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悲剧的诞生》
铛铛铃2025-09-13【人文】0人已围观
简介
悲剧是什么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但我们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要看毁灭事物的悲剧呢?
有一位哲学家认为,观看悲剧是为了让你真实地热爱生活。这位哲学家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而这个观点就出自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1844年,尼采出生于一位德国牧师的家庭中。他很小就见证了命运的无常。尼采的弟弟在两岁时就夭折了,而在尼采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早早地撒手人寰。
不过命运却也给了尼采一些赠礼。尼采天资聪颖,学问做得很好,在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有心得。他在24岁时,就被破格提拔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
不过这位学术天才的身体健康始终是个问题。在30多岁的时候,尼采就因健康问题辞去教职,开始在欧洲各国疗养和漫游。
1900年,人类都在欢庆步入20世纪,而饱受精神病折磨的尼采,在即将迎来56岁生日前与世长辞。
今天我们要讲的《悲剧的诞生》,全名是《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它是尼采在28岁时出的第一本书。
我们就拿书名来说吧,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讲希腊悲剧历史的作品。可假如你仔细读进去,就会发现,尼采想表达的完全不是这回事。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尼采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写这本书是为了教育现代人,让他们学一学古希腊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希腊人认为人的一生充满痛苦,人生在世没什么意义,但另一方面,希腊人没有消极避世,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而是用审美的态度来热爱生活。举世闻名的希腊悲剧,就是最能展现希腊人生观的艺术。所以尼采要带大家重新认识悲剧。
总的来说,尼采在这本150页不到的书里谈古论今,揉进了异常丰富的内容,行文风格也不断变幻,时而讲道理,时而抒发感情。全书分了25个小节,却连一个章节标题都没有。连尼采自己在晚年都反思说,因为太过年轻气盛,这本书写得非常不像样。
所以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尼采介绍了构成悲剧的两种艺术精神,一种是强调秩序的日神精神,一种是强调迷狂的酒神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他们各自的艺术表达上,甚至在艺术背后的人生观上,都是针锋相对的。
第二部分,尼采向我们呈现了一部悲剧简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悲剧是如何从酒神精神中诞生,随后又是如何在日神精神的帮助下,发展到巅峰,但在巅峰之后,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打破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平衡,最后消灭了悲剧。
第三部分,尼采将视角从古代拉回现代。他认为理性主义虽然主宰着现代世界,但19世纪的德国,有康德和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有瓦格纳这样的音乐家,他们为悲剧在德国重生备好了土壤。德国也有望在悲剧精神的帮助下,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带领人类进入新的文明形态。
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悲剧的诞生》。
先来看第一部分,尼采说,希腊悲剧是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构成的,希腊悲剧的起落、兴衰,乃至悲剧背后的人生智慧,都和这两个概念相关。
在讲解这两个概念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点希腊悲剧的知识。古希腊人在每年春天有一个重要节日,叫迪奥尼索斯节,这是希腊人专门为纪念酒神而举办的庆典。这场节庆为期三天,希腊人载歌载舞,既有宗教祭祀的属性,又有狂欢节的味道。整个庆典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戏剧比赛,这些戏剧里最重要的就是希腊悲剧。
在一个标准的希腊悲剧舞台上,主要角色需要戴上面具,通过对话和行动来推动剧情发展。此外,还有一直站在台上的合唱队,他们用歌唱的方式来报幕和点评剧情。
关于希腊悲剧的背景知识,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就看尼采是如何别开生面地解读悲剧。他认为悲剧中混合两种艺术精神,一种叫日神精神,另一种叫酒神精神。
最概括地说,日神精神象征希腊艺术中富有秩序的那一面,它看重结构的匀称、比例的和谐,强调对个性的鲜明表达。最能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形式就是视觉艺术,它包括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高贵恢宏的神庙建筑,甚至是男性健美的身材。
