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正是时候读庄子》一本漫画让你读懂庄子

铛铛铃2025-08-23人文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正是时候读庄子》。

我成长在一个比武侠小说还要像武侠小说的家庭。父亲蔡兆琪,自幼雅号“诗书画医泉”,从就读台大药学系起,拜入太极宗师、永嘉五绝郑曼青先生门下,是郑先生的嫡传弟子。

我在吹奏儿童口琴的年龄,小小的身体藏身在1 - 2楼的楼梯后,眼睁睁看着父亲吹起我的小口琴,不出声,隔着门就只借几个音符,隔着一扇门,便把当年人称来自台东的高手、现任台北市太极拳养生学会荣誉理事长、体格壮硕的施齐金哥哥,以太极凌空劲远远地打飞出去。

长大后,我走上学术之路,研究传统医家、道家经典中的身体专题,明白太老师郑曼青先生罗列太极拳运动大纲三阶九级中的最高阶阶级“神明”。所谓的“神明”指的是精神,那是精神的境界,同时是身体的。我懂,但这懂是属于概念上的理解,不是身体力行,不是心领神会。

我曾写了20几万字的博士论文,研究《黄帝内经》。晋台大任教后,研究汉代到民国的100多部本草书,并拜入前清御医萧龙友传人周长青先生门下,学习毕生医道精华。我也常年关注道家经典,发现《庄子》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联,并发现出土的帛书《老子》与《庄子》的身体原则间有着惊人的联系。

但人生有些风景,分明就在眼前,你却只仓皇走过,就像一件绝美华服,始终搁在暗黑衣柜里,其实不真是你的,直到你终于想起它、穿上它那刻起,它才真的为你所有。

其实我骨子里不是一个很“庄子”的人,我是一个很需要庄子的人。原来的我每周总有几天熬夜到天亮,早上八点便又站上讲台,过着不舍昼夜教学研究的生活,血液里流淌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热情,好像完全忘记照顾好自己,也是身为人份内的工作。

07年冬天,我被诊断罹患第三期癌症,恶性肿瘤长达九公分,已经扩散到胃肠淋巴,5年内死亡率高达75%。身体衰败至此,我清楚发现,负面情绪只要加重一分,因为化疗、放疗而有伤口的黏膜便会出血难治、同步恶化。那时才真切地体认到,唯有让心成为主宰这具身体的君王,终结负面情绪和多余念虑,才能从疗城的战场中全身而退。这场大病让我亲身体证庄子惊人的心神疗效,帮助我保住差点烧成灰烬的生命。

研究庄子19年,我曾经像《列子》篇里的列子一样,没有认清眼前现实,好好恪守庄子散本全真的心性规范,也没有好好珍惜父亲传承的文化,好像不知道自己已经得到最重要的东西了,却还在外面追寻,就像王阳明说的“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我生过一场大病活了下来,觉得这些经典影响重申过我的生命。而这套辅佐癌三病人濒死归来的技术,没病的如果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实践,理所当然能远离病苦,甚至日益生境、登峰造极。

10年来,为了寻求将庄子在人人日常生活中体现落实的可能,我用将近30万字的研究,试图构筑一座实践庄子之学的扎实阶梯。而我在教学方面,擅长把很难的东西讲得简单,所以很希望把这珍贵的文化经典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今社会,大多数的人为了利益忙碌奔波。在庄子书中,我们同样看到战国中期的人们汲汲营营,追求广博的知识、理想的伴侣、安适的居所、美好的滋味。正因为执着于这些追求,不分古今,一般人往往像庄子《齐物论》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终其一生都像是在受屈时服劳役,一直无法抵达相望的城宫。

如果把人的专注力譬喻成探照灯,我们的探照灯多半都是向物质世界照去的。在这个过程中,外族的专注力凝结为感官的执着,执着于无法操之在己的外在世界,所有的追求和盼望都可能随时落空,使得身体因此坐立不安、精神容易心神不宁,让人难以获得长久真实的逍遥。

