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
铛铛铃2025-08-24【文学】26人已围观
简介
本次推荐阅读的书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出了名难读的书,有读者表示,看不到三页就忍不住打瞌睡。那在译者序的开篇,译者就表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读进去此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晦涩难懂的散文集,还真是一件考验人的事儿,难怪把那么多读者给难住了。
很多书籍介绍,都把《瓦尔登湖》形容成一部唯美、宁静、恬淡的散文集,但它可没有那么小清新。实际上,这是一部犀利的、带有尖锐批判色彩的思想集。
作者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什么是超验主义呢?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其代表人物是爱默生和梭罗。
1845年,梭罗到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多之后,写出《瓦尔登湖》。书中梭罗展现了许多吉光片羽般的珍贵思想,有辛辣讽刺的:“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无知,因为他全靠自己的无知活着”;有直言不讳的:“现在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都没有”;当然也有唯美哀伤的:“悲伤时,多么容易想起快乐”;还有乐观豁达的:“我爱给我的生命留有余地,虚度岁月,我不在乎”。
所以光用唯美恬静来形容《瓦尔登湖》,就像说“爱因斯坦最大的长处是发型很漂亮”一样,压根儿就没说到点儿上。实际上,唯美散文只是表象,犀利思想才是珍贵的内核。
至于难读这本书,主要难读于两点:一是这本日记式的散文集,思维跳脱,天马行空,行文随意,毫无章法,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文中很多句子的特点是先说果再说因,这不太符合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让人略感晦涩。其实那些字字闪光的珍贵思想,就隐匿在一个个长句之中,你需要逐字逐句地读,需要一字一字揣摩着读,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为了帮大家更好地读懂《瓦尔登湖》,这次我们特意解读了此书,并会以最奇异、最新鲜、最顺畅的方式呈现给你。如果你能读下去,那这一定是一次奇妙之旅。
买房子是现代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很多人奋斗一生,为的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100多年前的美国也不例外,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人们像现代人一样,一生为了有一所安乐窝艰苦奋斗。青年梭罗看着周围人为了房子苦心经营,不惜搭上自己的一生,他感到难以理解,并发出质疑:“吃苦一辈子,换来一座鸽子笼,难道就是我们生活的终极意义?将宝贵的人生耗费在这些琐碎的身外之物上,值得吗?”
梭罗买不起房子,他也实在觉得,不必将人生压在一栋房子上,房子仅仅是束缚我们自由的开端。有了房子,还要有车子、各种保险、子女的教育经费、一大堆无用的奢侈品,最后再攒上一大笔养老金,这一切就像一个无底洞,等待着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一一填埋。表面上是我们占有了物质,实际上是物质侵吞了我们。
梭罗不想被物欲侵吞,也怀疑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在1845年的3月末,他来到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没有任何提前准备,只拿了一把斧子。从梭罗开始砍伐白松,当做建筑材料的那一刻起,属于他的独立日正式到来。
鲁滨逊漂泊荒岛是被迫无奈,而梭罗来到原野定居则是自己的选择。那时的他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为了梦想放弃一切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就像定居在法国南部村庄、画下星空的梵高,就像被流放黄州、写下《赤壁赋》的苏东坡。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建造小木屋,也开启了他人生中全新的篇章。
梭罗建造木屋总共花了不到29美元。当然,这间木屋设施很简陋,四面透风,阴暗狭窄,除了床、桌子之外,什么也没有。但对于梭罗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他不需要被更多的世俗之物包围。
其实,梭罗之所以来到瓦尔登湖隐居,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和世俗对抗。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被身外之物捆绑,内心里充满了焦虑,每天有忙不完的粗活,却没有时间去采集生命中美丽的果实。人们为了温饱操劳,深陷在金钱这个古老的泥沼中,进退维谷。梭罗为之感到悲哀,他想告诉全世界的年轻人,得到身外之物容易,舍弃身外之物却很难,不如生活得艰辛一点,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处境。
梭罗的观点放到现在完全不落伍。现代人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清晨挤地铁,中午吃外卖,晚上抱着手机拥抱互联网,每天看着银行卡余额和工资,唉声叹气。我们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我们度过每一天,却又不知道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生活是什么?10年如一日,却没有答案。
梭罗认为,我们应该反抗命运的支配,逆流而上,寻找宁静的真我,而不是在庸碌的钻营之中耗损一生。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如果只是听天由命,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绝望。人类应该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探索生命,品味人生。假如人们能过宇宙规则中最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所以梭罗去瓦尔登湖畔隐居,也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并不是为了外在物竭尽全力才叫活着,亲近自然,自食其力,追索内心中的曲径通幽,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最坏的时代。物质上我们享受到了空前的富裕,精神上我们却面临着空前的贫瘠。即便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的追求更多,可我们收获的和我们付出的却很难成正比。在城市生活的模式之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同,穿过红绿灯,走过地下铁,面无表情的经过城市的脉络,最后回到自己的巢居,一天一天,周而复始。如果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你是否甘心?你是否觉得值得?
