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浪漫主义的根源》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的代表作之一,剖析非理性文化的内涵

铛铛铃2025-08-22人文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将为您解读的作品

是英国思想史家以赛亚·柏林的作品《浪漫主义的根源》。

“浪漫”这两个字我们平时常常听见,也常常会用。我们会说一段浪漫的爱情,这个人的生活很浪漫等等,好像是表示一种诗意的、超越世俗,考虑得周到、性情很美好,事后会让人常常想起。但是啊,一说浪漫主义,就是在讲一个思想史的概念了。

总的来说呢,浪漫主义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强烈倾向。而浪漫主义的产生,是靠着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之中,运用头脑工作的结果。而在浪漫主义思潮形成之后,它又从文艺作品中弥散到更多的领域,甚至扩散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质中,产生了显著的政治后果。

这本《浪漫主义的根源》,首先是英国的思想史大家以赛亚·柏林的讲演稿。1965年,柏林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连续发表六次脱稿讲演,大受好评。后来BBC又多次播出这些讲演的录音。虽然柏林一直拒绝将其出版,希望能自己写一本关于浪漫主义的专著,但最后呢,他的文学执行人亨利·哈代还是说服了他,根据BBC录音将讲演整理成文,结成了这本书。

在讲演中啊,柏林将浪漫主义的根源集中追溯到了18世纪的德国,认为是那个时代的德国思想家创造了浪漫主义,它渗透到了德国的文学、艺术、社会思想之中,后来影响了德国的政治以及民族性格。

下面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分别是浪漫主义开端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的兴起,以及浪漫主义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问啊,浪漫主义为什么产生在德国呢?这就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

18世纪,英国和法国已经是欧洲领先的强国了,他们早早地实现了中央集权,国力强大,科学和技术成就都处在巅峰。相比之下,德国是一片落后的地区,它没有统一的国家,所谓的德国,其实是一群说德语的小邦国的总称,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如英法。尤其是法国,在一系列战争中杀伤了大量的德国人,这让德国人深感自卑和屈辱。于是,德国思想家就开始为民族探索一条出路。他们认为,富国强民当然是必须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德国人首先得有凝聚的人心,德国人需要有自己原创的思想资源。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与法国人唱反调,法国人实行什么思潮,诶,他们就故意反着来。18世纪,法国最盛行的是启蒙运动,整个欧洲都被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啊,像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给影响了。其实这些思想家彼此的看法呀,都有分歧,但他们在一些基本的方面,达成了坚固的共识,这就是启蒙主义。启蒙主义相信人类的理性是最强大的,理性能够解答一切问题,而世上万物的生长运转也都合乎一定的理性。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们无法解答,那不能怨理性不行,而是这个问题提的不对。而且正确的答案、正确的观点、正确的理念、理想,彼此之间必定是兼容的。启蒙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些论断,跟当时科学的突飞猛进有很大的关系。法国有个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叫丰特内勒,他说过一句话啊,说政治、道德、文学类的著作,如果由几何学家来写会更完美。

说完了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要讲到德国思想家是怎样反对启蒙主义,从而开创了浪漫主义思潮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视线放在几位代表人物的身上。

首先来看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约翰·格奥尔格·哈曼。他出生在1730年,住在当时德国北边靠近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城,叫哥尼斯堡。他一辈子活到58岁,前半生很不得志啊,上大学没拿到学位,经商也失败,他长期失业,写诗、写文章都不能糊口,还酗酒、赌博。可是他进入后半生后有了一些领悟,写了一些零碎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啊,对浪漫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曼的主要观点,可以说都是跟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在叫板。首先他说啊,理性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我面前有一个鸡蛋,这个判断是我运用理性,通过逻辑论证得出的吗?不是的,我面前有个鸡蛋,是因为我相信它是个鸡蛋,这是我的经验。我把鸡蛋吃掉,我知道它可以吃,哎,这也是经验告诉我的,并不是因为逻辑推论。我眼前看到、我亲身感受到的任何一样东西,一张桌子、一间房子、一座高山,以及水、空气、阳光,都不能证明理性的存在,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然后哈曼说,法国人因为崇尚理性,所以太喜欢创造概念了。像孟德斯鸠这样的启蒙思想家,喜欢把政治体制分成一类一类的,什么独裁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或者把人按照不同的心理分成一类一类的。可是这些概念能够把握住具体的事实吗?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是具体的。再说,如果我跟一个人聊得很投缘,我会在乎他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吗?如果我很喜欢一幅画,我会愿意知道有多少画跟他属于同一类型吗?哈曼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特殊性而生的,不喜欢概念,不喜欢归类。所以哈曼提出,每个人呢,都要创造、要表达,而不是像启蒙主义者啊,比如说伏尔泰认为的那样,是求真理、求答案。正因为创造,每个人才具有了自己的特殊性,人与人才有这么大的不一样。正因为创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才持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信仰、观念。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才会有不一样的回答。

