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当呼吸化为空气》 如何与死亡共舞?

铛铛铃2025-08-22文学22人已围观

简介

这里向大家推荐《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

作者是一位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这本书是卡拉尼什医生的遗作,在完成这本书不久,卡拉尼什医生就因为晚期肺癌而去世。

全书讲述的就是一位医生对于疾病、医疗以及生死的思考。

对于年轻人来说,疾病和生死似乎离我们还很远。不过,如果能在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拿出一点时间去了解和思考一下这些遥远的问题,也会给我们以后的人生带来帮助。

你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假如让我重新回到中学校园,我一定要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不要做那件事,或者一定要对某个人说出那句话。是啊,毕竟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过年轻。而如果现在的你遇上了10年后的自己,有没有想过,那时的你会对你自己说些什么呢?如果时间再延长一些,假如现在的你遇上了临终前的自己,你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间跨度实在是太久了。但是对于作者保罗来说,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是他以优异成绩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成为斯坦福医学院外科学教授,抵达人生巅峰的时候,他被诊断出晚期肺癌。于是,他的整个人生轨迹发生了突然的转变,他不得不提前几十年去思考那个问题:假如我已知道自己生命的终点,我将如何完成这段旅程?

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就是在他被确诊肺癌之后,对自己这段生命旅程的描述与思考。

《兰亭序》里说:“死生亦大矣。”我作为医生也同样可以体会到,医生工作本身就是要每天面对生死,职业上的习惯,会让医生更多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的思考还只是作为旁观者、第三方的视角。而当医生本人经历绝症的时候,他对于这个大问题的思考,又更加提升了一步,还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反思。

疾病的打击除了身体上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思想,会迫使你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疾病只不过是把死亡以更加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是在向着生命的终点临近,只是过程没有那么突然。很多事情当我们跳出事件的局限,从生死或者更大的框架下去审视时,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自己的住院医生训练的生涯,以及面对他人的疾病生死时的一些感悟;而第二部分则是在自己被诊断肺癌后,生命轨迹的改变,以及所产生的更深刻的看法。

书的第一部分叫做《当我身强体健时》,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小镇男孩成长为耶鲁大学毕业医生的过程。每个做出当医生的决定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原因。作者保罗从小就热爱阅读,虽然他的父亲、叔叔和哥哥都是医生,但是年轻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当医生,而是设立了很多人文书籍的阅读目标。出于极大的个人求知欲,以及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探究,保罗在大学选择了文学、哲学以及神经科学。大学期间的学习让他始终放不下一个问题: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融交汇呢?最终他想起惠特曼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医生才是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人。”于是大学毕业之后,保罗决定弃文从医,申请了医学院。

保罗说过,只有从医,他才能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比起行动,思考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同样也是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当医生,甚至排斥做医生。因为年轻的我当时认为,世界运行的本质应该是数学和物理,所以我应该从事这些理论研究。当然,还因为我自己晕血。高中毕业那年,母亲突然被查出胃癌,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发现家里一个医生都没有,于是突然想要学医,只是希望未来家人看病可能更方便一些。

所以在我看来,保罗学医生涯的开端,有些童话般的理想主义。做医学生的时候,自然有很多新鲜事可以说,比如解剖课或者观摩分娩。但是一旦进入临床阶段就完全不同了。书中描述了作者在妇产科实习时的经历,见证了一次自然分娩的过程。当然,这次经历并不舒适。虽然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描绘得像田园诗般的美好,伴随的也总是诸如天使、圣洁或者奇妙之类的词语,但是实际上的人类分娩是另外一幅场景。产妇马上就要分娩接生了,保罗的带教老师递给他一件长大褂、一双手套,还有一双很长的靴套,然后提醒保罗:“很脏的。”虽然感觉有点尴尬,但是保罗最终经历了那一次接生,伴随着停不下来的尖叫,血液和一些体液一起喷薄而出。不要说文学作品了,就是医学教学图谱上的画面,也要比这清晰整洁100倍呀!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命的诞生,尖叫、血液、羊水、汗水,甚至还有可能会带出各种排泄物,这才是真刀真枪做医生的场景。

