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_ 传统医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_ 还原中国
铛铛铃2025-08-07【科普】20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是《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这本书的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于赓哲教授。在介绍之前,我想先澄清一点,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宣扬中医的优点,而是一本客观观察和研究中医历史的书籍。它旨在呈现中医的发展历史,而不是盲目的支持中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本书。
首先,书名中的副标“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表明,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古时期,即汉代到宋朝之间的约700年历史,同时也涉及到宋代和明清时期的一些医疗现象。作者之所以选择重点研究中古时期,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印刷术尚未普及,人们获取书籍非常困难。因此,当时只有精英阶层有机会读书、识字和著书立说。换句话说,中古时期的历史资料和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而广大群众则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沉默多数。在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让精英阶层代替普通百姓发言,是可以勉强接受的,毕竟相关资源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确实比普通百姓更有发言权。然而,医疗和疾病情况却不同,因为每个人都会生病,而普通百姓和贵族精英所患的疾病往往不同,因此让贵族精英代替普通百姓发言,结果会有很大的偏差。举个例子,历史学者李彦杰通过统计发现,在唐朝导致人们死亡的疾病中,前四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疮疡及外伤、溃疡一类的皮肤表层疾病和服用长生药致死。听到这四种疾病,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了。排名第一的脑血管疾病,在唐朝基本上属于富贵病,每天吃粗粮、菜叶子的普通百姓很少会得这种病。排名第四的服用长生药致死更是荒唐,当时的普通百姓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条件服用长生药。那么李彦杰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是因为他的数据来源于唐朝的传世文献和墓志铭。要知道,中古时期能够写出传世文献或者死后能有墓志铭的人,基本上都是当时的精英阶层。所以很显然,这些精英文献反映的只是精英阶层的情况,难以代表整个唐朝的实际情况。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古时期医者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比如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意思是当时的医者社会地位与工匠等同。士、农、工、商中,工匠排在倒数第二,其地位低下可见一斑。而“君子不齿”更是表明了精英阶层对医者的轻视。因此,不难想象,中古时期的精英很难客观、公正地描述当时的社会医疗情况。因此,作者指出,如果在研究中古医疗史的时候,只盯着那些看似丰富、系统的精英文献和官方史料,那么最终得出的结论将会远离普通群众的实际情况,并且充满偏见。这也引出了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打破话语权偏差。为了还原中古医疗的本来面目,本书作者广泛研究了各种散碎的民间史料,致力于搜寻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真实信息,以摆脱精英阶层的一言堂,为读者呈现更加真实的中古医疗史。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看看作者的研究成果。《从疾病到人心》这本书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中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二,分析中医的三个特色;第三,探讨中医是科学还是迷信。中医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巫医阶段、道医阶段和儒医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巫医阶段,大致是在春秋时期以前。在这个时期,中国并没有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专职医生,而是巫、医合二为一,巫即是一,一即是巫。例如春秋时期,晋平公两次生病,就召来了巫医进行诊治。巫医诊断出的病因有两条,一是鬼神作祟,二是体气瘀滞,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胃病和肾虚。这两种病因中的前者是作为巫的诊断,而后者则是作为医的诊断。巫医还指出,鬼神作祟是由于晋国的人数典忘祖,荒废朝政,体气瘀滞则是因为晋平公德性有亏,生活习惯不好,甚至乱搞男女关系。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巫医不仅负责看病,还会对朝政指手画脚。这并不是巫医自大,而是因为在当时,通过与鬼神沟通来指导政治,是巫医的职责之一。因此这个时期医者的社会地位相当高。不过,巫医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随着医学的发展,巫和医逐渐开始分离。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大医家扁鹊,他曾公然指责当时的人信巫不信医。而扁鹊所撰写的医学经典《内经》中,丝毫没有提及与鬼神相关的内容,可见此时已经开始出现了不依赖鬼神的纯粹医者。