其实,大多数人都陷入了生活的误区,虽然生活得周到而认真,兢兢业业地为生活努力,却否定了改变的可能,还要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只能这样生活。”可是从圆心能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没有所谓的正确而又相同的生活。如果仅仅只是执迷于一座别墅或一辆豪车,成为房奴、卡奴,和那些被关在无形的监狱里有什么区别?
人们似乎还不知道,一个人越是能放下世事,世事才越是能够拥有更多。当梭罗只身一人跑到森林,建造木屋、种豆、捕鱼及嬉水时,有人嘲笑他的愚鲁,放着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过,干嘛去遭那份罪,简直是浪费生命。但是梭罗说:“我爱给我的生命留有余地,虚度岁月,我不在乎。”
选择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注定会被人不理解,但梭罗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心。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定下心来,用前进的步伐,从那些淤泥式的意见、偏见、传统谬见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穿越那些蒙蔽人性的泥泞沼泽,穿越过世俗礼教的苛臼,直达精神内部坚硬的底层。
也有人质疑梭罗的观点,难道只有返璞归真,归隐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吗?其实不是,生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跟随本心,而不是严守世俗的规则。梭罗去湖畔隐居,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效仿他,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同越好,每一个人都应该谨慎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沿用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者是随便某个人的。年轻人可以建筑,可以耕种,也可以航海,不要阻挠他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梭罗想把这些道理,告诉给那些永不满足的人,他们不应该在可以改善生活的时候,一味懒洋洋的诉说他们命苦,或者怪罪他们生不逢时。有些人对任何事都要叫苦连天,还总是说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不会满足。还有一些人看起来阔绰体面,实际上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尽管他们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因此,他们只是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还美滋滋的炫耀而不自知。
梭罗愿意过最简单的生活,如果有可能,他愿意去做地球上任何一段铁轨上的养路工,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的比较单纯,不但不是苦事,反而还会是一种有趣的消遣。
相比梭罗,我们现代人的选择可以说是更少了,种豆、建造房屋、和野生动物相处,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而且在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还会向往着归园田居呢?
现代生活虽然给我们带来了随心所欲的舒适,高楼大厦比肩而立,宽阔路面车水马龙,却也带来了诸多无法抗衡的负面产物。每天我们呼吸着雾霾,吃着垃圾食品,面对着交通拥挤和住房压力。在过去的300年里,人类的科技革命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却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没有改善的方法,想让世界变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低碳生活,降低物质欲望,避免奢侈浪费,这不但会使我们生活的更简单,还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单纯,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人间就会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明智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只要想改变,永远都来得及。
阅读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能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锻造内心。梭罗是一个非常热爱阅读的人,在那个简陋的木屋里,他依旧没有放弃阅读。整个夏天,梭罗把荷马的《伊利亚特》放在桌上,在工作间歇时翻一翻某些诗篇。阅读的过程就像给心灵寄养,梭罗认为,那些可以读荷马或埃斯库罗斯的希腊文原著的学生,是绝不会有放荡、颓废或爱慕虚荣的可能的。
在梭罗眼中,书本应该被谨慎的、含蓄地阅读,读者应该逐字逐句地找出每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尽我们所有的智力与能量,来思考文字深处的内涵。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这种训练一旦养成,就可以成为终身性的技能。人们应该去读那些难读的书,经典的书,只有在这些书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在如今的时代,读者们更应该学会甄别好书。市面上空泛而乏味的鸡汤书籍浩如烟海,荒谬与偏见被高估为最健全的真理。不要听信心灵鸡汤里的话,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传授给你的所谓道理,无论是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否则不要轻信。今天人人附和或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就变成虚无缥缈的一缕青烟。年轻人应该把那些年长者认为办不到的事,来试着办一下,往往可能成功,因为即便是最聪明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见得会懂多少生活的价值。实际上,年长者是不会有什么重要的忠告给年轻人的,他们所谓的经验不过是来自于一次次失败。
真正的阅读可以使人免去很多烦恼,包括对虚无物质的追求。梭罗崇尚极简的生活,很不认可消费主义,他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的生活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最明智的人,会生活的比穷人更加简单朴素。骄奢淫逸的人创造了各种时髦和潮流,让成群的人盲目的追寻,我们的欲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真实需求,追求奢侈品的人,不仅仅是为了舒适和温暖,而是为了看起来有面子。然而可悲的是,人们在乎穿着的衣服要华贵、要时尚,但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良心是否健全。
