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非理性的人》
铛铛铃2025-09-13【人文】1人已围观
简介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有一篇小说叫《变形记》。故事讲述一个平凡的销售员,在某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一只甲虫。由于变成了虫子,这个销售员只能躺在家里,没法继续打工赚钱,于是遭到家人的嫌弃,被当成家庭的累赘。卡夫卡讲这么一个故事,是想让我们思考: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没有用处了,是不是就没资格活在这个世上?说到底,当我们在谈论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在19-20世纪,西方兴起一股重要的思潮,叫存在主义。它就致力于解答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股思潮呢?因为存在主义没有成体系的学说,没有固定的学科边界,而那些被称为存在主义者的思想家,对存在主义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比如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的作品是存在主义的灵感源泉,可他却不认为自己是存在主义者。所以存在主义这个词大家经常听到,但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搞不太清楚了。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美国学者威廉·巴雷特撰写的《非理性的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给大众介绍存在主义思潮。虽然它出版于1958年,但一直受到读者欢迎,到今天还是一本相对优秀的哲学教科书。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非理性的人》呢?请大家注意,作者并不是说存在主义鼓励人们放弃理性,存在主义者是些没头脑的疯子。的确,存在主义思想家花了很多力气去批判理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以理性和高效著称,但代价就是牺牲了每个人的个性。理性社会中的人生,逐渐变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所以存在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都比较一致,就是要把真实而完整的人还原出来。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两部分向我们介绍了存在主义。第一,先搞清楚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第二,再看看存在主义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观点。在这本书里,作者选了四位存在主义大师来介绍,分别是来自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来自德国的尼采和海德格尔,以及来自法国的萨特。我们的解读也将顺着这个思路,先从背景说起。
存在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萌生,继而在20世纪流行开来,这里头是有它的现代背景的。在现代世界,思想家们都看到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人的异化。异化描述的是人的一种心灵状态,比如说,我们对原本很熟悉的东西感到陌生了,我们一点儿都不想做自己手头的事情,却还是机械地进行着。最糟糕时,我们会觉得连自我都是个陌生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卡夫卡的《变形记》,将人变成甲虫,就是个既极端又形象的说明。概括来说,人的异化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人与世界的异化,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异化,第三是人与自己的异化。我们按顺序来讲。
第一,人与世界的异化。新旧世界的交替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仿佛被放逐出了家园。西方的传统宗教给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从世界的开端和终结,一直到个人的生老病死,全都有一套成体系的解释。在这种价值观中,人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像置身于家中一样亲切。可是自从18世纪以来,启蒙主义者高举理性的大旗,将宗教贬低为迷信和愚昧。从此以后,宗教就不再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要全盘改写。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从世界观上讲,基督教认为人是仿照上帝的样子造出来的,在宇宙中有尊贵的地位,宇宙中的其他星球都要围绕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转动。但自然科学视野下的宇宙,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宇宙一直膨胀,永无尽头,地球也失去了中心地位。人类在宇宙中的出现,无非是个偶然事件,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只是平凡无奇的星体,人也只是沧海中的一粟。
从价值观上讲,基督教传统认为用钱生钱是错误的,不能靠这种方式来发财。但在现代社会,以借贷活动为核心的金融业,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转基础,通过金钱借贷来盈利,变成一件合理的、不能再合理的事儿了。古代是错的事情,在现代却是对的,这就给人带来巨大的价值混乱。
