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错把妻子当帽子》畅销 30 年的认知经典,揭秘大脑的日常

铛铛铃2025-08-22文学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英国神经科学家奥利弗·萨克斯教授的代表作——《错把妻子当帽子》。奥利弗·萨克斯教授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科学领域的桂冠诗人。这本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通过24组不同寻常的真实案例,为读者展现了大脑的神奇与人类心理过程的多姿多彩。

说到这本《错把妻子当帽子》,我还真得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硕士毕业那会儿,正好临近圣诞节,我的导师LISA就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打开一看,是奥利弗·萨克斯教授的另一本书《Musicophilia》。LISA之所以送我这本书而不送《错把妻子当帽子》,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奥利弗·萨克斯教授是许多科学家的启蒙者,他的书充满了灵感与想象;另一个原因则是,怎么可能会有研究面孔的心理学工作者没读过《错把妻子当帽子》呢?正因为这样,LISA才跳过了这本《错把妻子当帽子》。

好,刚才大致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着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的具体内容。《错把妻子当帽子》通过24个真实案例,全景式介绍了神经科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同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短篇故事一样,奥利弗·萨克斯教授用小说般的语言,将每个案例的细节娓娓道来,再在关键之处指出其中暗藏的神经科学知识。可以说,这是一本从读者角度展开的书,兼具文学性、易读性与专业性。

在我看来,《错把妻子当帽子》中的案例,都把握住了四个引人入胜的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文字优美,用小说一般的笔触把你吸引进案例之中;第二个要点是细节细腻,如同推理小说一样的层层递进中,每个细节都透露出科学性;第三个要点是科学知识完整清晰,萨克斯教授并不单单讲述猎奇故事,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理清了案例的来龙去脉;第四个要点是人文关怀,每个案例都不只是讲解神经科学知识,还讨论了案例中的人应该如何在社会中交往。

《错把妻子当帽子》毕竟是以故事为驱动的,接下来呢,我就通过品读前两个最经典的案例,和大家分享每个案例是如何同时达成四个要点的。这两个案例分别是《错把妻子当帽子的音乐家P博士》和《困在记忆中的迷航水手吉米》。

先来看第一个案例《错把妻子当帽子的P博士》。在这一章的第一部分,奥利弗·萨克斯教授先是用小说般的语句,简短介绍了音乐家P博士的情况。寥寥几句的描绘,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深爱音乐的音乐家形象。而这位著名的音乐家P博士,有着一个奇怪的问题,他没法通过面孔来分辨他人。因为担心是糖尿病引发的眼疾,P博士于是去检查了眼睛。然而检查结果表明,P博士的眼睛毫无问题。于是呢,他就被介绍到了萨克斯教授那里。

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萨克斯教授就意识到了P博士的独特之处。P博士是一位聪慧且富有激情的音乐家,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问题,却在一些不构成问题的细节上存在异常。比如说他看人的时候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冲着,通过声音识别对方;再比如说,他似乎连鞋带也没办法自己系好。而最特别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告别的时候,P博士竟然把自己妻子的脑袋当成了帽子,试图戴到头上。

P博士的案例中,萨克斯教授没有大量地使用专业词汇来写病历,而是用小说般的笔触,在细节处展现了案例的全貌。和福尔摩斯探案集一样,萨克斯教授也留下了很多线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P博士的眼睛并非问题主因。就像后文所解释的那样,失认症基于大脑高级皮层问题,因此眼部问题就被排除了。同时失认症仅限于感知觉部分,和记忆或者智力损伤并无关系。

那么P博士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萨克斯教授的丰富经验展露无遗。他通过观察P博士的日常行为,一步步探索病因。看杂志就是一个意想不到,却意义重大的切入口。在看《国家地理》杂志的时候,P博士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习惯。他的目光总是被图片的细节所吸引,对于图片的细节,P博士可以进行准确的判断,比如这里是河流,那里是沙漠;但是对于整张图片,P博士却没法做出一个判断,比如这张图片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甚至P博士能够准确描述出一个物品的各部位特征,还能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描述几何造型,但是在判断这个物品究竟是什么东西时,却总差临门一脚,没办法说出答案。

