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人鼠之间》

铛铛铃2025-09-13文学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人鼠之间》。

这是一本在美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小说,不仅长销不衰,还被改编成各种电影、戏剧、广播剧,而且还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创造了演出新纪录。

《人鼠之间》还被排在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部文学作品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人鼠之间》是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作者生平密切关联。我们来简单说下斯坦贝克的早年经历。

1902年,斯坦贝克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城市萨利纳斯。在少年时代,他种过地,当过工人和渔民。到了1929年,美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萧条。斯坦贝克和妻子一度一贫如洗,靠打零工谋生。为了填饱肚子,他们甚至在市场里偷过肉。直到1935年后,斯坦贝克的小说有了一些反响,他们的处境才慢慢有所改善。但是,大萧条时期的见闻和经历给作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37年,斯坦贝克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人鼠之间》。小说主人公的困境展现了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的普遍体验,他们的不屈奋斗也让千千万万美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热烈好评。斯坦贝克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一步步迈向了世界顶尖作家的行列。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正是斯坦贝克的家乡萨利纳斯。萨利纳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是一个小镇。那里的农民原本大多贷款买地,从事农业生产,指望着赚点钱可以尽快地还清贷款,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1929年大萧条后,物价飞涨,大批农民一下子债台高筑,他们还不起银行贷款,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便被银行和资本家收走抵债。这些可怜的农民失去家园,四处漂泊流浪,只能为那些有地产的人打工。他们就像《白鹿原》中的黑娃一样,在一个农场工作结束,再前往其他地方。他们居无定所,日夜辛劳,却只有微薄的薪水,还时刻面临着被解雇的危机,常常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劳动,挣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从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鼠之间》的主人公就是这支季节流动工人大军中的成员,他们是一对年轻的朋友,一个叫乔治,一个叫李奈。他们俩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大萧条背景下的土地梦想的故事。小说把两个小人物的梦想以及当时美国社会人们的生存境况浓缩在一个农场里的三天中。

两位主人公的特征非常明显,对比鲜明,甚至让人感觉怪异。乔治身材瘦小,但精明能干,凡事都很有主意。李奈个头大,力气大,但是智商低下,几乎可以说是弱智。两人原本是同乡,李奈本来由姑妈带大,姑妈去世,就把李奈交给了乔治照顾。起初乔治把李奈当成一个玩具,随意地捉弄他。有一次他让李奈跳河,李奈真的跳了下去,差一点淹死。这件事情过后,乔治心中充满了愧疚,暗下决心从此要好好地对待李奈。大萧条中,两人为了谋生,也成为季节流动工人,结伴来到一个农场打工,打算赚到钱以后,自己买一块地盖房子养牲畜,实现拥有自己的农场的梦想。

对这个农场的梦想,李奈非常沉迷,他喜欢小动物,所以渴盼有个自己的农场,那样就可以养毛茸茸的小兔子。可是现实没有那么美好,在这个农场待了短短的三天后,李奈因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力气,闹出了人命。原来,农场老板的儿媳出于寂寞,主动接近李奈,而李奈一上去就把她的头发拽痛了,引起了女人的尖叫,李奈很紧张,便捂住女人的嘴巴并摇晃它,结果居然把女人的脖子摇断了。李奈吓坏了,他逃了出去。当乔治得知此事后,明白他俩的农场梦想已经破灭。为了让好朋友免于私刑折磨,也为了保全自己苟且存活,走投无路之下,乔治只好举起枪,亲手杀死了他的好朋友李奈。

小说只有7.8万字,故事也就发生在三天时间内,但是出场人物却很多,情节紧凑,充满悬疑,戏剧冲突不断。作家斯坦贝克在一群贫穷而粗鲁的工人身上展示出一些永恒的命题,比如友谊、孤独和梦想。

