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异类的天赋》 成为社会精英还是精神病态者?

铛铛铃2025-08-23人文19人已围观

简介

在开始今天的解读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在参加亲人的葬礼时,对丧礼上的一位宾客——素未谋面的男士一见钟情,非常想再次与这位男士见面。但是葬礼结束后,她忘记交换联系方式,于是再也找不到这位男士了。几天后,女主人公杀了她的亲姐姐。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乍看非常莫名其妙,同时也似乎非常简单。在你看来,女主人公杀死姐姐的动机是什么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女人或许在葬礼后发现,这位男士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姐姐,杀人动机是妒忌心。但仔细想一想,这脑补出的情节,似乎也不能构成一个杀姐姐的原因。那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其实是女人认为,这位男士一定会来参加她姐姐的葬礼,这样他们又可以见面了,所以她杀了自己的姐姐。

没有猜到这个答案的各位,请不要沮丧,很多人的反应可能和我当初一样:“这人是神经病吗?”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思维测试,就是想看你是不是具有精神病的特质,或更准确地说,是不是具有精神病态者的特质。如果你猜到了答案,也不要担心,这并不能说明给出这个答案的人就是精神病态者。

牛津大学心理学家凯文·达顿让一群真正的确诊的精神病态者做了上述的问题测试。要知道,这些精神病态者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一群罪犯,有连环杀人犯、强奸犯、恋童癖和武装劫匪。然而,没有一个变态往再办一场葬礼那方面想。恰恰相反,几乎所有人的想法都围绕着“是因感情问题而产生了纠纷”这个逻辑。

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惊讶,因为通常认为精神病态者没有同理心,无法和正常人一般感知别人的情感。换句话说,以前大家以为,精神病态者之所以能够毫无芥蒂地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部分原因是因为变态不明白别人受到伤害时感受到的痛苦。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完全如此。恰恰相反,不少精神病态者往往比正常人更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波动,并迅速地找到他们的性格弱点。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能力,但毫无疑问,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天赋。

其实,这不是精神病态者拥有的唯一天赋。精神病态者通常拥有以下特征:无畏、自信、自恋、十分有魅力、冷酷、无情、独立、专注。听到这里,可能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一两个身边拥有这些特质的人,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似乎都非常成功。其实,相比于那些关在监狱或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态者,这些特征在社会精英们,特别是企业高管、投行精英们身上更常见。

超过90%的被确诊的精神病态者都在监狱或是相关的医疗机构。我们普通人大概会以为,精神病态者都有反社会和暴力倾向,其实并非如此。精神病态者不一定有暴力倾向,也不一定是有反社会行为。社会精英和精神病态罪犯这两群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精神病态罪犯身上的反社会特性更为明显,罪犯更加无法无天、更容易冲动、更有暴力倾向。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要为你推荐的一本书《异类的天赋》。在这本书中,专门研究精神病态的心理学、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详细讲解了精神病态的特性。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无论是我还是本书的作者凯文·达顿,都绝对没有想美化精神病态者的意思。精神病态无论是对自身、他人还是社会,都是极为危险的存在。其次,这本书的目的并非是教你如何判定精神病态,所以请不要因为身边的亲友和同事也有类似的人格特征,就判定他们是精神病态。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态,并非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且也不是要么是精神病态,要么就是正常人这么简单。

我想为你分享这本书的目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将这些危险的特性转变为适合健康生活、日常工作中的天赋,从而我们在与人相处的生活和工作中化险为夷,占据优势。

优秀与杰出是什么?将杰出和优秀区分开来。其实我本人非常讨厌看一类书籍,这类书籍是指神话部分人的天赋和特性,并声称就是这些被夸大的特性令这部分人成功。一方面,成功的关键肯定不在于一两个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成功本身就难以定义。我是做科研的,那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算是成功吗?至少对我来说,好与不好之间的区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想知道的是,是什么将优秀和杰出区分开来。换句话说,相比于研究不及格和及格之间的区别,这里我们想探讨的是,有没有什么神经科学上的特性将得90分以上和得95分以上的人区别开来。

