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大国大城》一本书化解对大城市的误解

铛铛铃2025-08-22人文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叫《大国大城》。这是一本关于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书。

其实不瞒大家,我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听众朋友们会觉得非常奇怪,知乎读书会难道允许作者推荐自己的书吗?这不变成卖书了吗?好吧,我先和大家说说我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吧。

我自己从事有关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研究,已经超过10年了。恰恰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经历一场非常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相关的政策出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和听众朋友们说:“今天啊,你如果在路上随机地抓一个中国人出来,不管他是男女老幼,也不管他是什么样文化程度的人,你跟他讲三句话,你看看他是不是同意,你就知道中国今天关于城市区域发展,有太多太深的误解。”

比如说,你如果问他:“中国地区和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是因为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在了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你问他同意不同意?”我想啊,恐怕超过90%的人都会说是这样的。

第二个误解可能就更加深了。你如果问一个中国人:“你同意不同意,中国的大城市,特别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太大了?”我想恐怕就不止90%了,大概99.99%的人都会说他同意的。而其中同意这种说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北京和上海似乎人口众多,而且呢,也出现了一些所谓城市病,交通拥堵啊、环境污染啊这样的问题。而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呢,都是由于这些城市人太多导致的。

第三个观点呢,也是关于城市病的。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城市病,比如说拥堵和污染的问题,是不是因为人过度集中在了市中心导致的?因为市中心啊,通常人口密度比较高,大家觉得人口密度高,就会导致拥堵的问题和污染的问题,是不是这样?”我想恐怕也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觉得是这样的。

如果我刚刚讲的这三个观点是对的,那么就不难理解当前中国存在的很多政策上的做法了。比如说,如果我们认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由于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在了少数地区,那么相应的经济政策就是给欠发达地区各种各样的经济资源,比如说土地,实际上是建设用地指标,还有各种各样的转移支付、补贴等等。相应的呢,可以限制一下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

那么如果第二个观点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特别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太大了,那么相应的经济政策就是控制中国的超大城市的人口。而第三个观点,如果我们认为城市病是由人口密度高导致的,那么相应的政策做法就是把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和周边的其他小城市进行疏散。

但是我今天介绍这本书,就要告诉大家,根据我自己的研究,还有经济学界到现在有大量的研究,都可以告诉大家,刚才讲的这三个流行的观点,恐怕是不对的。

在我展开对这三个观点具体的分析的时候啊,可能呢,我的听众朋友们也会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啊,是我在公共的讲座和上课之后,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他们会问我:“陆老师,如果你讲的这些道理是对的,难道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他们不明白吗?”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啊,我经常是这么回答的:“如果我今天讲到的这些道理,大家都已经明白的话,那我还要写书干什么呢?如果我说的这些道理就跟1+1=2这样直白的话,那么谁还会来买我的书呢?包括我今天在知乎读书来推荐我自己写的这本书,我还要来推荐干什么呢?如果我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话。”

所以我希望我今天的听众朋友们,不要以为我只是在卖我的书,而是我要给大家回答一些关于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非常深刻的问题,要化解一些非常严重的误解。

好的,接下来呢,我们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来解释。

首先,我们来讨论区域间的平衡发展问题。当然,对于一个大的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地域也非常辽阔的大国来讲,区域间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平衡发展?其实啊,我今天要指出的是,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所想的平衡发展,其实啊,它不是真正的平衡发展,它只是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

如果要把平衡发展和均匀分布这两个概念给解释清楚的话呢,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开始说起,那就是规模经济。什么是规模经济呢?在城市发展里啊,规模经济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城市比农村更加容易获得经济发展,而大城市又比小城市拥有更加强的经济发展动力。

那么这种规模经济的效应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它主要有三个来源,我们把它分别称之为分享、匹配和学习。

比如说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啊,都有一些固定投入。在开一个企业的时候,我们的企业的厂房和机器就是固定投入。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它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有一些公共服务的设施,比如说图书馆这些啊,也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固定投入。分享机制就是指在一个城市里,人多的话,或者企业多的话,那么大家呢,就会一起分担这个城市发展的固定投入,每个人分一点,平均的成本就低了。而又由于这样的分享机制呢,它就使得比较大的城市比较容易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啊,越是在大城市,它的某一些公共服务的设施就越好,比如说图书馆、音乐厅,再比如说上海的水族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都是这样的例子。

那么第二个规模经济来源呢,来自于匹配。大学生啊,普遍都知道一个道理,在大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好一点。那么这个看法转化成为经济学的语言呢,就是匹配机制。每一个企业作为雇主,对于自己的员工啊,有不同的技能要求,而我们作为劳动者,我们每一个人的技能和我们的知识,也都是专业化的。那么在越大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面的人和企业越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呢,就相互更加容易能够找到彼此比较匹配的对方。

