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会饮篇》
铛铛铃2025-09-13【人文】0人已围观
简介
自古以来,有数不清的文艺作品在歌颂爱情,从古老的《诗经》到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20世纪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爱情故事,人类怎么听也不会腻。
然而,爱情究竟是什么,就很少有人能搞清楚了。关于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有过很深刻的思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出现在我们今天要讲解的《会饮篇》中。
在解读这部作品之前,我们先对作者做些介绍,这对理解这部古老的作品非常有帮助。
首先,柏拉图是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他活跃的时间大概是咱们中国的春秋末期、战国前期。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年轻时有参与政治的雄心,但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的国势由盛转衰,再加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判了死刑,所以柏拉图对政治非常失望,决定远离政坛,跑去建立一个哲学学园,开宗立派,彻底投身于哲学。在他门下最有名的那个弟子叫亚里士多德,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其次,柏拉图的写作风格也非常有特色,他擅长用对话录的方式来写哲学书,每个对话录都像个哲学小剧场,绝大部分的主角则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这些对话录里,柏拉图隐藏在各个角色的背后,从来不向读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提问来挑战我们的成见,引导我们自己进行哲学思考。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是对真理的永不停歇的追求,如果把静态的理论当成哲学,那是非常荒唐的。柏拉图的哲学观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会饮篇》也不例外。
作者的背景介绍咱们就说到这儿,接下来就进入《会饮篇》的解读。
刚才我们说过,柏拉图的作品是哲学戏剧,而《会饮篇》的剧场特征就相当明显。这个故事是这么开始的,雅典有一位叫阿加通的悲剧诗人,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在戏剧比赛上拔得头筹,为了祝贺他得奖,雅典的文化精英们就聚在一起,给他办庆功宴。《会饮篇》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由苏格拉底参加的一次庆功宴上。
按照古希腊的习俗,所谓的会饮就是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可好巧不巧,因为大家前一晚喝多了,大部分人还没缓过劲儿来,于是大家同意这次会饮就不喝酒,改成发表演讲,挨个接龙来歌颂爱情,看最后谁讲的最棒。
研究者们以苏格拉底的发言为中心,将《会饮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六位知识精英在讨论爱情,他们代表了对爱情的各种意见;在戏剧的第二部分,苏格拉底发表了他对爱的见解,将爱的理解提升到哲学高度,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戏剧的第三部分,是苏格拉底发言后发生的事情,青年政治家亚西比德闯进了酒席,颂扬了一通苏格拉底,最终结束了清谈,大家重新喝酒。
接下来我们就照着这三部分的结构来解读《会饮篇》。
在苏格拉底演讲之前,一共有六位发言人,他们的发言代表了大众对爱情的各种意见,我们逐个来看一看。
第一位发言的人叫费德若,他是和苏格拉底关系很好的年轻人。作为第一位登台演说的人,他给整个《会饮篇》的爱情讨论发下基调,爱情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它让我们变得更好。费德若说爱能让人变得更美,甚至让人变得更有美德。比如说情侣在出门约会之前,为了给对方留个好印象,就要先打扮一番,把自己变美。同样道理,一个男青年如果再碰到马路上有人抢劫,假如这时候他正在和女朋友约会,为了彰显男子气概,他会大胆的见义勇为。正是为了在爱人面前要保持良好形象,所以我们会去做很多高尚的事情。费德若甚至说,假如一支军队全部由情侣组成,那么可以设想,为了不在爱人面前丢脸,他们肯定会奋勇杀敌,这样的军队就战无不胜。费德若认为爱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它能让人更有美德,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类型的爱都能如此,第二位发言者就挑明了这点,并认为我们要区分不同的爱。
