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悉达多》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德国小说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悉达多》。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知识、技能和方法。那么除此之外,老师能否传授人生的智慧?而在2000多年前,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老师,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实践自己的思想,并广收门徒讲学传道。他们传授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人生的智慧。那么在这些老师面前,人们可否通过学习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呢?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小说《悉达多》,是根据释迦牟尼的故事创作的,它讲述的正是寻求人生智慧的故事。作者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1919~1921年间创作了《悉达多》这部小说。它不仅在德国获得了盛誉,带动了一股关注印度思想的热潮,还被译成了各种印度方言,在印度各地流传。
根据记载,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走遍了恒河流域,最终大彻大悟,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也称为佛陀,意思是开悟之人。而在小说中,黑塞将乔达摩·悉达多的名字一拆为二,变成乔达摩和悉达多两个人。乔达摩是佛陀,而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个未成就的人,他走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修行之路,最终也成为佛陀。
在梵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悉达多意思是“找到目标的人”。因此,小说的要点并不在于传播佛教教义,更不是重写释迦牟尼的传记,这是一个关于人如何追寻智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精英阶层的青年才俊,属于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四大种姓里最高的一个阶层,他们掌管敬神祭天的仪式,并且研究和传授印度教最神圣的经典《吠陀经》。悉达多生活的环境非常优越,父亲博学多闻,对他谆谆教诲,母亲很温柔,歌声非常动听。与悉达多往来的都是有学问的智者,他身边还有一位忠实的朋友,名叫乔文达。他们在一起休息、辩论、冥想和禅定。
《吠陀经》里有一个神圣的字叫“嗡”,这个字表示印度教主神梵天,是每个修行者都要无数次在心中默念的,后来被佛教用作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起手字,代表着完美和统一。悉达多学会了在深呼吸中默念这个“嗡”字,以体认自己的灵魂或个人的本源,感受灵魂与宇宙的合一,这使得悉达多有着最高的精神追求,书中称他为年少的雄鹰。
他父亲知道悉达多将来会成为伟大的智者,一位受万人尊敬的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他周围的人、他的追随者都感到喜悦、快乐,但是悉达多却不满足于此,他心中没有快乐,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悉达多渐渐对这种修行能否产生真正的智慧产生了怀疑。他觉得父辈们从印度教经典里学到了一切,又传授给他,再由他传授给下一代人,这些学问、思想、知识都是由外而内的,即使自己完全领悟了,能带来真正的智慧吗?
同样的,悉达多看到他的父亲每天都要沐浴净身,试图清洗自己的罪孽,但是沐浴是外在的,罪孽是灵魂上的,这两者如何能够发生联系呢?总之,这里存在着一种内与外的矛盾。悉达多觉得,自己要是追随父辈的脚步,去做一个神职人员,他一生就要消耗在无限循环的庄重祭祀仪式里。他认为,人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开悟,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如果达不到这一点,那么一切探索就都只是走弯路,甚至是在犯错误。他决心尝试另一条道路。