消费主义的奢侈之风近几年日渐盛行,公众号大V们不断鼓吹,大家应该过最好的生活,新款包包要有,奢侈品牌要加深,好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显得高人一等,我们才能显得过得好。连新闻上消息也都是某某网红月收入超过20万,这样的吸金标题,好像在这个时代,金钱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要义。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编舟入海,漂浮不定。物欲信号的鼓吹,让很多人的内心失衡,争名、逐利、炫耀攀比随处可见。有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奢侈的享受,误入了歧途,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也变得不再那么朴素了。为了鼓励消费,勤俭节约这种品质已经不再有人赞扬,谁要是勤俭清贫的生活,说出去反而容易被人嘲笑。
如果梭罗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更加痛心疾首。迷失在物质生活中的人,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盲目跟风追流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漂浮在物欲的油垢上挣扎,应该就是现代人倍感压力的原因之一吧。
在阅读这个主题最后,梭罗建议我们应该在阅读之后,去现实生活中获取经验。虽然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但却不如在生活中就地体验一番能学到的多。在大学里,梭罗学会了航海,从学校毕业后他才发现,其实只要到港口打一个转身,就会学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整整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他在广阔的天地,像农夫一样耕种,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在黄昏中凝望美丽的湖泊,和土拨鼠、鹧鸪、水鸟、赤练蛇做邻居,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动物们的生活状态。离木屋不远的瓦尔登湖总是波光潋滟,一片碧城,森林中,山毛榉摇曳着婆娑的树叶,青松和白杨高高的耸立入云,轻柔的豆苗在春雨后快乐地生长,遥远的山脊上泛着蔚蓝的光芒。无论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尽管这里是一片如同草原一样寂寞的旷野,但对梭罗来说,他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他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有人觉得梭罗一个人住在荒野湖畔,一定很寂寞,总会想要和其他人接触一下吧,特别是在下雨或下雪的日子里。梭罗的回答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在我看来,空间上的距离并不足以让人感觉寂寞,就算两个人挨得再近,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近。我确信我很喜欢我这样的生活,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儿了。”
就这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轮春夏秋冬。春天,他在开裂的湖面上积水,听湖水破冰时的轰隆巨响;夏天,他坐在湖畔钓鱼,夜间在自己四面透风的木屋中享受清凉;秋天,他收获自己榨的豆子,在山间采摘成熟的越橘和浆果,储藏在地窖里,以备冬需;冬天,他在门前撒下稻穗,分食给那些找不到食物的小动物。
有趣的是,这寂寞的林间也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访客,他们来到梭罗的小木屋里,在炉火中相互轻弹,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众多访客中,梭罗最喜欢的是一个性情开朗的伐木工,这位工人没有什么学识,但心胸却很豁达,对万事万物他有着独特的见解。曾有个投机的革命家问伐木工,想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伐木工哑然失笑,他说:“不必,我很喜欢这个世界现在的样子。”
在伐木工身上看不见对物质的欲望,只有一种享受当下的安然,她愉快的生活,眼睛里时常溢出高兴而满足的神情。梭罗通过伐木工发现,在最低贱的人中,即便终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又目不识丁,却也可能出现一些天才,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从不假装什么都知道。
小木屋里也时常出现一些梭罗不喜欢的人,一些生意人满脑子只想着生意经,对任何事情都酷爱发表意见,虽然他们也表示喜欢在森林中闲游,但很明显,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这样。这些焦灼不安的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谋生或者维持生活上了。有一些牧师开口闭口说上帝,好像这题目是他们的专利品,却不愿意倾听一些不同的意见。医生、律师、家庭主妇则趁梭罗不在家的时候,打开他的碗橱和床铺,看看她究竟是怎么生活的。还有一些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以为跟着职业界的老路走,就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些人一般都认为梭罗这种生活没有好处,他们觉得谨慎的人,应该小心的挑选个最安全的地区生活,因为在那里医生可以随换随到。
除了这些都市中的人之外,梭罗的木屋也会迎来一些令人愉快的访客,小孩子来采浆果,铁路工人穿着干净的衬衣来散步,渔人、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总之一切老老实实的朝圣者为了自由的缘故来到森林中,他们真的把俗世抛在了脑后,梭罗很愿意向这些人表示欢迎。
所以虽然梭罗是一个人独居在森林之中,但却并没有彻底的隔绝于人世,他变成了一个更加敏锐的观察者,看世间种种过客,并借由这些人思考着世界,畅叙着忧思。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梭罗也是一个热爱真理的人,他在书中表示:“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时光,就是梭罗寻找真理的过程。他穿行在山川湖泊之中,欣赏世间万物,清心寡欲、恬淡喜乐,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最后证明了抛弃世俗物质的一切,过最简朴的生活,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梭罗认为,物质是脆弱的,真理才是永恒的,而坚持真理的人则是伟大的。我们周围所有的身外之物,没有一个能像真理那样对我们有利,只有真理永不破壁。你要说你要说的话,而不是说你不得不说的话,任何真理都比虚伪好。
