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单身女性的时代》以美国经验,看懂中国崛起的「单身女性」背后的深层成因

铛铛铃2025-08-22人文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是美国作家丽贝卡·特雷斯特撰写的《单身女性的时代》。

虽然我本身是个直男,但在我看来,这本书很好地阐释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当代社会现象,也就是正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出于各种理由选择单身生活。事实上,中国人对这个现象并不陌生,“剩女”一词在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汉语新词。这个戏谑的词尽管让人不舒服,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中国社会以往只有男性打光棍儿,单身女性从未成为一个引起注意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如今不得不发明一个新词。

我们每个人周围也都有那么一两个例子: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性,或是不肯屈就,或是无奈,又或是自愿地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正如“剩女”这个词所暗示的,在眼下的中国,这多多少少被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换个角度看,按照《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的观点,这根本就是一件好事儿。不是说每个女性都要单身,但至少单身可以成为她们人生的一个选项,给予她们充分的自由,而不必像以前那样,不管自己有什么个人意愿和理想抱负,也不管结婚对象是否合适,年龄一到就非嫁人不可。

现在,就像书中所说,这一局面已被打破,现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她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蜿蜒交错,一路上有爱、性、伙伴关系、为人父母、事业和友谊,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事实上,与其说这是单身女性的问题,不如说是个体的解放。也就是说,单身女性的现象,说到底是个人主义发展而来的逻辑结果。只不过女性作为个体,要从各种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获得选择的自由,比男性群体更为困难而已。

《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概括来说讲了三个重点:首先,单身女性现象的兴起;其次,单身女性如何依靠自己获得独立,她们的独立又带来什么全新意义;最后,不可回避地还要回答单身可能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未来怎么办。下面我就按照这三个重点为你讲解这本书。

一、单身女性现象的兴起

在人类历史上,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生选择,而且除了像宗教人士等少数例外,通常都不为社会所容。民国时期,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研究中国东北的满族社会时,就发现满族人认为,当儿子年满21岁时,家里几乎是绝对必须为他们完婚。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未结婚,就会遭到所有人的嘲笑,因为这被看作是不正常的,是无能的、无用或穷困,才导致他没能成亲。

在古希腊,人们甚至会对大龄不婚的人进行公开惩罚和羞辱,大批年轻人自发地不愿结婚,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对女性来说,这一点就尤为苛刻了。因此,法国女哲学家波伏娃才说,现实中的女性可以分为四类: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这也就是说,人们默认女性必须结婚,结不了婚的则面临社会压力,自己也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选择。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文学》中曾说到,英国笑话中流露出来的偏见是:婚姻只有利于女人,每个男人都琢磨着去勾引女人,每个女人都琢磨着结婚,没有一个独身女人是出于自愿。不要以为这样的想法是以往的老观念,实际上在当下也普遍存在。按《单身女性的时代》中所说,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降到50%以下。然而,一个女性单身者仍会受到有意无意的歧视,因为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结婚,那不是她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因为她没有被选中,没有人选择她,没有人想要她,没有人珍视她。中文的“剩女”也带有同样的负面暗示:你单身是因为你不够好,没有被挑中,所以剩下来了。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恰恰相反,单身女性现象的出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受教育水平、经济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的结果。网上流传着所谓AB女”现象的说法,也就是择偶时,男女双方最能接受的往往是男性条件比女性更好一些。结果是A男选B女,B男选C女,C男选D女的类推,最终难以匹配的是最优秀的A女和条件最差的D男。啊,这虽不严谨,却是很好的经验直觉。因为几乎在全世界各地,单身女性的比例都是发达城市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是很少会有“剩女”的。

前些年我有一次去内蒙古旅行,火车上一个当地农民好奇地问起:“我听说上海有很多女白领大龄未婚。”在得到确认后,他十分费解,连说:“怪了怪了,俺们这里只有男的找不到老婆,女的不会嫁不出去。”

单身女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现代化之后才在西欧率先出现的,而世界上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英国,也是第一个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国家。传统英国社会的婚姻更多是家族间的安排,绝大部分夫妇之间并无感情,往往是他们过得非常不和谐,但有许多小孩。但现代化进程给英国社会带来了许多越来越明显的变化,例如对爱情的重视、个人意识的兴起、女性识字率的大幅提升,以及伴随着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女性经济独立。这些事实上都是与中产阶级经济地位确立和价值观形成分不开的。

