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自恋时代》今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爱自己的自恋时代
铛铛铃2025-08-23【人文】26人已围观
简介
在介绍领读书目之前,
我想先请你回忆一下,你遇到过的自恋的人是怎样的,他有什么样的表现,让你觉得他很自恋呢?
似乎我们并不难描绘出一幅自恋者的形象啊。他们往往对自身的某些特质超乎寻常地喜爱,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并且喜欢放大这些闪光点。如果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八分,那自恋者恨不能表现出12分。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迷人魅力。更有甚者,还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总认为自己鹤立鸡群、高人一等。
你看,这些特点,像不像我们遇到过的那些自恋的人呢?
今天我要领读的这本书,就和自恋密切相关。这本书是由两位社会心理学教授——简·腾格博士和基斯·坎贝尔博士共同撰写完成的,叫做《自恋时代》。这两位学者在儿童发展、社会互动以及文化变迁领域都有突出贡献。不仅如此,他们还热心于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知识。在写作本书之前,他们还出版了其他心理学科普书籍。《自恋时代》这本书就是他们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他们向大众的一次宣讲,宣讲的主题是:今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爱自己的自恋时代。
爱自己,这难道也有问题吗?心理学家不是一直鼓励大家要关爱自己吗?
没错,作者正是要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爱自己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今天的人们陷入了对自己的过度关爱之中,这就形成了自恋。作者将自恋比作一种可以快速传播的病毒,借助着教育、网络、新媒体等席卷全球。总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自恋时代正在形成。
好,下面就请你随着我的介绍,一起走进这本书,看看作者如何用心理学的视角去剖析我们身处的自恋时代。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阐释:首先,自恋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自恋的根源究竟为何;其次,如果自恋是一种病毒,那么患病之后的自恋者有哪些具体症状;最后,既然诊断出了自恋病,那么作者又为我们开出了什么样的药方呢?
我先来介绍第一个要点:自恋时代及其根源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自恋时代呢?许多数据证实了这一判断。研究人员从美国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出版物,以及新闻媒体报道中抓取数据,发现关于自恋的内容越来越多,大众对于如何变得自恋越来越感兴趣。大量历史数据表明,自恋疾病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也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啊,在文学作品出版物中,以“we”(就是我们)开头的句子数量越来越少,而以“I”(就是我)开头的句子数量则越来越多。听到这里,我鼓励你暂停一下,体会二者造句的不同。以“我”来开头突出的是个人,而以“我们”开头突出的是集体。自恋,正是自我中心主义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
依照作者给出的逻辑,我也向你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当我在盘点2019年的年度口头禅的时候,我发现对比于2018、2017等年份,过去的一年中,以“我”开头的口头禅数量特别多,比如“我可以”“我太难了”等等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不断提升,正在经历着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的转变。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自恋时代,但这本书仍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可以让我们注意前车之鉴。
好了,回到本书。作者认为,自恋病毒泛滥的源头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明星与媒体、网络和宽松的信贷管理。
我们先来看教育。在美国背景下,自我欣赏和感受积极情绪成为核心文化价值观。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父母或者老师组成的教育者,向孩子不断在灌输这样的认知及行为理念。父母会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老师会告诉学生“没有谁比你更加优秀”。这听上去非常动人,然而凡事啊,过犹不及。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持续的输出溢美之词,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完全左右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从一项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的全国调查中发现端倪。20世纪20年代,母亲们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服从,然而时至今日,懂得服从已经跌入谷底了,并不被父母们推崇。作者认为,正是这种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了皇帝一般的特权感。不难想象,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之后愈加自恋。
作者介绍的现象也让我们反思国内的情况。尽管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美国并不相同,但是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了“小皇帝”“小公主”。有父母、祖父母的精心呵护,他们成了全家的宠儿。他们会不会也沾染上自恋的病毒,觉得自己举世无双呢?
