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离婚》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

离婚这个问题向来不新鲜。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连续上涨,据说每天都有1万多对夫妇离婚,还有更多的人为离不离婚而反复纠结。这个事情啊,不仅困扰着我们,也困扰着老舍笔下的人物。

在我们今天要讲的小说《离婚》中,几对夫妇虽然生活在80多年前的北京,但是他们也在为闹离婚而纠缠不清。机关里的一群小职员,也在为职场婚姻而忧心烦恼。庸常琐碎的生活,在无声地消磨着他们的意志。老舍在对这些人命运的讲述中,展现出他所熟悉的老北京小市民的生活,也用一种幽默的笔触探讨了婚姻与生活这些至今仍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老舍是我们熟悉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都曾被选入中学教材。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下700多万字的作品,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多部。而我们今天要讲的《离婚》,发表于1933年,是老舍创作的转折点。可以说,之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还属于老舍的练笔之作,而《离婚》才是他真正满意的成熟之作。之后《骆驼祥子》诞生,老舍从此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后来《离婚》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等,其中由葛优主演的电视剧影响最大。

《离婚》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位,张大哥和老李,他们是同事,都在财政所工作。张大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李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只有姓氏,没有名字,老舍用这些最普通常见的姓且略下名字是有用意的,因为他写的就是中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平凡的人物。

先说张大哥,这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京味儿人物。他从没离开过北京,最远的旅行就是出永定门。他知道苏杭出绸缎,青岛在山东,而山东人都在北京开猪肉铺子。他没看见过海,也不希望看,他认为世界的中心是北京。他又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北京人,老舍在开篇介绍说:“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就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

而老李呢,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原是一个农家子弟,到北京读了大学,毕业后到了财政所当科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他算是知识分子,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心态,始终不甘于尘俗。在他看来,同事张大哥就是尘俗的代表,整日只知道托人情,走后门,只知道柴米油盐涮羊肉,生活中都是妥协和敷衍,张大哥的生活就是瞎热闹一回,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呢,他不是个坏人,只是一个黑暗里的小虫,不咬人。而在张大哥看来呢,老李就是个乡下人,因为张大哥认为,除了北京、天津、汉口、上海,连巴黎、伦敦都算在内,统统都是乡下。虽然老李的学问和资格都比张大哥强,可是他们坐在一起,张大哥倒像个伟人,老李还够不上小书记员。张大哥要是和各国公使坐在一块谈心,一定会说出动人的言语,而老李见着个女招待就手足无措。可以说,乡下人的土气归总在老李身上,而北京人的体面代表,那就是张大哥了。

这一天啊,张大哥请老李到家里吃顿便饭。为什么要请呢?老李心知肚明,因为张大哥听说老李想和乡下老婆离婚,而离婚是张大哥绝对看不过去的,他不管谁管呢?

老李的婚姻是怎么个由来,小说里并没有讲来龙去脉,但老李是农家子弟,家里必定是为他包办了婚姻的。本来多数人也就是这样过的,但老李偏偏在北京读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这样的受教育经历,使得老李和乡下没文化的老婆有了巨大的差距,相互之间没了话说,于是老李就想到了离婚。于是他在饭桌上,与张大哥发生了观念的碰撞。

老李说:“我想追求的只是一点诗意,什么家庭、社会都太实了,都没有诗意。大多数妇女是平凡的,或者比男人们更平凡一些,我想看到一个有着诗意的女子,像一首诗,像一些乐音,像一个天使。”

张大哥边吃着涮羊肉边说:“据我看,妇女就是妇女,你不能用八人大轿到女方家去娶。诗意有问题不解决,半夜三更闹诗意一晚,什么话?打起精神来解决实际问题,事实顺了心,保管不再闹玄虚,而是追求涮羊肉了。”

老李吃着张大哥家的涮羊肉,口腔被羊肉汤冲得滑腻,言语就像滑车往下滚似的。老李从来没吃过这么舒服的饭,他这才佩服了张大哥的生命观,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一顿涮羊肉就把老李打败了,老李的诗意也不过如此嘛。

其实老李和他老婆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下,见面少,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所以他终究下不了离婚的决心,最终被张大哥说服了。

