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城市的胜利》让你开始改变对「城市」的看法

铛铛铃2025-08-22人文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啊,叫做《城市的胜利》。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发展的书,它的作者爱德华·格莱泽,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说起格莱泽啊,他可是在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学界大神级的人物。同时,他也是在新城市经济学这个城市发展理念下,非常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啊,传统的城市规划学界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就是建设花园城市。说得通俗点,要让我们像生活在花园里一样,生活在城市里。而这种流行的城市规划思潮呢,带来了当时城市低密度的发展,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巴西的巴西利亚。

结果啊,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以后,大家发现低密度的城市既不环保,又拉长了人们的通勤距离。结果人们都在反思这种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于是呢,新城市主义就应运而生。

在经济学里,格莱泽就是倡导高密度城市的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

2011年的时候啊,我曾经在哈佛大学访问了一年。当时呢,因为我在研究城市经济学,就想着要约格莱泽见一面。后来呢,经过秘书的安排,终于和他有了一次深刻的交谈。

在交谈过程当中啊,我发现格莱泽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我的话还没说几句呢,他就已经开始评论了。经过一个非常短暂而高效的讨论,我们开始讨论我们的合作研究。从那以后呢,这些年我们一直保持着一些交往。但是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合作的研究啊,也迟迟没有发表呢。

当时我在他办公室的时候,他就送了我这本《城市的胜利》。当时这本书呢,刚刚出版,还没有相应的中文版。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本《城市的胜利》已经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原因也不奇怪,等会儿我会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啊,几乎可以说,颠覆了人们很多对于城市的刻板印象。

当时格莱泽送书给我的时候啊,我觉得简直是太及时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今天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而略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在城市建设当中,还在复制二战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那就是低密度花园城市。很多人,包括规划师,包括老百姓,也包括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把城市的宜居,就简单等同于低密度和花园城市,却没有想到这种发展模式是有巨大的代价的。

与此同时呢,在中国,人们普遍憎恨大城市。几十年以来,中国都在走一条所谓城镇化的道路,而大城市的发展呢,却受到了很大的政策制约。说起来啊,也跟人们的一个传统观念有关,我们总觉得城市化会带来城市病,特别是在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我们认为这两个因素是造成城市病,特别是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病因。所以呢,很多人都不喜欢大城市。

但是有意思的是,尽管我们不喜欢大城市,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们却仍然在向大城市迁移。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城市的胜利》这本书,从中学习到为什么城市是重要的,为什么人口密度是重要的,为什么大城市是重要的。

可以这样说,《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读一读的。因为今天不管你是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其实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的成长,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特别是那些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我觉得尤其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每一位市民,每一位跟城市发展政策相关的人,相信都能够从这本书当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内容。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啊,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城市是重要的,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是重要的。第二句啊,实际上就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城市可以实现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第三句话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政策含义,他指出,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受到政策的限制。

那么接下来呢,我就从这本书的副标题开始讲起,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

首先呢,我们来看富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可以说教育是支持收入水平提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城市里,通常来讲,一个大城市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要高于一个小城市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这使得大城市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呀,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人力资本外部性。通俗的来说,那就是指在一个城市当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和其他的大学生和其他的市民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当中,在不断地交换他们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这就使得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提高以后,它能产生一种社会的正效应,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一个工人来说,如果上学读书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啊,他的收入通常会增加8%左右。但是从全社会来讲,全国总人口平均上学读书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30%以上。恰恰因为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来源,城市对于经济增长,包括缓解贫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一讲到贫困啊,就往往想到要减少农村贫困,而相应的呢,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政策观点,就是我们要把钱大量的投入到农村地区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口。格莱泽的书指出啊,城市的发展是减轻农村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他甚至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生活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农村农业生产GDP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啊,它是有局限的,这又跟农业生产的性质有关。因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决定它的产量的因素就是土地数量。发展中国家,通常有大量的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在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之下,其实人均收入的提高是非常困难的。大量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农村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根源性的因素。

在这个意义上,缓解贫困、缓解农村贫困,必须依赖城市部门不断地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吸纳大量的农民能够进城工作。然后呢,再在农村和农业减少相关的从业人口,使得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包括人均土地能够得到提高,最终呢,使得收入水平能够提高。