第三个规模经济来源啊,是学习。学习呢,又有两种机制,一个是跟自己学。我们在大城市里啊,做任何工作机会都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可以不断地重复,越重复呢,我们又越积累经验,这样的话呢,我们就越做越好,技能水平啊,就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呢,我们不仅跟自己学,我们还和别人学。这种人和人之间相互学习的机制啊,我们在经济学里就把它称之为叫人力资本外部性。换句话来讲,大学生和大学生在一起,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喜欢在大城市找,他们其实都知道在大城市里竞争比较激烈,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在大城市找工作,为什么?因为当大学生和大学生待在一起的时候啊,他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里,通过相互的交流来交换他们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而使得彼此的生产率产生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这就叫人力资本外部性。说的通俗点啊,你多跟聪明人待在一起,你自己也会变得更聪明。

那么,由于我刚刚讲到的分享、匹配和学习这三个规模经济的效应呢,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啊,都出现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经济发展集中在少数地区,而这少数地区呢,就是以超大型的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把这个问题解释完了以后啊,我的听众朋友们就应该问一个问题了:“那么如果存在规模经济的话,经济是集中在少数地区的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么一个国家内部,特别是一个大国内部,是不是会出现经济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呢?”这个时候啊,我们就要来解释什么叫平衡了。

在经济学里啊,唯一一种平衡的概念就是人均意义的平衡。说得通俗点啊,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国家内部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他的人均收入是差不多的,这种平衡啊,才是真正的平衡。如果你要把一个地区不同的地方经济规模做得一样大,或者说城市的规模一样大,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就是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和经济的集聚是矛盾的吗?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说美国,我在书中写到这样的一些数据,美国的经济啊,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的。比如说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州占有美国GDP14%,排在第二位的是德克萨斯州,德州在美国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大约8%,美国排名大概在第十位以后的州,它的GDP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大约就只有2%左右了。说的通俗点,如果把美国的州,其中有40个从美国拿掉的话,美国的GDP啊,都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那么,如此集聚程度高的一个大国经济,是不是美国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人口也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的。如果我们把美国的每一个州的GDP所占的份额和他人口所占的份额拿出来做一个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两者非常接近。各位啊,不妨用小学生的数学来计算一下,如果每一个州的人口份额和每一个州的GDP份额几乎是一致的,那意味着什么?那不就意味着人均几乎是一样的吗?

不仅美国是这样,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人口也同时集中在少数地区,其实地区和地区之间人均是高度一致的。再比如说日本,日本的东京圈,或者说东京都市圈占有日本GDP1/3,而它在日本所占有的人口份额呢,也大概是在1/3左右。所以,如果我们把日本分成两个地方,一个叫东京都市圈,一个叫其他,这两个地方之间也是人均一样的。

那我们再来看中国,中国的问题啊,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啊,是集中在少数地区的,其实中国的区域经济的集中程度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真正的问题不是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在了少数地区,而是我们的人口集中不如经济的集中。我们有一些发达地区,它之所以人均水平啊,远远超过其他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比如说广东、江苏、上海,这些地方的GDP份额远远超过了它的人口份额。而反之,在中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是GDP的份额远远低于人口的份额。

所以啊,中国的未来啊,还是要走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这是《大国大城》这本书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经济是可以高度集中,原因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动力在驱使经济资源有效率的空间配置,但是并不是集聚会导致地区之间不平衡的,恰恰相反,集聚可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反过来说,《大国大城》也告诉你,如果你把平衡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要在地区之间均匀分布的话,那么统一、发展和平衡这三者就存在了一个不可能的三角。你既要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越要追求经济发展,那么由于规模经济的趋势,经济就需要急剧发展,而你如果要是想追求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的话,那么不好意思,你就必须要损失效率,损失经济发展的目标。

所以呢,一个国家如果想兼顾发展和平衡这两个目标的话,那么只有在集聚中走向人均意义上的平衡。这就是《大国大城》这本书有关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道理。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再来看城市发展。很多人会说:“那如果这样集聚的话,是不是人口都往北京和上海去了,那么中国大城市已经太大了。”《大国大城》这本书告诉你,这要看你怎么选择参照系。梳理用全世界142个国家的数据告诉你,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主要就是由这个国家的总人口决定的,人口越多的国家,它的最大城市人口啊就越大。换句话来讲,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上海的人口跟其他国家的城市人口去做比较,因为这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上海处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其他国家的人口没有中国这么多。