哈曼质问法国人说,你们号称一切都有答案,理性可以解答一切难题,那么难道你们能够理解公元前古希腊人的学说吗?你们连他们的语言都不懂呢。哈曼最后啊,没忘了给德国人说句话,你们法国人自以为拥有理性和科学,宣称要解答世上所有的难题,可是单说我们德国人,你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文化,只有我们德国人的心灵才能创造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充分实现我们德国人的能量,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而不是被简化成一堆概念。

哈曼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许多德国有识之士的强烈认同,比如说歌德。歌德生于1749年,比哈曼小19岁,他读过哈曼的作品之后啊,十分激动,说哈曼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歌德是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坚持要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世界,所以向启蒙主义者推崇的啊,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来理解世界,歌德是不屑一顾的。他打了个比方,说一只蝴蝶,我们把它抓来,用大头针固定住,变成标本,然后给大家欣赏,说这只蝴蝶多么美呀,这叫美学吗?这是法国人的美学,他们就喜欢把丰富多彩的万物纳入到一种所谓的科学的视野里面,纳入到他们的概念学说里面,却恰恰扼杀了生命本身呢。

还有一个受到哈曼影响的人,他叫赫尔德,生于1744年,比哈曼呢,小14岁。他是普鲁士人,普鲁士是德意志众多邦国里面最强大的一个,所以呢,赫尔德的民族自豪感是非常强烈的。他首先就非常赞同哈曼提出的人是创造者这个看法。他说艺术是最伟大的人类创造,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表白。同样的,哲学、文学、思想等等,都是创造。一个人说什么语言、生活在什么环境里,以及身处什么时代,决定了他能有什么样的创造。这些创造可能是理性的,但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比如我们德国的民歌吧,他们那么美,那么动听,可是他们都是人在五线谱上写出来的吗?不是的,他们是人们在生活中吟唱出来的。所以赫尔德特别强调每个人的归属,比如德国人,就只能归属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唉,这个人群是独特的,骨子里面有一些同样的性格,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样的审美,它们是随着时间慢慢形成的,它们很神秘,不是理性可以随意破解的。而不同的人群呢,要互相理解,就得接触交流,比如法国人不深入地、长期地接触德国人,生活在德国人的文化环境里啊,就不能了解他们,更不能对德国人指手画脚。

就这样,以歌德和赫尔德为核心人物,德国兴起了一个文化复兴运动,历史上称之为狂飙突进运动。可以说这个运动给德国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

不过,浪漫主义真正要成气候,深入而长久地影响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还不只是靠上面所说的哈曼、赫尔德和歌德这三个人。接下来啊,我们要说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之父,他就是康德。

康德和哈曼一样,都是哥尼斯堡人,他比哈曼大六岁,两个人关系很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般来说,康德被认为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对法国启蒙运动十分关心,他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康德十分崇尚科学。康德曾经说啊,有了天文学之后,我们关于宇宙的种种猜想就可以终结了,我们就不要再说上帝创造了这个,创造了那个了,因为天文学早晚会告诉我们关于宇宙的所有答案。康德自己的著作,也是追求像科学原理一样精确、明晰,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都要准确,不能夸张,不能凭借臆想,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他对哈曼和赫尔德提出的神秘兮兮的民族性是怀疑的,他说这个哈曼有点神经错乱啊,也嫌赫尔德的作品里面有太多的想象,太多的空泛的议论。