进入第二个阶段,即道医阶段。这个时期的医者还不是我们熟悉的中医,而是被称为方士的一群人。提到方士,可能会想到那些给秦始皇炼长生药的江湖骗子,但这是片面的理解。当时的方士中确实有一些是江湖骗子,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医者,比如东汉末年的大医家华佗。华佗之所以能到曹操身边,就是因为曹操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招来了很多方士,华佗就是其中之一。方士的出现,标志着巫医主导时代的结束,道医时代的来临。道医,顾名思义,是以道教为主导的医学时期,而方士则是道士的前身,只是那个时候道教尚未建立,所以还没有道士这个词。一直到东汉末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瘟疫,史书形容当时的惨象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耗气之哀”,也就是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染病而死的人。随后,为应对瘟疫而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开始兴起,最终发展成为我们熟知的黄巾起义和义和教,而这两个组织都是道教的前身。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日益兴盛,本土的人们看到不能再拖延下去,否则信徒都会被佛教吸引走了,于是经过一系列改革,我们今天熟悉的道教终于定型了。此前黄巾起义席卷全国,使得朝廷十分忌惮,所以当时的道教吸取教训,不再大量吸纳底层平民,而是改走高端路线,专门服务于贵族精英,帮助他们修炼,追求长生不老。不过,也有一部分医者没有走高端路线,而是选择为普通百姓看病治疗,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熟悉的中医。这个阶段,医者失去了指导政治的权利,社会地位开始下降。相比之下,修仙炼药的道士地位还算尊崇,而普通医者则受到了极大的蔑视。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晋名士殷浩酷爱医学,精通医术,但为了避免丢脸,他一直隐藏自己的医术,从不给别人看病。一次殷浩的一个属下母亲病危,走投无路,求到了殷浩面前,殷浩感念他的孝心,答应帮他母亲医治,但治疗之后,殷浩立即将药方烧掉,生怕有人知道他行医。医者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宋朝,医者的社会地位又开始回升,甚至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到了北宋中期,印刷术开始大规模普及,人们获得书籍和出版书籍都变得十分容易。因此,读书识字、著书立说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精英阶层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宣告结束。同时,从宋朝到清朝,中央政府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科举遴选官员,这导致了这一时期的读书人比之前的朝代多得多。读书人多了,但官位有限,于是当不上官的知识分子就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职业,医者便是他们的选择之一。尤其是相比于其他行业,医者也需要读书识字,研读大量书籍,这对于擅长读书的知识分子来说,算是无缝衔接。于是这一时期,大量失意的儒家知识分子开始研读医书,甚至立志成为名医。再加上宋朝以来儒学盛行,并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所以人们将宋朝到清朝这段时间称为儒医时代,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导的医疗时代。连最富有话语权的儒家知识分子都立志从医了,医者的社会地位自然也不再垫底。最终儒医时代使得医者重新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尊重。
好了,说完了中医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再来看看中医的三个特色。作者认为,中医有三个重要的特色不可不说:其一,以气为理论核心,几乎囊括所有疾病;其二,重质不重量;其三,部分理论受文化裹挟严重。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先说中医的理论核心——气。这个气字就是空气的那个气字,那么这个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中医认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外界有,人体内也有,尤其是在人体内,气是构成人体的核心关键。但是气并非空气、氧气之类的气体,即使利用现代科学也依然看不见摸不着,颇有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按照史华兹等西方学者的理解,中医的气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它更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磁场或是电场,是为了便于理论研究而假设出来的东西。当然了,这种说法中医肯定是不认的。在中医看来,气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借助西方学者对气的这个形容,来理解气的概念。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中文词汇来理解气是什么东西,比如我们常说的气场、骨气、浩然正气,这些词汇中的气就都是来源于中医概念的气。初步了解了气的概念,我们再来说说气的理论是如何囊括所有疾病的。由于气在人体内和人体外都有,这就正好对应了导致人体生病的两大源头:内因和外因。中医认为,人体生病的内因就是体内的气失衡了。那么体内的气为什么会失衡呢?一种原因是生活习惯不好,比如暴饮暴食,比如房事无度;另一种原因是人品不好。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也会导致体内的气失衡,反之,如果一个人品行超群,一身正气,那么他的免疫力也会比一般人强。比如大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序言部分提到,蒙古人囚禁他的牢狱环境非常恶劣,有腐烂的老鼠,有人的尸体,还有传染病横行,但是他被关押两年之久,却没有染上疾病,这都是因为他一身正气,所以百病不侵。再说外因,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和外在的气是相连通的,所以外在的气一旦失衡,也会影响人体内的气。如果一个人在品行欠佳,没有一身正气的保护,那就很容易生病。那么外在的气又是如何失衡的呢?中医认为,外在的气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太冷了,寒气重;太热了暑气重;水多的地方,湿气重;山多的地方,石气重,石头的石;肮脏的地方,恶气晦气重,污秽的秽。气象不同的方向失衡,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比如《淮南子》中记载:“险阻气多瘿。”也就是说,陡峭幽深的山地险阻滞气太重,会导致那里的人容易得瘿,这种病相当于现在的甲状腺疾病。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气这个理论真是非常的万金油,只要医者愿意,就可以将无穷无尽的疾病归纳进这个体系当中。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西医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中医却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因为同样是有新发现的情况下,西医通常会在研究之后拓展或改变原有的认知体系,而中医则通常会将其塞进气的理论体系内了事,而不再去寻求新的解释、新的突破、新的治疗方法。
