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铛铛铃2025-09-13【文学】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就失去了听觉、视觉。但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还考入哈佛大学,成为首位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她还致力于盲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为改善盲人的生活条件而四处奔波。她在晚年获得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海伦·凯勒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我的生命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散文集,写于她的大学时期,是她的处女作,记录了海伦从记事到大学毕业前的生活经历。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讲述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成为聋盲人后的海伦有着怎样的童年;第二部分讲述海伦在哈佛大学求学的经历;第三部分,我将为您解读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首先来看看海伦的童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担任南方军上尉,退伍后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家底殷实。
在变成聋盲人之前,海伦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说“你好”,一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走路。她失去视力与听力,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这场大病在她的头脑中是团混乱的记忆。她记得,当时她的眼睛干涩、灼痛,害怕光亮,后来她的视力越来越模糊,光亮也越来越暗淡了。有一天,当她睁开眼睛,她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了。
海伦说:“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那种感觉让我今生永远难以忘怀。”但这不仅仅是一场噩梦,更是残酷的现实。小海伦再也无法听到任何声音,看到任何画面。
然而她渴望与人交流,她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她要吃冰淇淋,就做开冰箱的手势,要吃面包就会做切面包的动作。如果她想告诉别人她很冷,她就会把脖子缩起来,并作出发抖的样子。
海伦·凯勒五岁的时候已经是个很机灵的孩子。她会把洗好的衣服叠好收起来,还能从中拣出自己的衣服。当家里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小海伦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自己头上抹油,往脸上涂满香粉,穿上自己满意的衣服去迎接客人。
虽然从刚才说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小海伦很聪明,但此时她智力发展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两到七岁是幼儿的前运算阶段,也就是此时海伦·凯勒所处的阶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抽象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小海伦虽然会用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这些手势动作,是她在长期无意识下形成的,是一种机械式的表达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海伦越来越渴望表达自己,而这些单调的手势远远不够用。海伦·凯勒回忆说:“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海伦注意到,无论是她的母亲还是她的朋友,都是用嘴巴交谈,而不像她用手比划着。有时候她会站在两个谈话者之间,用手触摸他们的嘴巴,可是仍然无法明白他们的意思。海伦疯狂地摆动四肢,蠕动嘴唇,企图与他们交谈,可是他们一点反应也没有。所以海伦常常因此恼羞成怒,大发脾气,又踢又叫,一直到筋疲力尽为止。
由于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和人交流,海伦的心中像是被一团无名之火堵住,这团无名火到处进行破坏,深深地折磨着海伦,也一度对他人造成伤害。海伦曾经在发火的时候踢伤了保姆,虽然当她气消之后,心里会觉得很愧疚,但是当事情又不顺她的心意时,她还是会疯狂地胡乱踢打。
越是渴望表达自己,越是痛苦。海伦说:“我感觉好像有无数只无形的手,在紧紧地抓着我、撕扯着我,不管我怎么疯狂挣扎,想获得自由都无济于事。”
在海伦失去听觉和视觉后,她的父亲就四处奔走,为她寻找良医和理想的老师。然后沙利文出现了,从海伦七岁开始,沙利文就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去世,50年间从未离开过。海伦说:“我获得的所有奖状和奖章,都应该加上沙利文老师的名字,因为她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两个一起努力取得的。”
正是沙利文老师的到来,海伦·凯勒才得以告别黑暗,告别孤独,开始享受知识和爱。沙利文出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海伦学习手语和盲文,唯有通过语言,才能打开海伦·凯勒的世界。
