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美丽新世界》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嗯,也许你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如果说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名气之大,或许你会更想知道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美丽新世界》发表于1932年,如今呢,已经是畅销几百万册的全球经典小说。出版以后呢,曾有莱昂纳多主演电影的消息,更有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影视剧改编。英国广播公司也是为它制作了几个版本的广播剧,美国呢,最近还根据小说开始拍摄电视剧。那在英国《卫报》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本小说当中,《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位列第53位。

那么,这个影响全球的小说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真的是一个人间天堂吗?啊,人们生活美妙,永远的快乐逍遥吗?事实上啊,小说用这个书名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作者赫胥黎构想的所谓美丽新世界,科技极度发达,物质极大的丰富,社会秩序呢,极度的稳定,道德伦理极端自洽。但是,这种完美科技达成的高效和谐,真的能够让人们信服吗?对此呢,赫胥黎是深度质疑的。

赫胥黎来自英国的一个科学与文学世家,其祖父托马斯·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学生,同时呢,也是著名的进化论支持者,而其父母呢,都是文学名家啊。文理兼备的出身,让赫胥黎兼具科学思辨力与丰富想象力,也是让这部小说呀,至今魅力不减。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美丽新世界》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这个美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荒谬。新世界的构成和延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诞生,第二个是社会的运行。这些问题呢,新世界都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完成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人的诞生问题。小说开篇便是聚焦新世界孕育生命的场所,即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这是一栋灰白色的大楼,门口写着几个大大的标语:社会、本分、稳定。楼里边的氛围呢,如同是工厂的流水线啊,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大褂啊,在这个实验室里呢,人类新生命的孵化,都用高效的科技手段完成。比如发达的玻璃卵存活技术啊,对最佳温度、最佳盐度的控制等等,这都是为了保证生命的整齐高效。其中,最主要的科技手段有三种。首先,全部实现人工受精,孕育过程不需要子宫参与,人们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做胎生啊。其次呢,对卵子进行各种严格的筛选,力求留下来的都是高质量的卵子。孕育式的传送带上,我们可以看到满满的一架的试管,它们就像是机器配件,进入流水线,依次接受X光的照射。啊,这是第一道筛选,质量不好的卵子,会因为承受不了X光就死去了。留下来的卵子呢,则需要遭受冰冻以及酒精的浸泡,经受各种的考验。最后呢,啊,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孕育室不断重复一道程序,让卵子大量分裂,一个卵子甚至是可以产出八九十个人来,这就使得经过筛选的高质量卵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是让生产出来的人更加的整齐划一。

我们看到,新世界的高科技流水线上,卵子像机器零件一样不断地进行着分裂,快速的被制造、筛选、淘汰。这种生命的机械化,也是新世界的最大特点。小说是这样描写实验室的:这里热得像赤道,只有玻璃器皿和陶瓷闪着凄冷的光,孕育的工人穿着白大褂,手上的橡胶手套如死尸般煞白,光线冻住了,冻死了,成了幽灵,只有在显微镜的镜头下,才找到了某种有生命的物质。赫胥黎写道:这里只有荒凉,回应着荒凉。

我们看一看小说选择的时间背景,就可以明白,赫胥黎之所以把人类生产方式写得如此的机械和极端啊,其实那是对工业时代赤裸裸的讽刺。小说的时间呢,设定大约是在“福帝纪元”632年,“福”就是福特的“福”,“福帝”就是上帝的意思啊。什么是“福帝纪元”呢?赫胥黎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作为新世界的上帝,所以称“福帝”,而福特公司生产出第一台T型车的1908年,就是福帝元年。由此呢,可以推断,福帝632年,相当于是公元254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500多年的未来。这个以福特为上帝的新世界,正是以福特的工业化生产为运行准则的。毫无疑问,福特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模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然而,在赫胥黎看来,从长远和伦理角度来看,这样的操作充满了危险。在小说中,他将批量生产模式运用于人类自身的生殖繁衍之中,以展示这种危险。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男女,没有因为孕育而产生的情感连结,没有个性,没有选择,他们就像是机械零件一样,数量巨大,可以随时被替代。所谓美丽新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把人全部交给机械生产的社会。

