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动物的精神生活》解码它们独特认知与奇妙思维密码
铛铛铃2025-09-14【科普】65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动物的精神生活》,是一本深入讨论动物的意识的作品。
和人类的祖先相比,今天我们和动物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和动物的亲密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宠物,并把它们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这些小猫小狗表现出的人格化行为,经常能带给我们惊喜,比如为主人取报纸、拿快递,甚至还会有撒娇、发脾气、卖萌、装可怜这种类似人的情感表现。
那么,动物真的有思维、有情感吗?它们会内疚吗?会恐惧吗?《动物的精神生活》这本书不仅能让你对动物形成全新的眼光,也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一位著名的护林员、自然作家彼得·沃雷本。彼得1964年出生,童年时就立志成为自然资源的守护者,在大学选择攻读林业经济学。他热爱自然,毕业之后20多年,一直在林业管理局做公务员。此后,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用生态平衡的理念来管理林区,他辞掉公职,成为了一名护林员,致力于恢复森林的原始形态。而这也让他长久地浸泡在自然当中,和动植物获得了亲密接触。
这本《动物的精神生活》记录了松鼠、海豚、驯鹿、乌鸦、狗等几十种动物鲜为人知的行为,打开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世界。这本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摆脱上帝视角,给予动物完全的平等和尊重。彼得在前言中写道:“我不认为动物的感受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回归健全的认识,承认动物的确拥有各种感受和乐趣,对动物和自然抱有由衷的敬意。”
接下来,我就来从两个方面为您介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是情感,二是智慧。
先说情感,我会讲到动物的四种情感:爱、羞愧、恐惧以及悲痛。
先说第一种爱。一是动物之间的爱,二是动物对于人类的爱。
关于动物之间的爱,最典型的就是母爱。不过这一点,人们长久以来存在一个疑问:动物的母爱完全是出于本能吗?许多人认为,这关系到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是高级生物,而动物只听本能的召唤。换句话说,松鼠妈妈照顾松鼠宝宝,纯粹是大自然设定的程序,是体内的某种激素作用导致的,而人的母爱比动物更高级,也更伟大。
但作者认为,人的母爱并不比动物的高尚。首先,在分娩当中,人和动物都会强烈地产生催产素等激素,让母爱的本能更加强烈。再者,在一定条件下,动物和人一样也会有收养行为,有的是基于亲缘的,比如松鼠就会收养自己的侄子、侄女儿,或者是孙子、孙女儿,还有的甚至是跨越物种的,比如美国的一只失去幼鸟的乌鸦,收养了一只快要死掉的流浪猫,或者狗妈妈收养小猪崽也并不新鲜等等。作者说人类必须摆脱居高自傲的心态,因为就算人的母爱和动物的母爱存在差异,也并不比动物的更优越。
说完了动物之间的爱,我们再来说动物对人类的爱。这种超越物种的爱应该如何判定呢?要搞清楚动物对人是否能产生爱,作者还是从母爱着手,做了经典的印痕试验。这是说动物具有一种本能,会把刚出生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生物深深印在心里,并且认作母亲。作者就做了这个实验,他模拟了鸡蛋的孵化条件,用电热毯成功地孵出了一只小鸡,还给鸡取了一个名字。结果这只鸡一出生就跟着他,一分钟都不愿意离开,一看不到作者就焦虑地啾啾叫。这种紧密的依恋让作者不堪重负,不得不把鸡委托给自己的弟弟照顾。后来,这只鸡认识了村子里的一位爱好动物的英语老师,一人一鸡成了朋友,经常一起散步。毫无疑问,这只鸡建立起了和人类的亲密关系。
很多有宠物的人也有类似的体验,如果你从小猫小狗很小的时候,甚至是刚出生的时候开始喂养,它就会把你当成母亲,人和动物都会产生类似母子的依恋关系。可是这些幼小的动物似乎只是出于生存需要,才选择人类作为母亲,如果它们长大成年了,还会留在主人的身边吗?虽然大部分动物都会如此选择,但作者认为无法排除一个可能因素,就是这些动物已经被驯服了,它们只能依赖人而生存。换句话说,如果真的回归自然,这些小猫小狗根本就无法和野猫野狗的战斗力相提并论,它们很快就会成为大型野生动物的午餐,它们早就离不开人类了。
