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平如美棠》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平如美棠》。《平如美棠》有个副标题,是我俩的故事。作者饶平如,用平实的文字,并配以他亲手绘制的近百幅图画,记录了他和妻子毛美棠从初识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70多年时光。
书名《平如美棠》中,平如呢,就是饶平如,美棠是毛美棠。书中所描写的平凡人的爱情坚守,感动了无数中国读者。自从2013年出版以来,连续被媒体评为年度好书、中国最美的书等等。如今呢,又继续感动着全世界,有了法文版,后面还将继续在意大利、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出版。
这是作者饶平如80多岁写出的第一本书。饶平如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画家。他出生于1922年,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人,后来呢,做了国民党军官。2008年,他86岁的时候,妻子美棠因病去世,老人始终难以平复心中哀伤,后来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他从美棠的童年画起,一直画到她白发苍苍的模样,画了足足30个画册。他原本呢,只想借此疏解思念,并把他们的故事啊留给子孙,不想啊,孙女偶然间把爷爷的画发到网上,这些充满生活气息、流淌着浓浓爱意的画,很快感动了众多网友。在人们眼里啊,这些画作寥寥几笔,却胜过所有连篇累牍的说教,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你侬我侬,不离不弃的爱情却催人泪下。这些画作后来引起了媒体以及更多人的关注,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饶平如说,在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里,一见钟情固然美好,但我们更推崇的是终生眷恋、白头偕老。这本书只有几万字,配上平如的彩色插画,分为少年时、从军行、点绛唇、写手游、十字街头、问归期、君归去七个部分。下面我们就随着饶平如老人的笔触,说说平如和美棠近一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饶平如是江西南城人,1922年出生于大户人家,他的童年是幸福的。比如呢,他说,家乡立夏时有个称夏习俗,人们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小孩子啊,个个都吃得肚皮溜圆。毛美棠和平如同乡,生于1925年,小饶平如三岁。美棠家开着中药店,家境也很富裕,美棠从小就是被娇生惯养的。五岁那年,美棠的妈妈不知道鹿茸药性燥热,拿给身体较弱的美棠吃,结果呢,弄得美棠鼻子流血,浑身发热,昏迷不醒。医生用清热的药调理了半天,美棠才恢复过来。还有一次啊,妈妈炖了一碗燕窝给美棠吃,美棠尝了尝,淡而无味,转手就倒进痰盂里去了。
平如和美棠两家是世交,平如11岁的时候呢,八岁的毛美棠来他家玩,饶平如给她玩新买的玩具,两个人待了一个下午。当时他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将是他一生的伴侣。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18岁的平如满腔热血就报考了黄埔军校。平如是很热忱的,书中呢,有一张画,画的是抗战刚爆发的时候,他站在家乡的桥头,傍晚的天光瞬息万变,桥下的江水打着漩涡向下游流去,画中的平如若有所思。还有一幅画画的呢,是平如离开家乡的时候,他在家门口坐上人力车,回头恋恋不舍地看着父亲在后面挥手告别。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平如直接进入军队。在湘西战场上呢,平如记得在一个名叫榆林洞的山上,遭遇日军疯狂反击,子弹如雨点般倾泻在身旁,生死只在一线间。饶平如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下,他趴在山坡上,望见头顶蓝天白云,四周青山环绕,他想:啊,这也许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地,死得其所啊。后来啊,敌退我进,平如终于安全返回驻地。这时的平如是不怕死的,但是当她后来与美棠结婚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1945年抗战结束,平如和美棠的故事啊,正式开始了。父亲带着平如去美棠家提亲,平如跟随父亲走过天井,正要步入堂屋时,忽见西边正房小窗打开,一位面容姣好、年约20的姑娘在窗前照镜子,左手拿了支口红,这就是平如初见少女美棠的第一印象,可以说很是喜欢。双方家长也都满意,两人顺利地订了婚。平如后来画下了美棠揽镜自照的画面,为这一章节取名《点绛唇》。