我们再来看一看新世界批量化生产出来的胎儿,都是怎么样长大的啊。为了维护社会的阶层稳定,人还在胚胎阶段就被分成五大种姓,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Alpha和beta属于高种姓,他们将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所以说在婴儿期呢,就接受各种培训,有的人呢,被培养成宇航员,有的人被培养成管理精英。相比之下呢,gamma、delta还有epsilon,就是属于低种姓了,他们不需要任何的智慧的培养,只用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比如他们得接受热带高温区工作的培训,或者去做掏阴沟的工作。总之,为了所谓社会的稳定,新世界利用科技手段,把一个人的命运提前预设好了。五大种姓分别采用不同的技能培养,这只是解决了知识和技术层面啊。为了防止有人不愿意尊重设定的情况,新世界还采用了条件设置的方法,彻底改造人的情感和灵魂。

所谓条件设置,就是从胚胎期、婴儿期起,就对人进行麻痹和洗脑。在育婴室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护士们给一群八个月大的婴儿拿来了花朵和书籍,这些多彩多样的美好形象,立即吸引了婴儿,他们欢快的爬过去,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花儿突然变了形,书页也被揉皱了,与此同时,刺耳的爆炸声、警铃声接连响起,婴儿们受到了惊吓,笑脸是立刻扭曲了啊。这些似乎还不够,护士们又施加高强度的电击,婴儿们在电击当中抽搐着,身体僵直,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当护士再拿来了鲜花和书,这些婴儿都不再感到兴奋,取而代之的是惊恐和厌恶。工作人员还通过技术手段操纵人的睡梦,不断输入阶级意识等场景设定,用这样类似于洗脑的方式,让这些人安分守己。更为残忍的是,他们还通过脑缺氧的方法,把部分婴儿变成痴呆,做这一切只是因为这群婴儿啊,是低种姓孩子,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智慧和审美,所以要通过条件设置,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进行体力劳动。新世界的科学家还曾赤裸裸地指出,低种姓的人到了十岁的时候,心智已经不再发展了,可是身体呢,却还没有成熟,实在是太浪费资源,如果能够让它们长得像母牛一样快,对社会将会是多么大的节约呀。

唉,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在这个力求完美高效的新世界里,成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继续接受管理和控制。为什么呢?因为成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欲望,管理者为了维持新秩序的社会秩序,就必须继续控制人们的各种情绪,消除人们的欲望。比如说,由于繁殖方式完全机械化,性便不再具有繁殖意义,因此呢,新世界鼓励男女性行为发泄欲望,甚至提倡未成年的孩子们玩性游戏。在新世界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与很多人交往,不会有任何道德负担。当性不再是禁忌,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那么对性欲望也就不存在了。但是新世界坚决反对怀孕,并提倡人工流产,因为胎生的婴儿没有经过条件设置,难以被控制,同时呢,亲情关系会让人产生情感依赖,这在新世界是需要坚决制止的。

另外一个满足欲望的利器就是嗦麻。诶,唆使的嗦,大麻的麻。梭麻是一种甜蜜的幸福剂,不论有什么样的烦恼,只要吃上一剂梭麻,就能够立刻忘却。冲暴乱者喷上梭麻枪,他们就能够立即的镇静下来。人们呢,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还可以申请缩麻假期,这种新型产品不由令人联想到当今的麻醉品。可以说赫胥黎极具先见之明,在上个世纪就预言发达工业社会中,麻醉剂滥用的问题。

在这样的高科技管理下,人们摆脱情感需求,摆脱思考,自愿成为社会机器当中的稳定螺丝钉,完全靠科技的惯性生活。新世界就像是一台精密仪器,运行有条不紊,人们各司其职,一切呢,都是围绕着社会本分稳定的逻辑运行着。就连新世界的人死后火化,都能够用新的科技手段,收集回一公斤半的五氧化二磷,继续为社会运行做贡献。

在小说当中,这个新世界运行背后的人物,president Mustapha Mond(总统穆斯塔法·蒙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独裁者。他说,一切都是为了方便社会管理,多样性会造成复杂的社会状况,因此人工生殖生产出适合管理的人口,就是最完美的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社会真的稳定吗?它就真的能够让人信服吗?