虽然看起来家养动物和人类是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只不过这种关系源于对人的依赖,还是对人的爱,作者也无法给出答案。
那么,一个从来没有被人类所驯服的野生动物,是否能和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呢?这里作者又分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用实物建立的服从,但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情感。他的一位邻居经常用花生来引诱一只小松鼠,后来小松鼠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慢慢打开了阳台的门。邻居很高兴,以为和这个小精灵交上了朋友,但后来他发现,一旦没有继续提供食物,小松鼠就表现得非常暴躁,甚至差点用锋利的爪子把门框拆掉,这破坏了他的良好感觉。
另外一种情况,野生动物靠近人类,却不以获取食物为目的。这些动物靠近人,可能是因为好奇。作者讲述了自己和妻子在瑞典国家公园的一段经历。有一天早上,他们在山里醒来,发现有一群驯鹿好奇地围过来,甚至有一头年幼的小鹿大胆地走到距离它们一米左右的地方,然后就在帐篷旁边躺下,竟然睡了个午觉,让他们感到又意外又幸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于动物大多是捕猎、囚禁和杀戮,所以动物也进化出了一种本能,对两条腿的生物保持天然的警觉。但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动物还没有遭受过人类的伤害,可以接受人类的亲密接触,这样的相遇是绝对自愿的,不以食物为诱饵的,这种人和动物的友好感觉非常可贵。
总结一下,动物对人类的情感很复杂,家养动物可以和人类形成亲密关系,而野生动物对人类存在着天然的好奇或者警觉。
那么怎么理解人类对动物的情感呢?比如很多宠物只不过是被遗失了儿女的人类当成了情感替代品,还有的人非常不合群,不喜欢和别人接触,只好从动物那里寻找陪伴。人类还会为了自己的偏好改造动物的外表和生理条件,让它们看起来更萌,甚至驯服这些动物,喜欢人类的爱抚,这种改造是爱吗?恐怕值得怀疑。
法国斗牛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狗是纯粹作为宠物狗被繁殖和驯养的,它们的吻部是扁扁的,鼻子是塌的,皮肤上都是皱纹,虽然这让他们看起来有一种丑萌丑萌的感觉,格外惹人怜爱,但实际上,这种生理构造会令狗呼吸不畅,常常会喘息不止。就是因为这种喘息,它们显得更加需要被怜爱。此外,人们还会给宠物狗穿上衣服,喂养各种零食,还让狗躺在家里不动,而这可能会对狗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它们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这到底是真正的爱,还是一种变了味儿的驯服?这究竟是一条真正的狗,还是一个被人类造出来的有生命的绒毛玩具,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对于拥抱和陪伴的需要呢?这些都是作者认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好,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动物精神世界里的第一种情感——爱。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种情感——羞愧。羞愧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它是指做了某件错事而感到内疚的情绪,也就是说,动物必须具有是非意识,才能产生羞愧。作者养了两匹马,其中一匹比另外一匹大两岁,他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匹小马经常不懂事,不听主人的指令,而当主人批评小马的时候,如果大马在场,小马就会把头歪向一侧,然后开始打起哈欠,显得很难为情,可是如果没有大马,小马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这说明小马因为有大马的围观而感到不好意思,它是要面子的,很有趣吧?
