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第五次开始》纵览历史演进,探寻人类发展全新起点
铛铛铃2025-09-14【科普】5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第五次开始》,副标题是《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
说起人类的历史啊,有一个问题一直引起我们的好奇:人类是怎么从上树、摘果子的动物,一步步变成今天这样开着汽车、坐在摩天大楼里、玩着智能手机的高级动物呢?那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第五次开始》就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通过五次截然不同的开始,人类不仅从动物当中脱颖而出,还在朝着更高级的方向不断地迈进。每一次开始,都带领人类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现在正站在第五次重要转折的大门口。
这本书的作者叫罗伯特·凯利,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曾经是美国考古学会的会长,现在是美国怀俄明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原始社会,他为了考古发掘的工作走遍了世界各地。在这本书里,作者使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来自考古现场的一手发现,你会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把古人类生活的场景还原到我们面前。
这本书大约18万字,我将为你解读人类社会的五次开始,分别是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共同体的开始。
下面为你讲述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开始——技术的开始。
人类的历史要从哪里讲起呢?在6500万年以前,恐龙在地球上灭绝了,又过了1000万年,灵长类动物才出现在地球上,确切地说,是出现在热带雨林当中,他们都居住在树上。又过了3000万年,这些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了猿,其中有一种猿叫做乍得沙赫人,“沙”是沙子的沙,“赫”是显赫的赫,他们在700万年以前从树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四只脚着地,而是站了起来,变成了双脚着地的直立动物,所以也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成为人类最早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变成双脚着地,意味着两只手解放出来了,就可以手拿工具了,于是就有了人类的第一次开始——技术的开始。
那第一种工具是什么呢?你可能知道是石器,不过石器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科学家之前呢,一直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说啊,可以用石器来打猎,另一种观点是说,石器打不了猎,是用来切开动物的尸体吃腐肉。那到底哪一种观点对呢?作者告诉我们,石器一开始是用来吃腐肉的,但是随着人类制造工具技术的升级,后来人类就可以用石器来猎杀动物了。磨出尖利的石头去切肉吃,把动物的尸体大卸八块,这个很好理解,那用石器怎么猎杀动物呢?这跟人类直立行走有关系。1984年的时候,肯尼亚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骨骼,是几乎完整的直立人的骨骼,他是一个小男孩,死的时候只有八岁左右,但是他的骨盆已经跟我们现代人的骨盆长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长腿。考古学家根据发现他的地点,给他取名叫做利奥科·托梅男孩,而且呢,还根据他的腿长判断,他是能够用两条腿来奔跑的。那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你看啊,很多的动物,比方说猎豹,论短跑追羚羊,人类比不过它,但是猎豹这种动物啊,是爆发型选手,短跑冲刺速度快,但是也耗去了很多的能量,所以他长跑不行。人类的优势就在长跑上,如果认准了一只羊,即便一开始我短跑追不上他,没关系,我一直追,我可以耐得住长跑,而羊就不行了,等他跑着跑着筋疲力尽了,我再扑上去,用手里锋利的石器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这样一顿晚饭就有了。这就是人类的优势——长跑加石器。所以说,如果人类没有下地,没有直立,没有腾出双手来做工具,没有第一次技术的开始,人类可能跟大猩猩一样,直到今天还在树上摘果子吃呢。
工具的出现把人类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让人类从环境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能量。尤其是到了中新世晚期,也就是大概600万年前的时候,气候非常干旱,很多树都枯死了,那时候待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人类就不怕。直立行走、用石器获取食物、不依赖树木和果子就能生存下来的优势终于凸显出来,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开始崭露头角。另外呢,在各种各样的技术当中,还有一样特别关键,就是火。把肉烤熟了吃不但更容易咀嚼,还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考古学家就发现,如果什么东西都生着吃,尤其是生吃素的话,那每天就得吃好多东西,比方说大猩猩一天要吃掉36斤的树叶,所以它们的肚子也特别大,圆滚滚的,因为利用食物的效率低,所以得装下更多的食物才行。早期的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类的肚子是扁平的,这从一个侧面就反映出人类当时吃了烤熟的肉类,从食物当中吸收能量的效率更高,才有可能吃得更少,让肚子瘪下来,而要把肉烤熟,就一定要用到火。
技术的开始让人类利用石器吃肉打猎,利用火来吃烧烤的肉类,让人类渐渐的从动物界胜出。但是啊,光有这点本事还远远不够,人类究竟是怎么成为人类的呢?这就要说到第二次开始——文化的开始。
