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象棋的故事》

铛铛铃2025-09-13文学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象棋的故事》。

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你喜欢下象棋吗?下棋被称为人类智慧的体操,而棋盘上的征战杀伐,也像极了人生境遇中的各种生死较量,甚至成为人们在特殊时期的精神寄托。比如阿城的代表作《棋王》中,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棋呆子王一生以棋为心道,在对弈中抛去了现实的烦恼,从而无欲无求,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象棋的故事》,主人公也用下棋来抵抗精神空虚。不同的是啊,他是在二战期间被纳粹长期囚禁于徒有四壁的单间。为了抵抗空虚,他通过不断的自我对弈,成为象棋高手,并以此免于纳粹迫害。但是啊,他也因为这段极端的经历而濒临精神崩溃。

作者茨威格之所以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跟他自己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有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茨威格的作品几乎畅销整个欧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昨日的世界》等都广受欢迎。但是纳粹德国崛起后,1936年,他的书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被禁,他本人也被迫离开家乡奥地利,先后流亡到英国、美国,1941年后到了巴西。为了排解内心苦闷,他经常和妻子下象棋,还买了名局棋谱,靠打谱消磨时光。后来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他绝望地认为,纳粹早晚将会360度无死角地统治整个世界。他在巨大的苦闷之中,拿起笔与纳粹作战,写出了这篇《象棋的故事》。这是茨威格平生所写的最后一篇小说,他把主人公的得失胜负放在纳粹猖獗的时局之中,同时也对自己在流亡生涯中的个人遭遇和精神状态,做了深刻的回顾和反思。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象棋大师岑托维奇,另一个也是象棋高手,在书中他的名字叫B博士。让我分别介绍一下。

岑托维奇出身于劳工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后来被一位乡村牧师收养。他经常观看别人下象棋,后来也尝试与别人对弈,立刻爆发出惊世的天才,一时间下遍天下无敌手。18岁时,他就获得了匈牙利象棋冠军,20岁时当上了世界冠军。不过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接近一个低能儿,不会读书,直到14岁还得数着手指头来做加减法,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不懂礼貌、不懂社交,如果没有别人服侍,他简直寸步难行。

1941年,岑托维奇出现在一条从纽约出发前往阿根廷的客轮上。船上有一位奥地利作家,听说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也在,就设法去接触他。岑托维奇却对他根本不理不睬,这反倒让作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他和船上的另外几个象棋爱好者一起,摆出棋盘,挑战岑托维奇。这位作家想趁机观察这位象棋天才,以便将来写入自己的作品。可是岑托维奇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他们,然后扬长而去。作家并不甘心,第二天,他们再次挑战岑托维奇。很快这盘棋又要输掉了,但正在此时,棋盘旁边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男人,发话了。他冷静地分析了棋局,对作家他们说:“你不要走这一步棋啊,你要是走了这个,他就会走那个,然后你必须走这个,她就走那个,然后你就输了,无路可走。”

岑托维奇惊讶至极,这个人说的居然跟自己想的路数一模一样。那个人又继续说:“你们可以试着这样,然后他就必须那样,然后你们再这样,最后你们有可能和局。”

岑托维奇完全呆住了,这人太厉害了,想到的步骤和我想的一步不差,怎么可能呢?最后这盘棋果然下成了和棋,岑托维奇的自尊深受打击,作家这边的几个人则心情大好。他们鼓动那位神秘高手,与岑托维奇来一场巅峰对决。谁知这个人一下子惊慌起来,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不可能,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已经有25年没有摸过棋盘了。刚才我未经你们的允许,就参与你们的棋局,是一件很不得体的行为,请你们原谅我的冒失,我一定不会再打扰你们了。”说完他就走了,留下一群人愣在原处。大家纷纷猜测此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此时,作家的兴趣也完全从岑托维奇转移到了这个神秘人物的身上。他设法找到了这个神秘人物,想听他讲讲自己的过去。结果,作家听到了一段关于迫害和反迫害、空虚和反空虚的传奇故事。

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B博士。他和作家一样,也是奥地利人,出身于一个豪族家庭,成员中有奥地利国王的私人医生和修道院院长。B博士的父亲是国王的法律顾问,父子二人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1938年,希特勒已经决定吞并奥地利,他软硬兼施,运用外交手段,迫使奥地利国王和王后放弃地位,又将首相流放下野。在这种局势下,B博士父子以律师事务所为掩护,秘密制作文件、传递情报、提供接头地点,为奥地利国王和政府效力。但是在奥地利国内,有许多民众对他们这些有钱、有地位、跟王室有关系的人心怀嫉恨,纳粹就利用了这种情绪,鼓动那些人去当密探和特务,把像B博士这样的人给揭发出来。结果B博士的身份暴露,被逮捕了。不过他没有被投入集中营,也没有遭到严刑拷打,而是被送进了一家饭店,他一个人住一所单间。这间屋子空荡荡的,除了床以及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几乎什么都没有。