当然了,气的理论也有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注重整体性。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健康与和谐,几乎不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哪怕你同时有头痛、胃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也不用分别去找不同的大夫,只要一位老中医,就可以将你身上所有的毛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也引出了中医的第二个特点:个性化定制,重质不重量。如果看过中医,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同一种病,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型、病情、病症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夫开出的药方或是设计的治疗方案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抨击中医的一个点,认为中医不够规范、不够标准。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和西医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西医追求的是整体效率的最大化,所以西医以病为核心,小到感冒、发烧,大到重伤、癌症,每一种病都有一套规范、标准的治疗流程,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也因此,一个医生一天可以接诊很多病人,明天换了其他大夫值班,也可以没有障碍的接手昨天的病人。而中医呢,他追求的是个体效率的最大化,所以中医以人为核心,针对每一个病人的特殊体质、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如果你是体质虚弱的老人,用药就求缓求稳;如果你正值壮年,用药就可以大胆一些;如果你不差钱,就给你放些昂贵高效的药材;如果你手头紧,也可以换些便宜有效的药材;如果你不能来医院,中医还能提供上门服务。总之,中医致力于设计出对个人最高效、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既然中医对患者如此的温情、如此的人性化,那么西医可否学习中医,以弥补其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问题呢?对此,本书的作者认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医能够做到如此的人性化,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素的。要知道,在古代,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温饱就已经非常难得了,遑论看病就医。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医者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富贵人家,最起码也要是中产以上。但就算是这些有钱人生病了,也未必都会求助于医者,除了医者,他们也会向巫医或者宗教组织求助,比如生病了去庙里祈福,求助于高僧大师。此外,还有一些人相信命定论,认为人生病是命该如此,所以拒绝就医。排除了这些竞争者,真正会找医者求助的病人本来就已经是十不存一了。但是这还没完,作者还提到,古代的富贵人家在求医的时候,往往有失医的习惯,也就是说,一个病人请好几个大夫来问诊,再由患者家属根据医者的表现,选择其中一个最靠谱,将患者交给他医治。这就导致医者们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心理到疾病,全方位的服务于患者,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古代的中医治疗是贵族和中上阶层的专属,这对于极度要求效率、服务于普罗大众的西医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也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再来谈谈中医的最后一个特点:部分理论受到文化的严重裹挟。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非常注重两样东西,一个是道德,一个是文化。关于道德,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古人常常将人的免疫力与道德品质挂钩。至于文化上,中国古代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圈,一直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中、礼仪之邦,而周围的其他族群则是化外蛮夷,不可同群。这种思想显著地渗透到了医学领域,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古代人对南方地区的描述,基本上都是蛮荒烟瘴、潮湿暑热,并且认为少数民族女性会养蛊。然而,本书的作者研究发现,古书中所记载的瘴气、蛊毒等事物并不是稳定存在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移动,其移动趋势也非常有趣。一个地区一旦融入主流文化圈,就不再有瘴气和蛊毒,而一个地区一旦被排除出主流文化圈,这些现象就会再次出现。例如在秦汉时期,整个南方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所以北方人普遍认为,秦岭淮河以南的整个南方地区全是瘴气缭绕的地方。