庄子并非拒绝或舍弃外在世界的一切,只是把专注力的探照灯转向,照回自我的心性,致力从事以己心灵、身体的智力与锻炼,使自己的心性不论置身何种处境、际遇,都能保持平和、镇静与放松,拥有稳定、长远的安乐。

一般人对老庄有种轻骑惰怠的印象,其实是误解。庄子的清,不是智力感官的中断、关闭,不是与世隔绝、归隐山林,是要内反追求自己心性的清寂静定。庄子的清寂是内心的,是开放地与外界交流沟通,却不失去充实和悦、平和、安乐的状态。

而老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的闲散消极,而是不妄为,能做到一切追求都以心灵的安适跟身体的康健为核心目标,对外在一切不执着、不强求,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老庄所讲的无为。

一般人可能觉得,儒者为了家国天下牺牲奉献是非常热情的。然而儒家的至圣孔子于亚圣孟子曾说:“为邦不入,乱邦不居。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面对危险与乱世,我们可以选择逃离。可是庄子却说:“治国去之,乱国就之,一门多吉。”鼓励我们拥抱乱世,当拯济天下的大医,想让天下苍生能有新生安适的生活。但是庄子的一国行为并非向外极其奔走,而是从内反自身、彻底疗愈、强化自我的心、身体开始,告诉我们,唯有不断致力于树立、强化一己,才有能力报效天下、化济苍生。

当我们深刻的学习庄子之后,就会了解,庄子对于人事的积极性其实跟儒家没有两样,只是在保有儒家的积极之余,更要我们努力做到自食其心。这个“事”是事情的“事”,是对待侍奉的意思,我们应该好好对待侍奉我们的心灵,随时维持内心的静定与清明。

庄子那个时代,一般人重视的是侍君,侍奉君王或者侍亲,侍奉亲上。到了现代,弑君成了事工作,事亲成了事情人。可是庄子开展出第三条路是新自视其心,他把让自己的心变强、变逍,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庄子在心性两方面,都为我们构筑了可供依循操作的功夫,透过改变用心和身体的惯习,致力于一起新生能力的长养提升。

如果您愿意重新阅读,更深刻而精准的学习庄子,将会发现,我们的心性,能够顺着庄子实践的阶梯拾级而上,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原先我们所追求的学业、事业、情感,也会因为心不再烦乱,不再容易有负面情绪,自然有更好的成效与成果,甚至能够像庄子笔下的11位畸人那样,在职场上成为各自专业的翘楚。

那么当代人读庄子的必要性在哪里呢?汉字“烦”的构型正像一把火烧上头,而庄子书里面用火或内热这些文字,来描述人在经验现象中的负面情绪。回顾半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转变,会发现电脑、手机、互联网等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但如果将注意力收回人自身,那么跟1960年代相比,忧郁症的罹患率竟然增加了十倍,而且患者初次发作的平均年龄也从21.5下降到14.5岁,有将近1/3的青少年罹患忧郁症,甚至有60%的大学生自觉活在存在的真空。这些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所做的统计数据,但并不表示类似的情况没有出现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更何况,这些烦扰的影响并不只泛现在心情的层面,身体也会连带受到波及,一把火是心火,两把火就成了身体的发炎现象,甚至于癌症的分类中,也有所谓的发炎性肿瘤。

庄子的时代虽然战火频仍,却没有近10W·H·O 统计高达3亿人的忧郁症人口,也没有手机、电子游戏、沙发等让人的身体蜷曲成一颗马铃薯的发明,使得95%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椎侧弯,更无需面对石庵、合污、空屋等等的问题。可见,活在21世纪的我们,虽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便捷的物质文明,但同时却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压力。或许可以这么说,现代人急需谋求新生安世,这一点与庄子的时代并没有不同,甚至更为迫切,因为当代物质世界的诱惑更多,压力更大,要能自主的智力新生的强化与逍遥是更为艰难的。由此更可见当代人读懂庄子,活用庄子的迫切性。