倘若没有足够的经验,你可能会把这些事情理解为艺术家对细节的钻研,或者是学究的不谙世事。然而,如果你熟悉失认症,你就会知道,这其实是失认症的典型症状。面孔失认症虽然不是疾病,但是也有典型特点,就是无法将面孔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判断。正是因为无法整体的识别面孔,才更需要通过细节来判断对方,比如面孔失认症患者在辨认爱因斯坦的时候,会用对方标志性的爆炸发型来进行判断,而非面孔。而P博士对于细节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整体判断的缺失,另一方面呢,也是为了能正常生活的一种代偿。毕竟大道被阻断了,就只能通过小道蹒跚前行。因此P博士才会显示出特殊之处。

而准确的判断更需要真实生活的观察,于是萨克斯教授直接登门拜访了P博士,想要看到他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为了让P博士敞开心扉,萨克斯教授甚至带上了舒曼的乐稿。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萨克斯教授对于知识体系的完整追求。倘若P博士存在这样的缺陷,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展现在工作中的相关方面。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里,萨克斯教授写道,P博士的夫人对P博士的小异常已经见怪不怪了,她甚至会觉得这些行为更富有艺术色彩。但是萨克斯教授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P博士的绘画作品的风格转变,虽说符合艺术发展历程,却太过激进。这说明并不是艺术品位本身推动了P博士的转变,而是像梵高那样,因为神经系统的变化,改变了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最后反映在了画作之上。

在故事的最后,萨克斯教授不忘把案例放回神经科学的整体框架之中,阐明了案例之于宏观课题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写论文的时候,单纯描述现象并不够,还需要把这项发现准确地放在巨大的学术框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并发表一篇顶级论文。P博士的这个案例,恰恰说明了大脑并非铁板一块,视觉有着多重层级性,哪怕你能识别出事物的每一个细节,却也有可能出现没法把细节连起来的情况。

不过,《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个案例啊,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时代的局限性。由于案例发生的太早,当时的科学家并不了解失认症的神经科学基础。199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NANCY Kanwisher教授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了梭状回面孔区,正是识别面孔身份的关键区域。之后进行的研究,都把这一块区域和困扰P博士的面孔失认症所连结。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卡耐基梅隆大学的Marlene Behrmann教授在她2005年的综述文章中提到,有面孔失认症的个体,真的会更加擅长识别面孔上的局部信息,比如发型、颜色等,从而辅助判断面孔。这种辅助方法,会让他们大脑中识别局部信息的神经区域更加活跃。

萨克斯教授深知当时科学的局限,因此没有太过琢磨神经系统部分。这让我想起啊,在这本书出版的同年,英国科学家BruceYoung也建立了最早期的面孔认知模型,他们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限制,而没有描写太多神经运算。不过他们用质朴的表述,尽可能地留下了自己的所有发现。

上面是为你讲的第一个案例《错把妻子当帽子》,接着呢,我来说第二个案例《深陷过去的水手吉米》。吉米被记录为精神错乱,不能自理,传说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但是萨克斯教授在和他接触之后,却觉得他无比普通。吉米开朗热情、神采奕奕,毫无精神疾病的患病特征。她有着一份漂亮的履历,曾是一名热爱学习、极有天分的海军。那么,吉米的身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

原来啊,他说着说着就会忘事,甚至会忘记眼前和自己交谈的这个人是谁。萨克斯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深入地进行了研究,这才发现吉米的长期记忆其实稳定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当时呢,吉米还是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吉米是不是在表演,还是由于别的疾病导致的这种异常现象呢?

接下来,萨克斯教授用最直接的科研方法进行了分析,这个方法就是假设检验。一开始,萨克斯教授用标准的测验的方式,排除了智力缺陷的可能。然后呢,进一步观察吉米能否正常行事,比如他观察了吉米下棋时的表现。萨克斯教授发现啊,吉米可以正常的下棋,但是呢,只能参与那种不需要太多思维过程和大量记忆的游戏。

这里萨克斯教授暗中进行了科普,根据现在的记忆理论,吉米的问题不在工作记忆,也不在长期记忆的回溯,而是在于没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只能维持数秒,是大脑在执行运算操作的时候,对于当下信息的存储;而长期记忆则是被编码巩固后,长期存储于大脑内的信息。想要下好国际象棋啊,其实需要运算许多重不同情景,因此呢,就需要把一部分存储于工作记忆的信息,转移到稳定的长期记忆之中。吉米不能下好棋,正是因为没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

