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动物的秘密语言》洞察它们借语言传递情感与构建关系的智慧

铛铛铃2025-09-14科普80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动物的秘密语言》。

所谓动物的语言,并不是说动物会说话,而只是对动物行为的一种比喻。动物的行为有的可爱,有的凶猛,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鸵鸟会抚养别人的孩子?为什么孔雀非得拖着碍事儿的大尾巴?海狮是怎么打架的?《动物的秘密语言》这本书就展示了动物的各类行为,解读了它们背后独特的生存策略。

本书作者雅尼娜·拜纽,是美国生物学家、仿生学研究所创始人,出版过多部科普作品。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十几种世界上最值得一看的动物。为什么说值得一看呢?它们要么个子最高,要么羽毛漂亮,要么行为有趣,诸如长颈鹿、孔雀、狮子、大熊猫、非洲象、斑马、北极熊、企鹅等等。这些动物在不同环境中表现截然不同。

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动物的四种基本行为特征,分别是觅食行为、战斗行为、求偶行为和抚育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分析,读懂动物的语言,最后再谈谈评价一个动物园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介绍动物的觅食行为。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所以觅食行为也是动物行为的基础。觅食习惯不同,行为特点也会变得不同。比如,大猩猩和狮子几乎生活在相同的生态空间,却由于食物不同,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味特征。大猩猩是典型的草食动物,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体型最大,体重可达200 kg。它们每天需要吃下30多公斤的草料,双手和人类一样灵活,拇指可以和其他手指对握,方便抓住青草送到嘴里。行走时手指收拢,用指关节支撑地面,这种方式无异于不利于远行。好在食物充足,它们不需要长途跋涉,每天行走的距离一般不会超过一公里。为了吃草方便,它们通常就生活在草丛中。一群大猩猩聚集在一起,行动悠闲,不急不慢,就像与世无争的隐士。但这一切都是假象,因为它们活动范围不大,生活相对稳定,必须用强壮的身体捍卫自己的地盘,否则就可能被肉食动物一网打尽。所以,大猩猩的战斗能力惊人,不但可以一掌拍死一只猎豹,甚至可以与狮子对峙。狮子一般不会猎杀大猩猩,而是主要瞄准其他大型草食动物,如果猎物体型过小,吃下的食物还不够弥补捕猎的消耗,得不偿失。而越是大型的草食动物,奔跑能力就越强,比如羚羊或者角马,它们不像大猩猩那样有强壮的身体滋味,而是通过快速奔跑甩掉敌人。狮子身体沉重,奔跑速度远远跟不上猎物,只能伏击。伏击任务主要由雌性完成,它们的体型比雄性相对较小,行动更加灵活,捕猎效率更高。雄狮在捕猎过程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它们的根本任务是捍卫领地安全,阻止其他狮子的侵扰,为后代提供安全的生长空间。