而和羞愧派生的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就是后悔。其实从生存的角度上来说,后悔对我们很有好处,因为它代表对于某件事情的反思,这能让我们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选择,离开可能的危险,是一种有效的经验总结。在动物身上也可以观察到这种后悔情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多个房间的餐厅,往里面放入老鼠,然后研究人员训练老鼠学会从声音来判断食物,比如当老鼠进入到某个房间,会响起一个声音,这个声音的音高越高,等待食物所需的时间就会越长。老鼠们很快就学会了这个游戏规则,然后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房间。当他们进入一个房间之后,声音响起,他们开始等待食物,但是很快他们就缺乏耐心,换了一个房间,可是在这个房间里听到的声音更高,这个时候,小家伙们就会把充满了后悔的目光投向先前待过的那个房间,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不能回去了。这种类似的反应,就像我们在超市排队的时候一样,我们嫌自己排的太慢,就换了一队,以为可以排的更快,但是扭头一看,还是自己原先排的那个队走的更快,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后悔。
好,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动物精神世界里的第二种情感——羞愧,以及由此派生的后悔。
接下来我们说动物的第三种情感——恐惧。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不知道恐惧就不能生存下去,因为恐惧感正是保护我们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本能。比如你站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可能会有一种要吐的感觉,感觉浑身不得劲儿,越来越强烈的害怕,只想赶紧下去,这种恐惧其实是我们在进化过程当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本能,作用就是保护我们的祖先远离悬崖峭壁。
动物不仅能够感受到恐惧,还能通过回忆唤醒自己的恐惧感。比如说作者家的小狗就很害怕兽医,因为兽医给它打疫苗的时候,针头会刺破皮肤,兽医给它洗牙的时候,它也很不舒服,所以这条小狗发展出了一种恐惧,每一次在开车去兽医诊所的路上,它就会通过汽车的换气装置闻到医院特有的气味儿,当车子拐到停车场之后,它就开始害怕,而等站到治疗台上之后,它就开始浑身发抖。
说完了恐惧,我们再来说第四种情感——悲痛。动物的悲痛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讲了鹿的故事。鹿是一种群居动物,母鹿们经常待在一起,由一只有经验并且生过孩子的母鹿作为头鹿,生过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这头鹿不仅能够为自己负责,还能为其他成员提供保护。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生对于这头首领来说非常糟糕的事情,它的孩子死掉了,要么是被别的动物袭击了,要么就是被人猎杀了。而在这个时候,鹿妈妈会难以接受现实,它会不断回到出事的地方,一声一声呼唤自己的孩子。这种悲痛是具有生存意义的,它可以帮助生物接受和死者的告别,但是如果长久地沉浸在悲痛当中,鹿群就会出于安全的考虑更换首领。由此可见,悲痛情绪对于动物的影响和人类一样巨大。
说完了动物精神世界中的情感,我们来说第二部分——动物的智慧。
一说到智慧,我们会想到大脑,然而并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发展出大脑来承载智慧,比如鸟类虽然没有大脑皮层,但不意味着它不聪明。鸟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会对去过的地方做标记,以免重复回来浪费时间。关于动物的智慧,我要介绍五个有趣的方面,分别是逻辑思维、品质追求、群体智慧、智慧传承,以及对生命的态度。
先来说逻辑思维,动物的思考绝不简单,而是具有令人惊讶的逻辑,不管是时间逻辑、空间逻辑还是真伪判断,比如它们能区分时间先后、进行空间布局,还能实施谎言和欺骗。举个例子,乌鸦就是一种很聪明的鸟,很会耍阴谋诡计,甚至还有卓越的统筹能力。在作者的牧场里,有一只乌鸦,每当他来喂马的时候,乌鸦总是喜欢飞到拴马的木桩上面站着,好奇的观察。后来他喂马的时候,也会带一点谷粒给乌鸦吃,于是乌鸦就像那些乐意接受驯服的鸟儿一样,每天如约而至。
有一天,作者来喂马的时候,发现乌鸦跟平常有点不一样,她没有直接飞到自己专属的那根木桩上,而是先落到了更远的一片草地上,它的嘴里叼着什么东西,仔细一看,是一枚橡树的籽。这只小鸟在草地上啄出一个洞,然后用小爪子把橡子推到洞里,再用爪子把草叶扒拉到一起,盖在洞口上,伪装真是完美的很。可就在这个时候,乌鸦突然转身朝作者看了一眼,然后很快把那颗橡子又从洞里扒了出来,还是叼在嘴里,又在地上重新挖了一个洞,不是很多个洞,每一次乌鸦都重复做出好像在掩埋橡子的动作,直到埋完最后一个洞,橡子才消失不见了。这时鸟儿才满意放心地飞过来,站在树桩上,像没事人一样等着吃自己的那份谷粒。