有一天,他向朋友乔文达宣布,他自己要去做一名沙门行者。沙门指禁欲者,他们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地离家苦行,一路以乞讨为生。他们是一群与婆罗门对抗的人物,不相信祭祀那一套,而是远离尘嚣,通过戒绝欲望探索人生的真理。
在悉达多看来,沙门行者通过禁欲摒弃自我,消除一切尘世愉悦,让自我归于静默,这样内心最深层的、终极的东西就会觉醒,人就将超越凡人的悲欢离合,最终从内在的角度获得人生智慧。这是悉达多第一次反叛自己的道路,重新踏上另一条追寻真理之路。
不过,要想加入沙门的修行队伍,悉达多必须要先说服父亲。父亲见他放弃大好前程,出门苦行,心中痛苦不堪,他拒绝回应儿子的请求。悉达多在父亲的房间里守了一个通宵,到了黎明,父亲终于同意了,并且给了他祝福。就这样,悉达多成了沙门,乔文达决心保持对朋友的忠诚,于是同悉达多一起上了路。
他们跟随三个中年沙门走上了苦行之路。悉达多把自己的长袍送人了,只为一块腰布和一件破披风。他严格践行了沙门的禁欲理念,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吃生食。他连续斋戒了40多天,他看到女人时目光是冷冷的,看见有钱人士嘴角露出轻蔑。他目睹360行的人各司其职,认为这些都不值得一看,都是欺骗,认为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都是幻想。他认为人执着于这些幻想,满足于一时的愉悦,可是早晚还是要面对失去这一切的痛苦。他觉得沙门行者的身上有一种宁静的激情,他相信这种修行可以有助于他追寻智慧。
但是悉达多和乔文达一起度过了3年的沙门修行时光后,他又开始怀疑了。他觉得摒弃自我也只是一个外在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答案,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他对乔文达说:“其实我们弃绝肉体、摒弃自我,也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做短暂的逃避,是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暂时的麻醉。一个贱民在小酒馆里喝几碗米酒,也能得到同样的麻醉效果,醒来之后一切如常。”
悉达多说:“沙门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涅槃,也就是驱除一切执着状态的圆满与极乐。但是这位沙门老师已经60高龄了,我看他到了70岁、80岁,也还是无法达到涅槃,而我们也将如此,因为一个人无法仅仅通过外在的学习来得到人生智慧。”
就在这时,他听说了一个名叫乔达摩的人,他就是佛陀。所谓佛陀,就是指觉悟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圣者和智者,已经抵达了脱离凡间悲欢,进入宁静极乐的个人境界,并能关照众生的痛苦。他没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妻子,他身披苦行者的黄色斗篷,现在正遍游王国各地宣讲佛法,无数人跟随他四处游方,成为佛门弟子,也就是僧侣,连许多婆罗门以及王孙贵族,也都归依到了他的门下。
于是悉达多和乔文达一起离开了沙门,去投奔乔达摩。这是悉达多第二次反叛自己,踏上新的寻求智慧的道路。他宣布要离开的时候,沙门长老和当初悉达多的父亲一样,也很愤怒,说这个乔达摩是个骗子,是假冒的佛陀。但是悉达多站定在长老面前,注视着老人的眼睛,沙门长老沉默了,目光呆滞,一直瘫痪,最终他让悉达多走了,还给了他祝福。沙门长老也明白,自己给不了悉达多更多的东西了,他只能祝福悉达多。
于是悉达多和乔文达跟着乔达摩修习佛法。乔达摩平时宣讲的理念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家讲世间皆苦,所以苦谛就是关于如生、老、病、死、爱别离等诸多苦的道理;集谛就是关于苦的原因,佛家归结为贪、嗔、痴三点;灭谛讲的是关于如何消灭这些痛苦的原因,消灭时就称为涅槃,断尽烦恼而得到解脱;道谛讲的则是如何断绝苦的修行,这种修行包含了八正道,就是获得解脱的八种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都是指用正确的心性进行修行。
乔文达对此感到鼓舞,他觉得终于找到了智慧之路。然而后来乔达摩的说服力越是强大,悉达多的怀疑之心就越是坚定,他仍然觉得,不管是印度教智者、沙门长老,还是眼前的这位佛陀,哪怕他们传达的教义完美无瑕,终究都不是他所要寻找的关乎自我的智慧之道。
