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愤怒的葡萄》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愤怒的葡萄》。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190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1929年,27岁的他开始小说创作,慢慢在文坛崭露头角,作品逐渐受到关注。1939年,斯坦贝克出版了这部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它迅速登上了畅销排行榜,受到读者的喜爱以及专家的高度赞誉。1962年,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愤怒的葡萄》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这是美国建国以来的一大黑暗时刻。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完全摆脱大萧条的影响,雪上加霜的是,在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等地,又因为干旱发生了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家庭资不抵债,他们的土地和房产被银行没收,被迫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得不逃亡到加利福尼亚州找工作。但是啊,当他们进入加州,又遇到了加州本地人的排挤。由于商品生产总量过剩,加州的土地资本家为了维持地产和商品的价格,拼命压低雇佣工人的薪酬,以至于让大量成熟的水果和庄稼烂在地里,而与此同时,无数农民饿死他乡。
书名《愤怒的葡萄》里的葡萄,是家猪最丰产的水果之一。在小说中,受苦受饿的难民们眼巴巴地望着腐烂的葡萄,他们既不能通过采摘获得报酬,也不能拿来解厄救命,绝望中,愤怒油然而生。斯坦贝克在小说中描写了流离失所的农民艰难的迁徙之路,更描写了人们承受苦难的勇气。灾难片一般的苦难场景,令无数读者落泪,而主人公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博爱,更感动了无数人。因此,有评论认为,《愤怒的葡萄》是一本感动美国的书,它真正触及了美利坚民族的意识和心理。这部小说于1940年获得了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类奖项——普利策小说奖,并为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而根据这部书改编的电影,由约翰·福特导演上映,也轰动影坛,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愤怒的葡萄》。小说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家庭。这一家人姓乔德,租了一个小农场从事农业生产。乔德家的成员很多,上有爷爷奶奶,中间有父亲、母亲,下面有六个儿女,还有一个女婿。二儿子汤姆因酒后斗殴失手打死了人,被判了8年徒刑。1937年盛夏,汤姆获假释回乡,在路上他才得知家乡发生了重大变故。因为经济大萧条以及闹饥荒的缘故,很多农民交不起地租,又还不起欠银行的贷款,遭到地主和银行家的联手驱赶,他们推倒农民的房屋,铲平农民的土地。面对农民的流离失所,他们提供了一条出路,他们说:“加利福尼亚州物产丰富,眼下正是丰收季节,有很多工作需要人手,你们都去那里吧。”
当汤姆回到家中,发现自己家果然如此,农田荒芜,房屋破败,里里外外到处是尘土,全家人正在准备前往加利福尼亚。爷爷身体不好,很暴躁,奶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性格温和,爸爸妈妈正忙着收拾东西。汤姆的妹妹罗撒香已经嫁给了一个邻居科尼,并且怀孕了。要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必须要买一辆车。在这期间,像许多其他农户一样,乔德一家受到黑心商人的压榨。那些商人知道他们为了买一辆车,必须卖掉大部分家产,就把收购价压得很低,但是将大车卖出高价,还在车上做足了以次充好的手脚。对此农民们毫无办法,火炉、床铺、桌椅、水盆等能卖的都卖掉了,但是屋子里还有大堆大堆的东西,妇女们坐在这堆东西中东摸西瞧,艰难地决定着哪些带走,哪些扔掉。他们互相说服对方,扔掉那些不忍心扔的东西,铁锹、油桶、帐篷、帽子等等。在乔德家,父母亲讨论着要不要扔掉一把枪,这把枪是爷爷刚来这里安家时带着的,很有纪念意义。大人要求男孩子扔掉玩具,男孩子说:“要是我妹妹的布娃娃不扔,那么我的弓箭也不扔。”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抱团取暖,互相打气。他们谈论着在加州的工作、自然风光,以及传说中的鲜美的水果、葡萄、橙子、香蕉。在乔德家里,人们互相鼓励:“我们一定能在那里安下新家。”奶奶还说:“我一到加利福尼亚,就要用鲜美的葡萄塞满我的嘴巴。”只有生病的爷爷不愿意走,最后乔德一家趁着老人睡着的时候,把他扛上车去,一家12口于是踏上了逃荒之路。