但是啊,就是这样一个康德,却成为了浪漫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虽然崇尚科学理性,可他更加关心的主题是人类自由。也就是说,在康德这里,单是理解和解释世界还不够,人更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康德提出,人的自由与生俱来,人能成为人,只因他能够做出选择。我们看到那些动植物,还有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受制于因果关系,我推一下桌子,桌子就动了,桌子动是因为我推他,蜜蜂每天一定会走一条固定的路回蜂房,野兽到了发情期一定会求偶,大雁每年一定会定期迁徙,这些都表明了自然界万物是遵循因果关系的,他们没有自由可言。相反,人却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来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康德虽然像其他启蒙主义者一样,认为人类要探寻真理,要按照一定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创建美好的生活,但是人只有在拥有自由的情况下,选择善与正义才是值得称道的。相反,如果选择善与正义只是因为他别无选择,那么这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康德认为,拥有意志自由的,如果能够实现这种自由,他就可以统治自然,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之上,而不是像启蒙主义者说的那样,仅仅通过效法自然而生活,就能实现完美人生。

康德的这个思想,对于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影响了两个重要的德国思想家,其中之一是席勒。席勒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一员主将,他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17世纪80年代之后,他发表了像《强盗》《阴谋与爱情》《唐·卡洛斯》等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名作。可以说他从事的就是标准的艺术工作,是一个创造者。席勒平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通过超越自然来成为自己,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征服自然,这种意志既是无拘无束的,又是受到道德指引的,因而这是人类最美好的财富。凭着这些观点呢,席勒写下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戏剧。

我们举一个例子啊,最有名的席勒戏剧是《强盗》,他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卡尔·莫尔的人,这个人呢,受了冤枉,他没有办法洗冤,就落草,成了一伙强盗的头目,他带着其他的人是烧杀抢掠,最后改邪归正,被绳之以法。你看,这故事是不是有点像咱们中国的《水浒传》啊?他写的是不法之徒的故事,但你并不会觉得这个卡尔·莫尔呢是罪有应得的坏蛋,觉得他破坏了理想的社会秩序,相反,你觉得他是英雄,这就像武松、鲁智深、李逵那样,都是有个性、拥有意志、自由的人,他们干出了一番事业,创造并实现了个人价值,反而是在遵守了社会规则之后,他们失去了个性,变成了被人宰割的动物。从《强盗》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美学,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想一下,如果把《水浒传》改写成以官兵为主角,写他们怎么抓土匪,那肯定是很无聊的。这就很可以说明浪漫主义的价值所在。

说完了席勒,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人,那就是哲学家费希特。费希特也是一个崇尚意志自由的人,但是啊,他把意志自由跟民族性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浪漫主义在政治、社会领域产生影响开辟了道路。比起席勒而言,费希特的思想更加激进,他说话很夸张,他说,只要一提到自由二字,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儿来,而一旦说到必然性这个词,我的心就开始痛苦的痉挛。

从自由出发,费希特提出了生命源于行动的观点。他说,我们不是先了解后行动,而是先行动起来,然后才了解我们做什么,我们这么行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说我们是先吃到鸡,才知道鸡蛋好吃的,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时,还以为自己来到印度了呢,是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美洲。所以费希特说,我们怎么对待事物,事物就如何存在,如果我们用火来煮饭,火就不再是烧毁森林的魔鬼,如果我们把老虎看成朋友,老虎就不再是可怕的敌人。

费希特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在于找答案。不过他的这个观点跟他那时候的政治局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19世纪初,拿破仑率领法军横扫欧洲,入侵了德国。当时德国人民族情绪高涨,费希特就抓住机会,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性的作品。他说,意志、自由以及人的行动应该从个体扩大为集体,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宗派,一旦这样做了,自由和行动就成了一群人的事情,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就成了一群人的自我实现。

就这样,费希特把浪漫主义扩大到了整个民族的层面上,他号召德国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民族。他说,我们的精神不能被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所侵蚀,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们比法国人更加年轻、更加健康,我们拥有自己的土地、风景、历史和传统,法国人不能理解我们的精神,而法国人自己的文明则已经沦落为废墟了。

好,上面我们主要就浪漫主义的兴起做了介绍。那么,除了赋予德国人以共同的民族精神气质之外,浪漫主义对社会文化也有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下面呢,我们从三个角度简单讲一讲。