那么吉米的记忆到底缺失了多少呢?萨克斯教授的严谨在这里展现出来了。倘若是问个人事件,就缺乏准确的参考对照,因此萨克斯教授反复询问了吉米一些众人皆知的大事件,从而理清了问题的起点时刻。从询问中可以得知,吉米既不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也不知道尼米兹航母的命名,可以断定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事情。于是萨克斯教授像是在做实验一般,确认了吉米的病因是出在长期记忆之上。

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吉米的问题所在,他依旧拥有记忆,对于1945年之前的事情记忆深刻,但是他没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正是因为这样,他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着怪异的行为,见事就忘,无法沟通。另一方面,他又好像活在过去,自然会觉得当下差异巨大,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这就好比说呀,有人突然告诉你,你已经老了30岁了,估计没有谁能接受得了吧。而萨克斯教授通过严谨的分析,把一个看起来怪异的中年人的真正问题剥离出来,成功的去污名化,这就是人文关怀呀。

不过吉米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读者估计已经有结论了,那就是萨克斯教授后面所说的科萨科夫综合症。由于酗酒人的大脑会产生严重的变异,这种变异啊,恰好破坏了记忆的形成。虽然当时的脑成像技术不足以确认,但是在早年的档案中,确实发现了吉米酗酒的记录,这也让萨克斯教授找到了解决方向。之后通过联系吉米的家人,萨克斯教授彻底确认了酒正是让吉米深陷过去的元凶。

故事没有因为确诊就随之结束,萨克斯教授并不只是把个案作为新奇故事的展现,也不是为了介绍术语而写故事。在这个案例的后半部分,萨克斯教授花了几乎同样的篇章,描述了他是如何帮助吉米的。关于大脑的损伤,哪怕在现在也是不可逆的,更不要说当时那种情况了。无论萨克斯教授用什么手段,都无法换回吉米的长期记忆能力。

在这个悲惨的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神经系统对心智功能的影响,还能看到心智功能对人在社会中的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看似简单的记忆问题,就让吉米无法回到正常生活,他没法工作,也提不起干劲儿。站到更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萨克斯教授阐述了他的人文情怀,那就是用技术来帮助他人。可惜呀,吉米的问题实在太过严重了,他人眼中怪异的吉米得遭遇多少误解,她自己又会受到多少痛苦呢?万幸的是,这种痛苦也没法被记忆,所以迷航的水手不光是迷航于记忆之中,还迷航于社会之中。这让我想起了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迷失东京》,这个故事的文学性暗藏于叙事之中,相信你会被隐藏着古希腊悲剧内核的故事所感动。记忆的缺失如同无法改变的宿命,把吉米彻底驱逐出了生活,流放到了迷途。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收获记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酗酒和记忆损伤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案例也是一篇极好的劝诫文章,提醒了大家喝酒的坏处。更关键的是,你还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学到科学家们看待事情、分析事情的手段。这就是我跟你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深陷过去的水手吉米》。

让我们回头看一下这两个精彩又富有知识的案例,《错把妻子当帽子》整本书都是由这样的结构构成,小说一般的故事为开头,然后将每个案例独特的神经科学问题娓娓道来,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清晰地展露了科研的抽丝剥茧,而紧密的细节描写,又在无意间告诉了你科学知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才能让你真的理解概念,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每个案例最后的分析,或者与神经科学的框架相关联,或者把事件与人、生活、社会和哲学相联系,让你不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还有科学的方法和人文的情怀。

这些案例如果出现在报纸上,只会是那种猎奇故事,如果发表在期刊论文上,则会过于专业化,无形中屏蔽了广大的普通读者。但是,在《错把妻子当帽子》这本书里,奥利弗·萨克斯教授成功地平衡了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让你在充分了解整件事情的同时,又能收获一定的神经科学知识。

这就是我对《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介绍,听完这两个案例之后啊,相信你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书中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比如被幻肢吓到的水手,比如永远失去左边的艾斯太太,再比如被妄想吞噬生活的汤普森等等。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67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你对科学的好奇,也能让你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更希望能激起你对科学的兴趣,让你体会到科学之美。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