下面我就通过这些主题来讲述这部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瘦小而精明的乔治和强壮而低智的李奈两人间的友谊。在这段友谊中,乔治一直充当着主导的角色,他纠正李奈的错误,帮助李奈处理饮食起居上的细节,保护李奈不受外人欺负,也不时地用农场的梦想来安慰李奈,给她以希望。李奈因为不太会控制自己的力气,常常惹出麻烦。在上一家农场,李奈因为拽了一个女孩的裙子而被指控强奸,乔治只好带着他逃了出来。为此,他们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在抵达新农场之前,两个人来到一片灌木丛中的空地,乔治对李奈说,之后你要是在新农场又遇到什么麻烦,你就躲到这里来,我一定会来帮你的。你知道我永远在你身边。听了这话,原本忐忑不安的李奈露出了笑容。对他来说,乔治的话非常重要。

乔治与李奈的友谊是值得称颂的,但是他们的友谊并不符合传统的定义。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乔治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正常人之间友谊需要忠诚和信任,在李奈和乔治之间,只有依靠与被依靠。由于李奈的智力低下,两个人不能心灵相融,他们仍然是两个不同的孤独个体。因此,乔治倾向于玩纸牌的游戏,李奈喜欢抚摸带皮毛的小动物,他们借此打发孤独的时光。这种孤独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乔治杀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与弱智儿之间的友谊,只能更绝望地证明人的异化与孤独。

这种异化与孤独的氛围在这个农场中的其他人身上展现得更为浓重。这个农场里,工人相互之间没有多少交情,为什么呢?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工作机会非常有限,薪酬也微薄,又随时可能被解雇。因此,所有的人满脑子都是如何让自己存活下去,他们也习惯于互相提防、自我保护,很难有心情去建立或经营友谊。

当乔治和李奈抵达这个新农场,住进简陋的工人宿舍时,出面迎接他们的第一个工人名叫坎迪。坎迪很老了,还出过工伤,被机械绞去了一条胳膊。他一直独来独往,只有一只同样很老、浑身长疮、眼睛都快瞎了的狗作伴。坎迪跟他的狗之间感情深厚,从狗出生起一直不离不弃。可是在农场的其他几个工人看来,这类感情都毫无价值。他们觉得既然狗已经老了,身上都有臭味了,它就成了一个负担。一个工人成天跟坎迪说,你就让我把你的狗牵出去杀了吧,我从脑后开枪,保证让它不痛苦。另一个工人也说,坎迪,我送你一条小狗,你就让他把老狗杀了吧。坎迪起初拒绝,但经不住大家的冷嘲热讽,最终默许了。当枪声响起时,坎迪伤心地把脸转向了墙壁。那晚他双眼发呆,整夜未眠。在他看来,狗的命运就是他自己的命运。

在宿舍里,还有一个工人叫克鲁克斯,他是个黑人,因为身份的原因,他几乎不跟白人说话,整个人很沉默。有一天晚上,别人都进城里了,只剩下李奈和克鲁克斯两人,李奈跟他拉话,把农场的梦想全告诉了克鲁克斯。克鲁克斯冷酷地说,你在做梦,我干了这么多年的活,每个工人都有像你一样的梦想,结果呢,有一个人真的实现了吗?克鲁克斯认定自己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不仅如此,他对比别人企图改变命运的尝试不屑一顾,他嘲笑乔治和李奈的梦想。但是克鲁克斯的内心是极度孤独的,他曾经跟李奈倾吐心声:一个人需要有个人在她身边,一个人太孤单了,会发疯的。

农场老板的儿子叫库利,他新婚不久,却总把太太留在家里,自己去城里寻欢作乐。库利的太太实在太无聊,常常偷偷来到工人宿舍,希望能有人陪她说说话。但是她打扮妖艳,说话时的姿态扭捏,言语放荡,在工人中并不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敢多和她说话,怕因此惹事,怕稍有不慎失去工作,那可就是攸关性命的大事。所以他只好去找看起来傻乎乎的李奈。她说,为什么我不能同你聊聊天呢,从来没有人同我聊天,我都快闷死了。