为了找到是哪些因素使得商界领袖脱颖而出,英国萨里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曾在2005年进行了一个大型调查。他们考察了三组人:企业高管、精神病态和有精神病态的刑事犯人,比较这三组人的心理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相比于被确诊了精神病态的刑事犯人,精神病态的很多常见特征,譬如说以自我为中心、冷酷、无情、专注、缺乏共情能力等,在企业高管身上更为常见。

为了进一步确认企业高管这类社会精英群体里的精神病态趋势,在2010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勃·黑雷向200多名美国企业高管发了病态人格检测表,来评估他们的精神病态倾向。在这个检测表上,得分越高,精神病态的倾向越明显。企业高管们不仅普遍偏高,明显高于普通人,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趋势,精神病态得分越高的,他们的个人魅力和演讲能力也更高。这些在病态人格测试上得分高的企业高管往往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热衷于寻求刺激的人,而这类人更有可能在公司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更有可能成为名流大腕儿,甚至决定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算不上新奇,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伟大的天才总有些癫狂。天才和疯狂似乎一直有某种联系。虽然我们不能也给那些已经过世的天才们发病态人格检测表,但历史学家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记录做猜测。画家梵高、博弈论之父约翰·纳什、作家海明威都被认为是精神病态者。这样的例子在科学、文学特别是艺术领域屡见不鲜。有专门的书籍归纳了历史上这些疯狂的天才的故事,感兴趣的听众可以去看另一本书叫《疯狂天才》,作者凯·贾米森不仅仅是一名知名精神病学教授,而且还教英语文学。

那这些都只是偶然巧合呢,还是某种职业规律呢?至少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巧合那么简单。譬如,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有高度遗传性,这是因为基因变异是影响形成精神分裂症的因素之一。之前就在有精神分裂症遗传史的家庭中发现一种基因变异,而最近这种特定的基因变异被发现和创造力有关系。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创造力,同时还伴有记忆力衰弱和精神敏感。

精神状态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当然不止如此。凯文·达顿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比如,玩具士兵、塑胶恐龙、小汽车放在一家文具店的收银台旁边。当顾客结完账离开的时候,心理学家在门口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收银台旁边的小饰品,如果注意到了,还会进一步询问他们记得多少个,通过要求他们说出小饰品名字的办法来测试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唯一的变化在于天气。当是下雨天时,店里会放一些忧伤的古典音乐;当是大晴天时,店里会放欢快的音乐。令人惊讶的是,这么简单的控制,你就能看到差异。下雨天和抑郁的音乐让人感到情绪低落,而情绪低落时,顾客记住的小饰品数量是晴天时的四倍。情绪低落让人变得更专注,甚至能够不经意间记住更多的事物。

如果用这个实验结果来打比方的话,那精神病态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永远不会因为情绪高涨而忘记让收银员找钱,而强迫症患者的优势在于他们出门永远不会忘记锁门,而偏执狂则永远不会违反合同里的任何条款,甚至是一般人都看不到的附属条款。

从精神病态者身上学习七条原则。通过长期观察和与精神病态者罪犯面谈,凯文·达顿将精神病态者的特征归纳为了七条原则,这七条原则是:魅力、镇定、专注、坚毅、无畏、正念、行动。如果不是我一直在强调这些特征是通过研究精神病态者得到的,相信你都会以为这是老生常谈的成功七要素。显而易见,只要在合适的情境下合理地应用,这七个特征就会在我们面对困境时起到积极作用。

接下来,我会为你详细解读其中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方面,看看在精神病态者身上这些特征是怎么发挥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当过犹不及时,这些特征又有怎样的负面效果。