当海伦拿着布娃娃玩耍的时候,沙利文在海伦手上拼写了第一个单词“doll”。海伦对这种拼写方式很感兴趣,她马上模仿了起来。她说:“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写字,甚至不知道世界还有文字,我只是用手指机械地模仿而已。”此时在她眼里,单词是单词,布娃娃是布娃娃,换句话说,她根本不知道“doll”指的就是布娃娃。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直到海伦学习到“水”这个单词,她的语言意识才真正觉醒了。刚开始的时候,海伦经常把“水(water)”和“杯子(cup)”这两个单词弄混。趁着一次外出散步的机会,沙利文老师带海伦来到了水井旁,她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槽口上,海伦立刻感觉到有一股清凉的井水从她的手上流过。此时,沙利文老师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反复拼写“water”这个单词。海伦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感受着老师的动作。突然间,海伦的思想意识变得无比清醒,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感受到了一种觉醒的震撼,仿佛记起了遗忘的东西,语言的奥秘通过某种方式向我显现出来,我终于明白了,水(water)指的就是从我手上流过的奇妙而凉爽的东西。”
正是“水”这个充满生机的词,唤醒了海伦的灵魂,她终于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她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那是无比幸福的一天。海伦回忆说:“自从生病以来,我第一次怀着无限的喜悦,期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到了海伦十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自如地用手语和其他人交流,也会用盲文来阅读和写信。但是渐渐的,海伦开始渴望用口语和人交谈,这对于海伦来说,无疑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正常儿童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话了,而海伦这个时候已经十岁了,发声器官已经变得很僵硬,再加上她是个聋盲人,学习说话的困难可想而知。
为了帮助海伦学习说话,沙利文老师带着海伦找到了霍勒斯学校的校长富勒小姐。富勒小姐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愿意亲自教海伦学习说话。她的教法是让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和喉咙上,可以说海伦是在用手指来学习如何发音的。通过触觉,她可以感受声带的震动、嘴唇的开合与脸部的表情。然而这些感觉往往并不准确。海伦说:“我常常强迫自己不断地重复单词和句子,有时候甚至几小时不休息,直到我觉得发音正确为止。一想到将来能和家人对话,我就兴奋不已,我常常会疯狂地反复唠叨‘我不再是哑巴了’。”
富勒小姐一共给海伦上了11节课,在富勒小姐的教导下,海伦·凯勒有生以来第一次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it is warm”,翻译成中文就是“天气很暖和”。尽管她的发音是断断续续的,还带点口吃,但当海伦终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激动得浑身颤抖。海伦说:“对于上天给予我的这种恩惠,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海伦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说话了,她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发音。实际上,海伦在后来的人生中仍持续不断地练习发音。
关于海伦的童年生活就讲到这里,虽然幼时不幸失明,但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拥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海伦·凯勒考入哈佛的过程以及她的大学生涯。
海伦说:“进入大学不仅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我对自己生命的挑战。当我从哈佛毕业的时候,我才能说我反抗了命运。”在这个阶段,她迅速褪去童年的青涩,以更加成熟的姿态来面对人生,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面对困难时的坚忍;第二是对知识的无尽渴求;第三是培养了自己强大的思考力。
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方面,海伦·凯勒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来的坚忍性格。说到这个啊,就不得不提到海伦参加哈佛大学入学考试的经历了。哈佛的入学考试有语言、历史和数学三大类科目。海伦的语言和历史科目都很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和德语还获得了优秀,但数学科目中的几何对海伦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她连黑板上的几何图形都看不到,更别提解题了。
为了让自己对图形能有直观的感受,她利用金属丝做成了几何图形,而图形中的字母、符号以及证明过程等,她要在脑子里不断重复记忆。考试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学校不允许沙利文陪伴海伦,他们请了盲人学校的一个老师,用美式盲文誊抄试卷题目。然而,海伦在数学领域只学过英式盲文,因此她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美式盲文。