很多人都说,哎呀,那城市发展以后啊,是不是会吸纳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从而在城市里产生贫民窟呢?格莱泽在他的书当中指出,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贫民窟的问题。我们应当看到,城市里啊,具有比较高的收入,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呢,城市还有比较良好的公共设施,有更强的社会流动性。说得通俗一点,穷人有更多的机会变成富人。这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哪怕是那些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里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可能还是比他们待在农村的老家要来得更好。

所以呢,格莱泽在他的书中指出,贫困并不是那么让人厌恶的一件事情,恰恰相反,贫困通常是一座城市成功的标志。因为这样的城市,是因为能够大量的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才吸引了贫困人口。所以他也说,评价一个地区的依据,不应该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应该是他们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格莱泽在他的书当中讲到了城市对于富有这样一个目标的重要意义,而这个重要的意义呢,又跟第二个关键词智慧有关。他指出,城市同时也是创新之地,越大的城,往往创新活动、创业活动、企业家的活动也越繁荣。可以这么说,创新与城市人口规模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经济当中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都需要人和人生活在一起,并且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在面对面的互动当中,人们产生了知识的生产和交换的过程,创新啊,就与此有关。

可是说到这里呢,很多人都会问,那人类的技术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有电话、有微信、有视频、有语音,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人和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了?其实不是的,根据格莱泽的判断,我也是这样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代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相反啊,它是互补的。比如说今天我们在语音节目当中啊,进行知识的交换,下一次呢,如果我有一个现场的新书发布会,可能我的听众朋友们,就会愿意到现场来跟我交流。所以线上的交流和线下的交流,它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互相补充的。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还有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的活动,它不能被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取代。

格莱泽在他的书中讲了这么一句话,在网络空间里的交流,将永远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也正因为这,大城市对于创新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发现啊,大城市还能够有利于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往往啊,夫妻双方都是科学家,而在一个比较小的城市里,比如说在美国有大量的大学呢,是处在我们称之为叫大农村的地方,大家发现这样的大学啊,很难吸引人才,因为一所大学很难给夫妻双方,如果他们都是科学家的话,很难给他们同时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但是在大城市却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所以格莱泽在他的书当中说,像华盛顿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对颇有成就的夫妻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因为他们两人都需要很好的工作岗位。

大城市在发展当中啊,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很容易被人批评,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批评啊,就是认为大城市不环保,这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也非常流行的误解。格莱泽在他的书中最震撼的观点就是提出,城市,特别是高密度的大城市,反而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啊,大自然往往是需要减少人类去和大自然进行互动,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人口,反而使得人群远离了自然,这样就产生了保护自然的作用。所以啊,格莱泽说,如果你真的热爱环境的话,你应该居住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不是居住在凡尔登湖附近。

他同时在书中也讲到,高密度的这个城市啊,还有利于减少通勤的距离。这个道理也并不复杂,因为在高密度的城市里,我们每个人家附近啊,可能在很短的距离里就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我们可能距离我们的工作地点,也比较近一点。这样的话呢,高密度就有助于减少我们在城市当中的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

与此同时呢,高密度的城市,还能够支持更多的公共交通的发展,因为公共交通啊,本身是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的。根据格莱泽提供的数据,比如说在纽约,只有1/3不到的纽约人,他是开车上下班的,而在全美开车上下班的美国人,达到了86%。美国29%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的人,是居住在纽约的五个行政区里。这样对比强烈的数据啊,就不难说明,反而是像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的纽约,是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了人均的碳排放数量。

根据《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当中的观点,城市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环保,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比如说,城市使人更为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能够比较便捷地提供清洁的用水。而在幸福感方面,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由于创造了就业收入,有比较良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使得人们的幸福感也更加强一些。

与此同时呢,在大城市,由于人口众多、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我们的很多服务消费啊,具有更强的多样性,这就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比如说以到外面去吃饭为例,我们总是喜欢今天、明天、后天吃的菜不一样,不要每一天重复。而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实现这样的生活追求呢?无疑是大城市。因为只有在大城市,对于餐馆来讲,哪怕你只做一种非常小众的菜,在大城市里,都有足够的顾客,愿意到你的餐馆来吃你的菜。这样的话呢,城市的餐馆的多样性啊,就丰富了。其他文化消费或者服务消费的道理也是一样,包括看电影也是,在大城市里,排片的数量和种类会更加丰富一点。这背后的原因啊,也都是一样的。

那我的听众朋友们可能会问,你今天一直在讲大城市的好处,难道大城市就没有坏处吗?我们不是面临城市病、拥堵问题、污染问题、犯罪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在大城市更严重吗?