首先是魅力。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七条原则的时候,出现在你脑海里的第一个人物是谁?有可能是某个很恐怖的甲方,也有可能是职场上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上司,也有可能是某个很出色、深受追捧的前辈。而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杰克苏的设定难道不是007詹姆士·邦德吗?毫无疑问,他充满魅力,每集都能俘获一个大美女,为了完成任务杀人不眨眼,同时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也像是嗑了药一般无畏和坚毅,随时都能够像是做初次任务一般行动力非凡。

而且我不是唯一一个想到詹姆士·邦德的人。有一篇心理学论文正是以詹姆士·邦德作为案例来剖析这类人格特征的。论文的作者将这种人拥有的人格特征归纳为黑暗三性格,分别为:一、高度自信和自恋;二、精神病态式的无畏、冷酷、冲动和渴求刺激;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欺诈和利用。

马基雅维利是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他最有名的著作为《君主论》。在这部政治哲学经典中,他提出了政治无道德的思想,和先秦法家思想非常类似。而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此成为不择手段的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拥有这三种人格特征的男人通常会在中上层社会中游刃有余,同时黑暗三性格还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性伴侣,进而提高了繁殖的可能性。007完全符合这个套路,他十分自信,为了完成任务不择手段,同时还一直寻找刺激,譬如杀人和找女人。而且这个规律不仅仅存在于小说和电影里,心理学家将评定黑暗三性格的问卷表格发给200多名大学生,同时还问了他们的性生活情况。毫不意外的,艺术源于生活,得分越高的男生倾向于有更多一夜情,这就说明这三种性格真的提高了繁衍的可能性。

但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就如007每集都会换一个女人一样,虽然在短时间之内这三种属性结合在一起有很好的效果,会给他人一种自信、冷静、很有能力的印象,这种印象在短时间内极有魅力,但是在与尽可能多的优秀女性交配的同时,拥有黑暗三性格也使得这个人很难与固定的一个女性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第二是无情镇定。让精神病态者很难拥有长期稳定情感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无情,他们普遍无动于衷,严重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共情。然而,这种无情不是单纯的无法感知情感,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在乎。虽然这让他们很难得到长期感情,但是换个场景看,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又能够帮助我们做更好的财务决策。

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找了三组人,第一组为正常人,第二组为大脑受过损伤而且恰好是与情绪有关的病人,这样的病人无法正常的感知情绪,而第三组为大脑也受过损伤,但损伤的区域与情绪无关的病人。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人员分发给每个参与者20美元,每一轮游戏开始之时,参与者准备好以一美金做赌注,通过抛掷硬币定输赢,如果输了就要被扣一美元,如果赢了的话就会多加2.5美元。每轮开始之前,参与者都可以决定要不要参与赌局。这个游戏的胜利法则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输赢的比率都是50%的时候,赢的钱比输掉的钱多,从逻辑上来说,正确的策略是每轮都投钱。但在真正的实验中,随着游戏的进行,情绪功能正常的人逐渐开始拒绝下赌注,转而选择保守的方案,牢牢抓住他们赢到的钱,只有那些无法感知情绪的人不受到情绪的影响,还在不停的下注,直到游戏结束。而自然,他们赢得的钱也远远多于其他早早放弃的人。

这也许是第一个证明了在某种情况下大脑受损的人能够做出比普通人更好的财务决策的研究,同时也说明了逻辑往往只存在于逻辑学家眼里,生活中即使是最简单的逻辑也不可能摆脱情绪的左右。前文中我们提到过一个问题,优秀和杰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大概有很多答案,但我觉得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一旦一个人的技能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么使顶尖精英们有高下之分的是他们的心理态度。