这种种变化如果分开来看,大多都是积极的进步因素,综合的结果却造成了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整体意愿下降。在英国,到50岁还未结婚的女性所占比例,从16世纪的10%,上升到100年后的15%,又过100多年则升至25%。这意味着每四个女性中就有一个几乎终生未嫁。而即便结了婚的,第一次结婚年龄也在200年里推迟了三岁左右。到18世纪初,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已成型,她们改变和提高了英国文化,大大增强了婚姻中对伴侣关系的要求,但终身不婚女性却仍在日渐增加。

同样的情景,每当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开始出现稳定的中产阶级时,几乎都会重演。曾有学者在研究了20世纪前期欧洲的人口普查资料后得出结论:以圣彼得堡和德里雅斯特为连线,以东部分的欧洲女性几乎都会选择结婚,且多在十几岁时;而该线以西地区,则有多达1/5的女性会选择独身终老,而且即便结婚,也大多会拖到20多岁后。一种情形被称为“欧罗巴婚姻模式”,但它其实并非西欧所特有,只是因为这一地区最早成为工业化社会罢了。

说回中国,女性独身的现象在古代史上极少见,通常是为了逃避不情愿的婚姻,但唯一的出路往往就是遁入佛门当尼姑。在传统上,独身一直被看作是女性的无奈之举,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女性独身首次被看作是反抗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进步行为。当时的留美中国女生开始把女性看成是有自身利益和目标的独立群体。根据历史学家叶维利《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一梳理的观点,当时这些中国女留学生其实深受美国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主义这个词本身就是1910年代起才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男性去打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工作,为此她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

女性走出家门就业,当然不是一定会倒向不婚,但却意味着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公开表达自己想要达成的人生目标,与家长或男性为她们确立的框架不太相符。曾有人在1915年前后调查了近992名教会、学校的中国女生,当被问及“你毕业后想做什么”时,有661人回答想成为大学生、教师、传教士、医生、音乐家、社会工作者、女商人、护士,296人表示不确定,只有一人说想当全职家庭妇女。

这种新观念对中国女性影响深远,虽然近10年来的“剩女”现象可说是一种中产阶级现象,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女性不甘心成为家庭妇女,早已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单身女性(包括无婚史的、丧夫的、离异的和分居的)的数量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已婚女性。不管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是因为女性有了更多选择,而不是像《红楼梦》里的女孩子们那样,到了一定年龄,只能结束自己快乐的青春期,赶出园子去嫁人。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一点,单身女性现象的兴起。

二、自我依靠的女性

和传统时代相比,现代的单身女性常常是主动选择的,并且往往是由于明确意识到了在婚姻中难以完全实现自我,所以这种选择带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倾向。女权活动家贝蒂·弗里丹对此有一番名言:“这一问题在美国女性的心底已经无声深埋多年了。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一种奇怪的萌动、一种不满足感、一种深沉的渴望降临到女性的身上。每个住在郊区的已婚妇女都在独自一人与之抗衡。当她们整理床铺、去杂货店购物、挑选沙发套子、和孩子们一起吃花生酱三明治、开车接送男童子军和女童子军们、夜晚在丈夫身旁躺下时,她甚至都不敢问自己那个埋藏在心底已久的问题: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吗?”

毫无疑问,这种对婚姻束缚的不满,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往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高学历女性的单身比例通常都更高。胡适曾以自己所接触到的美国女性为例,发现她们之所以不嫁人,是因为在知识提高后,结婚对象便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往往宁可终身不嫁,不情愿嫁平常的丈夫。

但自由是有代价的,单身女性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自立。既然不再把婚姻当作一种搭伙过日子的谋生手段,很多事就只能靠自己。在美国,一对被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便是个人自由和自我依靠,个人必须学会依靠自己,否则有失去自由的危险。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自我依靠首先意味着经济独立,而除非你继承了大笔遗产,否则经济独立通常就意味着有自己的工作。