也正是为了对抗现实,驱散孤独,乔治和李奈建立了友谊与梦想。

小说中所展现的梦想就是两人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对这些流动的季节工来说,在农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漂泊于一个又一个农庄,艰难并且痛苦的活着。他们跟乞丐一样,没有土地,没有家园,没有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只能到处流浪,靠出卖苦力,以换取一点延续生命的微薄钱物,这就是他们的整个人生。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小小的梦想,幻想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人人都有土地梦,对土地的热爱和追求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灵魂点。乔治和李奈是两个普通人,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小小的梦想就能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为了能够有自己的一间房子,自己的两亩田地,几头猪,还有一头奶牛,他们宁愿忍气吞声,忍受着一切。

在小说的开篇,乔治就告诉李奈,我们在这里艰苦打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攒钱,等我们攒到足够的钱,就一起买一个农场。我们可以种果树,可以养牛羊,还能养兔子。李奈一听到兔子,立刻喜出望外,因为他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喜欢柔软的东西。在小说中,这个梦想几乎成为两人支撑下去的所有动力,乔治总是用这个梦想来让李奈开心起来。

梦想是有感染力的,当老人坎迪不经意地听到乔治和李奈谈论他们的梦想时,他就被吸引过来,忍不住打听问,那个农场真的存在吗。然后他又忧伤地说起自己,他们不久就要把我撵走了,只要我扫不了工棚,他们马上就会把我赶走。乔治虽然起初严守他们的秘密梦想,但是很快他就明白,坎迪老了又残疾了,现在连相依为命的老狗也被打死了,他孤身一人,如果没有一点梦想的话,很难活下去。坎迪也马上表示,只要乔治和李奈让他入伙,他愿意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他说,虽然我只能干点洗碗、喂鸡之类的小活,但是到底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是为自己的土地干活。于是这三个人达成了协定,乔治甚至乐观地鼓舞大家说,我们只要在这里干一个月的活,就能买下这个农场了。这是小说中一个比较光明和温情的时刻,三个一穷二白的底层劳动者因为梦想和友谊而感到振奋。

但是作为流动工人,他们的工资和命运都掌握在农场资本家的手里,资本家不会在意他们能否实现梦想,也不关心他们的友谊,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解雇。就算他们干满一个月,以他们的薪水之低,买一个农场远远不够。

对这些无家可归的季节工人来说,一块土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是多么吸引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如此美好和迫切,乔治和李奈对这个梦想如此执着,后来就连曾经不以为然的、对他们冷嘲热讽的克鲁克斯都动心了,他对乔治他们说,如果你们想找个不给工钱的人手,供他食宿就行,我倒是可以帮个忙。

梦想成为支撑这群人的动力。有一天,库利看到李奈那副傻傻的样子,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他放心欺负的大家伙,他伸手就打,把李奈的脸都给打出血了。胆小的李奈不断求饶,乔治看不下去了,他说,你可以还手。他的话对李奈而言就像圣旨,话音刚落,李奈抓住库利的一条胳膊,轻轻一拧,咔嚓一下,库利的骨头断了。受伤的库利被人扶走后,李奈吓得直发抖,乔治安慰李奈,不必为这件事担惊受怕,他做得对,是应该给那小子一个教训。为了安慰受了惊吓的李奈,乔治再次描绘起他们的梦想,说他们会有一个自己的农场,李奈可以养他的小兔子,李奈立刻转悲为喜。乔治这么说,既是用梦想来安抚李奈,也是在用梦想为自己壮胆,因为他也不知道库利会不会来报复。

虽然库利碍于面子并没有来报复,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受到的干扰和威胁在不断加大。乔治经常描绘梦想,与其说是重生奋斗的目标,倒不如说是在逃避现实。他之所以不愿意把买农场的计划告诉别人,也是害怕别人会泼冷水,会冷冰冰的说,你们的梦想只不过是幻想。