订婚后,平如的探亲假结束了,又回到了军队。在把美棠的照片装入口袋返回部队的时候,他感觉啊,自己跟以前不同了,她不希望继续打仗,家庭责任涌上他的心头。平如的一幅画,画的就是他站在轮船甲板上,望着滚滚长江水,憧憬着未来。他说,在遇到美棠以前,我不怕死,不怕远行,也不曾担心悠长岁月,可现在却真切地思虑起将来。不久呢,解放战争爆发,平如随国民军队驻扎山东临沂,经历孟良固等战役,九死一生。
1947年,饶平如请假回家结婚。婚礼上,美棠披着洁白的婚纱,平如呢穿一身军装,在江西大旅社大厅门口拍结婚照。在以后的岁月辗转中,这张珍贵的相片找不到了,但平如始终记得当日拍照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美棠去世后,平如坚持回江西,然后站在当年拍结婚照的地方拍了一张照片,百感交集。
婚后,夫妇二人去了贵州,本来想的是投奔父亲的世交伯伯,没想到人家已经搬走了。平如只好和妻子住在一个由亭子改造的房间,等贵州解放后,和妻子又回到了南昌。小两口并未觉得沮丧,把这次经历当成了旅行。在这期间啊,他们还去了徐州、临川、柳州、贵阳、安顺,去湖南衡阳市。两人坐火车,平如下车买开水,人家找回许多硬币,放在衣服口袋里。忽然火车鸣笛开动了,平如大惊,赶快追赶,一手拿热水瓶,一手捂着有沉甸甸硬币的衣袋,吃力地追赶,总算追上了美棠。急坏了的美棠责备平如说:“你为什么这么笨啊,身上的零钱碍事,丢掉不就好跑了吗?”平如说,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生命中许多微细小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
婚后的这几年生活,两人奔波辗转,甚至是困苦的。美棠虽然过惯了富贵日子,却丝毫不嫌弃。她对平如说,情愿两人在乡间找一处僻静地方,有一片自己的园地,布衣蔬食为乐。而平如呢,当然也非常乐意,能像《浮生六记》里说,买下十亩菜园,种瓜果蔬菜,简单生活,平静度日。也正是如此的默契,两人才有了后半生不离不弃、相互等待的忠贞不渝。
1949年,作为国民党军官,平如呢,本来是要随军队去台湾,但想到岳父把他女儿嫁给自己,是希望总要有个依靠,自己要走啊,就是不负责任了,就留在大陆。这个选择是平如和美棠命运的转折点。一开始啊,平如面临的是谋生计的困境,他先是在南昌开了家卖面条的小店,生意不好关门,又跟着同学挑着担子去街上卖干辣椒,却算错斤两亏了本儿。最后呢,上海的舅舅来信说,自己经营的医院需要会计,希望平如去上海任职。就这样啊,平如到了上海工作。不久后呢,又把美棠和孩子接到上海全家团聚。这个时候已经是1950年代初期,平如和美棠过了几年平静生活。平如当时除了在医院做会计,还兼做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她和美棠有了五个孩子,生活忙碌而欢喜。
这种平静未能持久,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平如因国民党军官的身份被送往安徽劳动教养,从此开始了与美棠22年的分别。平如的单位派人来找美棠,要求他和平如划清界限,美棠当即说,她要是搞什么婚外情,我就马上跟她离婚,但是我现在看他第一不是汉奸卖国贼,第二不是贪污腐败,第三不是偷窃,我怎么跟她离婚。美棠这个自小就娇养的女子,顶住了外界的压力,一人挑起抚养五个孩子的重担。为了补贴家用,美棠常找些临时工的活儿来做,甚至去附近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工地搬水泥,一袋水泥起码50斤重,她从此落下腰伤。她到医院去看腰痛的病,医生开了药,一副二元六角,美棠嫌贵就不再去看病了。多年后,美棠过世,平如每每经过自然博物馆门前都要停一停,低头看看那些台阶,然后想也不知道哪块是美棠搬过的水泥。他想,美棠为了孩子、为了生活,背这些重重的水泥袋,她的腰肾脏受损,晚年受了不少罪。于是呢,他画了一张画,画的就是美棠在工地背水泥的场景,画面上,瘦弱的美棠被水泥压得弯着腰,跟在两个男劳力身后吃力地走着,令人心酸。