庄子,也许是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里最特别的一部,书中充盈着诗意,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那么庄子绝对是提供李太白诗文中诗意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这本书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影响了李太白的一生,影响了白居易的一生,影响了苏东坡的一生。唐玄宗下诏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清初名评论家金圣叹评定庄子是天下第一才子书。

庄子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我举两首诗跟大家说明。第一首是白居易的《隐几》,“隐”是隐藏的隐,意思是依据靠着,“几”是茶几的几,指矮桌子,从题目就看得借用了庄子《齐物论》的开头“南郭子綦隐几而坐”的“隐几”两个字。白居易的诗是这么写的:

身是忘似知,心忘是非。

既是又忘事,不知吾是谁。

白体如槁木,悟染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即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仪。

行年三十九,暮日斜时四时。

心不动,无尽其数积。

白居易说,身体最舒服的时候,能够忘掉四肢的存在,心情够好的时候,就不觉得这天下有绝对对或绝对错的人,于是任何你可以付之一怒的事,都可以付之一笑,或觉得怜悯。当他正觉得心生快意舒适,接着居然连舒适这事也给忘了,因为已经到达忘了自己是谁,不再执着自己是谁的境地。人只有在四肢动体都像干掉的木材,非常轻灵的时候,心灵到好像不觉得有四肢身体了,情绪也不再有起伏,渐渐能做到没有多余的念头,就这样经过一天又一天的努力,终于达到不再执着此生不再有人我之别的境界。身为一个读中文系的人,读到这样的句子,这么有生命感的诗,不能无感。古人跟古书之间的关系,真是超级好朋友。假设古典对我们而言只是一本架上书、一本曾经翻阅的掌中读物,而没有进入、渗透到自我生命中,没有跟生活彻底交融,实在可惜。

再看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上耳朵,不要把感官拿来执迷于外在世界风雨的声音,在那么艰难的风雨里,还可以吟诗长啸,慢慢的走。对照这阙词的小序37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正看出一场风雨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反应。很多逆境,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就不是逆境了。人总觉得有钱就胜过没钱,住高楼就胜过租房子,可是东坡却领略到撑着竹杖,穿着芒鞋,他的心性可以远胜骑乘马车、穿金戴银的人,不管平生有多少逆境都能面对,因为都能成御得了。

庄子告诉我们,在你生命中最困顿的时候,只要跳开对立的立场,站到轮子的中央,也就是客观的正道,看自己跟看对方等距的圆心,或提升到制约的高度,就可以看到逆境中的幸福,不幸中的大幸。东坡要我们看夕阳迎面照来,大自然赠予泥服无价美景。当你读过庄子,再读东坡,真会有庄所谓淡目欲之的相知相惜之感。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清楚看见庄子对后世文学艺术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可是与其说庄子蕴含了诗意,影响了无数诗家文人的作品,不如说是庄子陶养了历代诗家文人的灵魂,让阅读过庄子的人,都能诗意的面对艰难的处境与世界。

我们更不能错过庄子一书中因《齐物论》而引申出充满智慧的生死观。对庄子来说,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活在世间,人内心的纷乱与痛苦,多来自于对是非、利害、成败、美丑、贫富、生死等种种执着,所以庄子用齐物来破除我们的分别心,其中最需要破除的就是对生死的执着,因为死亡是生命中最大的巨变,最令人不愿意面对的忧患。对投身于世的我们而言,活着是最大的利,死亡是最大的害,是人生最难看破的关卡。对活着感到欢喜,对死亡感到厌恶,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庄子却说这是人的盲昧与迷惑。人之所以跃生物死,是因为把出生视为开始,把死亡视为结束,但在永恒的生命观中,生与死都是真我历程的一部分。

庄子用人的身躯作为譬喻,如果说没有开始的生命是身体的头部,那么有生之年就像身体的脊椎,死亡就像臀部,庄子把出生前的我、此生的我与告别此生的我,看成是不可切割的同居行曲。世人认定出生与死亡为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庄子却认为是同一个我反复经历刑拘的死生交替,很难说死亡和诞生哪一个才是生命的起始,无法判定孰先孰后。庄子,死生为一条,为世人指出死与生更迭无尽,看似断裂,其实连续的生命实相。