说完人与世界的异化,来说第二种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也就是说,人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面对庞大的社会机构时,常常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原本呢,小到一个农场,大到一个行业工会,本质上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这些组织。但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讲究理性,围绕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组织生产。为了提高效率,就出现了劳动分工。现在人变成了机构的零件,也就是说你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完成某一项工作就行。比如说汽车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他可以很熟练地装配零件,但工厂从不关心他来自哪里,上班时的心情如何。这名工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装配,他对自己的劳动也完全不感兴趣,他投入时间所完成的产品,最终也不属于他。工人的确在从事劳动,但和劳动相关的一切都跟他没关系。
第三种异化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人忘了真正的自我是什么。工业化社会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了商品量产,但它甚至想把人的生活也量产,它要让人们更关心社会潮流,努力让自己变得跟大家一样。“我是谁”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但大家都在吃什么美食,大家都在看什么电影,大家都去哪里度假,这些反而非常要紧。于是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成为现代人的生命目标。有朝一日,当他面对自身时,就会感到自己完全是个陌生人。
好,我们来总结存在主义兴起的背景。作者认为,现代世界中人出现了三重异化,人对世界、社会乃至自我时都会感到陌生,这就是存在主义出现的背景。那么存在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让人做回真正的自己。
刚才我们讲过,存在主义是一场比较松散的思潮,没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人物。考虑到这点,《非理性的人》这本书的作者就重点介绍了四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侧重宗教体验,尼采关心人的自我超越,海德格尔思考的是存在本身,而萨特则看重人类的自由。接下来我们就依次讲解这四位存在主义大师。
克尔凯郭尔是个丹麦人,在1813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中。他自幼体弱多病,最终也英年早逝,在42岁就离开了人间。从年代上看,他和丹麦童话巨匠安徒生是同时代人,不过他的思想价值却要到20世纪才受到重视。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当欧洲人在为万能的理性欢呼时,他就开始质疑理性了。他认为,人在宗教体验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自我。我们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第一是非此即彼,第二是宗教体验。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关键词,非此即彼。也就是说,严肃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抉择,你只能选择是或否,没有调和的可能。克尔凯郭尔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正好就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案例。在他28岁的时候,本来准备结婚的克尔凯郭尔,决定和谈了3年多恋爱的女朋友解除婚约。一方面结婚生子,过上和大家一样的小康生活,这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当然是美好的,甚至很久以后,她还后悔放弃这段婚姻。但另一方面,走入婚姻殿堂就很难维持住爱的激情。克尔凯郭尔说,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不允许妥协,理性也给不出完全的方案。他深爱着女友,最终为了一直能保留爱的激情,他放弃了婚姻。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词,宗教体验。克尔凯郭尔质疑理性,于是他从宗教中寻找真实生活的榜样。克尔凯郭尔不是劝现代人回到过去,而是要学会像信徒那样真诚的对待生活。在克尔凯郭尔那个时代,也就是19世纪,宗教世俗化是时代的主流。比如说,如果你是一名宗教信徒,那么在每个周日都要上教堂做礼拜,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周一到周五是个商人,忙碌的做生意赚钱。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宗教就像一件外套,和你本人的生活是可以分离的,你只要把日子过得像一个教徒就行,而不用真正去过教徒的生活。克尔凯郭尔强烈反对这种现象,他还写了好多文章去批判丹麦的基督教会,因为这会让信仰变得非常虚伪,人活得一点都不真诚。克尔凯郭尔提出,为了重新发现自我,就需要一次信仰的一跃来重获个性。《圣经》里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就是一个典范。