酒神精神则与日神精神相反,它象征希腊艺术中激情与破坏的一面。它希望打破边界、摧毁个体,让人进入一种忘我和疯狂的境界。最能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就是音乐,比如希腊原始部落的居民要和神灵沟通时,他们会集体歌唱,让参与者忘记自我,融入到更大的集体中,获得神秘体验。音乐引起的迷幻作用,我们在现代摇滚乐中也还能看到。
其实,这两种精神不仅分管了希腊艺术的两个侧面,他们还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日神精神追求秩序,所以他告诫人们保持审慎和节制,遵循道德规范行事,才能获得幸福。与此相反,酒神精神则倡导人生虚空,人作为个体是痛苦的,想要获得幸福,那就得陷入疯狂,像喝醉酒一样迷失自我。更极端地讲,死亡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正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针锋相对,彼此竞争,才推动希腊悲剧的发展。当这两种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伟大的希腊悲剧就到来了。
关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对概念,我们就介绍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两种精神与希腊悲剧的关系,这也是《悲剧的诞生》中最精彩的内容。
尼采给古希腊悲剧划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悲剧的诞生时期,那时的悲剧主要以歌唱为主,没有任何故事剧情,酒神精神占绝对地位。第二个阶段是古希腊悲剧的巅峰时代,悲剧既有音乐又有故事,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实现最佳的融合,像《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还有《安提戈涅》这些名作都出自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悲剧的没落,因为这时萌生出的新的理性乐观精神,这种新精神的登场,打破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微妙平衡,最终毁灭了悲剧。
好,我们先看希腊悲剧的诞生时期。尼采认为,悲剧并不是某个剧作家的天才发明,它的最初形态是酒神颂歌。真要追溯的话,那么合唱队才是悲剧的最早作者。
传统上,有很多学者把合唱队视为悲剧舞台上的背景,认为他们是希腊政治民主的体现,是理想观众的化身。因为古希腊的很多城邦搞民主制,只要是公民都能轮流执政。这种政治习惯延续到悲剧舞台上,为了让一般的观众也有机会登上舞台,所以就发明了合唱队。
但尼采非常反对这种解释,他认为学者们搞错了合唱队的作用,对悲剧的理解也就错的离谱。希腊悲剧原本是召唤酒神的宗教仪式,参加仪式的多数是平民百姓,他们聚集起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变得迷狂和忘我,用这种方式来召唤酒神。参与宗教仪式的人,后来就演变成合唱队。
所以,悲剧一开始只有歌乐,没有剧情,人们歌咏的内容往往也是悲叹人生苦短、岁月静好只是一瞬,死亡和毁灭才是永恒。简而言之,这就是这本书的全名所揭示的,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
这样看来,悲剧一开始是被酒神精神占据的。然而纯音乐的东西实在是太抽象了,阻碍了酒神智慧的传播。为了让人能生动形象地认识真理,这时候日神精神就派上用处,希腊悲剧也就发展到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悲剧诗人给配乐添加上剧情,把杂乱的事件编制起来,理顺他们的前因后果,塑造个性鲜明的角色,最终呈现出精彩的戏剧演出。简而言之,希腊悲剧里所有美好而吸引人的东西,都是靠日神精神来添加的。
这样一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就在悲剧中达成和解,悲剧的发展也由此走向巅峰。现在大家熟知的古希腊悲剧,很多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
我们不妨以《俄狄浦斯王》这部名作为例,看看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如何融入希腊悲剧。
相传希腊有个叫特拜的古城,那里的国王生下一个孩子后,就被先知警告,孩子长大后会杀死父亲、迎娶母亲。国王很害怕,下令将婴儿遗弃在荒郊野岭。可阴差阳错,婴儿不但在野外被发现,还被其他城邦的王收养了。这个婴儿就叫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长大后,他也听到杀父娶母的预言。为了避免预言应验,他决定离开养父养母,远走他乡。
在旅途中,俄狄浦斯遇到了亲生父亲,却把他当成路人,在争吵中失手杀死了他。接着,俄狄浦斯来到特拜城附近,当时一头叫斯芬克斯的怪兽盘踞在特拜城周围,它要求路过的人猜谜,猜不出来就要被吃掉。智慧的俄狄浦斯解开谜题,成功让斯芬克斯自杀。俄狄浦斯成为特拜的拯救者,迎娶了亲生母亲,当上了特拜国王。
很多年后,特拜城爆发了一场瘟疫,俄狄浦斯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最后一位盲人先知点破了实情,瘟疫的根源正是俄狄浦斯自己,他犯下了杀父娶母的罪行,神明才降罪给特拜城,只有赶走俄狄浦斯,城邦才能干净,结束瘟疫。
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的母亲同时也是妻子自杀了,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离开了特拜城,余生都在异乡流浪,连怎么去世都没有人知道。被命运捉弄的俄狄浦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俄狄浦斯这出悲剧,大致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它是怎么结合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呢?
