人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同时影响了人的宇宙观。古老的观念认为宇宙恒古不变,但是根据广义相对论可以推断出,宇宙必然应该有一个开端,也可能有一个终结。
当万有引力理论被提出之后,就有人察觉到了悖论,既然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那么星体必然会吸引着塌陷在一起,即便宇宙有无限的星系,也同样会如此。如果宇宙势必会塌陷到一起,那么它就不可能在本质上是静止不变的。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哈勃望远镜就是以他命名的,这个哈勃)他做了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不管往地球外面哪个方向看去,远处的星系都在急速的远离我们而去。换句话说,宇宙正在膨胀。哈勃所观测到的现象也被红移现象验证了,这是一种观测物体运动时产生的可见光改变的现象。通俗点说就是在观测恒星时,如果光源远离观测者运动,那么观测者观察到的光会偏向波段更大的红光。另外,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上面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啊,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宇宙就像一个患有很多斑点的气球,正在逐渐的吹胀,这些斑点呢,就如同一个一个星系,随着宇宙的膨胀,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但没有一个斑点是中心,而且斑点离得越远,互相离开就越快。
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被无意间发现,这是比可见光的波长更大的光波,充斥在整个宇宙中,这就意味着宇宙在早期阶段肯定是非常密集的、白热的,而且一直在膨胀。随着宇宙的膨胀,这些因宇宙膨胀而发生变化的光被非常厉害的红移了,因此,在今天我们仅能观测到微波辐射。从这里可以看出,宇宙没有中心,而且一直在膨胀。
那么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它到底有多大呢,到底有没有边界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建立了很多宇宙模型。
第一种是宇宙的膨胀速度足够慢,各个星系之间的引力会让膨胀减缓,并最终停下来,然后又因为引力星系开始靠近,最终宇宙开始收缩。这类模型说明宇宙在空间上并非无限,只是没有边界,就像球面一样。
第二种是宇宙的膨胀速度足够快,快到虽然有引力会减缓膨胀,但是却永远没有办法让膨胀停止。在这种模型中,宇宙的空间是另类弯曲,可以想象一个开放的马鞍面,这时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第三种是宇宙的膨胀速度恰好避免塌陷,也就是虽然宇宙膨胀的速度会越来越小,但却永远不会变成零速度。这种模型表示宇宙的空间是平坦的,也属于无限空间。
通过万有引力,我们知道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所以想确定宇宙是否会一直膨胀,可以看宇宙中物质的质量引起的引力能不能大过宇宙的膨胀力。如果宇宙中的物质质量足够大,引力就会使膨胀率越来越小,宇宙的膨胀最后总会停下来,甚至开始坍缩,可以把这个质量成为阻止膨胀的临界质量。通过测算,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星系的质量加起来,也不足临界质量的1%,即使把我们无法看到充斥在星系间的暗物质算进去,也仅达到了临界质量的10%。换句话说,如今的证据暗示了宇宙也许会无限的膨胀下去。
根据人类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各星系正在不断远离彼此的现象,以及宇宙正在不断膨胀的事实,我们可以推测到,宇宙在过去应该存在一个时刻,一个各个星系间距为零的时刻。通过科学估计,这个时刻应该处在100亿到200亿年前,也就是说宇宙有一个开端。这一点在1970年,被作者霍金和他的合作者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如果假定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正确,那么宇宙在过去必然是一个没有体积、质量无限大,被称为起点的点。这里的密度和时空曲率都无限大,起点的现象恰恰显示了广义相对论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因为在起点位置相对论是失效的。比如相对论认为引力只是时空弯曲后的后果,根据这个结论,起点的引力应该是无限大的,那所有物质都应该都坍塌到一起,而且引力会越来越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宇宙就无法形成了。所以说相对论根本无法解释宇宙的开端,它只能解释宇宙的膨胀和如今的星系运行模式。
为了能够研究宇宙在起点状态是如何运行的,就需要跳出研究大尺度物质的物理范畴,万有引力、相对论都是以研究地球上的物体、星系等大尺度的物质为主,引入20世纪另一个伟大的部分理论——量子力学的小尺度效应。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量子,通俗来说呢,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单元无法再分割,那么就会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像光、X射线、电磁波等都可以进行量子化,甚至任何物质都可以进行量子化。量子力学就是定量描述物质量子特性的理论。物质的量子特性最佳的研究对象就是微观粒子,通过研究发现,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它们既能显示出粒子性,也可以说是物质性,也能显示出波动性,也可以说是非物质性或者能量性。
