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公正》

铛铛铃2025-09-13人文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公正》。

这本书有348页,30多万字。接下来我大概会用30分钟,向您讲述书中的重点和精华思想:公正是如何影响我们社会资源分配的。

现在社会经常谈一个问题——阶层固化。大家都在焦虑,害怕这种阶层之间流动性的降低,会影响到自己,甚至是下一代的未来。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最终能获得什么,或者简单地说,你能活成一个什么样,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是很多我们不能掌控的因素,比如出身背景、社会习俗、法律规定等等,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这不公正,应得的和实际得到的不一致,人就会出现负面情绪以及其他的不良反应。而公正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可是什么是应得的,怎样才是公正的?历史上无数先贤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法律法规、社会习俗,还有人情世故,都和它息息相关。可以说,了解公正就是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则。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更高的层面去看问题、想事情,也许就可以用一种更恰当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公正与不公正,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那究竟什么是公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无疑是最权威的人选。他研究公正这回事已经超过30年了。1980年,桑德尔教授在哈佛开设了“公正”这门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追捧。这门课程创造了哈佛大学历史上的好几个记录,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期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也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2009年,哈佛推出网络课程之后,全球已经有上千万人观看了这门课程的视频。英国《卫报》称,桑德尔教授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桑德尔教授将这门课的精华内容整理出版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读的《公正》。那这本书一经推出,引起了轰动,被称为政治哲学入门第一书。

我们今天的解读,提取了书中最重要的三部分内容。

首先,什么是公正?桑德尔再次给出了公正的定义,并以电车困境为例,介绍了道德反思这种哲学思考方式,并给出了大量的道德两难案例,促使读者思考公正理念的实践。

其次,怎样去思考公正?这里将从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人类文明进程当中出现过的各种关于公正的理念,以及他们作为社会准绳的利弊。

最后,公正的理念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的?我们将从社会的平等保障、资源的分配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展示关于公正的理念如何影响社会运作。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什么是公正?

公正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制度。桑德尔认为,公正就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一个社会是不是公正,就是看他怎么去分配我们看重的东西。这个看重的东西可以是有形的,比如钱、房子、车子;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入学名额、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安全、生命、权利、地位、荣誉等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也很符合大众对公正的看法。但理论是理论,一旦接触到实际,你就会发现这事儿一点都不简单。著名的电车困境,就是一个如何分配生命权的问题。

电车困境假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一辆失控的电车继续往前开,会撞死前方的五名工人。如果你选择把车开往旁边的岔道,就会避免这场惨剧的发生,但是会撞死岔道上的另一个工人。那么到底该不该选择开往岔道呢?很多人认为应该,因为死一个总比死五个好。那如果没有岔道可以选择,但是你可以把一个人推倒在电车前面,从而阻止电车前进,这样同样可以拯救那五个工人。当然被你推倒的那个人会被撞死。这一次大家就很难坚定地说,应该推倒一个人来阻止车祸发生,虽然这同样是死了一个,救了五个。

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变化,比如你不用亲手推人,而是按一个按钮,让电车走只撞死一个人的岔道;或者你看见这个人向电车轨道上跌倒,明明能拉住他,你却没有拉他。你会发现前提条件稍微变化,你的想法就不一样,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事实上是你的判断标准一直在变。当人发现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原则,比如牺牲少数人、拯救大多数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时,就会产生困惑和压力,会自觉调整自己的判断标准,重新来考虑我们最初的公正原则。每次遇到新的情形,我们就会再一次经历这个过程,不断用新的观念来修正原来的观念。这个思想改变的过程就叫做道德反思。

道德反思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哲学思考方法,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对话。他通过不断辩驳、追根究底,去找出想法中的缺陷和遗漏之处,让自己的理念更加完善。但桑德尔教授认为这仍然不够,他认为道德反思需要放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所以他还列举了大量两难的困境。比如:战争之中身体没有受到损伤,但有心理创伤后遗症的士兵,是不是应该和流血、受伤甚至残疾了的士兵享受同样的待遇呢?船在海上遇难,有人马上就要病死了,其他人要不要吃掉它,避免在救援来之前饿死?如果必须用酷刑折磨一个无辜的小女孩,才能让一个城市免受恐怖袭击,这事你做不做?你在为国家执行秘密任务,遇到一个平民,他可能会泄密,也可能不会泄密,你要不要为了保密而杀掉他?

思考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以上内容。首先,桑德尔教授定义了公正是一种分配制度;接着以电车困境为例,介绍了道德反思这种哲学思考方法;最后,以大量道德两难案例,促使我们审视自己对于公正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二部分内容:怎样去思考公正?