亚伯拉罕的故事是这样的:上帝为了考察亚伯拉罕的信仰够不够坚定,就对他下达命令,让他像献祭羔羊一样把小儿子献给上帝。按照伦理道德,亚伯拉罕肯定不能这么做,但这是上帝的要求,他又不得不这么做。面对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亚伯拉罕饱受绝望的折磨,最终他选择听从上帝的声音。就在亚伯拉罕要把刀捅向儿子的胸口时,上帝出手制止了亚伯拉罕,顺利通过了考验。克尔凯郭尔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亚伯拉罕在抉择时所面临的恐惧与绝望,是人类生存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情感只属于亚伯拉罕自己。在这个事件中,谁都没办法帮他做主,也没人能跟他感同身受。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听从别人的指导,也不是通过学习一堆教义,他是用生命去信仰。克尔凯郭尔把亚伯拉罕视为一种典范,它体现了人在极端的抉择中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人生面临的各种抉择总是非此即彼的,理性并不能调和这些矛盾,如果我们忘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那么可以从宗教体验中寻找榜样。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他在重大关头的考验面前,体验到了恐惧与绝望,但正是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克尔凯郭尔的学说有浓厚的宗教风,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位大师,他的风格就完全不同,他认为,人要彻底告别宗教,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超越,活出真正的自我。这位哲学家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出生于1844年,他聪明早慧,精通古希腊语和拉丁语,24岁时就当上了巴塞尔大学的教授。不过这位学术天才的身体也很糟糕,从小疾病缠身,在30多岁的时候就因健康问题辞职,离开大学,到欧洲各国去漫游和疗养,开始写下大量作品。在1900年,人类刚好步入20世纪,饱受精神病折磨的尼采也终于与世长辞了。
要理解尼采版本的存在主义,我们可以从上帝之死、超人和权力意志这三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先说上帝之死。尼采在《快乐的科学》这本书里,第一次提出上帝死了。尼采敏锐地意识到,西方现代思想的特征就是宗教退场,理性登场。不过尼采是带着复杂的感情在讲这句话,基督教的确压抑了人性,束缚了个性,但尼采也担心现代西方人失去了神的庇护,开始独自前行,就像孩子终于要离开父母,开始启程去闯荡未知世界,前途未卜。上帝之死既是转机又是危机。
面对上帝已死的历史命运,人类该怎么做呢?这就来到第二个关键词,人应该成为超人。说起超人,我们往往想到好莱坞电影里的那些角色,他们拥有远超常人的身体素质,跑的比普通人快,跳的也比普通人高,甚至还有各类超能力。尼采式的超人则是在精神上远超大众,超人所渴望和追求的东西,必须是自己真心渴望的,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我就照着做。超人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价值的人,历史上的伟人,比如柏拉图、歌德、拿破仑,都是尼采所界定的超人。由于超人突破大众的价值观,很难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成为超人往往也意味着孤独。
那么人成为超人的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来到尼采的第三个概念,权力意志,也就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一种征服欲。现代自然科学所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就是权力意志的巨大释放。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用智慧征服了大自然,带来了美好舒适的生活。口渴了,人们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喝;肚子饿了,人们不用下地种田,用金钱就能换到粮食;无聊了,还有各种娱乐节目能让你消磨时光。但生命中的一切舒适,也让人们的精神越来越萎靡,失去了追求权利的意志。尼采主张要把权力意志调转方向,不再用来征服外界,而是要用来征服自我,让自己走出舒适圈,成为自己的主人。尼采有一句名言:“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这句话就很好地描述了精神成长。追求权利不是为了奴役他人,而是为了征服自己,摆脱人云亦云的状态,这个状态既孤独又痛苦,却是成为超人的必由之路。
好,我们来小结一下尼采的存在主义思想。尼采认为,现代人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时,要接受上帝已死的事实,不能回到宗教路子上。权力意志的运用能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超越大众的价值观,最终实现精神成长。
严格来说,19世纪的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只能算存在主义的先驱,因为他们的思考还没有触及存在这个概念。深入思考存在主义的存在概念,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工作了。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出生于1889年的德国,在3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一举奠定了他在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地位,后来的存在主义运动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海德格尔的作品以艰深晦涩著称,甚至连德国人自己也抱怨,把他的书翻译成德语都很困难,但他思考的主题反倒是大家最能理解的,他指出,人已经忘记了活着意味着什么,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人对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存在。首先,为了讨论人类生存的意义,海德格尔釜底抽薪,直接研究存在是什么。存在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但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我们通常会说有一个东西,比如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这里的有就是存在。海德格尔指出,西方人2000多年来一直犯了个错误,就是更加关心有的那个东西,而不是有本身,所谓对存在的遗忘,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拿现代人的生活来理解,现代人总是争分夺秒的过日子,尽可能把事情都填进自己的行程表里,人们的视线总是聚焦于生活中的一件件事情,把生活分解成一项项任务,比如送小孩上学、到公司打卡、上班、回家、给家人准备晚餐,人们看这些事情的目的就跟看一张桌子、一台冰箱没什么区别,这些事情似乎都是外在的,可以跟自己分离的。长期下来,人就忘记了生活意味着什么,和自己的存在就疏离了。