然后小说进入第二部分,写的是乔德一家前往加州的逃荒旅途。他们一踏上前往加州的66号公路,就发现路上挤满了跟他们一样的难民家庭,人群络绎不绝,争相逃命,男女老少一片浩浩荡荡。几乎每个家庭都怀着一肚子对地主、银行家和黑心商人的怨恨。同时啊,大家看到有这么多家庭涌入,开始怀疑加州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自己有可能是被骗了。因为一路颠簸又缺粮少水,当他们晚上在路边宿营时,爷爷已经病得很厉害。这时他们遇到一对半路抛锚的威尔逊夫妇,乔德夫妇立刻接纳了威尔逊一家。为了报恩,威尔逊也把自己的帐篷拿出来给爷爷用。不幸的是,爷爷当晚还是因中风去世了。爷爷的死是乔德家遭受的第一个打击。在爷爷临终时,奶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而是庄严地把头抬得高高的,肃穆而从容,这让家庭其他成员感受到一种勇气和安慰。
然后需要安葬爷爷,这时全家只有100多块钱,大家想尽办法缩减开支,最后还是花了40块钱来安葬爷爷。大家一起出力,女人负责清洗和包裹遗体,男人负责挖土,还请来了牧师给爷爷做祷告。即使在颠沛的旅途之中,他们也坚持给死去的亲人以最体面的尊严。但是随着路上的难民越来越多,他们听到的坏消息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听说加州只有800个工作岗位,但是发了5000张招工广告,而现在一共来了2万多难民,这个数字差距太吓人了。
乔德一家的处境也在恶化,他们遭遇到第二个打击,大儿子说他不想走了,他可以捕鱼为生,后来他真的独自跑了。然后是第三个打击,威尔逊夫妇也因为生病走不了了。夜深了,乔德一家扎下帐篷,打算休息一下,远处不断传来祷告声、哭声和尖叫声,让一家人听得心里愈发发慌。当他们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又有一个身着军装带枪的警察过来,猛拍他们的帐篷,警告他们说:“晚上就给我搬走,不要拖到明天,让我来赶你们。”对待难民,尤其是迁徙来的流民,当地警察从来是不客气的。对此,愤怒的母亲举起铁锅冲过去,顾不上那人手里还握着手枪,她吼道:“开枪吧,就想吓唬女人,要是在我们家乡,你可得当心点。”那人被吓到了,但是依然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加利福尼亚,要是明天你们还在这,我一定把你们抓起来。”
第二天一早,乔德一家就出发了,接下去他们还要穿过大沙漠,才能抵达加州的种植园。不想这时奶奶病了,她已经无法支撑身体,喘息都艰难起来。母亲便把奶奶放在汽车后部的床垫上,自己一直陪在后面。他们通宵赶路,一路颠簸,终于穿过沙漠,终于看到满是葡萄园、果园、农屋的大平原展现在眼前。当全家人惊讶于这美好的景致时,母亲却眼眶通红地瘫坐在地上。原来啊,早在夜间,奶奶就已经去世了,她再也吃不到加州的葡萄了。母亲瞒下了这个噩耗,独自默默守护了奶奶一整夜,因为她不想破坏其他人前进的热情。
然而即便终于进入了加州,看到了加州的城市,看到了成片的麦田、柳树和桉树,看到金色的橙子已经在树上成熟,人们却无法摘哪怕一个橙子下来充饥,因为树下有背着枪的看守在巡逻,不许任何人接近。原来加州的人早就严阵以待,他们管难民叫“俄克佬”,嫌弃他们是一些废物,根本不让他们碰触自己地盘上的任何果实。所有来自俄州的难民都受到了这样的待遇。难民们在农田旁边走过,他们看到大片的田地长着杂草,却无法停下脚步来锄草或耕种,因为土地不是他们的,土地的主人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哪怕让这些土地抛荒,也不给难民们使用。
有的难民在路边扎营,夜里偷偷地种菜,但是胡萝卜的叶子刚刚钻出土壤,就有警察过来把叶子踩烂,呵斥他们说:“如果你们种出了庄稼,这土地就被你们据为己有了,而我们是不可能允许的,所以你们还是快滚吧。”情况越来越糟,大家只能找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获得微薄的报酬,依然漂泊不定,在一个又一个难民营间来回辗转。