海伦在自传中写道:“说句老实话,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所有符号都读对了。”尽管困难重重,这场备战仍是以胜利告终。
然而大学生活对海伦来说也并不轻松。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课,但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沙利文一直陪伴着她,每次上课,沙利文都会把教授讲课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在海伦的手心上拼写出来。海伦必须快速理解,快速记忆这些内容,然后下课回家后,把上课听到的内容全部写下来。
海伦使用的大学教材,大部分都没有供盲人使用的凸印本,她只能让沙利文在她手上把教材的内容拼写出来。手写课本是很花时间的,所以海伦要比其他同学多花两三倍的时间在熟悉教材上。有时候她感到焦躁不安,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也想像正常人一样在外面玩乐。
海伦和所有学生一样,也害怕考试,她把各种各样的考试称为“鬼怪”,说自己虽然多次和他们较量,并且将他们打翻在地,弄得他们灰头土脸,但是他们仍然会重新爬起来,吓得她面无人色。
在进入大学之前,她在心中将大学生活描绘得浪漫迷人,而现在这浪漫的光环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在这个梦想转为现实的过程中,海伦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耐心。海伦说:“这段经历使我明白,学习任何东西都像在乡村散步一样,从容不迫,胸怀宽广,这样得来的知识就好像无声的潮水,把各种深刻的思想毫无形迹地冲到了我们的心田里。”
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能激发海伦对知识的无尽渴求。上了大学之后,海伦主修的课程是哲学、历史、文学以及外语,她不断地完善着对世界的认知。她喜欢历史,凡是能弄到手的历史著作,她都爱读。她懂得了各民族是如何发展与变迁的,又是如何发展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她还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历史让她的思维变得更加睿智。
但相比于历史,她更喜欢文学,文学是她的乌托邦。当海伦在阅读《伊利亚特》时,她说自己的灵魂似乎从狭隘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使她忘记了身体上的缺陷。她最喜欢读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作品里的某些片段她甚至能脱口而出。而对于德国文学,她认为德国人喜欢以力量来显示美,喜欢以真实来打破陈规,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文学创作,皆是如此。
她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书本世界,去和书本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她说:“任何生理上的缺陷,都阻碍不了我和书友们之间的亲切交谈,我们侃侃而谈,没有窘迫,没有尴尬。”
除了热爱读书,在大学,海伦的思考突破了自己的小世界,深入到了整个社会和人生。表现之一就是她对贫富差距的质疑。她去过好几次贫民区,那里的人们住在破败阴暗的房子里,孩子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当海伦友善地向孩子们伸出手时,孩子们却像是怕被人打一样,立刻闪退到一旁。海伦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极不平等的,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的生存是无休止的挣扎,他们的奋斗与机遇永远不成正比。
海伦对社会制度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她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定义以及惩罚制度相比以前都有了明显改进,对犯罪人员不再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将罪犯当做是心理不健全的公民,判他们坐牢并非仅仅是报复和惩罚,而是由于他们带给社会的威胁,他们在服刑期,心智上的缺陷将被纠正,然后重返社会,承担起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海伦对于生命也有了深刻的思考,长期处于黑暗中的她,对时间有着很敏锐的感受。她说:“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将每一天当做末日。”她深刻认识到生命与世间存在的有限性,生命稍纵即逝。这些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让海伦比正常人更加感恩,更懂得珍惜和奉献,更加渴求智慧。她将这些情感写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
在这篇散文里,海伦·凯勒述说如果她能够拥有三天光明,她最想见的人和最想做的事。第一天,她想要认真看看每一个善待她、陪伴她的人,她会长时间凝视沙利文的眼睛,那里有面对艰难险阻依然坚定前行的力量,有包容全人类的悲悯。海伦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仅仅通过观察面部肌肉的震颤、表情的细节、挥动的手臂,就可以了解朋友们的内心,这样简单的事对于她来说却是奢侈的。”她提醒那些视觉健康的人们,要好好想想,有没有好好用自己的眼睛去充分的了解朋友的内心。