B博士每天都要接受审讯,纳粹想通过长期的隔离囚禁,让B博士在极端的空虚无聊中精神崩溃,最终给他们提供情报,主要是有关奥地利王室在金融往来方面的信息。B博士很快意识到了纳粹的险恶用心,为了不至于陷入空虚,他尽量让自己保持意识的活跃。他去留意一切可以留意的东西,包括墙壁的颜色、床的形状、地板上的缝,但是两周后,B博士连洗脸盆上有几道花纹都数清楚了,他找不到别的东西来观察了。他也没有人可以说话,甚至连自杀都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去记忆中寻找内容,用来分散注意力。他把脑子里能记住、能背诵的东西,比如民歌、儿歌、故事、法律条款等等,反复诵读,又用各种数字来做加减乘除。他就这样在囚禁中苦熬过了四个月。这是怎样漫长的四个月呢?小说中写道:

“四个月写起来容易,不过才三个字;说起来也容易,四个月一共才几个音节,用1/4秒的时间,嘴唇就能迅速的发出这些音。四个月,但是谁也没法描绘、衡量并且说清楚,在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概念的情况下,四个月究竟被拉得有多么长。这事儿你跟任何人也讲不清楚,就是跟你自己也讲不清楚。”

就在B博士不知道这样难熬的日子何时能结束时,事情出现了转机。那天他又被提审,在候审的时候,他看见墙上挂了三件大衣,他马上贪婪的看了起来。其中一件大衣的衣领上挂着一颗水滴,他说:“我怀着莫名其妙的激动心情,等待着看这颗水滴,最后会不会克服重力作用,继续长久的附着在衣领上。”他凝视着这颗水滴,屏住呼吸对他凝视了数分钟之久,仿佛这颗水滴悬挂着他的生命似的。后来水滴终于滚落下来,他又开始数大衣上的纽扣,一件是八颗,另一件也是八颗,第三件是十颗。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一件大衣的口袋鼓鼓的,里面有东西,他断定这里面是一本书。一想到书,一想到里面有一页页纸,一行行字,他就激动得膝盖都发抖了。他知道,只要有一本书,自己就一定能抵御空虚、无聊了。他小心地避开看守,偷出了那本书,用裤腰带掖在后腰。等到审讯结束,他回到房间,兴冲冲的拿出来一看,居然是一本象棋棋谱。他失望极了,因为书中连一行字都没有,仅仅是150篇棋谱,而他之前对象棋也不太感兴趣。

不过很快,极度无聊中的他没得选择,不得不看了起来。渐渐的,他对象棋有了兴趣,每天贪婪的研究棋谱。后来他就用面包屑捏成棋子,把床单折成64个方格,偷偷的在房间里打谱自学。他的自学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棋谱,他的进步飞快,一周之后,他能照着棋谱下完一盘棋,两周之后,他不用棋子都能下棋,三周后他连床单都用不着,一盘棋都在脑子里。又过了两周,他可以凭记忆把书中的所有棋谱都下一遍,之后每天重温棋盘。就这样,B博士把他被幽闭的漫长时间都填满了。

背熟了棋谱后,他进而依靠想象,将下出这些棋局的象棋大师一一召唤出来,就仿佛真的跟他们面对面一样,每天切磋记忆。B博士的思想比以前更集中,思路更清晰,尤其在对付审讯者狡诈的问题时,应对自然而沉稳,没有流露出半点异常。这是他心情最好的一段时间。B博士这样说起他的满足感:

“这件事开始时纯粹是为了填满时间而干的,现在却变成了享受。众多伟大的国际象棋战略,阿廖辛、拉斯克、波戈留波夫、塔塔科维尔,他们都像是亲爱的朋友一样,来到我这间寂寞的斗室。棋局中无穷无尽的变化,使这间不会说话的囚室每天都充满了生气。我感觉我的脑子重新活跃和振奋起来了,我的思维好像磨得更加锋利了。”