来自亚洲的大熊猫,在觅食习惯上则介于大猩猩和狮子之间。它们的祖先是肉食动物,所以大熊猫有着巨大的下颚、刀锋般的爪子、牙齿,适合撕咬肉,消化道也适合消化肉食。不过现在啊,大熊猫却只吃竹子,变成了一种人见人爱的草食动物。但肉食的祖先却给它们留下了不小的麻烦,肉食动物的消化道一般都很短,导致大熊猫的消化道也很短,而且缺乏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结果改吃竹子以后,大熊猫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们无法充分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多数草食动物都能够通过长长的肠道消化80%的食物,而大熊猫这个冒牌食草动物,却只能消化17%的食物。由于食物利用率极低,它们必须加大采食,才能弥补营养的缺口。大熊猫几乎一直在进食,一天有16个小时都在吃个不停。为了防止肚皮撑破,它们就必须加快排便。普通草食动物,比如马和牛,在进食24小时后才会排便,大熊猫则不然,它们最快只需要五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消化流程,一天能排出20多公斤粪便。尽管如此,它们仍然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能量。为此,大熊猫必须想尽办法节省能量,除了尽量减少活动,放慢行动节奏,增大体型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为什么呢?因为动物体型越大,散热效率就越低,单位体积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少。换句话说,大块头们只要吃下相对较少的食物,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比如,每头成年大象一天平均要吃下100多公斤的食物,这个数字看起来非常惊人,但与小鼠的食量相比,大象简直就是节约的典范。假设有一群小鼠体重相加等于一头大象,这群小鼠一天需要吃下的食物则是大象的好几倍。大熊猫就采用大象的策略,它们有着圆滚滚的体型,就算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较少,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对于大型动物而言,要想获取足够多的食物,往往需要占领一定的地盘,问题是其他动物也这么想,所以地盘永远不够。下面我们就谈谈动物的战斗行为。动物的战斗行为几乎无处不在,是生存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光哺乳动物爱争斗,连鸟也是爱打架的。沙丘鹤是一种迁徙鸟类,分布范围极广,从加拿大哈德逊湾到东西伯利亚,直到中国东北地区,都有沙丘鹤的身影。在迁徙过程中,沙丘鹤会集体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普拉特河边停留,那里水源充沛,食物充足,到处都是肥美的虫子和遗落的玉米,加上普拉特河水较浅,河道中有许多冲积而成的沙丘,可以供沙丘鹤停歇,沙丘鹤也因此而得名。每年的2月份,沙丘鹤开始陆续抵达普拉特河,有时一群足有40多万只,它们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摩擦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它们会竖起脖颈上的羽毛,用鲜明的色彩展示自己的地位,双颊上的白斑也是身份的标志,白斑越是明亮,地位就越高。如果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沙丘鹤就会展开威胁行动,它们不会针对某个个体,而是针对身边的所有个体,这叫做无方向威胁。威胁者会用力弯下脖子,尽量压低脑袋,把红色顶冠清晰地展示出来,同时用力收缩肌肉、压迫血管,使顶冠的皮肤充血变红,色泽越是红艳,表明实力越强。沙丘鹤用这种鲜明的信号向大家宣示实力,要是对手不服,大可放手来战。如果双方势均力敌,无法通过共和解决争端,战争就不可避免。沙丘鹤的战斗形式别具一格,它们不是上来就拼命,而是逐步武力升级。先是张开羽毛呈扇形展开,摆出示威的姿态,一边围绕对手转圈,一边发出低声的鸣叫,表明自己战斗的决心。如果对峙升级,它们就会收紧翅膀,伸长脖子,会步抬起,就像挺着一杆长枪向对方冲去,然后近身肉搏,撕咬对方的羽毛,有时还会用脚踢对方的腹部,甚至双双起飞,展开空战,直到一方认输为止。失败的一方会压低身体,缩回脖子,步步后退,表明自己无力再战,彻底认输。胜利者并不会穷追猛打,所以很少有沙丘鹤会在决斗中死亡。沙丘鹤之间的战斗,有时是为了争夺水源,有时是为了争夺筑巢地点。而哺乳动物则不然,它们抢夺地有时是为了食物,有时则是为了保障交配。加州海狮就是这方面的行家。