第二位发表高见的人叫帕萨尼阿斯,他是一位法律专家。这位法学家说,爱情的确能让人变得有美德,但不是所有恋爱都以美德为目的,所以帕萨尼亚斯主张,要一分为二地来分析爱情,糟糕的爱只追求身体的快感,好的爱才会带来美德。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只是贪图这个人的美色,那么这种爱就是糟糕的,他没办法带来好结果。反过来,如果你是被这个人的美德和智慧所吸引,这种就是好的爱情。一旦搞清楚了什么是高贵的爱,什么是粗俗的爱,国家就应该制定法律,鼓励大家去追求好的爱情,在爱情的活动中培养美德和智慧。
法学家的发言结束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按照原定的发言顺序,接下来应该轮到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但很不巧,喜剧家打嗝儿一直不停,连话都没法正常说。在场有一位医生叫厄里克·马库斯,他这时出来救场了。医生让喜剧家先憋气,看看能不能止住打嗝,要不行就喝口水,最后若实在没辙,再捅一捅鼻孔,打个喷嚏出来。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现在就变成了医生先说,再轮到喜剧家。
好,那么医生对爱情有什么高见呢?他说:“刚才法学家给爱情分出了好坏,追求智慧的爱情才是好爱情,这么做没毛病,但怎么获得好的爱情呢,法学家就说不清了,必须由医生来解释。”医生认为爱情是一种和谐,它能让对立的东西变成一个整体,给万物带来幸福。比如说,男人和女人是最对立的,但通过爱的纽带、对立的性别,就能实现最和谐相处。人类通过技术和知识就能带来好的爱情。医生用医学举了一个例子,人体内有冷和热、干和湿这些对立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的组合得当,像彼此相爱一样达到和谐状态,人体就获得健康,否则就生病。再举一个音乐方面的例子,面对高低错落的音符,如果你拥有音乐知识,那就能编出动听的乐曲,否则同样的音符就成了噪音。因此,拥有知识才能引导出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好的爱情。
医生的话音刚落,喜剧家也正好停止了打嗝,于是他接过医生的话题,发表了对爱的看法。喜剧家赞同医生说爱情能带来幸福,但是医生没有搞清楚人为什么需要爱,爱情出现的理由使我们感到匮乏,需要通过爱一个人来让自己变得完整。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神话来说明爱情的起源。
阿里斯托芬说,在很久以前,人类的身体是圆形的,每个人有四条胳膊、四条腿,还有一前一后两个圆脑袋,性别呢也有三种,除了男性女性,还有一种男女混合的性别。当时的人类特别骄傲,觉得自己身强体壮,有资格和天神一争高下。不过现实很无奈,人和神的实力还是相当悬殊,在人神大战中,人类最终被打败。天神为了惩罚人类,就像切水果那样,把圆球人对称的切成两半,这样人类就成了我们现在这个模样。人类被一分为二后,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一直在世上寻找原来的自己,一旦遇上了就紧紧抱在一起,怎么也不分离,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于是对自己另一半的强烈渴望,就是所谓的爱情。
喜剧大师讲完了这个神话,就轮到今天宴会的主角,悲剧诗人阿加通发言。我们知道,悲剧和喜剧天生就是死对头,所以悲剧家对爱情的理解,也完全跟喜剧家不同。
首先,悲剧诗人认为,每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不是因为这个人跟自己长得像,而是因为这个人长得漂亮。况且爱欲的激情往往出现在年轻人那里,所以爱神作为爱的象征,她就既年轻又貌美,喜欢和同样漂亮的少男少女们打交道。同时,爱神为了能在人的心间跳跃,就一直光着脚,保持着轻盈的体态。
其次,爱情的作用也不是疗伤,它蕴含着创造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头。因为爱能够制服战神,能平息战争,给世界带来和平;爱又能够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甚至是很多杰出创作的源泉。所以说,自从爱神出现在人间,世界上就出现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头。
悲剧诗人的发言完毕,接下来就轮到主角苏格拉底了。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总结一下《会饮篇》第一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关于爱情的各种意见。年轻人费德若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爱情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接着法学家认为,爱情需要分好坏,好的爱情能让我们追求智慧和美德;第三位发言的医生提出,爱情的作用就是让不同的东西和谐相处;第四位发言的喜剧诗人说,人是因为感到匮乏才会去爱,而爱情就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最后,悲剧诗人把爱神捧得很高,认为她有着最美丽的外貌和灵魂,爱情不是对自己的爱,而是对美的爱。