然后他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左右手互搏。他把棋谱倒背如流后,为了找来更多的新鲜感,他就想象了两个棋手在面对面下棋。他说:“现在我在跟自己作战了。”可是他之前打棋谱,不管是哪一方赢,他的情绪都不受任何影响,因为那些棋局是别人下的。但现在不同了,他开始混乱。正常的下棋是两个不同头脑之间的较量,但B博士的两个棋手却共用一个头脑,因此对一些事情,他该知道又不该知道;对一部妙招,他既兴奋又沮丧,因为黑白双方同时存在于他身上。黑棋刚下完一步,白棋就要把黑棋的计划和盘算完全忘记,才能思考自己的走法,而轮到黑棋时,白棋也一样。他就这样在分裂中越陷越深。每到下棋时,B博士面前什么都没有,但他要一会儿坐在桌子的这边,一会儿坐到对面,想象这是两个棋手在面对面下棋。他的大脑要在两个棋手之间频繁切换,为每一方都谋划出四五步棋。他会突然冲着自己喊“快走”,也会恶狠狠的对自己喊一声“将军”。他晚上会突然惊醒,做梦都在下棋。他在受审的时候也出现了语无伦次的情况。终于有一天,他在房间里像个疯子一样大喊大叫,他打破了玻璃,割伤了手,后来他的手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纳粹认为,精神分裂的B博士已经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把他送进了医院。他休养了好几个星期才平静一些,然后他被送上了故事开始时提到的从纽约开往阿根廷的客轮。

B博士的经历大致讲完了,作家已经听得目瞪口呆。B博士告诉作家,他愿意跟那位国际象棋冠军较量一盘,不过他只是想看看自己能否下一盘真正的象棋。他说到做到,第二天巅峰对决准时开场。没有用多少时间,B博士就凭借明显技高一筹的棋艺,将岑托维奇杀败了。虽然B博士表现的反应敏捷、棋法精确,却也露出了一个弱点,他很容易急躁不安。精明的岑托维奇抓住了这一弱点,他冷漠而阴险的请B博士跟他再下一盘,B博士答应了。这一次两个人之间爆发出了强烈的敌意,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岑托维奇故意把行棋速度降到最低,迫使B博士越来越急躁。慢慢的,B博士开始狂躁不安,甚至眼前出现了幻觉。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被关禁闭的时候,每天在漫长而无聊的等待中度过。他曾经用头脑中的象棋来抵抗无聊不安,并且战胜了他,而现在这种感觉再次出现,并且让她濒临崩溃。那位作家看出情况不对,及时出面阻止他做出过激的行为。不过B博士最后还是大喊了一句“将军”,然后才冷静下来,承认自己输了。他离席而去,并且说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盘棋。

岑托维奇看了一看B博士,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说:“就一位业余爱好者而言,这位先生的天赋已经异乎寻常。”故事就在B博士的黯然离去和岑托维奇的洋洋得意中结束了。

在某种意义上,岑托维奇也是纳粹的一个影子,他自私、冷酷、咄咄逼人,就像极富侵略性又极度狂妄的纳粹。他因下棋而成名,就沉浸在名声和财富之中,就像纳粹发动了战争,就沉迷在战争之中,觉得那是伟大的事业一样。茨威格眼里的纳粹党,就是一个类似岑托维奇这样的人。

B博士在经历了被纳粹折磨至精神分裂后,又遭遇岑托维奇的棋局逼迫,几乎再度陷入精神危机。在茨威格笔下,纳粹分子用空虚来摧毁人的灵魂和意志,造成了B博士心灵的迫害和扭曲,这种损伤是致命的,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虽然B博士拥有了高超的棋艺,但他却永远摆脱不了心灵的压抑,以至于在面对岑托维奇的棋局中,再次精神错乱。

然而,另一方面,在面对纳粹的阴谋时,B博士想尽办法抵抗空虚,比如他靠观察、记忆和想象。B博士先是观察他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后来他又记忆和背诵,当他获得棋谱后,他经过反复操练,又记住了100多盘棋。最后,他能在头脑中想象出一盘不存在的棋和两个不存在的棋手,就这样让他们面对面下棋。他每天都在头脑中制造新鲜的刺激,以此战胜了空虚,击碎了纳粹的阴谋。对B博士而言,可以说是一场胜利。

小说里的很多细节都暗示,B博士是茨威格本人的化身。比如他们都生在富贵人家,都是体面而富有的高级知识分子。B博士说:“我的落难是因为有很多不如我那么成功、那么有钱的人恨我,想联手做掉我。”而茨威格同样相信,他的书之所以会被纳粹查禁,是因为奥地利有一大群无知民众在捣鬼,这些庸俗大众是纳粹得以崛起的土壤,也是助长纳粹势力的帮凶。同B博士被拘禁起来后,所面对的精神空虚一样,茨威格在流亡中的心情也是濒临崩溃的。他是一个恋土恋家的人,他一离开奥地利家乡,就觉得失去了精神寄托。他在各个国家漂泊寄居,生活毫无目的,内心日渐荒芜。于是在小说中,他就把自己转化成了被关在一个空荡荡房间里的B博士。