然而,到了隋唐时期,瘴气却向南退却到了长江以南,也就是说,秦岭淮河以南到长江以北这部分地区的瘴气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熟悉这段历史,可能会想到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以及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这些事件都导致中原地区的精英阶层大规模向南迁移,南方地区因此得到大力开发。久而久之,曾经被视为蛮荒之地的长江以北地区也被划入了主流文化圈,自然也就没人再提瘴气的事了。到了明清时期,瘴气又默默地从长江以南退到了更南方的两广、云贵一带。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到北宋末年的金兵入侵,汴京沦陷,政府被迫将朝廷迁移到长江以南,及历史上的建炎南渡,国人从此开始大力开发江南地区。因此,到了明清时期,江南早已被纳入主流文化圈,摆脱了蛮荒烟瘴的污名。不过,江南地区逐步崛起的同时,西北的关中地区却在逐步衰落。关中作为秦汉、隋唐的首都所在地,曾一度是主流文化圈的核心地带,但宋朝之后,关中的经济和文化双双衰落,到了明清时期,关中已经成了人们心中的西部边陲。明朝人荀秋甚至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古蛊名广滇桂,关中颜随临桃具有,但其方不同。”也就是说,昔日的中原文化中心关中,已经被排除出主流文化圈,沦为了蓄养毒蛊的蛮荒之地。由此可见,所谓的瘴气也好,蛊毒也罢,或许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歧视,是握有话语权的主流文化圈对周边族群的偏见和贬低。
好,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自近代以来,西医逐渐成为主流,而传统中医却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逐步衰落,并陷入了自证科学的困境。西医以科学为基础,频频对中医提出质疑,很多人因此对中医是否科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西医会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与巫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核心理论也充满了阴阳五行的影子,这些因素让人容易将中医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也使得中医的反对者有了抨击其为伪科学的理由。中医的支持者们被迫陷入了自证科学的困境,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将中医中那些不科学的部分强行解释为科学,例如将中医早期的巫术疗法归结为心理治疗或安慰剂效应;第二派则干脆将中医不科学的部分排除在中医范畴之外,不承认它们属于中医的一部分,比如前面提到的巫术疗法;第三派则致力于为中医重建信心,他们不再纠结于巫术或阴阳五行,而是深入研究古籍,试图从历史中找出中医的科学之处,以对抗现代医学的强大压力。比如,他们找到了华佗的外科手术作为证据之一。华佗在东汉末年就进行了外科手术,这段历史让很多学者感到欣喜,认为中医的外科技术比西医要早上千年,因而奉华佗为外科手术的鼻祖。然而,作者指出,虽然外科手术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并不能说华佗是现代外科手术的鼻祖。华佗的外科手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被质疑,到唐朝时,连名医孙思邈都否认了其真实性,外科手术早已失传,何谈传入西方呢?直到1000多年后,西方外科手术才传入中国,重新让国人相信了外科手术的真实性,这才将华佗从历史的故纸堆中重新挖掘出来。因此,所谓的华佗外科手术鼻祖之名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一些学者为了证明中医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例证中医古已有分科制度,又比如药典的发明被认为是西医用药规范化的标志,一些学者找到了唐朝的《新修本草》,称其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但这些举措和华佗的外科手术一样,都是在强行挽回中医的尊严,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作者认为,今天无论是中医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在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而科学是现代医学的规则,这意味着,他们都已经在本质上认同了西医的统治地位和中医的从属地位。作者指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医不应该陷入自证科学的怪圈,中医的历史研究也不应该主要围绕着自证科学展开。我们之前提到,中医源自巫术,随后与道教合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因此中医从未摆脱过神秘文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神秘文化。作者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中医根本就不属于科学领域,自然也无需自证科学,就像要求文学或哲学自证科学一样,这样做是荒谬的。所以作者呼吁现今的学者们跳出自证科学的怪圈,不要为了自证科学而将中医的历史割裂和扭曲,希望大家能将目光回归中医本位,看到它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学科特色,并客观地还原和呈现它们,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历史研究方向。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把这本书的内容说完了。书的作者一直认为,研究医疗史和疾病史是探索人与社会甚至是人性的重要途径。在生死面前,人性的虚伪和矫饰被大大剥离,社会、文化、国家制度乃至生死存亡都会受到这种力量的影响。例如东汉末年的瘟疫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也催生了魏晋风度;中世纪欧洲的大鼠疫开启了文艺复兴,推动了现代欧洲的崛起。确实没有什么比生死更能撼动人心,催生变革。因此,作者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都更能长远地影响人类历史,或者说更能影响人心。《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到此就讲完了,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享富的频道点赞,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