在乔德家最大的一个打击最终到来,罗撒香的丈夫科尼受不了这一路的颠簸辗转,他十分后悔离开了俄克拉荷马,他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逃出了全家人所在的难民营,丢下怀孕的妻子再也没有回来。这时候乔德一家的处境已经沦落到谷底,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父亲十分沮丧,几乎丧失了斗志,母亲虽然也很伤心,但是她并没有绝望,她越来越显示出一家之主的担当。在这个家里,她的话语权正在变大,她拼尽所能维护家庭的团结,鼓舞起大家面对困境的勇气。她说:“只要一家人不拆散,只要我们都在一起,都活着,我就不怕。”所以在之前,当罗萨香曾跟母亲说,要和科尼到城里找份工作,不住在乡下,母亲立刻回答:“一家人不要拆开。”当汤姆要留下来给威尔逊修车,修好了再慢慢赶上全家人时,只有母亲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说:“不能这样做,要是我们先走了,我担心汤姆会找不到我们。”她说:“我们要像一群牛一样,当狼来的时候就紧紧聚在一起。”
而经过了这一路的坎坷,汤姆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他既认同母亲团结一家人的观念,也接受了团结所有苦难家庭的理想。汤姆有一个朋友叫金·凯西,曾经是基督教牧师,他是从俄克拉荷马州跟他们一起流亡过来的。一路上,金·凯西帮着乔德家做了很多事,他告诉汤姆说:“我们必须为所有忍饥挨饿的穷人做点什么,如果人压迫人的大环境不改变,我们只保全自己的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晚上,汤姆和金·凯西到其他难民的宿营地走动,他们看到男人蹲在一起抽烟说话,女人在忧伤地干家务,孩子一边听着大人讲话,一边沉沉睡去。他们看到,如果一户人家的孩子少了条毯子,另一户人家的母亲就递过去一条,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汤姆看到了穷人联合起来改变现状的曙光。他以前还总是想着及时行乐,享受当下,而现在他认识到,穷人要谋求出路,必须跨出小家的范围,去联合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大家。
母亲和汤姆的观念并不对立,根本上是一致的。母亲很快就把难民营的孩子都看成自己家的孩子,她做了食物之后,邀请其他人都来吃,带动了难民家庭之间的交流。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些交流的场景,如果有一个家庭发现一个有水的地方,支起帐篷,第二家就会过来和他们作伴,然后是第三家、第四家。到了晚上,这些人家的孩子就会在一起玩耍了。如果有一户人家在帐篷里生孩子,其他人家都会为此担心,如果孩子安然降生,大家会由衷地高兴。他们就这样积累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经验,在难民大军中,一个又一个小群体分分合合,就像是人类在地球上活动的缩影。
然而,即使难民之间如此互助,依然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看到这种情况,汤姆和金·凯西终于忍受不住,他们决定站出来,代表所有难民去跟地主和资本家谈判,以争取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正式的用工合同,为大家请命。可是他们和警察爆发了强烈的冲突,金·凯西被带走,关押了他一段时间以示惩罚。
接下来是小说的第三部分,我们看到汤姆对现状之艰难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了解到加州的富人们是如何严阵以待,来对付他们这些穷苦难民的。加州的种植园主和农场主明明有很多成熟的水果和蔬菜需要采摘,但是他们故意招来比需要的人数多一倍的求职者,只是为了把薪资压到最低,让工人之间为了一点点工钱彼此仇恨。如果工人要联合起来罢工,他们就让警察来抓那个领头的人,在工人里煽动造反的人都会被列入黑名单,这个人就永远找不到工作。他们抓住了大多数人的软肋,因为迫于家庭和生活,工人们很容易屈服于压力。
乔德一家再次陷入了经济困境,在母亲的率领下,他们跟难民营里的朋友告别,去一个35英里外的果园摘桃子。他们到了以后,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难民,而摘一篮桃子的工资却只有可怜巴巴的五分钱,那又怎样呢,他们也毫无办法。全家人辛苦了一天下来总共只赚了一美元,连吃顿饱饭都不够。果园里有那么多桃子,总可以充饥吧,可那也是万万没有可能的,因为看守通宵在果园值班,防止难民来偷水果。
面对这样的欺辱,汤姆又一次想到,必须联合所有穷人一起行动,他们才会有一线生机。他也与被释放出来的金·凯西再次相遇了,凯茜说:“我进了监狱才懂得了真理,牢里的那些人都是好人,他们变成坏人,无非因为他们太穷,他们需要生存。”两人义愤填膺,于是商议在难民之中策划暴动,没想到他们的对话被警察听见了,混乱中,金·凯西被警察打死,汤姆为朋友报仇,杀了那个警察,然后踏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故事进入到最紧张的阶段,汤姆的命运令人揪心。不过与危险和悬念相伴随的还有希望,这希望来自母亲。母亲想尽办法给汤姆寻找藏身地点,给他送吃的。后来消息泄露,警察开始到处搜查。乔德母亲偷偷跟汤姆相见,跟他说:“你不能再回家了。”汤姆则告诉母亲说:“我们要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跟我们一样饥饿的人身上。”他一直记得金·凯西说过的话,他说:“一个人的灵魂不过是一个大灵魂的一小部分,人的灵魂即使在荒野之中,也要寻求一个整体的归属。妈妈,我现在要走了,当我在暗中隐藏,到处都有我,不管你往哪一边望,都能看见我,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场,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场。”