如果说老李是一个有诗意理想的人,不甘心陷入庸俗的凡俗生活中去,那么张大哥刚好是他的反面,蔑视任何靠不住的诗意,要将老李拉到他认为的正常轨道里来。因此在这之后,张大哥不遗余力地帮老李租房子,张罗搬家的事情。面对张大哥的盛情,老李却之不恭,于是请了五天假,从乡下接来了老婆和两个孩子,把铺盖卷儿、尿垫子、四个网兜、大小七个布包、两把雨伞、一搂芥菜头、半坛子小咸菜,全都搬到北京来了。

老婆从乡下进城后不久,就和老李同事的太太打成一片,学了不少本事。比如有位太太的经验是,丈夫有一块钱就应该交给太太洗脚钱,丈夫晚上不得过十点回来,过了十点锁门不开,丈夫的口袋应该每晚检查一次,有块新手绢也当即刻开审。这个年月,女招待、女学生、女理发师、女职员,随时随处都有拐走丈夫的可能。老李的老婆学会了这些本事,当然要用到老李身上,老李哪受得了这个,矛盾就此产生,但家庭中的矛盾又能怎样呢,还是不了了之。老李想对抗这种生活,然而似乎又屡战屡败。

她上街给儿子、女儿买东西吃,看了看油盐店和猪肉铺子,不好意思进去,可是老李转念又想,天长日久总得进去,于是便觉得今天不应该进去,心里说,你一进去,你就是张大哥第二。老李的心理是很微妙的,他知道现实生活是逃不过的,但是呢,能躲开一时就躲开一时,他始终将张大哥作为反面的参照系,抗拒着成为张大哥第二的诱惑。没进店铺,在小摊上买了20个烧饼,买了一屉羊肉白菜馅儿包子。老李拿出一块钱,摊主客客气气地找来零钱,有铜子儿,有钞票,还用纸包好递给老李。老李的心比刚出屉的包子还热。老李觉得有家庭的快乐还不限于家庭之内,家庭是快乐的无线广播电台,由此发送出一切快乐的音乐与消息,由北平一直传到南美洲。怨不得张大哥快活,瞧,老李不想成为张大哥第二,但他越来越体会到张大哥的快活,他也想努力说服自己,顺从庸俗的世俗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又很怕自己变成张大哥第二,受了冤屈也不敢声张,正像住惯了笼子的鸟,遇到危险就闭目等死,连叫一声也不敢,平日的歌声只是为了讨别人的欢心。老李知道自己已经被北平给绑起来,应当设法把翅膀抽出,到空中飞一会儿。

她还曾把希望寄托在邻居马少奶奶身上,那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老李将马少奶奶理想化,让她成为自己心中那一点诗意的象征,梦想可以和她一起逃走,逃出这个臭家庭,逃出那个怪物衙门,一直逃到色彩浓烈的南洋,在赤道边上的丛林里酣睡,做着各种颜色的热梦。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会破灭,一是因为马少奶奶从来就没把她当回事儿,二是因为后来人家的丈夫回来了。

小说的书名虽然叫《离婚》,但老李到最后也没能离成婚,生活还得继续。老李到财政所衙门上班,每次看见衙门那个黑大门,好似一张吐着凉气的大嘴,天天早晨等着吞食那一群小官僚。衙门的差事是一种不是事业的事业,不得不敷衍的敷衍,老李觉得自己是在往死路上走,路旁的花草是些破烂的钞票和油腻的铜钱,然而她得走,不能站在那里不动。诗意、浪漫、自由只是一些好听的名词,生活就是买炉子、租房,以及一切类似的事情。

财政所里的同事也是各有特色。吴先生军队出身,最爱标榜自己的正直,平时酷爱打太极拳,弹起太极来更是津津乐道,谁都无法打断他。而如今终于有一件事情能够转移他谈太极的兴趣,就是娶妾。她想娶妾是有充分理由的,用她自己的话说,40多岁了,没个儿子得改变路线。娶妾这个事儿,家里的胖太太怎能答应,结果要闹离婚,吵得不可开交。但是胖太太很清楚,如果和吴先生离了婚,自己就没有了生活来源,所以闹归闹,最终也没和吴先生离婚。

孙先生初次到北平,专为练习国语,所以公事不会办,学问没什么,脑子不灵敏,不过仍能做科员,因为学习国语是个人的事,做科员是为国家效劳,个人的事自然比国事要紧得多。她以为无论什么字儿,后面加个儿就是国语,所以都这样说话:“吴太极和小赵,哎呀,打得凶,压根儿没完,到如今儿没完,哎哟,凶得很。”