悉达多对乔达摩说:“您伟大的地方就是指明了这个世界是一列圆满的、不间断的链条,一条由因果连缀而成的永恒之链,这是人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描述出世界。在您的教义里,世界是圆润统一的,没有任何漏洞。您的教义传授了很多东西,例如如何正确的生活,如何脱离邪恶,这些都属于规则。但是,教义里并没有包含您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作为学生,只是学习教义,那一定只是流于表面的,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即使是佛陀,您也不可能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时间。”
在这里,悉达多第三次提出了质疑,这与他之前对印度教智者的质疑,以及对沙门的质疑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使用怎样精密圆润的话语,无论说得多么透彻,这些老师都是在将自己追寻和体悟的结果用言辞的方式灌输给别人,但是智慧之路必须由人自己去体验,照着别人的教义去做,只怕是永远无法唤醒内心。他相信乔达摩是达到了涅槃境界的,但这是她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后,独立领悟的结果,并没有任何老师的引导。
对此,乔达摩问:“你是否认为所有追随我的,都应该抛下我,而回到世俗生活中去?”悉达多回答:“不,我无权评判别人的生活,我只知道这不是最适合我的道路。”于是,悉达多最终离开了乔达摩,为此他还和乔文达分手了,因为乔文达相信乔达摩指出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要继续追随乔达摩,继续当僧侣。
离开乔达摩之后,悉达多的追寻智慧之路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他不再单纯的执着于精神修行,他开始睁眼看世界。之前的老师们都知道他无视尘世,否定这一切,认为外物只会妨碍一个人的精神进化,认为人要超越痛苦,就必须否定物质世界,也否定自己。但是现在悉达多觉得意义不在于对事物的否定上,而是在于事物本身。他觉得这个世界是神秘的,有魔力的,他看到了世界的样子,他看到了天空、河流、山峦与森林,看到了金黄色、湛蓝色、碧绿色等等丰富的色彩。
他来到一条河边,河边有个摆渡的船夫,请悉达多住到自己的草屋子里。悉达多在那里睡着了,还做了个梦,梦见了乔文达,乔文达先是问他:“你为什么要离开我?”然后变身为一个女人,悉达多贪婪地依偎在他的胸口。这样的梦,她过去是根本不可能做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因为悉达多正在从精神世界去往物质世界,他即将完全告别过去那个禁欲的自己,即将沉浸到感官、物质、欲望的现实世界之中。
第二天,悉达多请船夫带着他过河,在河上,船夫告诉悉达多说,他从这条河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等到了对岸,悉达多羞愧的说,他没有钱支付船资,船夫回答说:“我并未期望从你那儿得到任何钱财,将来有一天你自会来馈赠我。”
对悉达多来说,过河意味着他从精神世界囚渡到了尘世,尘世里充满了感官气息,这里的两大主题是色与财,就像那个梦所暗示的,悉达多首先遇到女色的诱惑,一个村里的女子诱惑她,她凭着内心的声音坚决抵御住了。之后,他进入一座城市,遇到了一位名妓,她名叫伽摩拉,美貌惊人,住在一座园林之中,周围有许多仆从。此时悉达多却无法抵挡美色的诱惑,他赶紧去理发、修剪胡须,去河边沐浴,整个人焕然一新。他去求见伽摩拉,伽摩拉给了悉达多一个长吻,还告诉他要在城市里生活,没有钱是不行的。伽摩拉赐给悉达多一件白色长袍,又把城中最富有的一个商人介绍给悉达多,让他学习经商。
很快,悉达多接连获得了财与色,他头脑聪明,而且因为不怎么计较得失,所以收获了众多生意伙伴的好感。他用经商所得买来礼品和衣服送给伽摩拉,也体会到了性的快感。不过悉达多将他原先养成的精神气质带入到了尘世之中,他学经商却不在乎做生意赚了还是赔了,商人责骂悉达多做坏了一笔买卖,悉达多就说:“不要责骂,不要为自己徒增烦恼,责骂只会伤害你自己,我向你学习经商技术,但你最好向我学习如何思考。”
而在伽摩拉这里,悉达多领悟爱不只意味着身体和情感,它包含了耐心和彼此的尊重,这是之前他所不了解的。他还把自己的经历都告诉了伽摩拉,说自己曾见过乔达摩,这是世间的一位圣者,他觉得伽摩拉和乔达摩很像,和他自己也很像,因为伽摩拉虽然是妓女,活在物质之中,但是她的生活同样有目的、有意义,她内心有一处宁静的圣地,她能够随时退避到那里,并成为她自己。
总之,悉达多在城市也有了老师,通过爱与财富,悉达多学会了如何活在当下,体验当下,他活在了时间之中,而不是像之前将时间都摒弃到修行之外,这是之前的老师所不曾引导他做的事。
20年过去了,悉达多的经商事业越来越成功,日子越来越富裕,他与自己的初心也渐行渐远,那些原先被他坚决摒弃的丰富物质,那些甜蜜愉悦的情感享受,不知不觉将她包围了起来。他沉浸在锦衣玉食里面,越来越贪婪易怒,也越来越患得患失,被世俗的烦恼所纠缠,他开始赌博、醉酒、厌恶自己。他从伽摩拉那里得到的精神享受,也消退了魅力,他觉得自己和伽摩拉都老了,心中生出了人生如戏的感觉。