首先,浪漫主义推动了象征主义的成熟。什么叫象征主义呢?我们都知道,玫瑰花象征着爱情,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象征巴黎。象征其实就是用具体的、可描述的东西来代表抽象的、不可描述的东西。爱情是什么,你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以啊,我们就拿一朵玫瑰花来象征。因为和启蒙主义相反,浪漫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不能依赖我们的理性而存在,我们的语言也无法彻底描述它,但是世界又一定会在我们内心引起感受,我们需要来讲述这些感受,所以浪漫主义必然强调象征主义手法。我们听小号演奏,仿佛有了早晨曙光初露的感觉,我们看到高耸的雪山,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气息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象征主义的具体运用。

其次,浪漫主义树立了深度的概念,这也是同艺术、精神、思想直接相关的。我们说一篇文章有深度,一幅画有深意,意思是说,单单从字面上、从画面本身来认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想象,为此,我们必须去创造有深度的作品,而不是那种啊像数学公式一样毫无想象空间的作品。比如地上有一颗向日葵,我用颜料去画它,我画的再好再逼真啊,也只不过是向日葵本身,但是梵高画的向日葵,那就是艺术了,你觉得这个画面里面有许多内涵,不论什么时候去看,都会有某种感受,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哎,这就叫深度。19世纪以后,文学艺术从古典时代逐渐进入了现代,作品呢,越来越讲究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感受,像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戏剧以及精神分析学说等等,要是没有浪漫主义的影响啊,这些艺术思想方面的成就根本不可能出现。

第三,浪漫主义启发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德国哲学家。我们都说德国是哲人的国度,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的德国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著,而且涌现出了众多的哲学家。我们熟悉的尼采、叔本华、马克思、黑格尔都跟浪漫主义有直接的传承。比如说尼采就是浪漫主义最典型的传人,他说:“我们人呐是有限的,但精神可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让个人的天性在更高、更广、更深远、更有活力的境界中翱翔。”跟尼采相反,叔本华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有限在无限世界面前的消极反应。叔本华认为,我们不仅无法抵达那些不可企及的东西,还会因为无法掌握世界的秘密、人生的秘密而陷入沮丧,为了克服沮丧呢,人又会产生一种乡愁心理,会一直渴望回到过去,或者会去幻想一些不存在的空间。总的来说,倾向于悲观主义的思想。但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又沿着这种悲观而来。

好了,我今天对《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的解读就到这里。现在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解读的内容。

浪漫主义从18世纪的哈曼和康德开始,经过赫尔德、歌德、席勒到费希特,到了19世纪,已经正式成为一股思潮。总的来说,它是跟以法国为代表的启蒙主义唱反调的一股思潮。启蒙主义崇尚的是理性万能,是自然的完美,相信科学的逻辑能理解世界,创造完美的社会。而浪漫主义啊,却提倡生命的蓬勃,呼吁非理性和灵感的喷发,强调人的意志自由,主张艺术的创造具有无限的可能。启蒙主义认为一切都有答案,人类的任务是找出答案,而浪漫主义认为答案并不存在,人的任务是表达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价值。费希特还把实现个人价值扩展到了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价值,从而让浪漫主义进入到政治领域。

德国在整个19世纪里,经历了从分裂的邦国到民族统一的过程,民族主义的能量一直在积聚。到了20世纪,德国连续在两次大战中扮演了积极挑起战争的角色,这跟当年的浪漫主义运动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此外,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浪漫主义对20世纪及之后的世界做出的最深远的贡献,那就是浪漫主义开启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启蒙主义看来,一切只有单一的答案,万事万物都合乎理性,所有问题都可以解答,且所有解答都互相兼容。但这种思想的危险在于,一旦人认定了某个解决方案是正确的,是真理,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推行,从而给人间带来灾难。而正相反,浪漫主义坚持认为,万事万物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价值是多元的,不仅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而且答案之间更是互有矛盾,人类的理想不可兼容。当浪漫主义启发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后,人们便开始正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正视多元,然后思考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怎样才能共存。所以说啊,浪漫主义通往多元化,通往自由主义,通往宽容,让人体谅不完美的生活。

实际上从西方思想的源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启蒙主义为止,西方思想的主流都是强调人的理性的全能,但浪漫主义却促成了理性理解自身的深度,通过浪漫主义,理性终于明白了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不过这个结果本身,并不是浪漫主义运动所要刻意促成的。而人类究竟还会怎么做,理性下一步又会如何发展,浪漫主义也不会轻易的预测,因为它坚信世界历史和人类行为的方向是不可认知的。

好了,我的这篇解读基于2008年译林出版社的版本,译者是吕梁、洪丽娟、孙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