接下来,海德格尔就要向我们揭示出存在,他用到了一种叫现象学的方法。简单来说,现象学要求我们抛弃掉各种偏见和预设,直接面对事情本身。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被用来研究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破除西方传统对人的理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话叫“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因为我是一个思考着的东西,所以我才存在。这句话把人视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的其他一切属性都可以丢,唯独理性思考的能力不可或缺。笛卡尔这么定义人,就把人当成一个孤独的思考机器,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外界的关系都是多余的了。打个比方,笛卡尔式的理性人就是把人看成一个核桃,得把坚硬而无用的外壳砸开后,才能见到那颗名为理性的果仁。而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重置了对人的理解,他说笛卡尔对人的解释并不正确,人应该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更像是洋葱,洋葱没有一个核心,正是一层层的皮组成了洋葱,每一层对洋葱来说不可或缺。人的存在也是如此,理性只是其中一层,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与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关联,这些都构成了人的存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理性核心。
这样一来,海德格尔更新了我们对人类的认识。概括地说,人的存在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焦虑,第二是领会,第三是言语。我们先看焦虑。海德格尔认为,情绪是人的存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无时无刻都处在某种情绪中,而在各种情绪中,焦虑最能揭示出自我,所以是一种最根本的情绪。焦虑和恐惧是有区别的,当我们陷入恐惧时,我们害怕的是某种具体的东西,比如说一条蛇,但当我们陷入焦虑时,我们害怕的是死亡带来的虚无。人生有很多事情,别人都能帮你做,但唯独死亡是只属于自己的事情,人只能自己去死。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焦虑,会让我们抛弃掉不重要的东西,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向死而生。
人的存在的第二个特征叫领会。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在和外界打交道,这时就要对这些东西有所理解,不过这种理解要先于理性思考。举个例子,我们在骑自行车时,根本不用去思考腿要怎么发力、手和脚要怎么配合、身体要怎么保持平衡,也不用去学习复杂的机械动力原理,一旦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那就领会了和自行车打交道的方式,就能很自然地驱车前行。只有当车子出现故障了,我们才会进一步调动理性思考怎么让车往前走,怎么把这车子修好。
人的生存最后一个特征就是言语。这里的言语不单单指写在纸张上的符号,或者从我们嘴里讲出的话,而是指让这些符号变得有意义的背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说法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意味着沉默也能够成为言语,它所表达的内容,有时比用声音表达出的东西要多得多。一个举手投足、一个眼色,或者是对话的氛围,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条件,它在优先性上远远高于狭义上的语言。一个不会察言观色的人,不看场合说话的人,我们会评价说他太自我,言下之意就是他背离了与他人的关联,在一个虚假的环境中生存。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海德格尔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只关心具体的东西,而遗忘的存在本身,所以他用现象学的方法来重新揭示存在。在他看来,人不单单是理性动物,像情绪、领会和言语等因素,都是人存在的重要特征。
介绍完了海德格尔,我们接着看存在主义的第四位代表人物,那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让·保罗·萨特出生于1905年,是20世纪法国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1980年萨特去世时,整个国家都为他哀悼。从思想脉络上看,它与德国的存在主义一脉相承,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叫《存在与时间》,而萨特的成名作则是《存在与虚无》。但是萨特也对存在主义加入了法式风味,他的哲学更强调人类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核心命题: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第二是生存就是荒谬。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在西方哲学传统里,一直流行的是本质先于存在。