终于,他想起了过去精神修行的种种快乐和满足,决心抛弃他在尘世获得的一切。她走了,得知消息的伽摩拉一点儿也没有吃惊,因为他知道悉达多有着一颗不断追求的心。悉达多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条河边,此时他心中痛恨自己沉溺于世俗欢愉的肉体,他绝望的想要跳到河中,永远的解脱自己。这时他听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一个声音,他不假思索地念了出来:“嗡。”在这一刹那,悉达多想起了自己曾经忘却的神圣,他终于明白,对于世俗的欢愉,关键是要亲自经历,然后才真正了解,而这种了解就意味着他获得了新生,他的灵魂也因此体会到了神的恩典。
悉达多望着河水,河水不停向前,似乎永远是相同的河水,但是每时每刻又都是全新的水。他觉得对于河水来说,只存在当下,同样的,自己的一生也像一条长河,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只有当下。船夫再次把她渡过了河,这次是把悉达多从尘世的一端,送回到了精神生活的一端。悉达多想起船夫之前的预言,说他将会带来一份馈赠,悉达多告诉船夫,他仍然没有钱给船夫,现在想把身上穿的华贵衣服留给她,并且留在河边做船夫的学徒。
在船夫的草屋子里,悉达多讲了自己的经历,从他如何当上沙门,如何见到了乔达摩,到如何在城市里蹉跎了20年,成了一个愚昧的人,一直说到他现在内心的绝望。他说他心中又出现了一声“嗡”,他还跟河水进行了交流。船夫听后说:“河水懂得一切,人可以从他那里学会一切,你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努力走向低处沉沦,并寻求最深的底层,你看你这个富有而显贵的,成了一个船夫。”
渐渐的,悉达多注意到河流中的丰富声响,一切事物、一切人的声音,都可以在河中听到。正当悉达多思考当一个人在刹那间听到千万种声音,应该如何用言语来描述时,船夫在他的耳边念出了那个神秘的“嗡”。就这样,船夫成了悉达多的又一个老师。这位船夫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不教任何东西,他只是倾听悉达多的讲述,并且鼓励他去倾听河流。同样的,船夫也不把自己的智慧和体验强加给悉达多,船夫既不属于尘世,也不属于精神,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老师,就像这条河,既不属于此岸,也不属于彼岸。
他对悉达多说:“不要问我,你只需聆听这条大河,这条大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障碍,绝大多数人都想借助我的船,赶紧渡过河去获得财富、商机,或者参加婚礼,或者去什么地方朝圣,只有极少数人会停下,聆听这河流之声,对这些人来说,大河就不是障碍,而是神圣。”可以说这是最为睿智的指点。
就在这个时候,乔达摩佛陀病重的消息传来,各地的僧侣都来朝圣了,要参与佛陀的凡间之死,见证他的涅槃。悉达多感慨的想起乔达摩,他意识到自己没能接受佛陀的教义,但正因此,他才是乔达摩所说的真正的求道者,因为如果他诚心期望觉悟的话,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
在前来朝圣的队伍中,还有伽摩拉,她还带着一个男孩,可是就在快要来到渡口的时候,伽摩拉被一条毒蛇咬伤,船夫把她们母子救到草屋里,于是悉达多见到了伽摩拉,伽摩拉已经奄奄一息,在临终时,她告诉悉达多,这是他们两个的孩子,悉达多安葬了伽摩拉,并尽全力安慰他的儿子,他面对这个男孩满心喜悦,因为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儿子,可是男孩的脾气很坏,性格叛逆,之前跟母亲去朝拜佛陀,他就怨声载道,她不认为有什么好看的,现在跟了父亲,他又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做船夫,觉得每天在河上度来度去无聊透顶,他一心一意要去城里,想吃好的穿好的。
悉达多耐心地跟他讲,物质生活是一钱不值的,可孩子根本不听他的,反而一个劲儿的顶嘴冒犯,还偷他的钱,悉达多苦恼不堪,只好跟船夫诉苦,船夫提醒他说:“你忘了你当初是怎么离开你父亲的吗?你父亲也认为只有他的道路才是最好的,可最后还是放你走了,有哪一位父亲能够阻止孩子过自己的生活呢?哪怕孩子会沾染生命的污垢,会背上罪孽的重负,会亲口吞下自酿的生命苦酒,父亲能阻止得了他吗?你不要忘了,你在世间历练这20年之后,才懂得了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的道理,你能让你孩子一上来就懂这些吗?更何况他不也和你一样,是在寻觅自我?”