在20万年前到5万年前这段时间里,原始人发展出了文化。我们今天一说文化呀,想到的就是梵高、莫奈、莎士比亚,想到的是歌剧、芭蕾舞,而人类一开始的文化自然是没法和这些东西比的。那作者想要跟我们探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动物或者说是一个物种,怎么就有了文化呢?换句话说,产生文化需要哪几个条件?作者告诉我们,要满足这样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说能出声、有语言,第二个是会思考,第三个是群体,意思是会分享。咱们呢,一个一个来说。
想要有文化,首先你得会说才行啊,得有两个条件,能出声、有语言。咱们人类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个也跟我们直立行走、双脚着地有关系。直立行走以后,人的大脑袋就压在了脊柱上,比起四脚着地的动物,我们的脊柱跟口腔就挨得更近了,连带着喉咙的位置也就变了,在嗓子眼儿,也就是咽喉那个地方,就会形成更大的空腔,这样人类就可以比黑猩猩发出更多不同的声音了。这就像吉他除了六根弦以外,还有一个大大的空腔,有了这个拨动琴弦的时候,才能让空腔震动,弹奏出那么多美妙的声音来。但是呢,光有声音还不够,能发出叽里哇啦的声音,不代表着就会有语言,语言很有可能是伴随着复杂工具的制作产生的。你看这第二次开始啊,跟第一次开始的关系是多么的紧密啊。那语言跟制作工具有什么关系呢?要是简单的工具,比方说随便抓一块石头,打磨打磨凑合着用,这个呢,跟语言没啥关系,但是考古学家还发现,古人类能制作出一些非常复杂的工具,比方说手斧,可以手持的斧子,有一种很复杂很精巧的,考古学家把它叫做阿舍利手斧,可以用来砍东西、砸东西,还可以切割动物的尸体。制作阿舍利手斧的时候有很多个步骤,首先找合适的石头,形状得差不多,第二步得找木材,做斧头的木柄,第三步得找皮带、皮筋儿,比方说抽出动物的韧带就可以做,第四步还得去取一些树脂啊、矿物质啊,给它们搅和在一起,加热做成胶水,然后用胶水来固定手斧。你看这个过程就要求你在做每一步的时候,都要想好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有什么还缺什么,哪一步没做好,待会儿要重新做。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用一种思维工具给连起来,串成串,变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而语言这种思维工具就在这个过程里应运而生了。我脑子里得惦记着呀,待会儿太阳落山之前,我还需要用锋利的石块把橡胶树割开,取出橡胶来,然后赶紧拿回来生活,把胶水给熬出来,做出这样复杂的手斧必然要配备复杂的思维才能成功,语言恰好是按顺序一步步来的思维工具。
咱们刚才说的是文化产生的第一个条件——说,能出声,有语言。那接下来呢,咱们说文化的第二个条件——想,也就是会思考。那文化需要人想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人跟人得有共识啊,咱俩有共同的文化,比方说咱俩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不是说你想、我想这就够了呢?作者告诉我们,文化需要你能思考别人的意图层次。什么意思呢?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只有一层的意图层次,就是我知道,比方说我知道我是龙的传人;两层的意图层次就是我知道你认为,比方说我知道你认为你是龙的传人;三层的意图层次是我知道你认为我们都知道,比方说我知道你认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句话呀,就绕了,其实呢,说白了意思就是我心里很清楚,你跟我的看法是一样的,咱俩有共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正是从这三层的意图层次开始,文化才开始产生,否则呢,咱们俩人心里是没有共识的,哪来的文化呀。科学家发现,现代的人类最多能达到五层的意图层次,即便是一开始的直立人最少也能达到三层,而大多数动物只能达到一层,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脑中的神经元更多,消耗的能量更多,结构更复杂,所以呢,思维活动也更加深入。
能说会道、能思考别人的想法,文化有了这些,已经具备了两个条件,还差最后一个就是群——群体,要懂得分享,学会共享。想要证明古人类有文化,得找到他们行为的痕迹,作为最直接的证据,而分享食物的痕迹最容易被发现。一个古人类群体是怎么分配一整只动物的,能体现出这个群体的分享文化。当猎物被石器大卸八块,石器砍在骨头上的时候,就会留下印痕,从一些出土的动物骨头身上就能够看到几十万年以前石器砍在骨头上的痕迹,说明当时正在分肉。考古学家斯蒂娜研究了70万年到40万年前的以色列洞穴中的动物骨骼,发现切割的痕迹散布在骨头各处,角度也都很随便,这跟现代人类砍骨头的痕迹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砍痕集中在骨头的特定区域,砍的角度又差不多,说明切肉的工作是由坐在同一个位置上的人做的,但是几十万年前的砍痕不是这样,因为切痕在骨头上到处都是,而且砍下去的角度随意,说明那时候的骨头是传给了很多个人,一个人割走一块肉,剩下的肉带骨头一起传递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割走一部分肉以后,继续传递下去,那时候的人啊,就是这么分肉的。在澳大利亚,考古学家也发现古人类是这么分享一整只动物的,一只袋鼠的脑袋和一条前腿分给打猎的人,另一条前腿分给猎人的兄弟,后臀尖儿和袋鼠尾巴分给猎手他舅舅的儿子,然后呢,每一条后腿送给一个长辈,心、肝、脾、肺、肾这些内脏会送给在场的所有人,见者有份。这哪块肉好,哪块肉多,该送给谁,你大概都能看出来,如果再对比一下一群黑猩猩怎么分吃的,你就更清楚了,一只黑猩猩抓到了猎物,它自己先要埋头饱餐一顿,其他的黑猩猩就围在他身边干瞪眼,等它吃饱了就一哄而上。所以说呢,人类产生了分享文化,人类会按照这样的文化来行事,自己的亲朋好友、周围邻居,即便在打猎的时候他们没有出力,我也要照顾到他们,不能让他们饿肚子,如果我独吞了猎物,有一天我遭了难,我要乞求他们的帮助,又有谁会来帮我呢?这就是文化分享的行为超越了简单的投桃报李,这是内心的文化价值在指导行为。文化改变了人类共享食物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事,文化创造了真正的集体,人类不再是一盘散沙,像黑猩猩一样各奔东西、你争我夺,文化加强了人类的合作关系,人们可以跟一群亲近的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开始,也是文化的开始。可以说文化让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把人跟其他动物区别开了。