热爱生命,认真度过每一天就是真理。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都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更不要用难听的话咒骂他,他不像你想的那样坏。尽管贫困,你也要爱你的生活,你要相信,即便是在贫民窟中,你也可以生活得愉快、高兴、光荣。不爱慕虚荣,不追求奢侈就是真理。我们不必去追求多余的财富,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但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应该把贫穷当成园中的花草,然后像圣人一样去耕植它。不要找新花样,无论是新朋友或新衣服,都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可以卖掉你的衣服,但要保留你的思想。不模仿他人,只做自己就是真理。
个性是人类身上最能散发光芒的东西,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这样能和其他人发生真正的联系,那是一种思想与个性上碰撞。这个世界上真理无穷,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真理,你内心信奉的东西就是你的真理,信奉道德和善良,那么道德善良就是你的真理,信奉爱,爱就是你的真理。我们不用去管别人的真理是什么,只管去寻找自己的真理。当然,你也可以对上面那些梭罗式的真理表示质疑,但如果上面的某一句话,能够引起你的一点点思考,一点点想法,就已经足够了。
在本章最后,将用一句梭罗的名言作为结尾,你我共勉:“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共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系的19世纪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19世纪过去。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100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用孩子般的纯真拥抱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梭罗是个不世出的人,在两年多的湖畔生活后,他看破了世俗世界的真相,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人世繁华纷纷扰扰,不过是一场贪梦,醒来便是怅然若失。
今天我们读完梭罗,理应从他的隐居经验中获得一些感悟,无论是对生活产生了新的看法,还是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亦或是坚持当下的生活,只要脚步坚定的走下去,哪一种都无可厚非。梭罗希望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去拥抱纯真自然的生活,但在这个声色犬马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实在很难,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的。我们无法也无需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所求,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
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之后,梭罗离开了那重新回到了都市。很多人认为梭罗是过够了那种艰苦生活,所以又逃回了现实世界,但梭罗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种生命等着我去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至少我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那么他一定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梭罗不会把自己固化在一种生活模式之下,他要追求更多的生活方式。在梭罗这种类型的人中,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追求最好,而在于体验的更多。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不妨如此,在自己疲倦时换一种生活方式,辞职、旅行、小城定居,换一份新工作,无论选择什么都可以。当然,这些选择并不代表着我们生命的重点,而是给麻木的生命来一次缓冲,你是想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想换换口味,试试别的活法呢?也许生活的形式只有五彩斑斓,才会令人难忘。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
而梭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整个人的独特和勇敢,他比别人更多的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她时而活的像个隐士,与山川草木做朋友,时而又活的像一棵树,坚毅果敢,永远向上挺起身躯。虽然他是孤独的代言人,但他以他孤独的方式让世人认识了他,他向世人传达,人类应该心灵简单,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不要用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金钱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到这里,这部经典《瓦尔登湖》我们已经阅读完毕。可以说《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是久远传世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启示人类心灵的圣书。
尽管我们不能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但依旧可以在当下的每一刻里,寻找自己内心那一从清澈的瓦尔登湖,让心灵得到洗涤。
最后,为了测试小伙伴们的收获如何,在这里给大家留几道拓展思考题。首先第一道是,梭罗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畔隐居?第二题是梭罗在林间生活时,常常有一些访客来拜访他的木屋,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访客?那位访客身上有着怎样的气质,能够吸引梭罗?第三题是,你现在能说出一句梭罗的名言吗?梭罗的思想对你有产生什么启发?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下一篇: 刑法罗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