第一,整个悲剧的思想内核,是由酒神精神来提供的。所有观众都清楚,俄狄浦斯悲惨的一生,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导致的,命运落下的打击是无差别的,它会降临到所有人头上,无论你有多么的高贵。聪明的俄狄浦斯击败了怪物,却击败不了命运。在整个剧中,他非常理性地逃离城邦,回避预言,尽最大努力让世界走上正轨。然而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个人的理性都是徒劳。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毁灭、幸福短暂、痛苦永恒,这就是希腊悲剧的主题。
第二,日神精神提供了美丽的幻觉,让观众觉得命运也不是那么可怕。比如说悲剧家在创作这部剧时,添加进了扣人心弦的对话,还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带着观众像看侦探小说一样,逐步解开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这样,观众暂时忘记了人生残酷的一面,转而被命运的起承转合吸引,最终希腊人学会了用审美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我们先小结一下悲剧的发展第二阶段。一方面,悲剧引入了日神精神,于是有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悲剧的角色都要被理解为酒神的化身,是酒神戴着面具在舞台上活动,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传递酒神的教诲。
后来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悲剧称为旧悲剧。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排在前两位的就是旧悲剧的代表。但是排行第三的欧里庇得斯,历史上却被划分为新悲剧的代表人物。所谓的新悲剧,其实也就是悲剧走向下坡路的阶段了。
尼采认为,正是由于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这两个人,让希腊悲剧既失去了日神的美,也丢掉了酒神的杯,最终走向没落。
我们先来看同样身为悲剧家的欧里庇得斯,是如何败坏希腊悲剧的。
首先,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里,日神精神更占上风,人物对话越来越长,音乐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在老一辈的悲剧作家那里,人物的对话和情节,这些东西都是为合唱队服务的,体现酒神精神的音乐才是核心。但欧里庇得斯却让对话的比重大大上升,引导观众关注剧情,忽视音乐。
其次,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里,戏剧格调日趋平庸,酒神的教诲也逐渐被隐藏起来。为了讨好观众,他不愿展现人生的痛苦,在一些本应是幻灭的地方,他却给了观众一个欢乐的结局。比如说欧里庇得斯有一部作品叫《美狄亚·李头》,一个妻子为报复丈夫出轨,所以狠心把亲生孩子杀掉了。要是在旧悲剧时代,或许就会以这个女人的自杀来结束戏剧,让全剧无人生还。但在欧里庇得斯这里,妻子在结局并没有遭遇悲惨的命运,而是远走高飞,到另一个城邦寻找爱情。
不过欧里庇得斯还不算杀死希腊悲剧的元凶,真正的幕后凶手,其实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往夸张里说,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要为悲剧的衰落负责呢?这里有两个关键原因。
第一,苏格拉底相信凡人能够获得幸福,通过理性来获得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内在的运行规律,整个世界是非常有秩序的,甚至连命运也不例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人类如果能使用自己的理性,充分把握万物的秩序,那么人生就能获得幸福。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存在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一个纯粹是灵魂的世界,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我们的身体更像是一座监狱,时刻把我们的灵魂囚禁于尘世,阻碍我们获得幸福。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就是在学习死亡,让我们习惯摆脱肉体,等到肉体的生命迎来终点,我们的灵魂就将告别肉体这座监狱,到彼岸世界开始真正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这两个核心主张,完全跟古希腊的悲剧剧情相违背。在悲剧的世界观里,世界是无序的,命运的打击也没道理可言。因此,人生在世,幸福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这就是人之为人的宿命。但苏格拉底的学说,却洋溢着理性主义的乐观态度,痛苦是暂时的,只要方法对路,合理地使用每个人都拥有的理性,人人都能在彼岸世界中获得永恒幸福。
在随后的历史里,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以酒神精神为主导的悲剧世界观,甚至影响到中世纪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以及近代启蒙运动对理性之光的拥护,乃至现代人对科学的崇拜。
就这样,古希腊悲剧的真正精神渐渐被人遗忘,悲剧也就没落了。
好,现在来回顾一下本书的第二部分的内容。尼采借助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两个概念,向我们展现了希腊悲剧简史。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悲剧是从音乐中诞生的,合唱队是悲剧最早的成员,他们负责歌唱酒神的教诲。后来日神精神让抽象的悲剧变具象,于是有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当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在悲剧中达成和解时,悲剧迎来巅峰时期。
不过好景不长,理性主义登场了。这种新精神的代表分别是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以及哲学家苏格拉底。理性的乐观取代了酒神的悲观,于是希腊悲剧就慢慢衰落了。
不过尼采并未止步于悲剧的消亡,他在19世纪末的德国,也就是尼采生活的那个时代,看到了悲剧在德国文化中重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悲剧的诞生》第三部分要讲的内容。
我们刚才说过,悲剧的衰落是因为理性乐观主义的流行,这种思想自苏格拉底以后,就一直是西方2000多年文化的一个主流。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这一思想达到了顶峰。但物极必反,理性乐观主义在德国文化中遭到挑战。尼采认为有两个关键条件,让悲剧得以在现代世界中重生。