但是在第一阶段技术的开始,那时候有一个问题到了第二阶段还是没有解决,就是人多以后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不能总是靠打猎吧,那这时候呢,就需要第三次开始——农业的开始。也正是农业的开始,让人类从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转向了安稳的定居生活。今天你可能觉得农业种粮食是一件特别稀松平常的事情,吃到白米饭、大馒头是特别自然的一件事儿,但是呢,对于习惯了打猎和采野果的原始人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别扭的一次转变。为什么要费力气种,而不是跑两步打猎物、跳两下摘果子,那多省事啊。作者说,人类转变到种粮食的过程其实是出于无奈。你带着你的族人,一旦找到了一块好地方,你们安营扎寨了,你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一块地方再好,它周围的猎物和果子也是有限的,你出去打猎摘果子,肯定是先去最近的地方,近处没了,再往远一点,然后再往远一点,就这样呢,越走越远,直到你发现不行,太远了,天黑都赶不回去了,这样打猎一趟的成本太高,全族人都饿着肚子呢,于是你就会决定拔寨启程,换下一个地方安家,然后重复刚才这个过程。是很偶然的机会,在大概1万年以前,人类在近东地区,也就是地中海东边的一些国家发现了野生的小麦,还发现了小麦是可以种、可以栽培的,然后人类花了上千年的时间,一代代培育,才把野生的小麦逐渐改良成我们今天吃到的小麦。差不多同样的时间,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地方,人们开始种植玉米、南瓜、大麦和葫芦等等农作物,还会圈养绵羊和山羊。从1万年前开始,众多族群从狩猎和采集过渡到农业,这次转变,说它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变啊,恐怕也不过分,因为农业改变了人类社会,大量的人从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里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其他工作,这就改变了一切。
在农业兴起以后,更多的人定居下来了,这就带来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就是人类社群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富农和贫农,主要原因还是土地造成的,抢占土地这事总要讲究个先来后到,先来的往往占上了更肥沃的地块儿,后到的拿到的土地往往就没那么丰产,所以呢,一遇到灾年土地不好的这些农民往往粮食就不够吃,怎么办呢,只能找富农求他们施舍,因为他们还有余粮,但是你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如果富农不帮,贫农把他饿极了、饿疯了,他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打砸抢烧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啊,不得已还得帮,但是富农心想,我也不能白帮啊,最起码我得好好敲打敲打他,让他给我老老实实的,别给我惹事,所以呢,在一些地方,这些富农就开始形成一种文化活动,叫做夸富宴,就是土豪富农请穷邻居吃饭,吃饭的时候还撒钱,就跟今天的炫富没什么区别。在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他们就流行夸富宴,吃饭的时候高兴了,什么都送,独木舟也送,奴隶也送,有些呢,甚至送都不送,点起篝火直接烧,因为我有钱有粮我乐意,这些举动呢,其实就是释放一种信号,穷邻居,你给我看好了,这些对我来说呀,都是毛毛雨,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别打我的坏主意,小心我碾压你,给我老实一点吧。这种夸富宴恰恰可以说明在有些地方贫富差距有多大。
农业带来的第二个重要影响就是生育率上升,人口开始明显的增长,因为能养活更多的人了。在农业社会,男人承担了大部分繁重的劳作,女人可以专心顾家带孩子,不用去跟着打猎采野果了,女性卸下了这些重担,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生儿育女,在一次生产之后,也能够更快地恢复,进行下一次生产,养育更多的孩子。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开始——农业的开始。有了农业,粮食问题解决了,人类开始积累食物,积累财富,但是我们知道,光到农业这一步离今天的生活还是很远的,在农业发展之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走向了今天这个富裕而先进的现代社会呢?这就是作者要说的第四次开始——国家的开始。
相比较只会种地的原始农民,在国家诞生之后,现代人有了汽车、手机、电脑,物质极大丰富,是什么让我们手里的物质开始丰富起来呢?作者告诉我们,是上下有别的阶级制度,是大规模的协作和动员能力。咱们再来详细说一说,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了国家,作者给了国家一个非常简洁明了的定义,他说国家就是一个至少有三个阶级的社会,统治阶级、行政官僚阶级,还有劳动阶级。为什么说国家代表着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呢?作者说,你去看那些最古老的、庞大的公共建筑,比方说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苏格兰的唐诺塔城堡、英国的伦敦塔,古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长城,这些建筑正是古代国家出现不平等的直接证据,他们往往和统治阶级的特定需求有关,比方说墓葬埋几个重要人物信仰,表达他们对神的尊敬,证明国王是神选的,或者是为了行政用途建造豪华的宫殿等等。这种阶级划分的出现是国家跟原始村落之间的重大区别,一个村子里住着几千上万个老百姓,不能叫国家,因为没有人会为了个别人的需求兴师动众建造这么庞大的建筑,只有形成了国家,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有了更加细致的社会分工,人们才可能来共同完成这样宏伟的建筑,这就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公司,公司里面有不平等,有董事长、总经理,也有前台秘书、小职员,如果一家公司几千人觉得公司内部不平等,所以大家就散伙,都自己单干,那会怎么样呢?每个人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会大大降低,只有形成公司,大家各司其职,有人负责管理,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给大家做好后勤服务,大规模的分工协作,这几千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这是几千人单打独斗做不出来的。