这番话谈的是父子之道,但也是师生之道,作为学生,悉达多明白仅仅接受老师的教义是无法获得智慧的,可是作为父亲,他却希望他的儿子复制他的道路,遵照他的意愿长大,这因为在自己的儿子面前,悉达多不是一个精神圣徒,而仅仅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对儿子有着最普通的尘世的爱,一种盲目的爱。
尽管船夫劝他不必如此,可他还是要求儿子像他一样聆听河流的声音,像他一样吃最简单的食物,每天捡树枝,结果终于把儿子逼得发飙了,儿子说:“我恨你,我不要像你那样虔诚,我宁可去做杀人凶手,也不要做你那样的圣贤。”第二天早上,孩子就驾着小船跑了,悉达多和船夫一起扎了一个法子,他追上去,一路追到了城里,他见到了熟悉的景观,想到了自己当初和伽摩拉在一起的场景,他又看到了之前的商人,看到那些熟悉的仆人、赌徒和乐师,依然是一个花花世界,但也依然有僧侣在苦行。
悉达多坐下来,想着儿子,感觉内心的某种东西已经死去,他感到虚无,没有任何的快乐和目标,可是就在这种绝望中,他忽然苏醒了,他意识到儿子不会回头,自己恐怕应该让儿子离去,就像他本人之前所做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探索人生的道路。
之后很多天,他都在思索儿子离去这件事,虽然有所领悟,可她依然很悲伤,很痛苦。有一天,他再次望向那条大河,觉得河水在嘲笑他,嘲笑他什么都做不了。到了晚上,他跟船夫倾吐哀伤,船夫仍然耐心倾听,他又邀请悉达多和他一起聆听河流之声,这一次,悉达多极为专注,完全投入心内,虚静无物,让万物进入他的心胸。
之前他觉得河流中包含了所有的声响,他会去分辨它们,而这次他不去分辨了,而是接受了全部声音,愉悦的与哀泣的、愤怒的与思恋的、儿童与成年的、智慧的与愚蠢的、青春洋溢的与濒临死亡的,他们以万千种方式互相缠绕,交织入耳,所有目标、所有渴望、所有的善恶悲欢,生命中的各种思想、事件和关系,构成了统一的世界。
悉达多再次明白,生命是一条河,是向前流动、不可遏制的,生命中的一些痛苦是无法避免,无法阻止的,一代代都必须自己去经历,现在他能够同时理解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了,而那个神秘的字,那个早在20多年前,他就能通过冥想修行听到的字,也又一次在他的耳边响起。
这样,悉达多的探索之旅构成了一个轮回,他脱离了优厚的生活环境,从家中出走,追随多名老师,在精神和尘世的两岸遍尝甘苦,他曾经陷入物质的网络,也曾被亲情之爱所束缚,最终在精神和尘世之间的大河上,听到了圆满之音。这个“嗡”已经和最初的那个字不一样了,悉达多也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一心求索智慧的虔诚青年了,他已饱览人生,现在他发自肺腑的笑了,她告诉船夫说:“你是个和佛陀一样开悟的人,你拥有智慧。”
就在这时,船夫也看到了悉达多眼睛里映射出的智慧的安详,他站了起来,抚摸悉达多的肩膀说:“我一直在等待这一刻,现在我可以走了,结束了,再会我的草屋,再会我的河流,再会悉达多。”老船夫去往林中消失不见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乔文达来到河边,在乔达摩去世后,乔文达依然坚持佛陀门徒的道行,并因为德高望重,受到年轻僧侣的尊敬,可他内心仍然得不到安宁,她的追寻仍未完愿。他听许多人说,这河上的船夫是一位圣贤,他就来见船夫,请他给自己一些指点,船夫说:“追寻者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所以他什么都发现不了,而若要寻见,则必须摒弃一切目标。”
乔文达惊讶的发现,眼前这个船夫不是别人,正是悉达多,原来悉达多接替了离去的老船夫,住在茅草屋里,在这条河上做摆渡人。乔文达住了下来,悉达多把自己过往的经历都说了一遍,他说:“我这些年来有过许多老师,而你乔文达,我也从你这里学到了东西,但是我最重要的老师是这河边的船夫,是他启发我去以这条大河为师,它让我领悟到了智慧,智慧无法言传,只能自己领会,关于佛陀乔达摩,悉达多说,乔达摩的教义再深刻、再准确,也依然是言辞,老师传授的只能是言辞,老师的智慧是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来的,这是他无法传授的。”