想更好地研究物质的量子特性,最好能够准确地测量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可是通过实验发现,量子的运动体现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就是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如果粒子的位置测的越准确,那么速度就越测不准确,反过来同样如此。量子力学的理论和它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为什么微观粒子不会因为强大的引力或外在能量而坍缩成一团。我们可以用氢原子来进行解释,氢原子拥有一个电子绕着氢原子核运动,当电子绕核运动时,根据不同的外界能量,它的绕行轨道会有所不同,但有些轨道是不被允许的,比如一头撞到原子核上。
量子力学的逐步完善,让我们理解了宇宙在起点状态时的一些性质。那么微观粒子之间的受力到底是怎样的呢?自从人类能够借助工具观测到肉眼不可见的物质之后,科学家们就一直在探讨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到底是什么。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呢,可以说是也被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比如在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粒子,它不可分割,物质呢,就是靠一个个原子架构起来的。可后来人们发现了电子和质子,原子是基本粒子的认知第一次被刷新了。质子被发现之后呢,人们又兴奋的以为质子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了。可是在1932年,原子核中又发现了中子,它和质子质量相当,只是不带电荷。质子是基本粒子的认知又一次被刷新,人们又认为质子和中子就是基本粒子。后来,随着科技进步,粒子碰撞实验开始进行,人们发现,不论是质子还是中子,只要能量足够,就能够被电子击碎,分裂成更小的粒子——夸克。这回人们不再想当然的认为夸克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因为如果能量足够,可以推测到夸克应该能够继续分裂。虽然夸克是不是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还无法确定,但通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一些粒子共有的特性。比如粒子都带有自旋的性质,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不过和陀螺不同的是,粒子没有能够定义的旋转轴。根据自旋的特性,粒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自旋为零的粒子,从任何方向看都一样,可以想象成一个光滑的小圆球。
第二种是自旋为一的粒子,从不同方向看就会不同,当它转过一周后才和最初一样,可以想象成一个硬币。
第三种是自旋为二的粒子,它只要转过半周就会变得和最初一样,可以想象成一个橄榄球。
第四种是自旋为1/2的粒子,要转过两周后它才会和最初一样,这种粒子比较复杂,可以想象成一个可以吹气和放气的球,第一周放气,第二周吸气。
还有就是我们研究的一般粒子称为正粒子,和正粒子电性磁聚相反的粒子称为反粒子,如带负电的质子,它能够和正粒子相遇并且相互泯灭,通俗理解就是按照能量守恒,有正就有反,他们彼此能够抵消。虽然反粒子无法被观测到,但是种种试验数据显示,反粒子确实存在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粒子的自旋特性呢,会让粒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一般认为,所有物质粒子的力都是由自旋为整数的粒子承担,这些力被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引力,每一个粒子都会因为它的质量或者能量感受到引力,引力虽然非常弱小,但能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引力的作用也很长久,而且粒子之间的引力可以叠加。
第二种是电磁力,主要由带电荷的粒子之间产生,并且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大物体也带有电磁力,只是因为数量几乎相等的正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电磁力差不多被完全抵消了。在原子和分子的小尺度下,电磁力会变成主要的作用力,比如电子围绕质子转动。
第三种是弱核力,它制约着粒子的放射性现象,简单点说就是粒子在低能量下和高能量下会出现不同的类型,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例子。这个效应和轮赌盘上的这个轮赌球的行为相似,在高能量下,当这个轮子转的很快的时候,这个球的行为基本上只有一个方式,就是不断地滚动着,但是当轮子慢下来之后呢,球的能量就减少了,最终球就陷到轮子上的37个槽中的一个里面去。换言之,在低能下,球可以存在于37个不同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在低能下观察球,我们就会认为存在37种不同类型的球。
第四种是强合力,就是这种力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了一起,还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了一起。强合力在低能量情况下会很强,在高能量状态下会变弱很多,所以用高能量去进行粒子对撞,质子等大粒子就会分裂为夸克这种小粒子。