伴随着国家的阶级制度,还出现了有组织的战争。既然国王统治阶级可以大规模的动员百姓去打造宏伟的公共建筑,自然也有能力动员百姓走上战场,侵略他国,赢得胜利,或者抵抗他国的侵略。和农业时期的部落冲突不同,国家形成以后的战争变得规模更大、更有组织、也更可怕。考古学家就发现,在国家出现以前,人们因为战争而死的情况少之又少,考古学家乔纳森·哈斯和马修·皮斯泰利研究了1万2000年前的将近3000座墓葬,结果只发现四例死亡与战争、暴力相关。国家产生之后,由于细密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为了杀人设计的兵器,长剑、长枪、长矛、长弓、强弩,与此同时,人们开始修筑防御工程,比如高墙合围的城市、固若金汤的城堡。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人和赫梯人为了争夺今天叙利亚地区这一带的控制权,轰轰烈烈的打了一仗,这场战役叫卡迭石战役,双方都投入了上万名士兵,古埃及法老甚至为了生产军用物资在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了一座都城,双方都付出了很大代价,于是在打了15年之后,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决定和谈,双方发誓在对方遭到袭击的时候会鼎力相助,今天如果你去参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学博物馆,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就是这份古埃及和赫梯在公元前1258年签署的和平条约。随着人口压力的上升,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大打出手,战争和屠杀的概率也在同步提升,只有当代价太大超过收益的时候,人们才会罢手言和。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国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集体形式,他有很多问题,尤其是站在今天全球化的视野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会到国家就止步了,而是会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一些新的挑战。
最后呢,咱们就来说说作者预言的第五次开始,也就是人类共同体的开始。自从国家出现以后,尤其是近代的工业革命和现代的信息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依照考古学家的方法放宽自己的视野,假设你现在是一名1万年以后的考古学家,你怎么看待今天的人类社会呢?比方说海洋里,人类文明会以沉船的形式出现,考古学家会发现有的西班牙大型帆船装载了白银,还有捕鲸船和现代船舶。天空之中,考古学家可能发现绕地球飞行的东西,直径大于10cm的物体有2万多件,还有超过100万亿件微小的物体,就像油漆斑点一样。在地底下,未来的考古学家可能还会发现1945年之后生长的生物含有比较高的碳14的成分,这是一种碳的同位素,说明地面上曾做过核试验,同时呢,还会在阿拉斯加的海岸边发现成吨的垃圾,在海洋中发现高密度的塑料微粒,一层薄薄的很难降解的塑料袋在未来的地层当中,标志着我们这代人生存过的时间边界。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分析人类的骨骼,考古学家会发现公元1500年之后,地球上各个人种在地理上的分区已经模糊了,大家骨骼中的元素都差不多,因为我们吃的东西来自五湖四海,公元1500年之前,人人都吃本地的食物,因此人的骨头包含了具有本地环境特征的碳元素、氮元素,但是自从有了进口食物,很多人日常的食品来自全球各地,作者呢,就说他自己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早饭,吃到了来自厄瓜多尔的香蕉,来自苏格兰的燕麦,还有马达加斯加的香草和哥伦比亚的咖啡,如果对作者的骨骼做一个分析,会显示出全球的特征,而不是作者住的那一个地方的特征。当考古学家回顾21世纪前后的这段时间,他们会关注人类遗留在地球上的印记,这些印记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也体现了全球的大融合,这是在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开始之后,另一个全新的开始。
那么这第五次开始会是怎样的呢?作者预言接下来人类面对的第五次开始,不是国与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博弈,甚至大打出手、各自为战,而是整个人类拧成一股绳,逐渐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面对全球化的各种挑战。