桑德尔教授提出从福利、自由和德行三个角度去思考公正,对应着哲学史上的三大模型: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

思考公正的第一个角度是福利。这个福利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公司福利好”的那个福利并不一样,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整体效果。公正就是要让社会福利最大化。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就提出了:人都喜欢快乐,厌恶痛苦,所以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就是最大的社会福利,最好的效果。我们权衡利弊就能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前面所说的电车困境,死五个不如死一个,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想法。

为了便于比较,边沁简单粗暴地说,快乐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看高雅的莎士比亚,还是八点档的狗血剧,不论是读书还是打游戏,只要你感觉到快乐,那么这些事情的意义都一样。这一点和人们平时的习惯认知不同,因为我们多数人还是觉得,看莎士比亚比较上档次,大学生还是应该少打游戏多读书。于是功利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对功利学说进行了补充。密尔认为,快乐也是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有的行为长远的看,更有利于人类整体获得更多的快乐,有的行为则运用了我们作为人特有的能力,在体验快乐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成为更完备的人,这些行为就是更高级,更值得提倡的。

但是福利之间可以比较,却很难精确计算。对于有些东西,比如生命、尊严、人格等等,人们很难接受他们的货币化。我们来看这样两个案例:福特公司设计的一款汽车有缺陷,每年都会造成一定量的死亡。专家计算之后认为,每死一个人预计赔偿20万美元,这一年要赔偿的钱,远远少于修改这个设计产生的成本,福特公司就没有修改这个设计,结果激起了公愤。第二个案例,美国环境保护署提交的报告当中,把年轻人的生命价格定为370万美元,超过70岁的老人则定为230万美元。这种“老人不如年轻人值钱”的观点,招来了大量的抗议,逼得该署撤回了报告。

另外,也有人认为,功利主义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个体权力很容易被践踏。古罗马人把基督教徒扔进斗兽场,观看血腥搏斗,能使很多人获得快乐,那这个基督教徒就该死吗?杀死一个健康的人,就能把他的器官取下来,拯救另外四个病人的生命,那就可以杀人吗?把富人的钱抢来分给大量穷人,穷人产生的快乐肯定多于富人的痛苦,我们可以这么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督教徒、健康的人、富人的权益也需要保障,即使牺牲他们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思考公正的第二个角度是自由。自由主义认为公正要保障个体权利,个人自由最值得尊重,优先级最高。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我们有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政府还是其他人,都不能强迫一个人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可能是当代人最容易理解,也最为支持的。“别管我”,这很重要。所以自由至上主义很讨厌来自政府或者道德的约束,希望社会能够像个自由市场,只要双方你情我愿达成一致,交换的是他们自己有权交换的东西,一切就是公正的。政府的作用仅仅是保障契约的执行。这种观点是解决很多争议性问题的利剑,同性恋、婚姻、器官买卖商业化、代孕、辅助自杀等等,在自由主义原则下都具有正当性。

但进一步思考之后,人们还是对自由主义提出了更多的疑问。第一种质疑提出,一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自由选择,也有可能是他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迫使他或者诱使他这么做。比如加入美国国家军队,就会有不错的收入,还能拥有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穷人选择当兵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富人则不必考虑这些问题。第二种质疑指出,自由达成的契约,可能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全面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一位叫做玛丽的女士签署了代孕合同,但是她在生下孩子后反悔了,双方闹上法庭。玛丽抗辩的理由之一就是,当初自己并不真正明白母亲和孩子分开是怎样的感受,而法官支持了他的说法。第三种质疑来自哲学家康德,他对自由选择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标准,这使得大多数我们认为的自由,根本就不称其为真正的自由。不听谁的命令,也不受人威胁,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是自由的吗?康德认为不是。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大多数人的行为要么受生物性,要么受社会性所驱使,满足人的本能需要,比如饿了就要去吃饭,这是人的生物性;在社会这个大群体当中,我们不由自主地受到各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影响,比如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这是人的社会性。受这两种因素影响的行动,都是在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意志必须是理性选择,不能受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影响。理性选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责任。只有这种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

最后,自由主义的缺陷还在于,太过强调个人权利至上,无视后果。人们各行其事,政府无法对人们征税,难以通过征兵组建军队,很难组织起群众的力量来建设国家,社会发展就难以为继。就个体行为而言,如果你情我愿,那就可以乱伦,这类事人们也很难接受。

思考公正的第三个角度是德行。德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在书中被诠释为一种共同的善,倡导一种良善的生活。社群主义认为,不可能仅仅通过功利最大化或者保障选择自由,就能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因为公正不光在于利益和自由,也在于荣誉、道德、社会认同等等事务。在社群主义看来,个人小于集体,自由应当服从道德,公共利益拥有最高优先级。他们希望通过德行的培养,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的进步,创造一种包容各种分歧的公共文化。