接下来,赫胥黎就通过与新世界格格不入的几位人物,向我们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与新世界产生隔阂的人叫做伯纳·马克思,他是属于alpha高种姓,可是呢,很不幸,他在胚胎期的时候,由于培育人员操作失误啊,他的个子比标准的alpha矮了八公分,身体呢,也是偏瘦弱啊。这种先天缺陷造成了他敏感、自卑,还有孤独的心理。在这种困境之下,伯纳渴望拥有固定伴侣,渴望真正的情感,可是对他的性伴侣列宁娜来说,她的想法简直是不可思议。列宁娜喜欢结交众多性伙伴啊,喜欢用嗦麻来解忧,他认为伯纳的这种要求是大逆不道的。不过呢,列宁娜也有拗不过伯纳的时候,有一次他被伯纳带到了新世界之外的保留地,见到了小说当中第二个与新世界格格不入的人——野蛮人约翰。

约翰所居住的保留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原来呀,新世界之外还有着很大一片地方啊,是居住着野蛮人,保留了古老人类的生存方式,他们没有条件设置,依然是胎生的啊,并且呢,还拥有婚姻风俗,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存,他们与新世界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对死亡的态度。保留地的人还没有摆脱衰老,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一件严肃且悲伤的大事儿,而对于生老病死,新世界的处理方法就完全机械化了,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保持容颜不老,死亡呢,也是一种条件设置,人们从18个月大开始,每周就要开始学习死亡课,切断情感连结,死亡成为了正常的生物流程,人们绝不会为死亡而感到心痛惋惜。

不过在保留地里,约翰的身份有些特殊,因为他的母亲Linda来自于新世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很多年前,Linda与男朋友在保留地旅游的时候,遇上了风暴,Linda掉进了山谷,被保留地的野蛮人救下,当时他是已经怀有身孕,而保留地那儿呢,又没有人流中心,只好在那儿生下了约翰。此时,已经犯下了胎生罪的Linda,不可能再回到新世界了,只能够选择待在保留地,从此呢,也变成了一个野蛮人。但是他毕竟接受过条件设置,所以说他依然按照新世界的方式生存,不拒绝与任何男人上床,结果呢,他招来了保留地女人的集体记恨,他们骂Linda是勾引男人的婊子,而Linda呢,她怎么都不明白啊,为什么她跟别的男人发生关系之后,其他的女人会来打骂他。小约翰也不明白,他问琳达,为什么别人要来欺负你呀?啊,琳达完全答不上来,母子俩的关系也是非常尴尬的,当约翰学着别的孩子叫琳达妈妈,琳达却是吓得大惊失色,骂约翰,你是个小畜生,说我不是你的妈妈,我不要做你的妈妈,就是因为我像野兽一样下崽了,所以说我没法再回到新世界了。

新世界与保留地,奉行的是两套完全不相容的伦理标准,琳达和约翰正是处于这两个世界的夹缝中,尤其是约翰,他的母亲虽然来自于新世界,但是呢,约翰从来没有涉足过新世界。约翰在保留地长大,可是呢,保留地的人也不认可他,比如说,保留地的男孩会经历一个特别的成人礼,约翰也想参加这个仪式,然而呢,迎接他的却是猛烈的石块攻击,以及尖锐的辱骂:“你没有资格,琳达那个母狗下的崽儿,没有资格!”被遭排斥的约翰几乎是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所以呢,此时当伯纳建议带约翰来新世界时,约翰是半好奇半期待的答应了邀请,同母亲一起回到了新世界。

约翰之前关于新世界的认知,全靠Linda的灌输以及自己的想象,然而此时此刻,真正的置身于这个世界,约翰产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首先,约翰无法理解新世界的情感伦理,他从小便阅读莎士比亚全集,他热爱莎翁笔下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他对母亲琳达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呢,在新世界,母子情感是绝对不允许的,莎士比亚的书也被视为异端,早就被封禁了起来,人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是奥赛罗。其次呢,约翰对新世界的性伦理也十分不解,他认为性应该是建立在情感之上,此外呢,他也拒绝用缩麻来麻痹自己。

母亲琳达则是完全与约翰相反呢,回到新世界之后,Linda简直是如鱼得水,他立刻重拾对梭麻的依赖,他申请了漫长的梭麻假期,整日沉浸在醉生梦死当中,对外界的一切都不再感兴趣,最终他因为过量使用缩麻,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将不久于人世。在新世界的人看来,这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对于约翰来说呢,这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守在琳达的病床前,眼睁睁的看着琳达在幻觉中扭曲了脸庞,嘴唇乌青的死去,他在床前跪下,双手捂住脸,呜咽的哭了起来,当时正好有一群新世界的孩子跑过来,目睹了这一切,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呀,护士也都是目瞪口呆的斥责约翰,觉得他的表现简直是羞耻,让孩子们对死亡产生了灾害性的印象,这个完全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而其他的围观者呢,饶有兴趣地欣赏约翰痛苦,就仿佛在看马戏团的动物表演,上层种姓的人也都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识一下约翰,好对别人炫耀自己的见闻。