他提出来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概念,作者说有三个东西推动他产生了这个想法,他看到在经济发展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即将枯竭,在军事层面,像20世纪那样的军备竞赛同样难以为继,而在文化方面,西方文明向全球化扩散的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咱们呢,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追求用最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高效的生产,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财富的累积,但是作者说,也正是这个过程本身,让很多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比方说中国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变得更好,跟制造业的繁荣发展、西方纷纷建厂投资当然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个过程反过来会让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建厂和投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中国工人变得更贵了,那好,那就把厂子往东南亚迁往非洲去签,结果可以预见,就是那些地方,只要制造业大规模的发展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同样会水涨船高,最后西方人会发现,全世界的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少,这个把制造业不断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其次,在军事层面,如果国家之间还要保持敌对状态,处处防备,结果呢,就是实在养不起军队了,因为军费开支实在是太高昂了。按今天的价格计算,二战时候的一架野马战斗机费用不超过70万美元,这个国家还可以承担,但是今天最新款的F35战斗机,一架飞机就要耗资1亿3000万美金,一架B2隐形轰炸机耗资超过8亿美金,这是消耗不起的技术,你造出来就得当宝贝供着,连用都不敢用。美国一场伊拉克战争、一场阿富汗战争总的开支将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打两仗就打没了两个苹果公司,而今后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只会比以前更贵,如果国与国之间继续保持警惕,保持敌对,去搞军备竞赛,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那么问题就是,替代战争的解决之道又是什么呢?
在文化层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根基,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文化快速渗透到世界各地,影响着各个地方的人,可就在跟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协调、不适应甚至是冲突。我们举一个例子,印度重男轻女、性别歧视的现象特别严重,这跟印度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有关系,但是现在随着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印度就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就比方说女人能不能提出离婚,这在我们看来都不是个问题,婚姻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离婚很正常,但是在印度很多地方,过去的女性即便婚后生活不幸福,也不可能去跟丈夫提出离婚,因为传统观念不允许,印度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可是现在,随着印度女性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开始为自己争取独立和婚姻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对抗,《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印度电影都反映了这种对抗,这就是西方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产生了社会矛盾和人们认知上的混乱。在世界各地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冲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在作者看来,想要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军事矛盾和文化冲突,要具备一种超越国家的视野,打造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体。在未来,没有国界的组织和机构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联合国一样,很多问题,比方说难民问题、气候变暖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就能独立解决的,只有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组织才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作,解决人类未来将面临的种种挑战。
作为一位考古学家,作者走遍各个时期的考古遗迹,在他的视野当中,国家这种组织形式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它并不是人类社会必需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只是600万年历史当中的短暂一瞬,所以作者认为国家的边界并不是不可突破的,想要解决世界级的问题,就要创造出世界级的组织形式来,也就是打造作者所说的人类共同体。至于具体怎么来打造这个共同体,和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呢,并没有详细的展开,这可能也不是他作为一个考古学家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不过呢,作者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今天的世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好的,《第五次开始》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