随后,保罗看到刚出生的宝宝睁开眼睛,张嘴大哭,他抱着宝宝真实地感受着天使的存在,此刻的感受就像是一个伟大的先知从山顶带回新契约的欢乐信息。而就在前一天,他们剖宫产的双胞胎早产,因为重度早产,在出生后不到24小时就夭折了。很多时候,现实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作为医生,可以在同一时刻感受到出生的欢欣和死亡的哀伤。这对双胞胎的去世曾让保罗产生了怀疑,他觉得,此前为了抢救双胞胎而做的剖宫产手术,是不是真的值,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绝对正确。保罗的老师回答他:“因为这将是那对双胞胎唯一的机会,如果不做,那么他们将毫无希望。”是的,这就是很多患者做出决策时的唯一参考因素——希望。

恰好我就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书中描绘的场景虽然戏剧化,但是非常的真实。而对于妇产科医生来说,这样的分娩实在是常规操作,就好像教师每天上讲台讲课,厨师每天在厨房切菜,司机每天转动方向盘一样。这些动作和场景,对于从业者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对于刚刚入行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一次仪式化的经历。而作为一个医生,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和这些常规操作相比,工作中随时要面临的决策和判断,才是最让人纠结的,因为这样的判断甚至可能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这也正是一个医生所要背负的责任和压力。

就像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需要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作为医学生,你可以去见证一次出生,见证一次死亡,然后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由此衍生出诸多思考和感悟。但是作为医生,你将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你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直面生死和血淋淋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智慧。

从医学生到医生,从学校到医院,从闲适的象牙塔研究到工作强度巨大的抢救现场,医生既要承受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身体上的疲惫,同时面对各种医学上的无能为力,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试,应对那种挫败感。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在面对脑损伤的患者时,家人的痛苦甚至要远超过患者本人,医生和患者家人都看不到完整的意义,很多人也是在做了医生之后,才深刻意识到,哪有什么完整的意义呢?而对于年轻医生或者职场新人来说,这些变化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大家总是可以适应。更大的问题在于,作为踌躇满志的毕业生,满心以为自己可以很快大显身手,但现实却总是当头的一盆冷水。作为后辈,你只能去做最基本的执行操作,只能去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只能在前辈们的阴影下成长,你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适应职场生活更多的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要寻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是毕生的职业生涯。这也将是追求卓越之人最终的丰厚回报,因为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使人类更高的追求。好在医生这个职业天然拥有一种崇高感,只要能在职业生涯中咬牙坚持,总是可以获得回报。

当然,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书中描述保罗的一位同事,也是他的好友,他们一直相互安慰和鼓励。然而在一次抢救失败,患者去世之后,他的这位好友最终无法承受,选择了自杀。这件事情给保罗的触动非常大,让他感受到在无常的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抗争是如此残酷。而更残酷的是,作为医生,保罗发现自己患了晚期肺癌。

这就是书的第二部分《至死方休》。全世界范围内,36岁前患上癌症的概率只有1/100000,所以虽然是医生,保罗还是不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倒霉的人。他说:“如果这是医生资格考试中的问题,35岁,体重莫名其妙的下降,突发性背痛,那明显该选 C 癌症。但也说不定,只是我工作太拼命了,我也不知道,想做个核磁共振确定一下。”结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癌症已经入侵了他的多个器官系统。看着 CT 报告单,保罗在医院病床上和妻子相拥而泣。

在经历了医学生的学习实习、医生的魔鬼训练,锻造出精湛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在35岁的年龄,即将迎来人生巅峰的时候,保罗突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他被命运推搡着,不得不马上回答那个问题:自己生命最后的这一点时光,将要如何度过呢?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过程虽然有些困难,但也毕竟有时间可以去适应,而对于这个人生大问题,却仓促得没有时间去适应,就必须直接面对做出决定。