好,《会饮篇》的第一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话说阿加通的演说刚结束,现场听众都鼓掌叫好,可排在悲剧诗人后面的苏格拉底,这时却准备收拾东西离场了。他说,大家对赞美的理解似乎跟他不同。苏格拉底认为,要赞美一件东西,首先是说出这个东西的真话,接着采用最美的方式讲出。苏格拉底原以为颂扬爱情是他最擅长的,因为他对爱情很有研究,可他看到悲剧诗人完全理解错了爱情,却博得了满堂喝彩,可想而知,这个场合根本就不适合苏格拉底。大伙非常想听苏格拉底对爱情的高见,于是劝住了他,让他就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往下讲。
在大家的挽留下,苏格拉底开始了在《会饮篇》中的正式发言。他的讲话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悲剧诗人的反驳,指出了爱情不是什么,在第二部分,苏格拉底回忆起他和一位神秘女巫的对话,讨论了爱情是什么,爱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先看苏格拉底发言的第一部分。在这里,苏格拉底批评了悲剧诗人的观点,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爱神捧得至高无上。刚才悲剧诗人说,爱是最美好的事物,所以相对应的,爱神也应该是诸神中最完美的。但苏格拉底指出,悲剧诗人漏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爱神的心里还有没有爱。比方说代表美丽的女神,她本身肯定是美的,代表智慧的女神,她肯定也得是有智慧的。我们很难想象,爱神是铁石心肠的,心里一点爱的激情都没有。所以按理说,爱神也总得去爱一个什么东西。但如果说爱神需要谈恋爱,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只有缺什么才会去爱什么。比方说,爱钱财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财富还不够;爱健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身体状况很糟糕。所谓爱情这种欲望就更应该是这样了,一旦爱神心中有爱,那就说明爱神还有所欠缺,不是最完美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爱神是最好和最美的,这就意味着爱神毫无缺点,完全没必要去爱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如果爱神会去爱某个东西,那么他就是有缺陷了,没法成为最完美的神。被苏格拉底这么一挑剔,悲剧诗人就哑口无言了,他想洗耳恭听苏格拉底的高见。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会饮篇》最重要的部分了,这里有苏格拉底对爱情的理解。
苏格拉底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对爱的看法也和悲剧诗人一样肤浅,直到他碰上了一位法力高强的女巫,通过女巫的教导,才真正理解爱神是什么,爱有什么用。
那么爱神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严格来说,爱神其实不是神,它是一种精灵。这得从爱神的来历讲起。古希腊有一位象征着美丽的女神,叫阿芙洛狄特,传说她出生时,天神们举办了一场庆生宴,贫穷之神和富有之神都出席了这次酒会。当时穷神看到父神喝醉了,就趁父神不注意,悄悄和她睡了一觉,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后代就是爱神。所以爱神结合了双亲的特点,她有时候像妈妈,穷神不修边幅,失魂落魄,光着脚丫子到处流浪;有时候又像父亲,父神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爱神的父母都是神,所以他不是凡人,但他又不像天神那样完美无缺,所以也称不上神,只能是处于神和人之间的精灵。
苏格拉底描述的爱神形象,其实就很像热恋中的人。比如说,有的人想念自己的爱人了,想到魂不守舍,除非能和爱人见一面,否则做什么事情都感觉不到满足。一旦见到了爱人,似乎就感觉拥有了整个世界,自己似乎也成了世上最富足的人。爱神的心中充满爱的激情,但是他要追求的对象跟凡人不太一样,人类爱的是美人,但爱神爱的是最美的东西。在希腊人眼中看来,没什么东西比智慧更美了,于是爱神一直处于愚蠢和聪明之间,一直渴望获得智慧。同样道理,所谓的爱情就是这么一回事,它有时让人感到匮乏,有时又让人感到满足,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东西,希望永远能将所爱的东西留在身边。