现在,汤姆孤身踏上一条联合穷苦农民一起反抗的道路,可以说他们毫无胜算可言。而眼前生离死别的母子之间的对话,却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力量。
汤姆走后,小说进入到最后的阶段,灾难继续紧紧逼向这些可怜的难民,人祸还在继续,天灾又来临,加州进入了雨季,雨越下越大,终于形成了洪水。公路上流着泛滥到田野,在难民棚的食草堆上,老人蜷缩在角落死去,女人们患着肺炎,气喘吁吁地生下孩子,饥饿和恐惧逐渐酿成了愤怒,男人们打算出去行窃。乔德家的临时住所也被水淹没了,母亲率领全家人寻找临时避雨之地。
在小说的结尾,又一场大雨降临,乔德一家人身无分文,连食物也吃光了,他们冒雨挣扎着行进,躲在一个空谷仓里。更悲惨的是,罗撒香不幸早产,婴儿没能存活,全家人把死去的婴儿装进了一个小棺材里,小棺材很快就被洪水卷走了,他们都来不及伤心。就在那个谷仓里,他们遇到了一个快要饿死的男子和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绝望地喊道:“爸爸,快要饿死了,真的。”母亲见状看了看罗撒香,又看了看那个男人,两个女人心有灵犀,罗撒香已经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小说的最后一个画面是,罗撒香让其他人都站在谷仓外边,然后她开始松开衣服,去给那个男人哺乳,男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慢慢摇着头,而罗萨香把他的头拉过来,像抚摸一个婴儿一样摸着她的头发说:“吃吧,你得吃一点才行。”一边说着,一边露出了圣洁而神秘的微笑。小说就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中结束了。
这部小说虽然书名中有葡萄二字,可是一点甜味也没有,而是充满苦涩、灾难和伤痛。小说以乔德一家为代表,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迁徙运动。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成千上万的农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寻找到工作、土地、尊严和未来,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斯坦贝克在小说的结构中借鉴了旧约《出埃及记》的模式,小说中干旱、旅行和加州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出埃及记》中受苦、出埃及、定居迦南之地三个部分。加州是农民们梦想中流淌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然而最终乔德一家在洪水中一筹莫展,几近绝望,他们的美国梦无疑是破灭了。
在创作《愤怒的葡萄》之前,斯坦贝克写的主要是一些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人鼠之间》这样拥有持久影响力的佳作。但是在1937年秋天,他跟着俄克拉荷马的农民们一起流浪到了加利福尼亚,亲自参与劳作,他被这段经历彻底震撼,他说:“足足有5000户人家快要饿死了,在这样的悲剧事实面前,我之前写的那些书实在是太拙劣,太不值一提。”于是他很快写出了《愤怒的葡萄》,要以小说的形式为这场苦难赋予意义。
小说中农民的深重苦难都源于压迫,俄克拉荷马的农民之所以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和资产,被迫踏上举家流亡之路,都是因为受人压迫。农民的房子被银行和地主派来的拖拉机推倒,农民被迫离开家园,踏上66号公路,在路上他们几乎是任人宰割,警察随意的驱赶他们,商人无所顾忌地坑害他们。好不容易来到加州,却受到更强烈的压迫,加州的种植园主也根本不给他们活路,和俄克拉荷马的地主一样,他们眼里都只有自己的利益。