除了直接去监狱和精神病院采访精神病态病人,这本书的作者凯文·达顿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与多个金融大佬的对话,部分被采访的大佬们还接受了达顿的精神病态测试,确认为精神病态者。达顿曾问一个金融交易员如何判断一个交易员是不是特别优秀,得到的答案出乎意料。他说关键要看游戏结束后的表现,也就是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的表现。金融交易行业竞争残酷,压力很大,很多交易员受不了这样的起伏,在下班后满面春风或是面露难色,但那些最成功、最优秀的交易员在一天工作结束、下班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看不出今天他是赚了几10亿还是亏得血本无归。这就是成为优秀交易员的根本原则,在做交易的时候,你绝对不能让情绪影响你的决策,更不能完全被情绪左右,你必须毫不留情地专注于当下,不能让昨天发生的事情影响今天。就像是之前在斯坦福大学做的那个赌博实验一样,不能活在过去做情绪的奴隶,而是应该保持活在当下的心继续下注,把每一个赢或负都当成第一次,这种人被称为功能性精神病态者,他们要么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不容易紧张。

那有没有办法变成功能性精神病态者呢?或者说,我们如何像他们那样完美的控制情绪,一直保持气定神闲呢?就现在看来,唯一被证明有显著效果的方法是冥想。这个发现也非常巧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做了一个很短的实验,只有5分钟左右,期间,参与者会带上一些能够监控生理反应的各种仪器,以便采集身体上的各项生理数据,包括脉搏、肌肉收缩、皮肤上排汗情况等等。当人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时,身体的各项指标会不自主地产生变化,譬如说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紧张,即使我们自己感受不到,这些波动在监控仪器下都非常明显。研究人员想知道,有没有可能人能够主动抑制这些生理反应,或说有没有人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刺激下还能保持气定神闲呢?

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一会儿会在他们耳边播放一个巨大的爆炸声,这一声的音量会很高,会和在耳边开枪一样响。同时,当她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要尽全力避免出现惊讶的反应,尽可能假装没有听到这个爆炸声。按常理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突如其来的爆炸声,能不跳起来或是下意识抓紧座椅扶手就很不错了,即使你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也无法控制汗液和肌肉紧张,这些生理反应太快了,常人是不可能主动去控制的,这是一个公认的客观科学事实。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找到了能够收放自如、气定神闲的人,他们请了两位僧侣参加实验。当僧侣被要求尽量忽视爆炸声时,他们真的办到了,连基本的生理变化都没有。枪响了,僧侣坐在那里,表情丝毫未动,心率、出汗情况、肌肉放松程度都没有任何变化。虽然他们听到了,但他们丝毫不感到惊讶。换句话说,当这两位僧侣试图去抑制惊讶的时候,惊讶就消失了。

这两位僧侣是怎么办到这一点的呢?答案是冥想。其实我本人和这本书的作者都不太了解冥想,这本书里也对此一笔带过,为此我专门去查了关于冥想的心理学综述和相关的神经科学学术论文。冥想有很多种,在心理学中比较系统研究过的有三种,修行难度依次增高,这三种冥想法分别是专注冥想、开放冥想和善意冥想。这里主要聊聊前两种。

一般来说,冥想初学者都会先从专注冥想开始修行。在专注冥想时,修行者需要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物体或事件上,譬如说烛火或者是自身的呼吸。为了维持这种专注的状态,他还要持续监视自己的注意力,并且避免分心和走神。在能够轻松地将注意力集中很长时间后,就算是掌握了这种专注冥想。在此之后,很多人会进一步学习开放冥想,开放冥想和专注冥想恰好相反,开放冥想没有一个特定的专注点,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特定的物体,而是专注在意识本身。换言之,在开放冥想的时候,不需要抑制自己所注意的事物,无论注意力放在任何东西上,重点在于要监视自己在注意什么。如果把注意力看作是流水的话,专注冥想大概就像是将注意力集中冲击在一个特定的点,而开放冥想则是让注意力随意流动,但无论流动到何处,都要一直注视着它的活动。