那么城市的人口规模啊,它在空间上的分布呢,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叫齐夫法则。所谓齐夫法则,就是指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来讲,城市的人口和人口之间符合这样的规律,那就是第一大的城市人口是第二大城市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的三倍,是第四大城市的四倍,一直到是第N大城市的N倍。

所以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当我们最大的城市人口上海比别的国家的人口都来得多的时候,相应的,我们的第二大的城市人口也会比别的国家大,第三大的也会比别人大。所以呢,中国会有一串的大城市。当然,我这里讲到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当前中国的情况呢,还不是很符合这样的齐夫法则,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的城市人口分布啊,正在向齐夫法则慢慢靠近,因为总体上来讲,中国的人口流动是更加自由了。

所以啊,中国未来的超大城市,恐怕人口控制不住,而是要越来越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

再接下来啊,就要回答我们今天所讲到的第三个误解了。因为很多人都说城市病是由于人多导致的,你看北京出现严重的拥堵问题和污染问题,而且大家会认为问题集中出现在市中心,城市病真的是因为人多导致的吗?《大国大城》这本书会告诉你,不是的。城市病是不是严重,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的问题。小城市如果管理不善的话,也会有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大城市只要管理和技术两把双刃剑全部用到,那么大城市的城市病就可以得到治理。

比如说你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上,纽约、东京、伦敦这样的城市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曾经出现过比较严重的拥堵和污染问题,但是后来经过治理,经过管理的改善,包括技术革命,这些大城市的人口啊,都几乎是成倍增长的,但是今天他们的拥堵和污染问题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以为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就可以改善城市的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的话,有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说在中国,北京和上海都在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但是根据我在书中所介绍的研究,在这些城市啊,却出现了严重的职住分离。职住分离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居住的地方和我们上班的地方离得很远。越是把中心城区的人口向郊区疏散,越是会加剧职住分离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大城市,还出现了居住地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空间分离问题。因为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有大量的优质的公共服务,也是位于中心城区的。我们越是把人口往郊区疏散,越是加剧了居住地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空间分离。

比如说在书中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家长开车送小孩上学。生活在北京的人啊,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到寒暑假,北京的交通拥堵啊,就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为什么呢?因为平常啊,家长需要开车送小孩上学,而这个时间呢,又恰恰是上班的早高峰时期。我的研究告诉大家,你越是把北京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往外疏散,越是导致家长必须开车送小孩上学,而且这个距离是延长的,结果呢,就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问题。

本质上来讲,我刚刚讲的三个误解啊,它最后所得到的政策含义都是在阻碍劳动力在中国内部的跨地区流动。而一旦阻碍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就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允许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自由流动的话,那么区域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因为人会一直在流动、流动、流动,流动到觉得他在每一个地方挣的钱差不多,他才会停下来。

所以,人口自由流动啊,是保证一个国家地区之间平衡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机制。我在前面讲到,美国和日本都成功地实现了地区之间差距的缩小,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这些国家内部,人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没有制度障碍的。

所以啊,我今天讲的这些道理啊,其实涉及到了城市、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它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创新、科技、文化这样产业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的发展呢,则要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区域经济高度集中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那么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就只能追求人均意义上的趋同,或者说平衡。而只有这样呢,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可持续的,并且拥有国际竞争力。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政策去限制城市的发展,那么就有可能使得城市发挥带动整个国家发展的这个作用啊,发挥不出来,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前两年啊,中央曾经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会议上说,城市的发展要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在我的书中,我告诉大家,城市发展的规律啊,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是不断提高的,越发达的国家,城市化率越高。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达80%以上,甚至超过90%。中国未来啊,要步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也一定会逐渐地走向80%甚至更高的城市化率。

第二个经济规律就是人口啊,仍然在向大城市集中,全世界都是这样。那么这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

而第三个现象也逐渐成为一个规律了,那就是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人口再重新回到市中心。因为市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服务业岗位,同时也方便人们去享受市中心便利的服务和多样性。

所以我们的城市发展啊,也必须要遵守这种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规律。

在这个前提下,可能很多读者还会有担心,现在有很多流行的观点,比如说有人担心农民进城了以后啊,是不是能找到工作。有人说土地啊,不能兼并,兼并啊,会导致社会动荡。还有人说,如果要是农民都进了城,谁来种粮食给我们吃呢?

关于这样的一些流行的、错误的观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一次语音节目啊,也介绍不完。我推荐大家呢,能够去看我的书《大国大城》,这本书将帮你系统地理清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希望我的著作能够基于科学研究,帮助大家纠正关于城市发展的很多误解,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城市,美好的明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