那么这个梦想到底是不是幻想呢?乔治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李奈单独在宿舍,库利太太过来找他。李奈很紧张,他局促不安地往后躲,但是他越紧张,那个女人就越是凑近她。她诉说自己的梦想,说她很想当演员。她问李奈为什么喜欢小动物,李奈说,因为我喜欢摸软软的皮毛。那个女人就说,那你摸摸我的头发呀,只是别弄乱了。此时的库利太太楚楚动人,笑容单纯而甜美。谁知李奈太紧张,他的手一碰到女人的头,就一把攥住了。女人尖叫起来,李奈更加害怕,他的手抓得更紧,又捂住了女人的嘴,他又是舞又是摇晃,直到库利太太在他的手中慢慢地瘫软下来。原来她的脖子已经被李奈咬断了。李奈完全不明白,这个女人仅仅需要他给出一些爱抚,来帮助她驱散自己的孤独。

库利太太在小说中不讨人喜欢,但她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治和其他工人都躲着她,说她是个祸根。她的丈夫厌烦她,她们的婚姻是无爱的,她想做演员的梦想和李奈对一片自己的农场、果树、牛羊和小兔子的梦是一样的美好。可是她的梦想被扼杀了,她也丧失了生活的方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斯坦贝克笔下,库利太太死了以后,远比她活着时更为漂亮。她看似轻疏的熟睡在干草堆上,所有卑贱、计谋、抑郁和炙热的情全部从她脸上消失了。她十分秀美而自然,她的脸孔姣好,有一种青春的光泽。

可是此时的李奈彻底吓呆了,他也知道出了人命,可他凭他的智商,最先想到的还是乔治会生气的。他把库利太太的遗体埋在了稻草堆里,然后快速逃往乔治之前跟他约定的那个会面地点,灌木丛中的一块空地。这时坎迪发现了尸体,马上告诉了乔治。他还在担心他的梦想,她问乔治,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话,还能买农场吗?看见了库利太太的尸体,乔治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她也明白了这件事情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的眼神已经凝固了,他绝望的说,我早该料到,我想我早知道我们永远也做不到。

乔治承认整个梦想都是画大饼,只不过他自己对这个大饼也越来越有感情,因为他看到李奈那么相信,他那么憧憬农场和小兔子,他深受感动,觉得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只要他们在农场里不惹出大乱子,他也宁愿相信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而可怜的老坎迪,终于明白自己的梦想泡汤了,他愤怒的说,那什么都完了。他绝望地把怨气都撒在库利太太身上,对她深恶痛绝地骂道,你这该死的婊子,你现在高兴了。坎迪声音颤抖了,他像背书似的说,我原可以给他们除除草洗洗碗,想要出去玩也不用请假,冬天有火炉,下雨天就坐在屋里。这些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再简单不过的梦想,在坎迪眼中只能成为幻想了。她已经泣不成声。

然而现在要紧的还是李奈的命运,乔治和坎迪都知道,库利会用什么样的酷刑来对付李奈。库利后来反复确实叫嚣着,要把李奈的肠子挖出来。乔治说一定不能让库利伤害李奈,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已经不知不觉浮上了泪水。此时的乔治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处境中,无论是友谊还是梦想都是那么脆弱。就让农场梦永远成为梦想吧,成为天真的李奈永远的梦想,而我只能同克鲁克斯他们一样,继续沉沦和孤独下去。

乔治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他让坎迪通知别人,自己则最后出现并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小说的结尾催人泪下,在农场的人主动去追捕李奈的时候,乔治偷偷拿了一把枪,独自跑到他跟李奈约定的那块空地上。李奈果然在那里,他显得挺骄傲的,因为他记住了好朋友乔治的话,按照约定到这个地方来等乔治会合。乔治感到了他特别平静沉着,他没有骂李奈,只是像以前一样埋怨李奈又淘气了。李奈说,我们逃吧,我们找一个山洞去住下。乔治说,不,我们可以一起留下。李奈放心了,他又问,那我们的农场呢?乔治回答,你看别人都孤独无靠,独自在这世上漂泊,只有我们俩彼此拥有。你把帽子摘下,看看河对岸,我们的农场就在那里,那里有小兔子,没有人会来伤害你。李奈说,那我们去吧,现在就去。乔治说,好,我们现在就去。说话间,周围已经能够听到追兵的声音,乔治嘴里说着话,慢慢就把枪对准了李奈的后脑勺,扣下了扳机。