加州海狮主要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它们就像美国人一样,爱在海边晒太阳,然后随时跳下水去冲浪取乐。海狮之所以如此悠闲,因为它们有着充足的食物,基本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所以有大把娱乐时间,看起来似乎永远也玩不够。水族馆里常有各种海狮表演节目,那并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因为海狮本身就是大玩家。但到了每年5月份,海狮就会切换到另一种生活状态,它们彻底失去了往日的悠闲,成群的海狮从海中爬到岸上,不是为了晒太阳,而是为了寻找配偶。加州海岸将会因此而上演一场群体大戏,无休止的冲突是这场大戏的主要节目。在相邻的两头熊海狮之间,应该保持15米的安全距离,否则很容易引发冲突。问题是拥挤的海滩很难提供足够的空间,所以边界战争此起彼伏。不过战争的形式比较有趣,两头熊海狮会用骑当艰难地冲向对方,它们边冲边叫,就像准备决战的武士,可一旦到达对方的眼前,却立即偃旗息鼓,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软软的趴在地上,同时停止吼叫,只是把头不停地摆来摆去,气鼓鼓地吹动触须,以此表达内心的不满。最激烈的战斗啊,也不过是挺起身来斜视对方,然后假装去咬对方的胸膛,但方向却完全相反,就像是在举行一场无聊的武术表演,一招一式都不会碰到对方的身体,最终以双方同时收手作罢。当有其他海狮想要入侵地盘时,战争就不会如此轻松了。熊海狮需要不停的戒备入侵者,同时发出沉闷的吼叫,大声警告入侵者:“我在这里,你们休想靠近。”如果入侵者不听警告,就只有靠战争解决,交战双方都会尽力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然后猛烈撞击对方,一旦错过目标,就会一头撞倒在地上,但他们不会就此罢休,而是用力挺起胸膛,再接再厉继续奋战,只要瞅准机会,就会狠狠撕咬对方的皮肉,把对方咬得皮开肉绽,血流成河,直到对方认输逃跑为止。一旦站稳了地盘,海狮就要开始追求配偶了,否则所有努力都只是白忙一场。而求偶行为是最有趣的动物行为之一,接下来就谈谈动物的求偶行为。

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动物必须将繁衍后代摆在重要地位,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升职求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需要长途旅行,有时则需要披上一身华丽的外套。生活在北极的白鲸,在求偶前就要经过长途旅行。当夏季到来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地开始迁徙,有时一群多达1万多只,浩浩荡荡地前往西伯利亚的河流入海口,那里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是理想的求偶和交配地点。庞大的白鲸群由许多小群体组成,有些是以雌性为首的家庭群,其他个体全部都是这位母亲的后代,他们会在很长时间内跟随着母亲,学习各种生存技巧,记住复杂的回游路线。还有些是单身流浪汉组成的雄性群,他们依靠面部特征互相识别,或者通过声音交流,他们此行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河流入海口追逐雌性。在求爱过程中,雄性会紧贴着雌性摩擦身体,或者伴着雌性一起游泳,不时在水中翻来滚去,千方百计吸引雌性。如果雌性对雄性的表现满意,就会同意交配,之后,大家立即各奔东西,雄性的表演到此结束,他们对后代不会再有其他投入。在这方面,雄孔雀和雄性白鲸倒是有几分相似。孔雀一般生活在亚洲丛林里,雄孔雀羽毛华丽,色彩鲜明,大尾巴可以长达1.5米,由150多片尾羽构成,是个不小的负担。要是被植物缠住,甚至很难起飞。在捕食者眼里,雄孔雀简直就是一盘行走着的美食。那么,雄孔雀为什么需要如此豪华的大尾巴呢?答案是纯粹为了讨好雌性,因为雄性的大尾巴是一个清晰的性信号,可以向雌性表明这样的信息:“我长着一副大尾巴,说明我的身体足够好。”雌孔雀也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和大尾巴的雄性交配,才能生下优秀的后代。正因为如此,雄性需要大力炫耀大尾巴,只要到了发情季节,有雌孔雀在场,雄孔雀就会打开尾巴,也就是孔雀开屏,同时不断拍打翅膀,嘴里发出有节律的叫声。为了强化声音效果,它们的身体还会不停的抖动,带动尾巴上的羽毛相互碰撞,沙沙作响,像是雨打树叶的声音,以此吸引雌性的注意。有时雄性还会故意把屁股对着雌孔雀,然后突然转过身来,正面对着雌性,不断晃动五彩的羽毛,像是大明星闪亮登场。经过如此精心的挑逗,多数雌性都会怦然心动,它们会慢慢靠近雄性,甚至直接蹲伏在雄性面前,摆出销魂的姿势,暗示雄性,雄性这才会欣然答应雌性的求欢。两下交配之后啊,就像白鲸那样,雌雄立即各奔东西,后续的抚育后代的任务,全部由雌性单独完成。