如果说教育提供了自恋泛滥的思维土壤,那么网络和新媒体二者相辅相成,绝对是自恋开花的助力肥料。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讲,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所以这里我重点说说社交媒体。过去我们上网主要是浏览信息、获取信息,简单说就是看看别人在干嘛,特别是我们关注的明星在干嘛。而今天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了生活中的明星。在书中,作者介绍了MySpace和Facebook这两个广受欢迎的个人媒体平台。通过简单操作,每个普通人都有了自己的一方舞台,平台鼓励用户彰显与众不同的自我,并且通过种种方式加以强化。于是用户就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独特优越感。
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作者及其团队想要看看使用MySpace这样的平台会不会提升人们的自恋感。于是他们将学生分成了两组,甲组学生可以去编辑自己的社交平台,而乙组学生什么都不做。15分钟之后,学生们又完成了自恋感的测量问卷。结果发现,甲组学生的自恋分数要高于乙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认为大家都喜欢他们讲故事,甚至认为自己天生就是领袖。总之啊,仅仅15分钟的编辑,就足以让人们感染自恋病毒了。想想看吧,我们每天会有多少个15分钟绑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欣赏着自己的姣好容颜和不断上涨的粉丝量,难怪我们的自恋指数不断上涨。
自恋时代的最后一个诱因是过于宽松的信贷管理。作者又把矛头对准了金融市场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可以凭借非常低廉的成本进行贷款,毫无疑问,这促进了商业社会的繁荣,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借贷来的钱进行投资、消费,使资金流动起来,发挥出超出面额价值的作用。然而,这种繁荣的信贷过程也让用户产生了爆棚的自信心。比如身上只有100块钱的小狼(也就是我)通过借贷的形式,在支付宝的花呗里拥有了5000元的消费额度。比起100元,5000元给了我莫大的勇气,让我觉得我有了购买更多商品的实力。唉,这就是一种消费自恋的体现。然而,你千万要注意,这种消费自恋可是完全建立在信贷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这并非是我本人的真实消费能力,我的实际能力只够买100元的东西。你看,这是不是像极了自恋者的一大特点啊?他们喜欢夸大其词,吹嘘自己拥有的某种属性。
不过别急,我们的消费自恋环路还没有结束。当我看到钱变多了之后,我就想买更多的东西填充自己,这就带来了第二个后果:炫耀式的消费行为。不知道你是否有体会啊,今天的人们似乎不怎么重视节俭,相比于长辈的修修补补,年轻人更喜欢坏了就扔,喜欢享受一次性物品带来的便捷。虽然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是为了炫耀,但在客观上,它加速了我们的消费周期,而每一次消费又会提升我们的自恋感。感觉如此循环往复,自恋和信贷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小结一下,作者在书中先向我们介绍了造成自恋时代的几个诱因:教育提供了思想土壤,网络和新媒体促进发芽,宽松的信贷则像阳光雨露,一步步催熟自恋之花。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自恋者通常有哪些症状。作者在书里列举了自恋者的七宗罪,分别是爱慕、虚荣、物质主义、追求独特、反社会行为、人际关系障碍、特权感以及减少的志愿服务。类似爱慕、虚荣、追求独特、特权感这些表现我们比较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我也在上文中有所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来重点讲讲平日里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其他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自恋者容易产生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我来解释一下反社会行为啊,这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比如一些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是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等等。为什么自恋者会更容易做出反社会行为呢?这与他们膨胀的自我密切相关。当然,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即便是自恋者,也并不是见人就骂、逢人就打的恶霸。大多数情况下,高自恋者和其他人一样,都可以控制好自己,不会随意做出反社会的事情。然而,一旦有外界的刺激,高自恋者就会表现出更强的反应,变得暴跳如雷,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正如我刚才所讲,自恋者往往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认为别人应当对自己有充分的尊重与欢迎。自恋者会认为:“我这么优秀的人,老天都垂怜于我,你们更得对我毕恭毕敬了。”可是这毕竟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这里的磕碰既可以指物理上的身体接触,也可以指心理上的思想碰撞。总之,发生冲突实际上在所难免。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我们会息事宁人,一笑了之,一些当下无法解决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以后再谈。但是自恋者可不能这样忍气吞声,他们作为天选之子,必须得让自己出了这口气,于是伤人的行为就会发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自恋者有更高的攻击倾向,而且他们还会为自己攻击他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开脱。网络上面同样如此,高自恋者更容易在网上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严重的还会导致网络霸凌。记者记述了多起发生在MySpace上的网络欺凌事件,其共同特点是,事件主导者都比较自恋,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对他们有丝毫的不敬,一旦被冒犯,就会在别人的空间里破口大骂,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也会被这种情绪渲染,加入这场混战。总之,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自恋者都容易表现出不能容人的特点,进而产生较多的反社会行为。
第二个表现是,自恋者往往拥有较差的亲密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特别是男性表现出轻度自恋,他会更受女性的青睐。这不难理解,因为自恋的人本身很自信,会散发出吸引人的气质。然而一旦过头,自恋者的亲密关系就会容易崩溃。我们常说,自恋者有一种太阳情结,认为别人应该被其魅力所吸引,围着他转。如果亲密关系的另一方可以一直保持自己的地球姿态,始终围绕自恋者,那一切相安无事。可是,如果自恋者觉得这种被围绕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抛弃对方,选择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自恋者的胃口是永无止境、难以填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自恋者比非自恋者更容易进入对对方的不满意阶段。所以自恋者经常会进入短平快的关系中,通过不断的变换对象,自恋者可以时刻保持新鲜感,同时这也是彰显个人能力的最佳方法。总之,对自恋者而言,亲密对象就如同一件可以炫耀的物品一般,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物化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与自恋者交往的对象往往会感到痛苦,这其实并不意外,这像极了一些情感PUA事件,自恋者通过控制对方达成自己的情感需求,而对方则无力反抗,只能忍受这种情绪剥削。当然,这并不是说自恋者高枕无忧,实际上,由于缺少稳定的亲密关系带来的社会支持,他们也时常感到空虚、寂寞、冷。然而,自恋病毒破坏了正常的交往机能,让他们无法摆脱这种伤人又害己的结局。