此时的约翰似乎完全成为新世界的异类,不仅如此,他还卷入了新世界的权谋斗争当中。原来呀,伯纳之所以把约翰带回新世界,就是因为Linda的男友啊,就是约翰的父亲,正是伯纳工作上的老对头,这个人叫做托马金,跟伯纳呀,一直不对付,还一直找机会把伯纳流放到冰岛啊。在保留地,伯纳巧遇约翰,他了解情况之后便意识到,嘿,这是一个扳倒老对头的杀手锏,于是他带着琳达和约翰,当着所有同事的面,一起出现在了托马金的面前,上演了一场夫妻相认、父子相认的闹剧。啊,什么闹剧呢?Linda冲上前去抱住托马金大叫:“就是你让我怀了那个孩子!”而约翰呢,则是走到了托马金的面前,双膝落地,跪在他的面前,清脆的叫了一声:“爸爸!”在绝对否定婚姻关系、胎生繁殖、情感连接的新世界当中,这样一出好戏可谓是惊天的丑闻,托马金身败名裂,博纳大获全胜。

除此之外呢,伯纳还借着野蛮人约翰发现者的名头,到处去演讲宣扬,此外呢,伯纳发现,人们再也不嘲笑他的外表了,再也不谈论他的先天缺陷了,他成为了风云人物,还引得了许多姑娘对他投怀送抱,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伯纳感受到了自己的伟大,一种轻飘飘像空气一般的感觉啊,他与这个原本令他感到孤独的世界和解了。

但是约翰却不可能融入这个新世界,除了和琳达的感情,在两性伦理,他也是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伯纳的情人列宁娜,对来自于保留地的约翰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她觉得约翰不同于新世界的人,甚至为了约翰破天荒地拒绝了其他男人。约翰呢,也是受到了列宁娜的吸引,她赞美列宁娜无可挑剔的美貌,他看着吃了嗦麻沉睡的列宁娜,眼里甚至是含满了泪水,他把对美的想象都投射到了列宁娜的身上。在约翰的眼中,爱是可以永恒的,心灵是可以超越身体的,可是列宁娜只是希望满足欲望,她带约翰看充满性暗示的电影,没有想到约翰看完之后就默然离开了,要知道新世界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同列宁娜发生关系,而约翰的表现太让列宁娜惊讶了。

列宁娜气冲冲的找到约翰,约翰呢,却平静的回答,相爱的两个人需要先缔结一种契约,就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承诺,我不能够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占有你。约翰的思想对于列宁娜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他不想听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诺言,他只想与约翰发生性关系,他步步紧逼,开始脱掉自己的衣服,让约翰亲吻她,而约翰呢,终于意识到了,新世界终究是机械化的,没有情感的,终究是无可救药的,他怒不可遏地斥责了列宁娜,将她赶出了房间。

而约翰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他对新世界已经绝望了,他将自己放逐到了一个隐居地,住在一座灯塔之中,他拒绝食用新世界的合成食品,他想靠自己狩猎生活,他用绳子鞭打自己,想通过这样的自我惩罚,清洗心灵污秽,弥补过失。然而,约翰的鞭打又成为了新世界人们的猎奇对象,许多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对隐居的约翰大肆报道,说他是练起了鞭子功,各色人等蜂拥而至,他们乘坐着直升机观赏野蛮人,甚至呢,还有妙龄少女来挑逗约翰,让他表演鞭子功给自己看。暴怒的约翰甩出了鞭子,他大叫着冲向了人群,挥起鞭子,然而呢,人们却是把这当成了狂欢的鼓点,跳起了舞,唱起了歌。