亚里士多德就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关于公正的目的论,认为分配一件事物最公正的方式,取决于谁能够达成这件物品的存在目的,就把它分配给谁。比如长笛作为乐器,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被吹奏,那么就应该分配给最擅长吹奏的人。这个人贫穷还是富裕,美貌还是丑陋,聪明还是愚蠢,受人欢迎还是招人鄙视,都不应该成为考虑的判断依据。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谁吹奏笛子的技艺士多德还提出,大众生活应该崇尚美德,政府不仅仅要富国强兵,还要教化民众,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但是,谁来确认一件事物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谁又能制定道德的标准呢?历史的车轮不断旋转,情况也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所以桑德尔教授作为社群主义的支持者,在书的最后对公正的定义作了补充,表示公正不仅仅是正当的分配事务,还涉及正确的评价事务。

三个思考公正的角度都已经讲解完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思考公正的第一个角度是福利,功利主义追求福利最大化,但人的感受难以量化,计算个体权利得不到保障,是功利主义尚未解决的问题;思考公正的第二个角度是自由,自由主义推崇人的选择自由,但信息不全面、外界压力和不理性,使人的选择未必真正自由,绝对的自由也可能和社会发展与人性道德相冲突;思考公正的第三个角度是德行,社群主义重视道德,提倡共同善和社会的良善生活,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但如何确认事物存在的目的依旧是个难题。

我们对于公正的理解,都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当中找到影子,思维可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观念掺杂而成。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主义独领风骚的时代,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相互渗透,彼此制衡,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

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讲讲这个社会制度形成的过程。我们将从社会平等的保障、资源的分配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展示关于公正的理念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的。

公正理念对社会影响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设立制度、形成风俗习惯等方式,尽量实现社会中人人平等,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同样的东西。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农、工商人分九等,良贱、不婚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会有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人与人是很难真正平等的,即使抹平后天差距,尽可能的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机会,依旧有不能被人掌握的因素,那就是先天优势。有的人天生聪明,比如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有的人天生强壮,比如球星乔丹和姚明。包括一个人能否比其他人更坚强、更努力,也是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精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比起那些智商平平、身体孱弱的人,即使给予同样的机会,这些人也会从这个社会中得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精英统治制度的弊病,平等只流于表面,本质上依旧是一场起点不同的赛跑。

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尽可能的拉平大家的起点。针对这个问题,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的概念。所谓无知之幕,就是假设用一道幕布隔开规则制定者和真实生活,让人在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制定社会规则。这些人在社会上有的强壮聪明,出身不凡,有的又穷又笨,一身是病,但制定规则时,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种。每个人都担心,万一运气不好,我是后面一种怎么办?能不能在制定规则时想想办法,让自己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时,不要差别人太远。于是规则制定者会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出台一些保护弱势者的规则,减少或者弥补他们的不利之处,帮助他们拉平与其他人的差距,努力实现起跑线上的平等。所以我们社会的律法以及约定俗成的习惯,会有尊老爱幼、女士优先、照顾残障人士、优待少数民族等等这些看上去有所倾斜、不公正的规则,实际上是为了真正的公正。

需要注意的是,平等不等于绝对平均。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冯·内古特在他的小说《哈里森·百杰龙》当中就想象了,在未来的2081年,所有的人被强制拉到统一水准线。主人公哈里森因为比一般人更聪明又更强壮,而超出常人的人必须带上精神助残收音机,每隔20秒接受一次尖锐的噪音,阻止聪明人滥用大脑的优势。于是看电视流泪的人,一转眼就忘了自己为什么会哭,所有的播音员都有严重的语言障碍。这显然是荒诞的。为了避免这种困扰,罗尔斯不得不又提出差异原则,让制度既能纠正才能和天赋的不公平,又能不给有天赋的人设置障碍,这样才能让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公正理念对社会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资源的分配。桑德尔认为,我们的社会资源分配遵循三个原则。

资源分配的第一个原则,达成目的。达成目的是衡量一件事的唯一标准,不应该附加其他条件或者考量。有这么一个例子,考利斯·马特是一位残疾人,但作为学校球队的拉拉队长,他打气助威的效果非常好。有同学认为他行动不便,不能像其他啦啦队队长一样做出精彩的表演,结果他被解除了职务。桑德尔认为,拉拉队长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激励球队的士气,担任拉拉队长的机会应该分配给最能为球队打气的人,与这个人是否能跳舞无关。很显然,残疾人司马特是恰当的人选,解除他职务的做法是错误的。