在美国和西欧,1914年前后出现了第一批职业女性,主要是打字员、文秘、电话通讯员、工人、销售员和教师,这在一个世纪前是不存在的岗位。女性能靠自己劳动谋生,这意味着她们希望从家庭和婚姻得到的,不再只是物质保障了。在每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先后出现了这样的女性白领群体,她们代表着更富自信的现代女性在公共生活中出现,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地女性羡慕和效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正是经济独立、事业成功和自由生活,使得她们成了世人眼里的成功者,而不是未能结婚的失败者。

毫无疑问,女性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在大都市中要比在小地方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在每一个国家,女性都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受益者,越是在现代大城市,她们所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多,这一点极为关键。如今,全美有25%的人过着单身生活,但在大城市中,这一比例高达40%以上。2010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数量占到了纽约女性总人口的41.7%

不过,对女性的自立来说,问题还不仅仅是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思想上自立。相比起男性,女性选择单身生活时所面临的社会非议要苛刻得多。在英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批“剩女”的处境十分艰难,有教养的老小姐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受到无情的嘲讽,认为她们都是脾气乖戾而恶毒的怪人。除了污名之外,还要面对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可以是来自事实上的单身状况,也可能来自身边人的不理解。

现代生活的优点是,亲密感的缺失不一定通过婚姻来解决,单身女性可以有相当丰富的个人生活。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甚至亲友依然不这么认为,所以到了一定年龄,结婚是不需要理由的,但坚持不结婚,却需要你一遍遍解释为什么。在美国这样普遍将家庭视为社会根基的保守社会氛围中,这种压力尤其大。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引述了大量社会误解,比如1992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丹·奎尔在旧金山发表竞选演说时公开说:“女性们独立抚养孩子,还将其称为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真是极大的贬低和嘲讽了父亲存在的重要性。”1994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参议院候选人里克·桑托勒也在一次演讲中声称:“我们正见证着这个国家一点点走向崩溃的边缘,而这都归咎于单身母亲。”那种体面正派的公共道德准则始终要求人们先结婚再生孩子,单身不婚、未婚先孕、独自抚养孩子、终生不婚不孕,这些选择都使那些自视为社会主流的男性群体感到抓狂和恐慌。

尽管如此,2013年全美育有一个孩子的女性中,大约一半都是未婚的。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它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鼓励女性实现自我依靠,并不是鼓动所有女性都放弃婚姻,只是说应当容许人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何况受益者并不是只有女性自身而已,《单身女性的时代》证明,未婚女性并不是自私自利的群体,相反,她们为世界贡献了更多补偿性的能量。比如,2011年,现代家庭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证明,84%从未结婚的女性以及67%从未结婚的男性会向父母提供实际的帮助,而已婚男女呢,这个比例分别仅有38%18%。单身者不一定是更自私的人,她们往往只是更坚持做自己的人。也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她们的选择,而只有理解她们的选择,才能消除对她们的误解。

以上就是我讲解的第二点,女性经济与精神上的独立与自我依靠。

三、单身女性的未来怎么办

当然,在现实中,单身女性的贫困化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美国民间组织法律动量的蒂姆·凯在被问“为解决贫困单身母亲的需求,政府需要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时,他说:“第一步改革福利制度,第二步改革福利制度,第三步还是改革福利制度。”

现代国家中的大城市通常也能为女性提供更好的福利政策,这使得一些美国保守派的政论家讥讽说,单身女性生活中缺位的丈夫被山姆大叔取代了,政府为她们提供了丈夫般的照顾,以至于她们不再把结婚当做一种经济保障措施了。

要真切理解单身女性的选择,关键点其实并不在于她们是否独身,而是她们内心的那种主体意识的觉醒。简言之,女性自己的人生,她想自己做主。单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实对单身女性来说,选择始终是开放的,她们既不是非得要结婚,也不是非得要单身,关键只是哪种情况对自己更好。

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坦纳在大学毕业后便迅速订了婚,当时她的母亲说:“你这么早就订婚了,这是件好事,因为如果你体验过单身的生活,你就永远也不会结婚了。”她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4年之后,果真长期单身。她坦然接受这一状态,但也并未拘泥于此,当她66岁认为自己遇到了合适的人时,又再度步入了婚姻殿堂。