关于爱情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爱情有什么用呢?苏格拉底说,爱是一种手段,它能让我们变得不朽。当我们爱上某个人时,往往希望和爱人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真正的爱情不能只在乎曾经拥有,还要追求天长地久,将所爱的对象永远的据为己有。
那么爱情是怎样让人获得不朽呢?女巫教导苏格拉底,生命的繁衍、代代相传的名声以及哲学沉思,是爱情让人类获得不朽的三种方式。
我们先看生命的繁衍。单从每一个个体来看,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但从整个种族来看,某个人的生死病老,并不会对群体造成太大影响,只要物种能保持正常的繁衍就行。用我们现代的概念来理解,只要确保基因信息能一代代传下去,我们就实现了不朽。爱情能激发肉体上的声誉,这样就有了基因信息的永恒延续。
获得不朽的第二种方式是名誉的延续。肉体的声誉能让物种永远延续下去,但精神上的声誉也能带来不朽。有些人的脑袋里充满智慧,当他们遇见了美丽的心灵,就把这些智慧表达出来,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这就是精神上的声誉。伟大的政治制度、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声誉的产物。比如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还在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定律,甚至还在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录,这些作者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但他们的思想已刻进了人类文化的基因中,它们的名字也就能延续千秋万代。
获得不朽的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在哲学理念中获得不朽。严格来说,前两种方式都是人在死亡以后,才能获得的不朽,但是通过哲学,人们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体验到不朽。通过五个步骤,爱情引导我们逐步获得提升,最终获得不朽的体验,后人把苏格拉底这里讲的学说,比喻为爱的阶梯。
第一步:我们爱的是肉体上的美。我们爱上某个人,想和他谈恋爱,最先是被外貌吸引。随着恋爱经历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自己有某种审美偏好,我们爱上的不是某张具体的面孔,是某一类型的长相。
第二步,我们逐渐体会到,灵魂的美比身体的美更高贵。就像流行语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正打动人的是独特的灵魂。灵魂上的美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会爱上那些具有美德的人。
第三步,我们从爱灵魂进一步提升到爱知识。当我们被那些具有高尚美德的人吸引,产生了仰慕之情,因为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慷慨,才能有相应的高尚行动,所以灵魂是因为知识才变得美丽。
第四步,我们从爱某种知识上升到爱智慧。就像我们不满足于爱某一个人一样,在知识这方面也一样,不仅道德知识、数学知识、植物学知识才是美的,我们会发现知识本身也是美丽的,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这时我们就沉浸在智慧的大海中。在古希腊,哲学的字面意思就是爱智慧,所以从这里开始,爱情就引领我们进入哲学阶段。
第五部也是最高级的一部,当我们进入哲学阶段,爱的就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某一门具体的知识,我们爱的是美丽本身,用柏拉图的术语来说,叫做美的理念。什么叫美的理念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现实世界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绝对完美的圆,现实世界中的原型,无论是人手还是机器画出的,都只能不同程度的接近于那个完美的圆,但我们不会因为说找不到那个最完美的圆,就认为它不存在,相反,我们会把完美的圆当做一切圆形的模板,甚至世界毁灭了,我们会认为这个绝对完美的圆还会存在。用柏拉图的话来说,这个绝对完美的圆就叫做缘的理念。同样的道理,让身体、灵魂、知识和智慧变美的东西,就是那个绝对的美,一个东西越接近美的理念,它就越美。哲学家在美的阶梯中逐渐上升,最终在沉思中接触到了理念,用灵魂的眼睛体验到了不朽。
讲完了爱的阶梯,苏格拉底在酒席上的演说就告一段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首先,爱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爱情不像悲剧诗人说的那样高贵,也不像喜剧诗人说的那样卑微,它是一种中间状态,是感到匮乏而不断想获得美好事物的欲望。其次,爱的作用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爱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生育、精神创造以及哲学沉思这三种方式,从而让人获得不朽。