乔文达虽然将信将疑,却能感觉到悉达多身上散发着一种神圣的魅力,这时悉达多让他俯身亲吻自己的前额,乔文达吻了,并看到了悉达多脸上的微笑,他发现这微笑是永恒的,超脱了万千生生死死之上,这微笑同他无数次带着敬意瞻仰过的佛陀乔达摩的微笑一模一样,乔文达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佛陀。
故事结束了,但结尾意味深长。悉达多最后一番话,给他追寻智慧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在他的人生里没有捷径可走,他通过老船夫找到了真正的智慧,面对大河流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可是这种领悟不可能提前到来,他必须有个艰苦的精神跋涉,也必须在物质和爱欲的世界里沉浮过很长的时间,他必须得到过又失去过,他必须跟随不同的老师,随后又离开他们,他必须两次经过同一条大河,才能认出船夫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师。
总之,他在精神和尘世的两岸体验了20余年之后,终于明白,智慧是无法从别人那里学到的,而必须从自己的体验中来,而体验则来自对人生百味的充分品尝,对人生、对万物的持久审视。悉达多通过这些经历,最终成了佛陀。在小说的背景所设置的公元前六世纪,一个印度婆罗门的经历和思想,以及他所处的世界,同今天的我们应该大不一样,但是悉达多所需要的智慧,同样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大部分经历跟一个普通人也并无太大差别。
她有过20年的岁月,一直沉浸在爱情和财富之中,她也享受性爱的乐趣,体会过养育后代的愉快和烦恼,她也结交朋友,不同的是,不管走出去多远,他始终没有忘记人生的终极目的,那就是追寻智慧。这种智慧意味着极乐,意味着超越时间的限制,意味着不被一时一地的得失所困扰,意味着内心永恒的安宁。
黑塞借助悉达多之口说出了真相,如果你为了寻求智慧,为了一个崇高的精神目标,而摒弃其余的一切,弃绝一切物质生活,弃绝感官和世俗,甚至充满心智和知识的生活,都不能倒向你所渴望的精神发展,不可能得到智慧。我们不应试图脱离世界,以感受高妙的神圣感,而应投身世事,投身日常生活,你必须经历一切,才能超越一切,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智慧。
虽然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找到智慧,不过又离不开老师们的引领,所以老师应该扮演引导、启发、细心倾听的角色,但不能代替学生去设计他的路线,安排他的人生。正如悉达多谈佛陀时所说的,老师的生平经历比他的教义更加重要,因为那才是智慧的真正来源,而每一个真正生活并体验过,最终获得智慧的老师,单单是他的存在,对其他人而言就是最好的示范。
小说也展现了黑塞自己的思想经历,黑塞的外祖父巩达尔特是研究印度的专家,所以黑塞自幼就对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以及中国老子的哲学有过深入的学习,后来他也对于能否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智慧,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还专门去了印度一趟,但是并没有解开生活之谜。《悉达多》的创作正标志着黑塞从印度思想,从对佛教和印度教的迷恋中走了出来。
悉达多最终落脚于大河之畔,他发现原来这个沉默寡言的船夫才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位完美的老师。当他最终成为觉悟者佛陀的时候,悉达多并没有去当一个遍地门徒的乔达摩,而是接替了船夫的岗位,这个令人意外的结局,传达了作者黑塞深沉的理想,唯有有缘人,才能与那些拥有永恒安宁的智者相遇,而对普通人来讲,有了对智慧的向往,就已经超越了尘世,慢慢靠近最高的精神境界了。
生命充满各种事件、思想和人际关系,看似支离破碎,但其实是一条顺畅流动的经验之河,只有与这种宏大的生命之流融为一体,投身并体会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修成正果,最终获取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好了,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