邱先生是个好人,不过经常有些苦闷,所以喜欢跟在别人后面凑热闹,来解决一些苦闷。他对太太十分尊敬,太太一说话,她赶紧看众人的脸上起了什么反应,太太说了句俏皮话,她巡视一番,看大家笑了,她赶快向太太一笑,笑得很闷气。

小赵虽然职务不过是科员,但是他的后台是财政所长太太,所长太太的权力比所长要大,把所长管得服服帖帖的,那小赵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手眼通天的人物,坑蒙拐骗,无所不为,坏事做尽,财政所人人都怕他。

对于财政所的这些同事,老李有很尖锐的评价,所长是谁,官僚加土匪;小赵是骗子兼科员;张大哥是男性媒婆;吴先生,饭桶兼把式匠;孙先生,流氓兼北平俗语搜集者;邱先生,苦闷的象征兼科员。这一堆东西竟然组成了一个机关,有着诗意理想的老李,面对这样的市民社会和官僚生态,自然会倍感矛盾,时常感到难以忍受。老李发出疑问,这些人就是社会的中坚人物,也要生儿育女,为民族谋发展,笑话,一定有个总毛病,不然这群人就根本不应当存在。

在老李倍感煎熬之时,张大哥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老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大哥的宝贝儿子张天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这下张大哥平时的体面稳重、不慌不忙全不见了,他整个人都垮了下来。而老李挺身而出,他去找财政所里的权势人物小赵,求他救出张天真。小赵是一个无耻的家伙,他提出如果想救张天真,就拿他妹妹张秀珍来换。老李好说歹说,总算更换成张大哥的一套房产作为交换条件。小赵拿到房产契约,却又以解救张天真的借口去接近秀珍,意图诱拐这个女孩,而年幼无知的秀珍偏偏相信了花言巧语的小赵,居然上了钩。这种危急的时刻,张大哥六神无主,只知道在家里闷坐,老李也是无计可施,但是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张大哥家的仆人丁二。丁二平时是个没用的人,只会在张大哥家里打打杂,干点家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却生有一副侠义心肠。他眼看到张大哥这一家就要完了,觉得自己不能不站出来了。他一边暗中叮嘱老张,让他赶紧催促小赵释放张天真,一面暗中布局,等到张天真被放出,丁二爷就引小赵到了什刹海的偏僻地方,下手送小赵上了西天,秀珍也就因此得救了。

虽然终于化险为夷,但是张大哥家的这场变故,带给老李很大的刺激。老李算是看清了,张大哥这样郑重其事的敷衍彻底失败了。他儿子出事后,熟人也都躲着他走,但位里的同事没一个愿意在老李起草保张天真的信上签字,无耻之徒小赵又威逼张大哥卖女儿。但是儿子一放出来,张大哥又恢复了本性,下定决心定好期限,托关系走后门,一个月拿下科员委任状,媒人的事业又重新张罗起来,张大哥的敷衍要继续下去。

老李想开了,既然无论怎样认真的妥协和敷衍都必定失败,那他心中只剩下一个字,逃。他说逃,连小鸟也放开,叫它们也飞,飞飞,一直飞过绿海,飞到有各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老李辞了职,带着全家回了乡下。这个消息在财政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家都认为老李是疯了。张大哥也出于真心的为老李难过,觉得太可惜了,都当到头等科员了,为什么要辞职呢?张大哥不信邪,说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着吧,他还能忘了北平跟衙门。

确实如张大哥所预言的,老李真的能在农村解决理想问题吗?要知道农村不是一片田园牧歌,不是城市中人的避难所,所以最终也解决不了老李的难题。这个结尾包含着老舍深沉的讽刺,老李以后的路,可能是无可奈何地向妥协和敷衍滑落,他努力的不要成为张大哥第二,但生活的逻辑,或许真的会让老李和张大哥殊途同归。正向财政所的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生命入了圈儿,和野鸟入了笼一样的没意思。我少年的时候是个野驴,中年结了婚做了事,变成了贼鬼,溜滑的皮驴,将来拉到德胜门外大锅煮卖驴肉,我不会跳出圈外,谁也不能。

在书中,老舍展现了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幽默和讽刺的艺术。和老舍以前的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相比,《离婚》中的幽默显得更恰如其分。老舍的幽默受了英国小说和散文的影响,如小说开头部分,“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明显有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起手第一句话的印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又如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艺术批评,很有英国小品文的机智。