在开始实验后,僧侣进入了开放冥想,那听到爆炸声时,他是什么感觉呢?对于这个问题,僧侣自己是这么解释的,在做开放冥想的时候,他并没有主动控制自己不要有惊吓的反应,而是让自己像坐在一个距离爆炸声很远的地方一样,当时处于一种安宁之中,突然的爆炸声似乎变得微弱很多,就像是天空中飞过的一只小鸟一般,最多引起一些波动而已,只要不把注意力集中在爆炸声本身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很难将僧侣和精神病态者联系在一起,但至少在冷静镇定上,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与大多数神经科学家一样,因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比较少,我也没有接受过冥想训练,所以我对它功能的有效性还是持有保留意见,毕竟,能够像僧侣一样全职修炼并在冥想上登峰造极的是极少数。但至少这也显示了一种可能性,冥想或说保持放松的心境,可能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中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冷静镇定地面对压力和刺激。

第三是专注。除了魅力和冷静,精神病态者的专注力和行动力也令人刮目相看。精神病态者从来不拖泥带水,我们正常人常有的拖延症,精神病态者是不会有的。这本书中列出了很多有趣的神经科学实验,证明了精神病态者确实比普通人更不容易分心。这些实验非常有趣,我推荐你可以自行去阅读。但在这里,我想多和你分享本书作者在采访精神病态者时的对话,这部分对话你看了会觉得非常正能量,很难想象那些对白出自英国布罗德摩尔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口中。

这个医院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之一,那里毫无良知可言,关着英国最危险的一群精神病态刑事罪犯,其中20%的住院病人甚至可以被称为是纯粹的精神病态者。有一个杀人犯在和作者聊天的时候,说了一段话,颇有一种局内者迷、旁观者清的味道。他说,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脚下的路到底通往何方,如果太沉迷于当下,就有可能会偏离方向,从此以后,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而是在追求别人认为你想得到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成功。他还拿某个顶级拳击教练的话做例子,假如你听到比赛铃声后拼命冲向对手,一心想要把他打得不省人事,那么你很有可能被击倒,但是如果你专注于赢得比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拳术上,那么你更有可能把对手打倒在地。正如斯诺克选手史蒂夫·戴维斯曾说过的一句话,当比赛意味着一切的时候,你就当他什么也不是。

其实很多职业运动员早就意识到了精神病态的天赋,英国和澳大利亚就有很多优秀的体育心理学家帮助职业运动员调整精神状态。运动心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真实案例,来自于高尔夫球。我以前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喜欢打高尔夫球,这项运动目标非常简单,就是把这个球打进远处的洞里,打了一杆没打进就再来一杆,看谁能用最少的杆数打进。通常是打了一杆之后,慢悠悠等很久才能打第二杆,而且极难打进,节奏很慢,最痛苦的是,只要有几杆没打好,如果不能及时力挽狂澜,那往往就会一杆比一杆差。所以及时调整心态对于高尔夫球手来说异常重要。

来自南非的球手路易·乌修仁是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手,她有一个很有名的习惯,就是在每次挥杆之前都盯住手套根部的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很显眼,是英国运动心理学家卡尔·莫里斯给她点上去的。莫里斯教她在每次挥杆之前都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地盯着小红点,不要为之前的成败耿耿于怀,也不要想着现在是在比赛,此时不是她在击球,而是球在击她。这个办法非常有效,让乌修仁在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常能转败为胜,打出神来之笔。最有名的一场就是2010年的英国锦标赛,在一直被第二名紧追甚至一度超过的高压下,乌修仁稳定发挥,毫无失误,最后以七杆的优势夺冠。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和打高尔夫球一样,要放下打好的球,也要放下没打好的球,然后集中精力打好下一球。这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能力叫做心流,心里的心、流水的流,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心理状态,或是我们常说的很在状态的感觉,你甚至不用刻意去专注,就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点。当我们处于心流中时,你会感到身心完全放松,同时又集中在某一点,不仅会非常兴奋,还会感到非常充实,而且不愿意被打扰。在这一刻,过去与未来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全神贯注的当下。而精神病态者的大脑似乎更容易进入这样的心流状态,这时它们的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会减少,这个大脑区域大概位于太阳穴附近,而这恰好是负责决策、错误和认知冲突的部位。与此相关的还有精神病态者另一个特征——无畏。