这四种力啊,看起来是不同的力,可有一个看法是,在一个非常高,叫做大统一能量的能量下,电磁力、弱核力和强合力这三种力会变成一种力,也就是说我们观测到的三种力很可能是一种在弱能量下的不同性质,这就是大统一理论。甚至在大统一能量下,夸克和电子基本上也会变成一样的,换句话说,在大统一能量之下,所有的夸克、反夸克、各电子、反电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就像同一种粒子。这个理论呢,就为现在宇宙为何夸克比反夸克多提供了一个解释。大统一理论允许夸克变成高能下的反电子,他们也允许相反的过程,比如反夸克变成电子,电子和反电子变成反夸克和夸克。早期的宇宙非常热,所蕴含的能量就高得足以使这些转变发生。至于为何夸克比反夸克多,原因就是对于粒子和反粒子的物理定律不是完全相同的,通俗点说就是早期宇宙的能量和力更容易将反夸克转化为电子,将反电子转化为夸克。当宇宙膨胀并冷却下来,反夸克开始和夸克湮灭,不过由于已有的夸克比反夸克多,所以过剩的夸克就流了下来,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又由这些物质构成了我们自己。
虽然大统一理论解释了宇宙物质的形成,但别忘了它们不包含引力,而引力决定了宇宙的演化。对于少量粒子来说,引力并不重要,因为它非常弱小,但引力是长期的,而且是叠加的,如果足够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引力就会比其他几种力都重要。对于质量达到恒星级别的物体,引力的作用会远远超过其他几种力,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要探讨的黑洞。
在相对论出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但是对物理学、宇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时间逐渐变成了一个更主观的概念,它是相对的。如果时间相对,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呢?其实这和我们的认知有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给时间定个方向,让时间有了箭头。时间箭头有三种:
第一种是热力学时间箭头,指的是在时间的方向上,物体的无序度或熵会增加。
第二种是心理学时间箭头,就是人自身的感知感觉到时间流逝的方向,所以我们记得过去而不记得未来。
第三种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这三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单拿无序度来说,不管任何事物,它的无序度总会不断增加,比如一个瓷杯被摔碎,他就从一个有序的状态破裂成了无序的状态。一栋崭新的楼房,如果没有人居住,没有人管理,甚至没有人进去,他会从崭新漂亮的样子逐渐破旧,甚至损坏,这也是从有序变得无序。宇宙也同样如此,最初它在尺度上有限,却没有边缘和边界,在这种光滑有序的情况下,宇宙开始膨胀,随着暴涨开始,宇宙的无序度开始增加,密度起伏变大,在某些密度比平均值稍大的区域,额外的质量造成引力吸引,减缓了膨胀,最终因为引力坍缩成为星系。可以看出,星系就是宇宙无序状态不断增加的产物。正是因为三个时间箭头,我们可以区分过去和未来。
从相对论来看啊,想要回到过去呢,物体的速度就要超过光速,但是以现在的科技程度和推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像存在一个光速堡垒一样,把我们拦在了靠速度进行时间旅行的大门之外。不过,速度实现不了,我们还能想别的办法,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并非完全摊平,它会因为星体的引力等产生弯曲啊。针对这个特性呢,爱因斯坦提出了时空桥的理论,也就是虫洞。通俗点说呢,虫洞就是将时空卷曲重叠,然后架设一个通道,从而达到时空旅行的效果。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根直线,线两头分别标一个点,然后将纸卷起来,将两个点对准后对折,然后在这个重合的点上打个洞,这时的纸就相当于我们的时空,洞就相当于虫洞。如果有一只蚂蚁想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在白纸铺平铺的时候,它过去的最短距离就是走那条直线,如果他走那个洞,就能够非常快地从一个点达到另一个点,这就是虫洞的原理。
想要利用虫洞,一方面可以在宇宙中寻找这样的通道,另一方面则需要了解架设虫洞的方法。要让时空发生卷曲,需要巨大的能量,甚至若想回到过去,就必须要让时空产生负曲率,要让时空产生负曲率,就需要负能量密度物质,可以理解为反物质能量。如果能够找到或者开发出这种能量,让时空卷曲,然后通过虫洞进行时空旅行,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在如今的影视界,就有很多关于时空旅行题材的影视剧,比如《终结者》、《回到未来》、《超时空效应》、《12猴子》、《星际之门》等等,都会让人感觉到时空的奇妙。也许你会想,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那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穿梭者回到过去杀死年幼的穿梭者,或者杀死还未令他出生的父辈,这样穿梭者还会存在吗?这就是有名的时空样谬。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种是除非历史表明穿梭者曾回到过去,并且没有任何行为和穿梭者现状冲突,穿梭者才能回到过去,换个说法就是想回到过去,就别想影响历史走向,只能做个旁观者。