老舍深谙市民社会,洞察力非凡,讽刺起来入木三分。他写张大哥做媒人,说他就是个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她立刻就会在人海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者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庭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子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交换照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张大哥还善于在办喜事这件事上创造发明,新时代的北京城,办喜事都用汽车了,但张大哥认为,大姑娘一辈子没坐过花轿是个遗憾,况且坐汽车得在门外下车,闲杂人等不干不净的都等着看,新娘也不合体统,还不提什么吉祥不吉祥。张大哥的发明是什么呢?是在汽车里放一座花轿,汽车到了门口,四个人从汽车里搬出一座花轿,抬到屋子里,闲杂人等只有干瞪眼,谁也看不到新娘子的面目。不过有一次出了事,这一年夏天,新娘子是从花轿里倒出来的,因为已经热得昏了过去,所以张大哥又有了新的发明,就是在汽车里备好两个风扇,随时准备降温。

老舍之所以将幽默把握得恰到火候,不仅在于对文字的把握,更在于幽默艺术与主题深化之间的协调。通过《离婚》,老舍想讽刺的正是生命只是妥协和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老舍将这一主题分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对妥协与敷衍的人情社会的讽刺,这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张大哥。她的整个人生就是在认真的敷衍,托人情和请客是他生活的重心,为儿子从小到大的上学,他托的人情和请的客都已经数不清。在张大哥的观念里,儿子五次考中学失败,是人情没拖到家,她丝毫不觉得是宝贝儿子成绩差的缘故。还有张大哥做媒人的一家子,男的靠关系走后门当了医生,开个诊所给病人开药,下了半斤石膏,病人吃完药就死了,警察抓走了庸医,庸医的新媳妇哭哭啼啼来找张大哥帮忙,张大哥一口答应说,能托人情当医生,咱们就能托人情把人放出来,不论是非只论人情,即使黑白颠倒也无所谓。当老李在机关被小赵欺负,按说热心人张大哥应该站出来说话,但他不说,因为他家冬天的几吨煤是小赵帮着弄来的,一吨煤可以便宜三四块钱,即使得罪了小赵,除了少烧几吨便宜煤,也倒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在张大哥心里,得罪人到底是得罪人,况且便宜煤到底是便宜煤。张大哥认为自己这样可以如鱼得水,但儿子张天真被抓后的事实,很快就教训了他,人情社会的那些东西都是虚伪的,有利益大家就嘻嘻哈哈和和气气,有危险了就一哄而散,避之不及。但是事情解决之后,张大哥又开始了郑重其事的人情往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在老舍笔下,张大哥对妥协和敷衍的中毒之深,已经无法自拔。

老舍讽刺的第二个层面,是知识分子及他们的诗意与理想的空幻。老李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不甘于沉沦凡俗,总在追求一种诗意,但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是灰色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最大的本事不是行动,而是做梦,不是通过行动来实现诗意或理想,而是沉浸在梦想中迟疑徘徊。老李虽然身在城市中,但他的梦想是田园式的,他有过两次行动,一次是他在幻想,想逃到南洋及东南亚赤道边的丛林中,另一次发生在现实中,她辞职回到乡下,两次行动本质都是一种田园梦想。在老李看来,城市生活中的无数烦恼,似乎可以在田园生活中全部解决,这种逃避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等到碰壁归来,很可能也和张大哥一样,再度走向妥协与敷衍。

这些幽默和讽刺,也正是当大家都对《骆驼祥子》好评如潮时,老舍却偏爱《离婚》的原因所在。老舍说,《离婚》在艺术上是成熟的,并不亚于《骆驼祥子》,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写出了普通人琐碎无趣的生活,以及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具有更高的普遍性。

《离婚》所揭示的这些矛盾,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也后继有人,如当代作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写了一个小职员在单位和家庭之间的各种遭遇,琐碎的生存状态,让读者深有同感。小说的主角叫小林,也是有姓无名,和《离婚》里的老李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种传承也能看出,《离婚》的故事可以不同,社会环境可以变化,但老李所经历的困惑,今天的人们一样也不会少。我们照样为家庭琐事烦恼,为工作而忧心,为献身俗世,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而辗转反侧。当我们通过老舍的笔触,为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哑然失笑,而感慨叹息时,我们不妨也反观和思索下自己的生活,也许会理解老舍的幽默和讽刺所觊觎的深意所在。

好,这本《离婚》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