这一行为充分展现出了乌鸦的智商,因为它首先必须要考虑作者看到了什么,然后再想如何在作者的眼皮子底下设法把橡树籽藏好,并且迷惑对方。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乌鸦还做出了精密的时空统筹,因为它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先吃掉那颗橡树籽就饱了。当然,它也可以先把橡树籽吃掉,再带着沉甸甸的肚子过来叼走谷粒,把它们藏起来以后吃,可是要把一粒一粒的稻谷藏起来,可比藏一棵橡树籽困难多了。所以虽然还饿着肚子,乌鸦完全懂得延迟满足,它把大个儿的橡树子藏到安全的地方,先用谷粒填饱肚子,橡子可以作为零食,或者及时享用,这是一个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安排的完美计划。
除了具备逻辑思维,动物对舒适度也很有要求。你可能听说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大致讲的人的需求是有层级的,先是满足生存需求,然后才能有社会地位、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动物除了生存,也追求生存得更好、更舒服,这也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表现。
首先,动物喜欢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松鼠会用柔软的苔藓来作为家的内壁,这种建筑材料不仅保暖,而且非常舒适,比硌着难受的树枝要好得多。还有猪,它们其实很爱干净,乐意使用厕所,喜欢把住的地方和排泄的地方分开,所以那些被密集化养殖的猪,吃喝拉撒都在一个狭小又臭烘烘的空间,生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再者,动物还会选择舒适的道路,它们不喜欢走在高低不平而且绊脚的地面上,在雨天里穿过湿漉漉的草丛或者矮树林,也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我们都有过走在湿乎乎的草丛里,裤脚被打湿的那一种阴冷的感受,对于动物来说,这种阴冷可能是威胁到生存的,因为皮毛被打湿之后,它们很容易着凉。这时候动物就学会利用人类建设的道路,人类为了运送木材,在很多森林中修建了公路,而人们发现,动物也很喜欢利用这些人工修建的路,轻松地行走在上面。就算没有人的帮助,动物自己也能够完成修路任务。比如说,如果你在林中仔细观察,会发现动物踩出的路,这条路上所有植物都被踩平了,露出了光秃秃的地面,行走在上面可以更好的保持身体的干燥。走在这种干爽舒适的小路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更适合逃跑,一旦哪里的小树丛里发出了枝丫折断的脆响,动物就要以最快的速度立马逃跑,但是森林里到处都有巨大的树枝横在地上,会构成逃跑当中的障碍物,而沿着这些通畅的小路逃跑,显然速度更快。究竟哪里会有这些修好的路呢?动物们也会把这些隐秘的路径代代相传,就像传承一张神秘的路线图。
前面讲的是个体动物的智慧,但动物知道合作吗?它们在这方面的表现还真不错。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讲讲动物的群体智慧。最典型的社会性动物就是蚂蚁,它们能够建造起小山一样巨大的蚁巢,直径可以达到5米,里面有很多精密的房间,盘踞着多个蚁后,它们负责产卵,保证蚁群的生存和发展。蚂蚁们有非常严格的职能分工,除了负责生存繁衍的蚁后,负责建房子和供养蚁后的工蚁工作的工多达上亿,还有被称为社会特权阶层的带翅膀的雄蚁,负责和蚁后交配,不过它们的寿命非常短暂,在交配完之后就会死去。
蜜蜂拥有着类似的生活模式,蜜蜂很聪明,会用跳舞的形状提示哪里有花蜜,而蜂群还有更了不起的智慧。在冬天为了不被冻死,蜜蜂们会抱团取暖,形成一个球,把蜂王牢牢保护在中间。那么最外面的蜜蜂会怎么样呢?会牺牲吗?然后一层一层的脱落,蜜蜂可没有这么傻,他们会友好周到的安排换岗,隔一段时间,就有里面的蜜蜂来替换外层的同伴,然后重新紧紧抱成一团来取暖。
社会性动物看似渺小,却因为集体的智慧形成了一个个超个体,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喜马讲书曾经解读过的《超个体》这本书,对社会性动物群体的运作方式有更深入的讲解。
有了智慧,动物要如何把这些智慧传承下去,也就是教育下一代呢?我们拿猪来举例子,一直被我们称为笨猪的猪,其实一点都不笨。维也纳的一所兽医大学曾经发现了一头特别伟大的猪妈妈,这头老母猪一辈子生了160头小猪,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用干草来搭建猪窝,当女儿们长大成年之后,猪妈妈还会像助产士一样,帮年轻的妈妈们做好分娩的准备。