第二天,海伦·凯勒想参观博物馆和观看人类的艺术,她想通过艺术来了解文明,探索人类的灵魂。在这一天,博物馆和艺术就是海伦·凯勒欢乐和灵感的源泉。她想象着自己会将中世纪宗教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作,乃至后现代派的艺术作品通通欣赏一遍。
拥有光明的第三天,海伦·凯勒想探索人们的日常世界,进一步了解人类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在这一点上,纽约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像是一座诸神为自己修建的建筑,每天有上百万人穿行其中。她想象自己会沿着第五大道漫步,成为一个橱窗爱好者,对着精美的陈列品一饱眼福。
短短三天时间,对海伦·凯勒来说远远不够,她想要看的东西还有很多。海伦在这篇散文中不断地感叹,拥有视觉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篇文章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海伦展示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受力比很多视觉健康的人更加强烈和深刻。
她用触觉发现自然之美,用手发现叶子的对称性,用手感受着花瓣天鹅绒般的触感。当她把手放在树上的时候,她甚至能够感受到正在鸣叫的小鸟颤动的身体。她有时候会询问身边的一些朋友,问他们从森林散步回来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们都告诉她,没看到什么特别的。海伦在自己心里想:“这怎么可能呢?在森林中漫步一个小时,都看不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而我这个看不见东西的人,仅仅靠触摸,就发现了那么多让我感兴趣的事情。”
在划船的时候,她可以通过水草和睡莲的气味来掌握方向,她还特别喜欢在月下划独木舟。她说虽然她看不到月亮,但是她知道月亮就在那里。她也用触觉来感知物品、感知人和城市,感受艺术之美,这对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但是,这却是海伦·凯勒最常用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在观看芭蕾舞时,尽管海伦看不到美妙的舞姿,但想到自己曾经用手指感受大理石雕像的线条,如果连静态美都那么可爱,那么充满律动的动态一定更让人激动。她说:“虽然我的生命中有很多缺憾,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本书中海伦的故事就讲到大学,《我生命的故事》出版于她的大学阶段。1904年,24岁的海伦·凯勒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盲人。此后,她致力于残障人的慈善事业,先后成立了盲文出版社和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到世界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海伦·凯勒立刻开始调查大战后盲人的生活情况,这时她已经75岁了,但是站在台上,她仍然充满了活力。致力于慈善的同时,她也从未停止写作。1913年,海伦出版了散文集《冲出黑暗》,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59年,联合国专门为海伦·凯勒举行表彰仪式,盛赞她对人类的贡献和无私的爱心,并设立海伦·凯勒国际奖,海伦的故事由此传向全世界。
马克·吐温评价海伦·凯勒:“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前者妄图用军事统治世界失败了,后者却用文字轻而易举地感染了世界。”
1967年,87岁的海伦已无法下床行走,她去乡间静养。不久之后,平静地离世。她用一段诗意且富有哲理的话描摹了自己的一生:“我一生过得很快乐,我有许多极好的朋友,也有许多有趣的工作要做,我很少想到自己所受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也未使我悲伤,也许因为我随时都有一些向往和憧憬,一种心灵上的感触。”
海伦·凯勒的一生带给世界两个珍贵的礼物。第一个礼物是,她让世界更加了解聋盲人群体。正如海伦·凯勒自己所说,她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公众知道,盲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畸形或白痴,他们拥有可以接受教育的大脑,可以接受训练的双手,经过奋斗,聋盲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个礼物是她用文字唤醒人们迟钝的感官,以及对生活冷漠的心。有太多的人将生命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所拥有的毫不珍惜。海伦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她询问一些男士,问他们是否知道朝夕相处的妻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很多人都面露尴尬,承认自己不知道。他们早已习惯了日常琐事,眼睛充满了惰性。而海伦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却能用手努力地感受自然、艺术和世界。
海伦·凯勒说:“我这个看不见东西的人,可以给你们看得见东西的人一点忠告,请善用你的眼睛,就好像明天你就会失明,聆听美妙的乐曲、鸟儿的唱歌、管弦乐、强有力的旋律,就好像明天你将失聪,触摸你想触摸的每一件东西,仿佛明天你会失去触觉,去闻一闻花香,品尝每一口食物,仿佛明天你不再拥有嗅觉和味觉。”
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