苏格拉底话音刚落,大家纷纷表示赞赏,只有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还想跟他争辩几句。可突然,屋外传来了熙熙攘攘的吵闹声,宴会主人于是派仆人到外面打听打听。还没等仆人出门,一名英俊帅气,却又醉醺醺的年轻人带队闯了进来。这名年轻人叫亚西比德,是雅典当时的万人迷,也是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随着她的出场,《会饮篇》也来到了最后一幕。
亚西比德走进了屋里,嚷嚷着要给在戏剧比赛上得奖的悲剧诗人阿加通庆祝,他径直走向诗人,给诗人戴上了象征胜利者的鲜花头环。正当亚西比德想舒舒服服坐下喝酒时,他看到座位旁边的人竟然是苏格拉底,这让他顿时大惊失色,赶紧要求换位置。原来亚西比德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苏格拉底,但他也非常害怕苏格拉底讲哲学,因为苏格拉底每次对话,都能问得亚西比德哑口无言,非常惭愧。
亚西比德落座后就强迫大家喝酒,大伙儿拧不过亚西比德,只好让他也先发表演说,赞扬一下爱神。亚西比德同意是同意,但他不想歌颂爱神,而是要颂扬苏格拉底这个人。在之前,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所有发言人,都是在抽象地谈爱情,没有带入具体的恋爱体验,而亚西比德的发言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之间的爱情故事。
亚西比德跟大家说,苏格拉底既丑又美。从外表上看,苏格拉底长得很丑,看起来就像古希腊酒神身边的一个精灵仆从,但这位哲学家的内在却是惊人的美,就跟金光闪闪的神像一样,因为它充满了智慧。为了让自己也变得有智慧,成为雅典最美的人,亚西比德就想方设法不断的追求苏格拉底。可是苏格拉底虽然乐于和亚西比德为伴,却从不对他说甜言蜜语,反而一直出尖锐的问题,让他反思自己的生活。一开始亚西比德还以为是碍于人多,苏格拉底感到难为情,于是有天晚上,亚西比德故意留住苏格拉底,搂着她睡一觉,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换些智慧。可是那一夜,苏格拉底还是像往常一样问问题,别的事情什么也没发生,天一亮就走了。从此以后,亚西比德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一方面为苏格拉底的智慧着迷,另一方面却又痛恨苏格拉底,怪他把智慧藏得很深,不肯分享给其他人。
亚西比德的这个故事引发了哄堂大笑,随后门外又有一群醉汉闯了进来,宴会原来的秩序彻底被打破,在场的人也不再搞演说,比赛开始通宵达旦的喝酒。在第二天清晨,经过彻夜喝酒,除了苏格拉底,在场的所有人都睡着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哲学家离开屋子,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新一天。到这里,《会饮篇》这部戏剧也就落下了帷幕。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本书的内容。这部哲学戏剧主要有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柏拉图摆出了关于爱的各种意见,这些观点都有说的对的地方,但还达不到哲学的高度;第二部分是整个戏剧的高潮,随着苏格拉底的发言,特别是他提出了爱的阶梯,对爱的讨论也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最高级的爱就是在沉思中接触到理念,体验到不朽,换句话说,最高级的爱就是哲学;在第三部分,整个戏剧从高潮又逐渐回落,亚西比德与苏格拉底的爱情故事,补充了前面两部分的欠缺,同时也在暗示读者,苏格拉底本人正是那位永远感到自己无知,不断在追求智慧的爱神。
最后,我们来谈谈《会饮篇》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柏拉图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而《会饮篇》则是柏拉图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地位毫不逊色于《理想国》。在各个时代,都有学者文人对他进行翻译和注解,比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会饮篇》对爱情的讨论实在太经典了,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位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柏拉图式爱情,一直到今天,这个概念还频频出现在各种流行文化中。《会饮篇》的魅力正是在于,他不断的挑起读者的哲学思考,只要人类不断地寻求智慧,那么柏拉图的思考,也将永远陪伴在我们身旁。
好,《会饮篇》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