美棠在上海面对的困窘,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世态炎凉。有一次啊,有事去找街道干部范阿姨,找到她的时候呢,范阿姨正背对着美棠,美棠就叫一声范阿姨,对方转过头的瞬间,只见她原本春风满面的脸,因为见到的是美棠,瞬间变得冷若冰霜。这些事平如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因为那时美棠更担心的是平如的身体。平如是在安徽改造,干的活呢,是推着独轮车运土修坝,一车土两三百斤,他一个人推。后来她因饥饿得了浮肿,下半身皮肤和肌肉好像分离开来,肿胀成氢气球一般,这种病是很危险的。美棠赶紧四处寻方,后来寄来一瓶鱼肝油,平如把鱼肝油倒在米饭里搅拌着吃,吃了两天,浮肿竟然消失了,真是万幸。
为了维持家用,美棠把家里的东西一点点变卖掉。家里呢,本来有五对金手镯,终于卖得只剩下最后一支。就要卖掉她的前一天晚上,她看着在身边女儿空空的手腕,心里觉得难受,她把手镯套在女儿手腕上,让她戴着镯子睡了一晚,到天亮再取下镯子拿去卖了。1968年,儿子西增中学毕业,美棠希望他可以分配到工矿单位,分担家庭经济重担。然而学校工宣队呢,要把西增分到农村插队,如果这样的话,西增非但不能帮助家里,反而需要接济。美棠苦求多次都不行,夜里啊,美棠跪在阳台上向天祷告,她实在是无处求助了。幸好几天后呢,学校换来一组新的工宣队,事情有了转机,儿子西增总算留在上海。但是另外两个孩子还是被分配到江西插队落户,急需置办日用品,这时呢,美棠已经变卖完了身边的所有东西,家里值钱的只剩下一件羊皮袄,美棠很喜欢,没有办法,只能卖掉。美棠跑了半天,选了间出价最高的当铺,得了60元。她的当票都存在一个铁盒子里,满满一盒,却根本无力赎回。
艰苦的生活中也有欢乐的时刻,平如呢,每年有一次探亲假,他提前大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先请好假再借钱,多买些东西带回家,糯米、花生米、芝麻、黄豆、瓜子儿、菜油、麻油、鸡蛋、咸鹅,都是在上海不好买的东西。出发那天,平如天一亮就起来,先挑着担子去安徽六安汽车站,坐车到合肥,乘火车出上海站后,沿着河南路快步回家。到了家,全家人都非常欢喜,岳母忙着蒸咸鹅,美棠在屋子里夹一只煤球炉,炒着瓜子和花生,孩子们一边吃着花生瓜子儿,一边唱起歌来,平如也拿出口琴给他们伴奏。邻居从平如美棠家门口经过,感叹说,这家人真好啊。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也是温馨的。
1979年,平如终于结束长达22年的改造,回到上海全家团聚。那时的平如已经57岁,美棠54岁,一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平如后来将这张全家福也画了下来,画中孩子已经长大,而平如和美棠都有了白发。这22年的煎熬,对平如和美棠都是巨大的考验,平如在无辜受难中支撑了过来,而美棠一个人苦苦地维持着这个家,养大了五个孩子。两地相隔的22年中,美棠和平如的书信没有断过,两人谈论的都是生活琐事,比如交房租买煤球,哪个孩子要买棉袄,哪个孩子要吃花生米,他们的学习、工作、分配,两人呢,也互相关心着对方,平如要美棠多注意身体,美棠呢,也劝平如吃点西红柿,说既便宜又营养。美棠嘱咐平如一定不要落下什么病痛,等孩子独立了,她要一个人来安徽陪平如住。她说,我们身体好,没病痛,老了大家一块出去走走多好。
如今呢,平如、美棠终于可以重返平凡的日常生活了。这种平凡的幸福体现在各种细节中,美棠啊,是很唠叨的,她对平如讲的最多的话是,你什么也不会做,炒菜炒不好,抽屉关不好,给孙女买的书买错了等等。有时候呢,儿女觉得母亲训斥父亲太苛刻了,想说句话,平如赶紧摆摆手,意思是人家教育自己老公跟你们什么相干。平如把这些细节都画了下来,画中的美棠颐指气使,平如呢,在一边做仓皇逃跑状,冲突很是激烈,但是看起来却令人忍俊不禁。
平如退休后想学画画,买来颜料、宣纸和一些国画教学书,在家里临摹起来。每每有新的画作出来,先拿给美棠看,美棠的反应呢,通常是嘲笑居多。平如初中时候念的是南昌第一中学,画家傅抱石先生曾担任过美术教员,可惜呀,在他入学前已经离开。平如呢,曾跟美棠说笑,如果有傅抱石的指点,那一定画的比现在好。后来呢,美棠就反过来拿这事打趣平如,她说,你为什么在小时候不去学画画啊,否则你已经是个画家了,现在学画有什么用。美棠出去买菜,平如都跟在后面,拿着篮子,美棠边走边问摊主,这个菜怎么样,那个菜怎么样,平如便说,你又不买,问她干什么,美棠便毫不客气地训她,你傻啊,多问几个地方,心里有数再去买,不是有比较了吗。平如从不生气,照样好好的拎着菜篮子。
这样平凡琐碎的幸福生活,平如和美棠过了一二十年,他们跟孙儿们享受天伦,还养了一只猫,偶尔呢,也全家出游。期间呀,平如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过呢,一切都很顺利。但是这种生活终究没有长久下去,美棠的肾不好,多半是劳累引起的,后来确诊是糖尿病,需要每天做腹膜透析。平如推掉了所有其他事情,去医院向护士讨教了办法,又购齐了相关的医疗设备,在家里每天给美棠做腹透、做饭、洗碗、照顾她,这样的日子呢,就是4年。