在这里,赫胥黎表达了深层的意味,在基督教语境当中,自我鞭笞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曾经遭受鞭打,后来的修士呢,也会通过自我鞭笞来表达自我惩戒,洗清罪行的决心。然而呢,这样一个庄严的举动,在新世界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可供玩笑的节目。此时约翰茫然四顾,心中只有绝望,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呢,当人们走上了约翰居住的灯塔,发现灯塔的门半掩着,他们推开门,走进百叶关起的昏暗,通过对面的一道拱门,他们可以看到通向上面的楼梯的点儿,一双脚在门拱的正下方晃动着。原来,约翰在绝望当中选择了自尽,《美丽新世界》的故事最终以一个极端恐怖绝望的姿态,画上了异常不美丽的句号。

《美丽新世界》的故事大致就讲完了。这本小说的世界观设定非常强大,《美丽新世界》的构想源于乌托邦,乌托邦这个词儿是希腊语的音译,含有好地方和乌有之乡的意思,出自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小说描绘了南大西洋里一个叫乌托邦的虚构社会,这里科技发达,人们无需过度劳作,只需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按照要求有序生产、按需索取。啊,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条不紊,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就像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寄托了作者莫尔的政治理想。然而呢,这样的乌托邦真的能够实现完美的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美丽新世界》就是对这种美好愿景的深度质疑。

赫胥黎曾说,《美丽新世界》是一个理性的怪物,一个将科技理性发挥到极致的所谓完美世界,根本是荒谬的。因为极端的科技理性服从的是单一的意志,比如说小说当中的社会本分高效的意志,它必然的逻辑指向是个体的消亡和集权统治的诞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的《1984》以及俄罗斯作家扎米亚金的《我们》一同被视为20世纪最出色的反乌托邦小说。

那么在这三本小说当中呢,我们和《1984》所描绘的社会,都重在揭露集权统治,而《美丽新世界》的独特性在于,它通过高科技,将集权的种子撒播在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啊,对如同被关在铁窗当中的被统治者来说,顺从和安守本分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科技理性之于人伦的悖论,科技理性下极端完美的荒谬,让《美丽新世界》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赫胥黎本人生活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他读到过许多将科技理想化的乌托邦小说,在这些小说当中,人们把科学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让他十分担忧。赫胥黎认为,当科技理性走向了极端,就成为了非理性。在小说当中,他从乌托邦最初的完美设定出发,将极端的科学理性运用于社会治理,从完美的纸面设计走向唯理性的极端,任何破坏其完美设计的环节,都会被当做机械故障,都会被迅速消除,人的成长也被当做机械问题,完全让位于所谓的社会利益,作为个体的人全然被泯灭,人成为了没有情感,没有需求的机械零件儿。在这种把人全然当作工具和手段的逻辑当中,《美丽新世界》终于成为了赤裸裸的刽子手,完全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所谓完美的背后,其实是被物化的人,是完全无法自我选择的人,其结局必然是悲剧的。这也正是赫胥黎对人本主义的思考所在。

书名《美丽新世界》,源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约翰不止一次吟诵着莎士比亚的诗句:“啊,在美丽的新世界里,该有何等样的人呐,人类又是何等的美丽非凡哦。”《美丽新世界》,莎士比亚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想最耀眼的光辉,他一方面是新世界中被封禁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又成为了野蛮人约翰的精神支柱。小说当中随处可见对莎翁戏剧的引用,莎翁戏剧中鲜活的爱恨情仇,各种不同的性格思考和选择,个体拥有的无可取代的价值,与新世界的机械设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文主义思想与极端理性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正是保留地与新世界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导致约翰悲剧的根源所在。

通过约翰以及整个新世界的悲剧,作者赫胥黎提醒我们,高度科技理性下的社会,不尊重生命,也不维护人的尊严,整齐划一的完美社会理想,隐含着的伦理危机必须引起警醒。我们回到开头的提问啊,《美丽新世界》不是一首对完美的颂歌,它是一首讽刺诗。小说描绘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新世界,这个可怕的新世界,后来也成为了科幻题材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主题,比如说英国著名的电视剧《黑镜》,《黑镜》是指身边随处可见的各种屏幕,电视、手机、电脑、监视器等等,这些黑镜的深层含义则是,科技掌控了我们的生活每一个角落,它随时都在异化人性。当屏幕亮起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屏幕暗淡的时候呢,黑色的镜子所反射的却是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困境。

可以说,即便是在今天,赫胥黎所论及的科技、政治以及社会伦理问题,依然没有过时,依然给人们带来更多、更久远的思考。

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愤怒的葡萄》

下一篇: 《悉达多》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