第一个条件是德国哲学的出现,尤其是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第二个条件是瓦格纳对歌剧的发展。
我们先看第一个条件,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是18世纪的康德。虽然他坚定地捍卫理性,但他和启蒙主义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康德的哲学代表作叫《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很复杂,但主旨很明确,就是要明确人类理性的认识边界。康德想搞清楚哪些东西是理性能知道的,哪些东西是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总之,理性乐观主义相信人类理性能认识一切,但康德的哲学工作却瓦解了这个自信。
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叔本华,则是沿着康德的思路走下去。康德给理性划分了界限,认为有些东西落在理性的认识范围外,叔本华觉得康德说的很正确,并且让这个理论发展的更极端一些。他认为那些超出认识范围的东西,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叔本华把他们称为意志,而我们能看到的和思考到的东西都只是表象。意志没有秩序,却又永恒存在,表象看似井井有条,却只是理性的虚构而已。简而言之,理性乐观主义认为理性能够认识真理,但这种观点被叔本华推翻了,理性非但认识不了真理,他还只能制造假象。
接下来,我们来看悲剧获得重生的第二个条件,那就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对歌剧的改造。
近代欧洲,意大利人模仿希腊悲剧,创造出歌剧这种音乐艺术。从表面看,这两者的确很像,他们都是音乐与叙事相结合的艺术。但是歌剧和悲剧有两个最重要的区别。
首先是音乐的地位,在歌剧那里,音乐为歌词服务,表演者的任务就是要让观众听清歌词,创作者则通过歌词推动情节,塑造角色。
其次是思想主旨,歌剧最终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要让人们获得安慰,在艺术中体会到失而复得的乐趣,而不像希腊悲剧那样让观众感受到哀痛。
但尼采在德国音乐家瓦格纳这里,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瓦格纳创作过一部歌剧,叫《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这部歌剧里,瓦格纳继承了德国的音乐传统,也就是从巴赫一直到贝多芬的交响乐文化,一反常规地把音乐作为这部作品的核心。观众不必借助台词和画面的帮助,只需闭目倾听,就能从交响乐那里读懂创作者的宏大气魄。这部剧既有音乐的魔力,又有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已经非常类似于巅峰时期的悲剧了。
因此尼采从瓦格纳身上看到悲剧复兴的苗头,预感到德国将迎回古老的希腊精神,并引领世界去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从《悲剧的诞生》跨越到悲剧的复苏,尼采在这里为他的第一本书画下了句号。
好,《悲剧的诞生》的基本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最后我们来讲讲,本书在尼采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这本书刚面世时,可以说是一本失败的处女作。尼采在这本书里一点儿都不遵守学术规范,因为文献材料的庞杂、行文思路的跳脱、思想主张的离经叛道,《悲剧的诞生》刚面世时,尼采就遭到同行的猛烈抨击,连好友兼偶像瓦格纳,都急于和这本书撇清关系。
但从尼采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悲剧的诞生》无疑是个伟大的起点。
首先,这本书孕育了尼采哲学的很多关键词。比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大谈超人,在《悲剧的诞生》里,音乐家瓦格纳就有超人的影子。又比如他写过一本《道德的谱系》,专门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那本书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他研究悲剧起源时用过的套路。再比如,他晚年提出了权力意志这个词,其实就是酒神精神的哲学化表述。
其次,从思想的高度看,尼采从这第一部作品起,就已经致力于反思现代文明。在这本书里,他表面上大力批判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想批评苏格拉底所代表的文明类型。在以后的所有作品里,不管作品风格怎么变,对现代性的批判一直是尼采的思想主线。这也让《悲剧的诞生》成为现代美学和存在主义思潮的起点。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到20世纪,那么尼采这本书的划时代意义,在不同领域越来越瞩目。
在思想文化领域,不同伟人都从本书汲取养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书名就起源于《悲剧的诞生》。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专门开辟课程来解读《悲剧的诞生》。奥地利音乐家马勒,直接用尼采在这本书里的音乐观点,来创作交响乐。
在心理学领域,酒神精神这个概念,开启了人们对潜意识理论的研究。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对梦和本能的探讨,就是受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对概念的启发。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使用了尼采的很多术语,并且赞成尼采对本能抑制这些现象的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也对尼采有很多借鉴,比如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也来自这本书。
在人类学领域,《悲剧的诞生》也开了很多先河。尼采提倡用希腊人的眼光去看悲剧,对希腊神话也提出了很多精彩见解,这些都被文化人类学开辟了路径。比如英国学者弗雷泽的《金枝》,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都有这本书的影子。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也承认,他研究工作的灵感就来自这本书。
自1872年发表以来,《悲剧的诞生》这本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书,至今深受读者青睐。或许其魅力正是来自尼采传递给世人的教诲:承认人的悲剧性,直面痛苦和险境,比起幻想美好的愿景,更能触及生命的真谛。
好,《悲剧的诞生》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