举个例子,哺乳动物的本质是它的幼崽要吸食母乳,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不管这只动物是在水里游还是地上跑,也不管它是胎生还是卵生,都算哺乳动物。失去了这个本质,它就不能被称为哺乳动物。那么本质也规定了这只动物生存的目的。关于人的本质,在历史上尽管有各种见解,但不管是什么,一旦认定了人有本质,那么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去做某件事情,成为某个角色。比如在古希腊,人被认为是政治动物,那么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公民;在中世纪,人被认为是仿照上帝的样子造出来的,于是人的本质就在于他身上的神性,那么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的侍奉神。简而言之,本质规定了人生的目的,给生命赋予意义。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萨特目睹了大屠杀和集中营的出现,这让他不再相信人生有什么目的,人有什么本质。比如我们在怒斥集中营的刽子手时会说,连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们还是人吗?很遗憾,尽管罪大恶极,但他们还是人。既然人可以成为极端的好人,也能做个极端的坏蛋,所以萨特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本质,在你出生之前就把你规定住,你应该成为什么人,你生命的意义在哪,完全由自己决定。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是你与生俱来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后来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一句著名口号。
萨特的第二个命题叫生存就是荒谬。这个命题紧跟着存在先于本质。虽然说人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这意味着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生就得去做的事情,归根到底,人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本质上讲是虚无的。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很想在这片虚无的海洋里抛个锚,找到一个让自己能稳定下来的地方,明知是徒劳的,却还忍不住去做。这样看来,人类的生存就显得荒诞可笑,生命本身没什么意义,追逐意义也很荒谬。但萨特揭穿了这个幻想,并不是要我们屈服于无意义,他认为生命的重量要靠我们的自由来给予。
萨特举过一个例子,在法国抵抗德国纳粹入侵时,萨特有位学生碰到件很纠结的事情。从民族大义出发,他应该积极参军,舍小家为大家,但是如果他参军的话,家中年迈的母亲就没人照顾了。这位年轻人问萨特该如何是好,萨特说,这种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必须出于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去抉择。但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要有觉悟去承担一切后果,也就是自由所伴随的沉重负担。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把自由的位置拔得很高,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什么天生的使命,生活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人是绝对自由的,你要做什么,人完全由自己决定。但人类喜欢在无意义的世界里追求意义,这让人类的生存都显得很荒诞。在荒诞的状况下,人生的意义需要由自己去赋予,并勇于承担自由选择的重负。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全书内容。存在主义思潮的背景是理性世界中人的异化。人类进入现代世界后,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变,人对原本居住的世界感到陌生,仿佛被逐出了家门。而人在现代社会,要么感到格格不入,要么跟随社会潮流,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存在主义思潮出现了,它关注人的生存意义。19世纪的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主张人生选择的非此即彼,希望人们在宗教体验中发现真实的自我。尼采则提出上帝已死,强调人的自我超越,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成为超人。20世纪的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点人物,其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已经遗忘了存在,于是致力于为世人揭示存在,指出了人类生存的丰富性。法国哲学家萨特在继承了德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同时,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类生存的绝对自由。
存在主义看似五花八门,与传统哲学的严肃整齐格格不入,但存在主义者的方向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致力于恢复人的完整形象。人不是一台只会思考的计算机,像焦虑、恐惧和人的有限性,都是人类生存不可回避的一部分。正是在存在主义的滋养下,西方文化在二战后迎来再一次突破,像法国的女性主义、荒诞文学和新浪潮电影,英美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疗法,欧洲大陆的精神分析流派,这些都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后裔。通过直面人的生存,把真实的人带进哲学思考,存在主义思潮最终成为西方思想上绕不开的里程碑。直到今天,当西方人思考生与死的大问题时,存在主义仍然是他们的心灵罗盘。
好,《非理性的人》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