其实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和回答的,只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也就有足够的借口,可以让自己去逃避这个问题,好像只要不去回答他,这个问题就不存在。的确,这个问题太过沉重,而且即使你不去思考,不去回答,也不会妨碍你过完这一生。但是这样的话,你的一生不过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你只是用你自己去填满了那一段时间,而不是度过了你自己的人生。对于保罗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他选择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并不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自己生命的长度了,所以他不想再牺牲生命的宽度。

也正是因为保罗对于自己事业的继续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对于这个职业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像保罗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最终能看到的,都只不过是生命的局部,医生看到一个方面,病人看到另一个方面,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认知产生于我们所创造的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永远不可能完整、全面。”所以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可能全面。

比如我自己做医生,参考既往的数据资料,就是日常的工作内容,患者的疾病和治疗情况,以概率和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直观而且具有说服力,这是医生做出理性判断的基础。但是在患者眼里,这些数据并不重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希望。保罗在书中也表示,病人们寻求的不是医生们烂熟于胸的科学知识,而是那种必须靠自己才能获得的稳妥的真切感。医生过于深入地谈论数据,就像给干渴的人喂太咸的水,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死亡产生的那种焦虑,远不是数据上的概率可以缓解的。

对于病人口中的希望,是不是指为了一个统计学上不大可能,但仍然说不准的结果,留一点空间,相信自己能超越95%的标准,测量置信区间,活下来呢?这就是希望吗?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曲线准确地划分区域,从崩溃到悲观到现实到希望,再到幻觉呢?我发现,当自己成为这个数据中的一员时,我与数据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我们为了更加理性,把一个个的生命转化为数据,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如此变幻自如,只是因为那些数字里没有我们自己。当自己成为这个数据中的一员时,我与数据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

再比如,很多人,包括很多医生,都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定位为治病,即使是治病救人连在一起说,也只是为了说明医生是通过治病的形式来救人。但事实是,当面对疾病,尤其是致命的重病时,疾病本身的影响只是一部分,我们不应忽视患者在疾病之外所遭受的影响。正是因为自己遭受了这样的疾病,所以保罗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其中的改变。他表示,人一旦遭遇顽疾,最大的变化就是价值观的转变,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感觉就像信用卡被人拿走了,我不得不学会讨价还价。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时间,但与绝症共存却是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作为医生,保罗提醒他的同行们,医生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拾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除此之外,还很有必要提一下保罗的妻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样让人动容。保罗刚刚确诊癌症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叮嘱妻子 LUCY,让她尽早改嫁。“一想到她可能孤身一人,我就无法忍受。”而 LUCY 的决定是要一个孩子,她说:“我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由于疾病治疗的原因,他们最终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顺利地得到了一个女儿卡蒂。保罗的愿望是争取可以活到女儿记事,能给她留下点回忆。而现实是,保罗与女儿最终只有短暂的交集。

在本书的最后,保罗知道自己终将无法陪伴女儿长大,只好以书信的形式给女儿留下最后的记忆。给女儿的信是这样写的: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情。”

我承认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滴到了书上。同样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可以深深地理解保罗当时的感受。

好了,到这儿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医生,但这并不是一本科普书,也不是讲述一种方法或者技巧。对于年轻人来说,方法技巧固然重要,而处事态度与价值观也同样不应该被忽视。这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无法通过条条框框去讲授,但却可以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中去体验和感悟。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教你该如何去适应职场工作,如何寻找自己工作中的意义,但是他通过作者的讲述,可以诱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多一点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关注,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不至于那么措手不及。至少在三五十年之后,回想起现在的自己时,不至于有太多的悔恨和遗憾。

就像保罗曾经说过的:“当面对生命的界限时,人人都会屈服。”而现实生活中,进入这种过去完成时的人,应该不止保罗一个。大多数的梦想和抱负,要么被实现,要么被抛弃,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而保罗的未来已经不是一架天梯,通往逐步升高的人生目标,而是一路平坦铺陈为永恒的现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长度,而只是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些许的印记。究竟是被动的让时间把自己推向生命的终结,毫无意义的等死,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完这一生,这将是每个人都要做出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惑、无奈或者彷徨,那么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力量。

最后,谢谢保罗,愿他在天堂安息。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61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