第三个表现是,自恋者也不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我们常讲助人为乐,然而,自恋者的乐趣并不在于助人。志愿服务时常需要参与者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比如可能需要付出时间或者付出金钱等等,这与自恋者的核心诉求是对立冲突的。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他们精打细算,不愿意付出时间或者金钱去帮助他人。不仅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自恋者往往具有较低的共情能力。我们知道,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感受他人的情绪,特别是正在经受的苦痛。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看到饥饿的非洲难民,看到口罩在白衣天使的脸上勒出血痕,我们也有类似的痛苦体验,仿佛这些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共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正是这种能力可以让人类存活繁衍至今。然而,这种能力却在自恋者身上没有得到良好体现,他们不会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不会去体会别人的悲欢离合,在自恋者的世界中唯我独尊。
以上是我书里的自恋者的一些典型表现。在书中,作者还更加详细地介绍了物质主义、特权感、追求独特性等问题,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治疗自恋病,我们看看作者开出了怎样的药方。需要指出的是,自恋这个时代病的起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等等,都会有各自的视角,也就会有各自不同的诊疗指南。自然,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从心入手,以心治病。
首先,作者强调了一些积极的人格特质所起到的作用,比如谦逊。谦逊和自恋是一对天敌,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谦逊来抑制自恋病毒的蔓延。中国文化历来重视谦逊对个人成长的好处,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逊是一种美德。然而,也有一些人会对谦逊产生误解,认为谦逊就是卑微,是低声下气,甚至是自我贬损。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古代智慧中的谦逊,还是今天心理学家所讲的谦逊,其核心要义都是一种可以准确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谦虚的人既不会高估自己、夸大其词,也不会贬低自己、唯唯诺诺,谦虚者自有一份内在的力量。作者认为,谦逊并不是谦逊者的特权标签,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力量。积极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谦逊,比如诚实的评价自我,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帮助他人的事情等等。这些过程可以让我们不执着于自己,让自己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所以第一个药方就是学会谦逊。
第二个药方开在了教育领域。作者认为啊,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必须摒弃培养“小皇帝”“小公主”的模式,需要教会我们的下一代具有同情他人的悲悯之心。比如,在孩子帮助了他人之后,家长应当予以鼓励,让他们可以在助人行为中尝到甜头。但同时,这种鼓励又不应该是膨胀式的,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夸大鼓励实际上助长了自恋情结,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在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也应当及时予以纠正,绝不能得过且过,放纵孩子们的错误想法甚至是行为。早有案例指出,溺爱是自恋之源,要从根源上拔除自恋,就必须杜绝溺爱。总的来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当教会孩子遵守底线,一旦越界,必须予以适当的惩戒。对于学校教育,老师则应该让学生们学会面对成败,在自己成功的时候,多去想想别人的助力,在自己失败的时候,多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正如作者所讲,学生们因为考试砸锅或者运动比赛失利而难过,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精心保护,甚至为此开脱,生怕学生受到一点点挫折。学生们恰恰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
作者的第三个药方给了宽松信贷。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不去消费。信贷的便利给市场繁荣带来了可能,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信贷就没有现代经济的发展,作者是充分承认这一点的。然而需要我们警惕的是,过度宽松的信贷业务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从宏观层面来讲,美国在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一起典型案例。从个人层面来讲,太过容易借到钱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物质主义、攀比、消费等等。在我国大学生中间发生的裸贷事件也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者认为,除了政府层面需要加强指导,个人也应该学会适度消费,避免过度的超前消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会记账,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特别是要加强储蓄意识。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倒是很有发言权了。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第三部分治疗自恋病的简单介绍。
下面我们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总结。作者先从实证研究出发,分析判断出人们进入了自恋时代。在自恋时代中,有贷款买奢侈品的盲目消费者,有好大喜功的领导,还有不愿负责的情人。这些自恋者看似光鲜,实际上他们有许多心理及社会问题。接下来,作者对自恋病进行了病原剖析,认为教育、网络、社交媒体、过于宽松的信贷管理等因素共同刺激,导致了自恋病的爆发。针对这些原因,作者又以此开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药方,比如重拾谦逊的价值观,父母和老师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理性消费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作者在书里大量列举了发生在美国的案例,但阅读他对理解当前的中国社会同样有益。原因有二:其一,研究发现,自恋时代并非美国特有,自恋病毒顺着互联网席卷了全球,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有了自恋趋势;其二,尽管事发美国,可是这些案例却也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一样,比如前不久发生的上海名媛拼单事件,这不正是自恋带来的炫耀性消费吗?所以这本书同样适合我们阅读。
另外,作者还非常贴心的把参考资料作为附录放在了书后。如果你是考据党,或者对书中介绍的某部分信息非常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不妨看看这篇附录,查找相关内容。
好了,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了。以上我所讲述的内容基于2017年10月后浪出版社出版的《自恋时代》,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这本书帮你在当下时代中更好地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