在哺育后代方面,漂亮的雄孔雀根本比不上灰扑扑的鸵鸟。最后我们就来谈谈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交配之后,雄性往往有两个选择,一是溜之大吉,对后代不闻不问,雄孔雀就是这么干的;另一个选择则是与雌性共同抚育后代,做个负责任的好爸爸,这是雄鸵鸟的策略。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传言啊,鸵鸟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事实上,鸵鸟从来不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可能是鸵鸟在孵蛋时会蹲在地上,身体尽量展平,后背拱起,而脖子却放得低,以免被天敌发现,加上脑袋的颜色和沙子相近,远远看去,就会误以为他们将脑袋埋进了沙子里。与会飞的鸟类不同,鸵鸟翅膀很短,基本放弃了飞行。正因为如此,它们必须将蛋产在地上。为此,熊鸵鸟会寻找一片安全而松软的沙地,然后挖出一个巢穴,说是巢穴呢,其实有点勉强,那就是一个浅浅的沙坑而已,不过尺寸足够大,直径可达3米。巢穴必须远离水源,避免将鸟蛋泡坏,又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凡是看中这个沙坑的雌性,都会同意和雄性交配,然后将蛋产在沙坑里。同一个沙坑可能会被多只雌鸟看中,沙坑中就会出现不同雌鸟的蛋,这时就有了一个问题,谁来孵化这些蛋呢?在雄鸟的众多配偶当中,有一只雌鸟的地位相对较高,叫做优势雌鸟,它们体型较大,产蛋数量较多,一般两天一枚,总计会产下十几枚蛋,而其他低等雌鸟,只会在沙坑中产下一两枚蛋,然后就掉头离开,剩下的任务全部由优势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雄鸵鸟在哺育后代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它们会和雌鸵鸟轮流孵蛋,并且主要负责上夜班,不但要保证鸟蛋不会被冻坏,还要防止捕食者偷食,所以鸵鸟在孵蛋期间极具攻击性,甚至可以一脚踢死一头小狮子。雄性的付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无论哪只雌鸟下的蛋,都有一半的雄性基因在里面。可优势雌鸟为什么会义务替其他雌鸟孵蛋呢?那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啊,除非它能从这种孵蛋策略中得到某种好处。问题是好处是什么呢?答案藏在细节里。尽管优势雌鸟体型较大,但最多也只能同时孵化20只蛋,而沙坑里可能同时出现40多只蛋,那么其他蛋该怎么处理呢?答案很简单,直接扔掉。优势雌鸟能认得自己的蛋,会把自己的蛋圈在身下精心孵化,至于其他雌鸟的蛋,则会被滚出一米开外,散落在沙坑四周,形成一道鸟蛋屏障。当捕食者到来时,就会先吃掉这些散装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险。有些低等雌鸟的蛋,也会混在优势雌鸟的蛋里,一起被孵化出来。这些被异物孵化出来的小鸟,还有其他利用价值。孵化六周以后,小鸵鸟就可以顺利出壳,然后被父母带到安全的地方,练习觅食等各种生活技巧,其中就包括低等雌鸟的后代。万一小鸟被胡狼或者鬣狗等捕食者盯上,鸵鸟父母就会通力合作,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后代。先是熊、鸵鸟边叫边跳,使出各种花招来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雌鸟则会悄悄把小鸟带到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如果实在来不及逃跑,就会牺牲那些低等雌鸟的后代,把他们当成炮灰,勉强缓解捕食者的攻击速度,为自己的后代换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无论如何啊,鸟类哺育后代的效率,都无法与哺乳动物相比。哺乳动物不但进化出了乳房等专门的哺乳器官,为后代提供全面而充足的营养,而且发展出了更加高效的抚育行为,后代成活率得到大大提高。灰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美洲灰狼一般成群生活,群体内部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优势雄狼和优势雌狼占据着群体高层,其他未繁殖的成年个体处于中层,那些被社会抛弃的成年个体地位最低时,常常分散在群体外围,地位卑微而危险。两岁以下的小狼有着特殊待遇,他们会受到整个群体的照顾,直到成年以后才会明确群体地位。雌性灰狼一般在春季生育,生育之前他们会先挖一个洞,有时也会改造狐狸等动物的旧洞,作为抚养小狼的场所。当生育时间临近,怀孕的雌狼会和其他狼一道,带回一些肉食到洞里备用。生产前一天,次郎待在洞内不再外出,它们会一次产下五六只小狼,小狼第一个月主要吃奶,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吃肉食,这些肉食主要靠成年狼打猎后带回来,尤氏次郎的姊,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共同照顾小狼,直到小狼长到两个月大小时,才会被带到洞穴外,练习各种生存技巧。狼群则以洞穴为中心,不断回到这里照顾小狼。一年以后,小狼成年,有些熊狼会离开狼,外出组建自己的狼群,而其他小狼则会留在狼群中,继续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通过集体抚育,小狼的成长得到了充分保障,如果不是人类的干涉啊,灰狼可能是这个世界最常见的大型哺乳动物。