这本书的作者发现,英国特种部队的很多成员也有精神病态的倾向,这大概也和新兵选拔的标准有关。譬如英国皇家特种空勤团的教官就明确说明,他们要找的就是毫无畏惧的人。就此,作者参与过特种空勤团的选拔,针对无畏这个特质,有一位士兵评论道,真正无法承受的不是暴力,而是来自暴力的威胁,这种隐约的担忧让你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前面提到过,精神病态者不会活在过去,不会因为之前的得失胡思乱想影响到当下的决策。其实,活在过去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活在未来也会导致胡思乱想。心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认知偏见叫极端预期,指我们一般都会将一件事往最好或是最坏的方向想,即使是在评估一个常见的日常行为时,我们也很容易往很极端的方向预想,但大多数时候极端的情况很少发生。换言之,我们的预想往往会比真实情况更加令人不安。问题在于,我们老是在担心未来的事情,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有时却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现在一切都好。虽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是有道理的,但大多数时候,令人害怕的并不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件我们以为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让你的大脑比你跑得更快,不能活在记忆中的同时,也不要活在想象中。

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临床心理学马克·威廉姆斯讲了治疗飞行恐惧症的方法。假设有个人很害怕坐飞机,那就安排这个人和一个非常喜欢坐飞机的人坐在一起,飞行的途中同时向这两个人出示两张大脑活动的扫描照片,一张是开心的活动,另一张显示着恐惧的活动。然后告诉他们,这组图片充分展示了你们大脑此刻的活动,你们看他们完全不一样,但这说明不了什么,他们又不能告诉我们飞机运行的状态,飞机的运行状态怎么样只跟发动机有关,你们感到的喜悦或者焦虑都只是感觉而已,并不会影响飞机的运行。最后告诉那个对飞行充满恐惧的人说,如果感到害怕或是焦虑,那就任她在心中来来回回,但是不要受她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真实发生的事情,慢慢的你就会忘记焦虑本身。

不知为何,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任她在心中来来回回。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先生问这本书讲什么的,我开玩笑的说,教人如何成为神经病。这本书的中文名叫《异类的天赋》,我认为她翻译的很好,因为如果把它的英文书名直译是《精神病态的智慧》,或是口语化一点,《神经病的智慧》,这名字在国内大概很难过审。但这也让我意识到,当在使用精神病态这个词时,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与此同时,我们又在生活和职场中滥用精神病态这个词。

这本书的内容很容易让国内读者联想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本书,但从一个神经科学的科研工作者角度来看,把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当成虚构小说来看还挺有意思,但细节经不起推敲。相较而言,《异类的天赋》则严谨得多,可读性也高得多。这本书出自于牛津大学在职的神经病学和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故事风趣新奇的同时,内容也逻辑严密,值得信任。

虽然分享开始我有强调讲这本书的初衷并非让大家看身边谁是精神病态,但情不自禁的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自己也不断在比较,我是精神病态吗?或是会想那谁肯定是精神病态吧。虽然不想承认,但我私下也曾用精神病态或是神经病这个词去形容过别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没有用其他的词去形容她,而是用了这个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优秀让人无法忽视。一方面,神经病态极其危险,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毫无征兆地成为他们的猎物,然而他们不仅仅具有来自于丧失良知的危险,事实上他们在平时表露出来的那一面不但不危险,反而非常优秀,充满魅力。

与此同时,我们都想变得优秀,通过更多的了解精神病态,避免像神经病态一般丧失良知的同时,我们能从他们身上了解到是什么特征让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这些认知不仅能够用来保护我们自己,还能使我们借鉴他们行为的某些特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自信但不自负,会令你充满魅力的同时,又让他人觉得你值得信赖。活在当下的同时,保持专注的冷静,会让你脱颖而出。而恐惧、焦虑、分心这些情绪,即使你无法对他们熟视无睹,那就任她们在心中来来回回,尝试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8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异类的天赋》。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