在展现压迫的同时,斯坦贝克描写了受压迫者朴素的美德,这种美德虽然并无力抵挡深重的灾难,但是在苦难的大背景下,却呈现出动人的魅力。在书中,主人公是乔德一家,家中的多数成员都有过闪光时刻。例如在爷爷去世时,奶奶表现出了尊严和乐观,在被洪水围困时,罗撒香表现出了圣母般的仁慈。在小说中,作者描绘的最细致、最丰满的是母亲和汤姆两个角色,他们也都是美德最突出的代表。母亲的美德主要表现为她对家庭的维护,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人是命该孤独的,她在维护自己家的同时,又能够和其他难民共患难,关照其他穷苦的人,给所有难民的孩子做饭,她的爱是可以推而广之的。
汤姆的美德则表现为一种面向所有穷苦农民的视野,他曾在监狱中长久的消磨,但他有着过人的经历,善于思考,而且拥有一种坚定的道德自信,这注定了他不可能只是一天一天平庸地活着。很快的,汤姆通过他的朋友金·凯西,也通过在流浪途中的种种磨难,完成了自我成长。当他在难民营里找到工作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获得了工作,就意味着有另外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从而他的家庭也会因此失去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他相信穷人如果只顾自己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他们能联合起来,像金·凯西说的那样,把个人的灵魂融入全体的灵魂。汤姆于是从此远离家乡,投入了为改善农民命运而奋斗的革命队伍当中。
《愤怒的葡萄》之所以感动无数人,还在于作品中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斯坦贝克运用了许多象征。首先,小说在开头描写了一只横穿公路的乌龟,这只乌龟背着甲壳,爬行的非常吃力,它一会儿遇到斜坡,一会儿遇到一个坎儿,一会儿遇到高出地面的公路路基,一会儿有一只红蚂蚁钻进了它的甲壳,被它用身子和腿夹死了,一会儿又扎进来一根野生燕麦,被它拖着走。一位女子开着车过来,小心地从侧面绕过去,免得碰到它,但紧接着,一个开卡车的年轻人却故意往乌龟身上碾过去,结果他的车轮蹭到了乌龟壳的边缘,把乌龟从公路上推了下去,乌龟四脚朝天,挣扎了一会儿才翻过身,继续爬动。正巧出狱回家的汤姆路过这里,他把乌龟捡起,包在衣服里带走了,最后他把乌龟放生,乌龟顽强的继续朝着西南方向爬行。这只乌龟就是书中所有流浪的难民家庭的缩影,他们同样有着粗硬的腿和沾满了泥土的脚,他们带着能带的全部家当上路,负担很重,不时的还要遇到骚扰和磕磕绊绊,他们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下,遇到敌害就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就像全家人坐在一辆大车上共渡难关,他们的命运如何,完全取决于别人是愿意善待他们,还是想置他们于死地,他们只能依赖团结,给克服困难存活下去增加胜算。汤姆把乌龟带走了,展现出小说的隐喻,汤姆把乌龟和自己融为一体,他把劳苦大众的命运接纳为自己的命运。
第二个象征就是书名里的愤怒的葡萄。小说在第25章里直接写到了这颗愤怒的葡萄,加州的葡萄大丰收,但为了维持高价,资本家宁可砍掉葡萄藤,把成熟的葡萄埋到地里,让它们腐烂。同样的,他们把橙子堆成堆后浇上油点燃,把咖啡用作轮船的燃料,把玉米烧来取暖,把大量土豆扔到河里,把猪杀掉,就地掩埋。斯坦贝克写道:“这样的行为点燃了饥饿的难民眼中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准备着收获期的降临。”在难民心中,葡萄本来是象征着加州美丽富饶的土地,象征着人们的希望,但是到了后来,这些葡萄变成了难民们愤怒的象征。而在斯坦贝克看来,愤怒就意味着希望。在人们被洪水围困时,绝望的妇女们不声不响地看着聚集在一起的男人,当他们看到男人们脸上的恐惧变成愤怒,她们就放心的松口气,因为女人们知道男人们没有泄气,只要能够愤怒,希望就不会消亡。
虽然男人们的愤怒给女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从大萧条到大饥荒,难民们心中田园牧歌式的美国梦最终难免落空,他们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也很难归咎于某些具体的个人,只能归于时代的巨变。因为在当时,美国农业正在向工业化生产转型,难民们想要谋生,不能再执着于土地,只能被迫转向工业社会。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的葡萄》所书写的那段动荡的历史渐渐远去,小说在展现社会现实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是他所拥有的经典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人们不会忘记斯坦贝克用悲天悯人的笔触为大时代下痛苦的灵魂写下的不朽文字。
好了,小说《愤怒的葡萄》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