第二种是物理学定律会防止宏观物体将信息传递到过去。举例来说,如果你打算回到过去,那么在这个事件发生时,你对那段过去的历史记忆会被抹去,就像你会经历一段新的人生一样,不会知道事件如何发展,也不会知道是否契合历史的记载。
第三种呢,是选择历史假想,这个观念的特点宇宙不止一个历史,它有所有可能的历史,每个历史都有自己的概率。这很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换个方式看啊,宇宙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一个,而是很多个平行宇宙重叠在一起,他们的时间线并不重合,如果你回到过去,进入的会是另一个时空的宇宙,在那里你可以自由活动,去创造属于那个宇宙的历史。
哈,当然,这几种方法仅仅是为了解决时空旅行的样谬,如果真能做到时空旅行,情况到底会如何,谁也无法说清楚。不过虫洞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时空旅行的可能,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对宇宙认知的不断加深,时空旅行最终会成为现实。
科学的发展脚步一直在不断的加快,前仆后继的科学家对量子力学、宇宙学的认知和理解一直在不断加深并且透彻。那么人类为什么一直在发展科学呢?通俗点说就是发展科学能够让人类建立或者找到一个能够解释宇宙中任何东西的统一理论。有了统一理论,做到精准预测就会成为可能,比如预测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乃至宇宙的未来。只是,即使如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越来越多,找到一个统一理论的前景越来越好,但霍金依然奉劝不要太过分自信,必须要小心谨慎,因为宇宙之大,我们的眼界也许并未看清。
20世纪初,人们以为所有的东西都能按连续物质的性质进行解释,但原子结构和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使他彻底破产。1928年,制约电子的方程被发现之后,有科学家认为理论物理将很快触底,但中子和核力的发现宛若当头一棒。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乐观谨慎的认为此时已经接近了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但必须要小心,因为未知还有很多。起点是否真的存在,如今的力学体系是否真正完善,黑洞到底依据什么物理理论,宇宙的起点到底是不是如推测的运转,时空弯曲是否能够做到,这些依然是未解的。
而且随着统一理论的逐步兴起,还发展出了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的弦理论,即不把研究的基本对象看成只占空间一点的粒子,而是看成只有长度没有其他限度、无限细的弦。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所有基本粒子都看成弦,可以找到一种协调的量子理论,从而解释四种基本力,也就是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但弦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至少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问题,弦理论也无法做到。为此,很多人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最终总结出了三种可能:
第一种,确实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只要我们足够聪明努力,总有一天能找到。
第二种,并不存在一个最终的统一理论,仅仅存在一个越来越精确描述宇宙的无限的理论序列。
第三种并不存在宇宙理论,事件在一定程度之外是不可能被预言的,仅仅是靠随机或任意的方式发生着。
其实即使完成了这个统一的理论,人类也不会高枕无忧,因为我们还会遭遇更具智慧和挑战性的任务,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完全理解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身边的所有事件。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科学大部分都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所以没工夫去问为什么,而喜欢问为什么,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们,却跟不上科学理论进步的脚步。在18世纪,哲学家会将包括科学在内整个人类的知识来做他们的领域,讨论宇宙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到了19和20世纪,科学的发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变得过于技术性和数字化,哲学家根本无法深入其中,以至于哲学家们开始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其实宇宙的问题和我们任何人都息息相关,因为这是追求理智的过程,是不停探寻的道路,也是不断进步的源泉。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百年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百年史
下一篇: 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