格莱泽的书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提出城市病其实可以治理的。比如说拥堵问题,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的改善,是可以缓解城市拥堵问题的。比如在纽约,由于高密度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地铁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啊,大量通过公共交通来实现,结果呢,有效地缓解了纽约的拥堵问题。世界上还有一些城市,比如说伦敦和新加坡,通过征收拥堵费,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拥堵费啊,就是指如果当你开车进入市中心地段的时候,你要收一笔额外的费用。伦敦和新加坡通过征收拥堵费的方式呢,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拥堵问题。

再来说污染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反而通过更高的人口密度和规模经济,实现了更少的碳排放。同时呢,在大城市又更多地发展了服务业,而服务业显然相对于制造业,是更加环境友好、更加清洁的产业。所以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啊,现在的污染啊,都并不严重的。

最后再来说犯罪,城市的犯罪的确是美国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病,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最近几十年时间里,美国的大城市的犯罪率都是急剧下降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对于犯罪更严格的惩罚和治理。

所以格莱泽认为城市病是可以治理的,也恰恰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在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不管是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还是日本的东京,或者是欧洲的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城市,其实拥堵、污染和犯罪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得城市获得的发展机会更多,宜居程度也大为改善。

经过这样一番论证以后呢,格莱泽在他的书中啊,就提到在政策上,城市的发展啊,不应该受到政策的限制。他这样的评论呢,特别针对了很多国家在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些政策措施。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啊,有很多流行的观点,都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城市大型化,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却不知,其实城市大型化也有它的好处,或者说这些好处啊,不那么直观。于是呢,就会有很多国家和一些城市,想限制城市的发展,限制的办法呢,就是限制城市的土地开发。还有一些城市啊,比如说印度的城市,严格限制建筑的高度。

格莱泽指出,这样的做法只会减少住房供给,从而提高房价。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增加住房供应的话,那么大量的住宅不仅会压低房价,而且会减少房价的波动。在今天的中国啊,我们对于城市房价上升的问题,总是采取限制需求的办法,但是格莱泽的书告诉我们,有效控制房价的手段应该是增加供应,而不是限制需求。

不仅如此,如果限制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应,就会影响城市发展,同时呢,也会使得全国的人口分散分布,从而对整体的环境保护不利。换句话来讲,你越是限制核心大城市的发展,那么你这个国家的人口啊,就会越多地分布在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的碳排放量只会更多,而不是更少。当然,我这里是指的人均碳排放量。

好的,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啊,我就介绍到这里了。我们来对照一下,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我们不难理解,很多在中国今天公众的对于城市的认识里,以及我们的城市政策制定者所实施的政策能力,恐怕都带有对于城市的偏见,特别是大城市的偏见。

我们到今天还在认为低密度的城市是好的,我们还在重复上世纪、二战以后美国为代表的城市化的道路,那就是低密度的发展模式,高度依赖汽车的模式。而这样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在美国已经开始得到反思,我们还在走这条老路。

在城市发展中,中国的地方政府仍然认为,当我们把城市的人口从中心地区向外疏散,可以缓解城市的拥堵问题,结果呢,恰恰相反,越是疏散人口造成的是人们距离上班的地点越远,通勤的距离和时间越长,拥堵问题更严重。

我们还限制大城市的人口,限制大城市的土地供应,结果呢,却造成大城市的土地供应、住房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最后变成房价上升的问题。

将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和中国的城市发展实践相对照,我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政策含义,那就是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受到政策的限制。用格莱泽的话来说,我们不应该强迫城市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消除人为的限制美好城市生活的各种障碍。

我就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对于《城市的胜利》这样一本书的分享了。好的,我们下一次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