但是茨威格依然希望通过文学继续与纳粹抗争,因此他让B博士打了一场精神上的反纳粹战斗。这场战斗只有他一个人参加,战斗的名字就叫“抵抗空虚”。茨威格塑造B博士,并不仅仅是为了控诉纳粹的残酷迫害,以及宣告自己成功的对抗了纳粹。他笔下的B博士是悲剧性的,这不仅在于由纳粹造成的永久的心灵伤害,还在于B博士战胜了纳粹的阴谋,却没能战胜自己。

在小说中,一直有一个人物在观察B博士,这个人就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那位奥地利作家。他对B博士的态度有几次变化。首先是感激,B博士突然出现,帮助他们在棋盘上对抗傲慢无比的岑托维奇,这让他绝处逢生。然后是崇拜,当作家见到B博士,听他讲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是无比崇拜他的。再后来,B博士跟岑托维奇下了两盘棋,作家才逐渐发现B博士出现了精神症状,这个时候的他又从崇拜转化成了担忧。在小说的最后,当B博士陷入迷狂时,作家及时伸出(手),使劲掐她的胳膊。B博士转过脸来看,作家就像个梦游者,他说:“你想干什么?”作家回答了一句英语“remember”,意思是记住。同时他用手指触了一下B博士手上的伤疤,那正是B博士之前狂躁的打碎窗玻璃时留下的。看到这个伤疤,B博士突然清醒了,他冷静的认输并从容离去。

作家希望B博士记住什么呢?他应该记住自己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人,不是英勇无畏的抵抗斗士,这种抵抗并不是真正的战斗,他没有真正打败谁,不应该让这种跟纳粹战斗的想象继续囚禁自己,不应该让自己沉迷到一种抵抗的幻觉之中。“remember”这个词是说给B博士听的,也是说给茨威格自己听的。他对自己的经历有着更为深刻的反省。茨威格承认,在纳粹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自己同B博士一样别无选择,但他不无悲伤地告诫自己,同成千上万被纳粹杀害和流放的人相比,我那点痛苦实在不算什么。抵抗空虚是应该的,自我拯救是必须的,但是人不能因此沉迷在幻觉之中。我就像B博士一样活在想象之中,靠下棋来对抗搏杀、战胜敌人,想象自己在与纳粹战斗,在对抗一个可怕的阴影,证明自己一直在战斗。茨威格觉得所有这一切多么可悲呀。

B博士冷静的认输,然后独自走开,表明他放弃了沉迷,承认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所投身的斗争都不值得夸大,棋局仅仅是棋局,它不足以让一个人持续活在反抗纳粹的壮烈幻觉之中。通过主人公B博士,茨威格也呈现出他对自己的认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心无力的知识分子,尽管曾以自己的方式抵抗迫害,却终究无法走出迫害带来的心理阴影。所以这部中篇小说同时包含了控诉和自责、振奋和沮丧、希望与幻灭,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最真诚、最有利、也是最苦涩的解剖。

写作《象棋的故事》的时候,茨威格内心是伤感的。1942年2月,随着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传来,茨威格彻底绝望,同妻子在巴西双双服毒自杀,终年60岁。

与许多描写绝境反抗的作品不同,在这部小说中,B博士虽然成功脱离险境,但是茨威格并没有为这种胜利欢呼,相反,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通过B博士的经历,为自己走向绝境谱写了一部前奏曲。整篇故事充满了自我怀疑,在奏响凯歌的时刻隐藏着反讽。他先树立起了一个近乎英雄形象,然后把他的英雄色彩削弱到了最低,把他斗争的意义削弱到了最低。与其说B博士的斗争显示了人的坚强,不如说他暴露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渺小无力。

不过,这本伤感的小说依然能给我们一些正面的启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觉得全世界在与我们作对,我们必须捍卫自己,必须反抗。但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往往就像茨威格面对纳粹那样,是空有怒火却无力反抗的,最终只能妥协。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反抗世界,最终的考验都会落到能否战胜自己上。这是一个更加现实,也更容易完成的任务。它需要一个人摆脱自我崇拜的幻觉,时刻诚实的面对自己,认清自己的力量和位置。即使遭遇抵抗的失败,我们也能靠着这样的诚实来拯救内心。

好了,这本《象棋的故事》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失明症漫记》

下一篇: 《愤怒的葡萄》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