除了传承智慧,父母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下一代放手。对于动物来说,孩子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更短,他们需要快速成年,独立面对世界,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那么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呢?有一种方式竟然是让食物变味儿。比如作者养的山羊就是如此,母羊在春天生下小羊,刚生小羊的第一个星期,羊奶非常好喝,就像是浓郁的高品质牛奶,但是越往后差不多两三个月后,到了春天的末尾,羊奶就会浮现出一股苦涩的口感,对于小羊来说,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这迫使它由吃奶转成吃草。另外,母羊还会逐渐限制奶的额度,越往后面,每次只让小羊吃几口奶,就不耐烦地抬起腿来,不客气地把小家伙的脑袋踢开,因为在秋天来临之前,他要为再次交配生育做好准备。
动物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生存的能力,还体现在它们对生命的态度。人类年老后,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动物也一样,当动物逐渐进入风烛残年的时候,它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接近生命终点的动物,往往能够预见自己的死亡,并且自动离开群体,因为年老体弱的动物动作缓慢,很容易招来狩猎者的攻击,所以它会选择一个隐蔽的角落独自休养,这对整个兽群也是有好处的,年长者会成为兽群的负担,所以他们就选择主动离开兽群,避免其他年轻动物也被捕杀撕裂。
你可能听说过,当猫感觉自己快要抵达生命终点时,它们会远离主人,把自己隐藏起来,在农村的猫可能会离家出走,找个安静的地方度过最后的时光,在城市的猫可能会躲在家里的床下、沙发下、阳台的角落等等。很多猫主人认为这是猫最后的尊严,也有人说是因为猫害怕主人伤心,但其实这是因为猫还保留着在野外生存时的天性,野猫需要狩猎,也会成为其他动物捕猎的对象,所以当它们感到身体状况变差时,习惯躲藏到一个隐蔽的角落,等待身体好转,或者就这样默默的离去。
作者的羊群当中,有一只老山羊,也同样在即将去世前离开了羊群。当作者发现他的时候,他很舒服地趴着,四肢放松,蜷缩在肚子下面,看上去就像平时放松睡觉的样子,这说明他不是在痛苦中死去的,如果是死于痛苦,羊就会侧身倒在地上,周围的泥土会被蹄子刨的乱七八糟,脖子僵直地朝后面扭曲过去,舌头也会吐出来。所以这只羊其实是知道大限将至,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安然离去。
动物这种平和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它也可以为人类提供重要的启示。当人类观察到动物的这种行为,会更容易接受人生中的离去。比方说,假如一个人久病不愈,已经能够看到去世的时间近在眼前了,或者一个人走入暮年,年迈体衰,这个时候死亡对于他来说就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个庄严而必然会来临的节日。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作者在书的最后说,人之所以拒绝给予动物的精神世界更多接受和认可,主要有两个心理障碍。第一个是恐惧,生怕会因此丧失人类特殊高级的地位,而另一个担心是,越是了解动物的精神世界,对它们的利用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吃的每一顿饭、穿的每一件皮衣,都会被道德上的思虑败坏胃口。如果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猪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能对他们自己的家庭成员负责,我们面对烤乳猪时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了。
但是作者说,了解动物的精神世界,并不是提倡大家放弃正常饮食,因为如果推而广之,动物有感觉,树木也有生命,如果生物都有权利得到同情,那人类怎么才能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呢?我们应该明白,人和其他很多物种一样,也有权利出于生存的需要利用,甚至吃掉其他的生物,因为我们本身无法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必要的营养。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生物界当中的位置,让我们在与世界相处的时候能多一些敬意,无论是对待动物还是植物,在消费过程当中要有一定的节制,不要过度占用资源,更不能傲视万物。
好,《动物的精神生活》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