美棠刚病的时候,有时候讲话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时候呢,则显得不通情理,性情乖僻,平如以为那是老年人性格上的变化,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呀,美棠床上对平如说,去拿把剪刀来,这被子太大了,我要把它剪小一点。平如大吃一惊,才发觉美棠真的糊涂了,也是那一刹那,平如心里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他在几十年分离中也未曾感受过。又有一天,家里只有平如和美棠两人,美棠忽然喊起了孙女儿的名字,平如告诉孙女儿上班去了,美棠不信,起身一间间屋子找,找不到,就说是平如把孙女藏起来了。平如立刻赶到,美棠啊,恐怕永远也不可能恢复正常思维了,想到这里,平如不由得绝望至极,一面打电话把儿女们都叫回来,一面禁不住坐在地上痛哭。
一天晚上呢,美棠突然说她想吃杏花楼的马蹄小蛋糕,杏花楼很远,平如就骑车去买,等到买回来已经很晚了,平如兴奋地把蛋糕送到美棠枕边,可是啊,美棠又不吃了。那年平如已经87岁,儿女们知道此事后,责怪父亲,明知母亲说话已经糊涂,不该夜里骑车出去。而平如呢,她已经习惯遵照美棠的嘱咐去做事,他说,我一定要做我自己能做的一切,只要能帮助美棠尽快康复。
2008年初春,美棠病情日趋严重,终于入院治疗。那时呢,美棠已经神志不清,情绪躁动不安,一语不断,医院里的人,她一直在唱老歌,一首接一首。美棠精神很差,终日昏睡,有时醒来呢,思维也很混乱,会把身上插的针管全都拔掉,非常危险。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关照护工,晚间用纱布把美棠的手固定在床边的栏杆上。每当平如和家人探视完毕,刚刚离开病房,就听到美棠的喊声,别绑我呀,别绑我呀。平如听见了,心如刀割。
有一天,正当女儿陪在母亲身边,美棠忽然醒来,又好似得了一刻清醒,她对女儿说,你要好好照顾你爸爸啊,说罢,昏昏睡去。3月19日上午,平如到医院看美棠,约十点,忽然来了一群医护人员对他施行抢救。起初呢,美棠的眼睛闭着,后来偶然睁开看了一会儿,也许是看见了人群中的平如,她的右眼眶渐渐变得湿润,慢慢淌下一滴眼泪挂在眼角,几秒钟后,她又合上眼睛,不省人事。下午四点,美棠去世。平如画下了美棠的最后一幅画,名字就是《最后的一滴眼泪》。
好,平如美棠的故事讲完了,半个多世纪爱情生活的细水长流,这本书写尽了一对平凡夫妻的柴米生活,正是如此平凡而美好的文字,拥有了长久的感动力量。平如青年抗战、壮年受难、老年丧妻,然而呢,他并没有丧失生命的童真和诗意。在讲述安徽劳教时期的故事时,平如的重点都放在美棠所受的委屈和磨难上,对于自己20多年的劳教苦难却几乎未提,因为在他心中,只要和家人在一起,他什么都可以放下。
在本书序言中,平如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他的画中疏朗的线条、朴素的意境,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对平凡生活的记录和向往。不论是画还是文字,都是自心的深处自然流淌而出,这种朴素的赤子情怀,既给予了平如老人弥足珍贵的慰藉,也悄然滋润了读者的心田。
《平如美棠》法文版出版后,一位法国记者评价说,真正的爱情可以照亮一生的漫漫长路吗,这本书正是对这个千百年来萦绕文学领域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平如美棠》的价值所在,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在不同国度都能获得共鸣。轰轰烈烈不常有,平凡琐碎的爱情呢,却是人人都可领会,这就是平如和美棠60年相守引发人们强烈感动的原因所在。
《平如美棠》是一部怀念之作,一位平凡的老人讲述的平凡生活与爱情的同时,也记录了普通中国人最美好、最平和的精神世界。正如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在年度好书颁奖词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向《平如美棠》致敬,向生命致敬、向长者致敬、向普通人致敬,向所有在生活中发现美和传递爱的人们致敬。
好,这本《平如美棠》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