庄子反复用梦觉来譬喻生死,“梦为鸟而立乎天,梦为鱼而莫于渊”,人的一生就好像睡着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鸟儿振翅高飞,或者变成鱼儿潜游深渊,飞鸟游鱼之行,都只是梦中所化这一世所假借。面临死亡的时候,如果能够洞见死生大化之后的本然,就会明白生命在行区的死生流转间,是永恒存在的,也就没什么好京剧害怕的了。如果无视生命死生流转变化的事实,过度执着这辈子的生命,那就好像深陷在梦境中,却错将梦境当作仅有的人生,而不愿醒来面对生命的实相。

由于庄子的生命观中,对生命的意见远远超过众人对生命这个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为了表述方便,庄子把这辈子出生之后,死亡之前的自己称为人,把生前死后依然存在的自己称为真,这人与真并不是对立而没有交集、不相含射的概念。行区既然是心神、灵魂的寓居之所,那么有生之年真的概念可以说是包含在人的范畴之中的。《齐物论》把这个寓居在人之中的真称为真宰,《德充符》篇称为使其,行者都指出寄住在人身的心神、灵魂拥有自身一切思虑、言行的决定权、主宰权与支配行使权,是身为人真正的主宰。

庄子异界下的才德全背,所谓的全德才,全都是个人心身修为所能达到的境界,外在境遇、遭逢顺逆,都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神是否合乎庄子权德、财权的要求。一旦把人生的首要目标投注在新生的陶养与提升,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世的所有追求最终目标都指向新生,是可以不断回馈、提升内心的,那么当我们面对死亡的那一天,如果心神永存,这样的功夫也能随永恒的心神灵魂不断积累,新神的成就也就能跨越死生界限,继续延续下去。

如此一来,庄子死生相续的生命不但不会虚化,不会否定这或此一切作为的价值,反而因为拥有静定的心灵,赋予情感、事业、学业、家庭等所有面更积极而正向的意义。

那么庄子中透露的许多养生之道是否科学呢?庄子教我们心如死灰法,不要负面情绪,并提供一系列心灵急救设备,有不宜好物、内伤疫苗、用心若创可贴、安之若命止血剂、心斋神灵叶克膜,让我们伤痛破碎的心灵停止淌泻,重获生机。

庄子太极拳与西方的皮拉提斯存在着一项通通的原则,就是对身体宗轴挺直端正的重视与要求,同样把督脉或者说脊梁、脊柱当做身体中心线,作为日常行住、坐、卧的准绳。这样的身体技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化都有着祛病延年的效果。一旦能保持太极拳的尾闾中正,就不会驼腰翘臀,骨盆也不会前倾或后倒,学习者可以依照太极拳三阶九级的进程,循序渐进地达到不同的身体境界。

皮拉提斯这项运动的创始约瑟夫·皮拉提在《your health》一书中也指出,当学习者逐渐能够维持身体中轴的延展与稳定,便能产生体魄强健的效果,原本被认为难以预防的心脏疾病、结核病、脊椎弯曲、O型腿、X型腿、扁平足等疾,都是可以预防和改善的。可见庄子提出的身体原则具备跨越时间、地域、可重复简政的前值。

至于庄子提出的用心处方,早在2009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透过把注意力收回自身的冥想练习,受试者的健康安乐程度也随之提升,此外,身体的疲累与情绪上也都可观察到显著的提升进步。这个研究也指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把注意力放回自身的练习,减缓了疲劳与负面情绪。可以看出,庄子这一套把注意力收回自身的功夫,给新生带来的正面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当代科学的证实。

庄子这本书诞生至今已经2000多年,影响过无数诗人、墨客与艺术家、书法家,有非常多著家为他注解,是连当代欧美许多外国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