传统上,单身女性最担忧的现实问题是贫困化,终身未婚的简·奥斯汀就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在她的《爱玛》中,有这样一番对话:“我很好奇,伍德豪斯小姐,你为何不结婚呢?你如此天生丽质。”“我告诉你吧,我连结婚的想法都没有。若我深坠爱河,也许想法就不同了,可惜我始终芳心难动,婚姻根本就不适合我,而且我觉得我可能永远不会结婚。既然情愫未到,我又何必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呢?我衣食无忧,生活充足,我不相信在哈特菲尔德有哪位主妇能比我现在还过得幸福。但是不用担心,哈利特,因为我会成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这不是势力,而是现实。

在去除婚姻中的经济因素之后,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加趋于纯粹的精神需求。《爱玛》中的女主角最终在找到心仪对象时,也还是嫁人了,这对男人来说不也是好事吗?不用担心,女人跟你结婚只是为了你的钱,因为她说不定比你还有钱。

的确,时代大大不同了。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的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2010年,女性首次成为全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其中51%的管理层职位由女性担任。这要归功于1970年代以来整个美国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不像工业时代那样需要体力,女性在服务业中往往表现更好。

更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自从1960年避孕药问世以来,女性在历史上终于首次掌控了生育的自主权。尽管这些避孕和节育技术本身并不是为了服务单身或晚婚、晚恋群体才发展起来的,但却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单身女性的解放。在一个坚决握有生育自主权的女性面前,你至少得承认,要让一个现代女性生育,那就不可能无视她的个人意志。

也是由于避孕药带来的生育自主权,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女权主义。传统的女权观念着重于自由,而这种新型女权主义则特别强调妇女的性解放,以及努力发掘社会文化中对女性潜在的压迫。在这种视角下,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婚姻制度本身就是让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制度化、合法化。

如此种种势必意味着在未来,现有的男权社会文化和婚姻结构需要更新了。历史学家南希·科特曾说:“在美国历史上,女性的工作和她们的生活一样,历来都有这个特点,但总是以满足别人,尤其以满足男人的需求为目标,但现在不再是了,至少这对一个现代女性毫无吸引力,因为她们更想要成为她们自己,而不再愿意屈从他人的意愿,哪怕这个人是她最爱的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社会虽然普遍承认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的原则,但却不太能接受女性自由的选择不婚。正如美国社会虽然普遍赞成个人自由和自我依靠,但当一个女性遵循同样的逻辑这么做的时候,却有许多人无法接受。这就不仅仅是单身女性的问题了,而在于女性的独立自主与社会的其他原则产生了冲突。只有更新原有的男权社会文化,才能让每个人在个体尊严的基础上自由结合。

我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了。总结一下,《单身女性的时代》谈的虽然是美国的问题,但正如我所强调的,这其实是每个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必上的一课,也是不可逆转的进程。总的来说,单身女性的现象乍看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实却正表明这个社会的中产阶层开始兴起,所以女性才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收入和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在本书中有所遗漏的是,即使女性的解放也是对男性的解放,因为男权其实也是对男性的束缚,只有更平等基础的两性关系,才能带来更健康的人际互动,不管是在恋爱中还是在婚姻中。

当然,反观中国也有相当多的差异。美国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生命观,堕胎问题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争论焦点,但在中国,这几乎不算是个问题。美国保守派言论强调女性工作不利于婚姻稳定,而自由派则相信正因女性有了工作,才能不被婚姻束缚,才有真正的爱情可言。如果说美国人着眼的是工作与婚姻之间的矛盾,那中国的女性往往看重的是工作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有些人强调工作才能保障自己的独立自主,而另一些女性却觉得工作可以再找,爱才更重要。

正如不久前某婚恋网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所显示的,中国人单身的首要原因不是为了挣脱婚姻束缚,而是因为恋爱欲望降级以及个人追求升级。确实,这或许会带来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但女性不可能再放弃自己新获得的自主权,这种权利也不是任何人所能轻易判断或粗暴干预的。简单的污名恐怕起到的是反作用。假如说单身女性是一个问题,那也意味着只有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和尊重她们的需求和感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解读是基于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身女性的时代》,希望我的介绍能够帮到您。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