到这里,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展示了动物的觅食行为、战斗行为、求偶行为和抚育行为。正是出于对生存的追求,对生殖的渴,以及对后代的精心呵护,不同的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并在地球上占据一片自己的空间。不同之处在于,这个空间有的在野外,有的在动物园里。动物园是动物的特殊家园,也是人类理解动物行为的窗口。动物园的管理水平越高,动物的行为也就越接近自然。最后,我们就来说说评价一个动物园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评价一个动物园的建设水平,第一点,看是否给动物提供安全感。许多动物啊,并不那么不羁、放纵、爱自由,它们在野外受到自身能量的制约,并不会无缘无故满世界乱跑。比如松鼠,只需要几十平米的森林就足够了。狼可能会跑的很远,那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会跑很远,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多数动物都宁愿待在自己的领地,这就是它们可以被圈养的原因。圈养时加上围栏,不仅仅是限制动物的行动自由,一定程度上防止游客越线,为动物提供充分的安全感。第二点要看动物园是否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活动空间。动物展馆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根据动物的行为特征,让它们展示正常的行为模式,否则再大的空间也只相当于牢笼。比如斑马需要一根柱子蹭痒,河马需要一个池塘洗澡,爬行动物则需要照明加热装置,帮助他们在寒夜过后恢复体温。有些动物非常敏感,还需要特殊的逃跑路线,比如猴子经常要躲到高空才会觉得安全。只有这些特殊需求得到了满足,动物们才能舒适自然。第三点要考虑动物的社会性需求。有些动物喜欢群居,比如大象,如果将它们单独圈养,就等于是一种折磨。不过,群居的伙伴也不能随便选择,如果将两只雄性关在一起,让它们在发情季节相互厮杀,效果肯定适得其反。第四点就是看动物园是否能让动物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所有动物都需要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有时在饱食终日的环境,反倒会精神异常。那些聪明的动物啊,比如海豚和大象,常常需要一些新鲜的刺激,才能保持思维敏捷。动物园在这方面必须花费心思,比如给海獭提供蚌类和石头,让它们自己用石头将蚌壳砸开,而不是直接喂给它们蚌肉,效果反而要好得多。只有努力满足动物需求的动物园,才能算是优秀的动物园。

到这里,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物行为都有目的性,有些动物的行为只是为了开心,比如企鹅有时跳上浮冰漂泊,纯粹是为了玩耍。海狮甚至会和潜水员开玩笑,只要发现潜水员,他们就会迎面猛冲过去,再把潜水员吓晕之前突然一个急转弯,灵巧的避开撞击,然后在一旁开心地吹着泡泡。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动物的灵性之美。动物的秘密语言千差万别,还有更多未知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好,《动物的秘密语言》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