资源分配的第二个原则,获得共同善。促进社会共同善,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抓大放小,大局为重。看个例子,有位学生谢丽尔·霍普伍德成绩优异,他投考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没有被录取,但他发现,因为学校的反种族歧视优待政策,一些成绩不如他的墨西哥裔学生,还有非洲裔学生却被录取了。霍普伍德认为这不公平,于是向法院起诉。学校的回应是,学校提出办学的目的之一是增加德克萨斯州法律从业人员的种族多样性,一次满足更广阔的社会目的,促进共同的善。和录取霍普伍德相比,录取墨西哥和非洲的学生更符合这一点,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联邦法院认可了学校的说法。

资源分配的第三个原则,分享运气。每个时代都有幸运儿,所拥有的条件恰好是这个社会所看重的,那么他将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回报,她也应该和大众分享这份幸运。与他人分享自己幸运所带来的财富,叫做分享运气。所谓时势造英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同龄人,但这并不是说程序员就天生高人一等,天生就应该多拿报酬。一个人利用自身条件获得更多,罗尔斯认为这是他应得的,但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才能,是不能自我选择的。有的人刚好拥有不被这个社会看中的才能,并不是他们具有更少价值,获得更少回报的理由。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分享自己的收获,促使社会不断发展。所以提倡能者多劳,对富人采取更高的税收,鼓励有余力的人参与公益活动,在不影响积极性的前提之下,让得到更多的人承担更多,都是分配原则中公正的体现。比尔·盖茨的大笔慈善捐款,扎克伯格对医学研究的投入,都是拿出自己部分财产分享运气的实例。

公正理念对社会影响的第三个方面,要求大家承担社会责任。桑德尔提出,除了作为个体天生的职责外,我们对这个社会还有一种特定的、团结性的义务,那就是社会责任是共同善的一部分。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对此则有一种富有文学浪漫气息的解释,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自己的背景,作为群居动物,人与这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些背景与联系,共同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前提,以及道德的起点。所以除了自然自愿的义务,我们还有作为这个社会一份子所要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就包括了保护家庭、团结同胞、热爱祖国、弥补我们祖先所做的错事、维护社会秩序等等。这些是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对某个共同体的归属感。你无法割舍你所拥有的背景,无法离开你所属于的社会,那么你就不得不来担负起这个社会给予你的这些东西。他不需要你的同意就天然存在。

可一旦涉及道德,事情又可能变得麻烦,义务与义务之间也会起冲突。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哪一样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这样两个案例:威廉·伯格是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主席,他的哥哥则是一名罪犯,但是威廉拒绝协助警方抓捕自己的哥哥,虽然他没有因此获罪,但却因为公众压力辞职了。西奥多·卡钦斯基是个恐怖分子,美国邮包炸弹事件的制造者,因为弟弟戴维大义灭亲的举报,他被捕入狱。西奥多指责戴维出卖了亲人,于是戴维长期生活在负罪感当中。

此外,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爱国是美德还是一种集体性的偏见?诚实是不是比其他道德准则更重要?团结算不算对自己人的偏袒呢?请注意,这里争论的仅仅是各种社会责任之间的优先级。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并无争议。

以上就是本书所讲述的公正理念如何作用于社会的三个方面。第一,为了避免不公正的起点带来不公正的后果,所以制度上对不利者有所倾斜;第二,在资源分配上,以目的性、共同善和分享运气为原则;第三,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仅仅是对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公正理念对社会的作用从未停止,也将一直持续下去,促使我们完善制度,向真正的公正靠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桑德尔重申了罗尔斯的观点,那就是不管先天还是后天,总有些偶然性因素导致这样或那样的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多少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会,所以社会总有问题,但这并不是我们不作为的借口。真正的公正在于我们对待这些不公正的态度。

说到这里,《公正》这本书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我再为你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定义了公正是一种分配制度,它包含了两层含义:正当的分配事务,还有正确的评价事务。

接着,我们介绍了思考公正的三个角度:福利、自由和德行。功利主义提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由主义认为个人选择最重要,而社群主义看重道德,追求共同的善。

最后,我们从平等保障、资源分配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展示了公正这一理念是如何作用于社会的。平等保障就是利用制度抹平个体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竞争;资源分配有三个原则:目的性、共同善和分享运气;作为社会群体当中的一员,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虽然公正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大家的一致追求,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人的想法不同,我们面对公证时会出现种种矛盾。这样理解公正,站在一种高度思考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弄明白自己与他人的真正想法,知道人与事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向生命的和谐状态迈进。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本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悲剧的诞生》

下一篇: 《非理性的人》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