李奈带着农场的梦想死去,伤心的故事结束了。通过乔治和李奈这些人物的命运描述,斯坦贝克想表达的是这个时期美国农民的真实命运,以及他们这种在美国资本主义浪潮中的不合时宜的美国梦。

小说的书名《人鼠之间》源于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老鼠精心筑窝,存储食物,为了保全自己做了最好的打算,然而他们对外界不具备足够的抗争能力,它们的窝会被别人掀翻,它们会被别的动物吃掉,它们最好的打算往往落空。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正是寓意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失去家园的农民希望通过奋斗拥有土地的梦想也成为最终落空的最好的打算。乔治和李奈以及老坎迪的农场梦这个最好的打算免不了落空的结局。看上去这个梦想是由于李奈误杀库利太太这个意外终结的,但是这种意外之外其实有一种必然。在这种环境下,乔治其实根本无力保护李奈,也无力保护他们的梦想。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他们的梦想与美国农业工业化进程是背道而驰的,田园梦注定幻灭,李奈的死是必然的,乔治尽管聪明能干,也难逃流浪打短工的命运。最终,乔治亲手杀死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出于绝望和无奈,也折射出现实里的无奈。

杀死李奈后,他万念俱灰,他不再想着存钱去买自己的农场,而是混混沌沌的跟着大家一起去喝一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老坎迪则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解雇的结局。小说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流浪农业工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极度渴望。

此外,小说通过塑造李奈这个白痴巨人的形象,展现了含有多重深意的隐喻。李奈的第一重隐喻是他对现实的拒绝,他非理性的执着是一种渴望的人格化表达,代表了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的强烈梦想。李奈头脑简单,缺乏思考能力,却有着最顽固的执着。对于农场梦想,他一直牢记着每一个细节,和乔治一起买一所小房子,几亩地养牛养兔子,冬天下雨就围着温暖的火炉,牛奶上头那层奶油很厚,刀都切不动。他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这个梦想。当他向黑人克鲁克斯吹嘘他的梦想,克鲁克斯就不以为然地说,假若乔治到城里不回来,假如他吃了个枪子儿,那你就会被送进疯人院,会像条狗似的被拴起来。听到这些,李奈的脸色就骤然变了,他嚷道,你瞎说,乔治不会受伤,谁也不许说伤了乔治。因为坚决相信这个梦,拒绝破灭的可能,李奈强力的威胁了克鲁克斯,这是他唯一一次有意识地表现出攻击性。

李奈的弱智里包含着痴愚的意味,痴,是他对这个梦想的极度迷恋,让他不顾一切。斯坦贝克曾说,像李奈似的渴望土地,根本不是神经失常,而是代表所有的人的模糊而强烈的愿望。因此李奈不只是一个实有的人物,而是一种渴望的人格化表达。被李奈与乔治的梦想打动的坎迪,在参与他们的梦想计划之后,也表现出了痴愚的特性,对这种渴望的人格化是一个有力的旁证。坎迪开始没完没了地坐在宿舍里削铅笔,计算他将来要与李奈、乔治一起喂养的尚虚乌有的兔子,又衰老又残废的他原来是多么谨小慎微、忍气吞声,而现在他开始没完没了的讨论他的梦想,大声的驳斥一切对他的梦想的怀疑,他甚至于对农场主的儿媳也敢发怒,一脚把钉子桶踢翻。

痴愚的第二重隐喻是人类理性与梦想的分离。在拥有自己的农场这个梦想中,李奈与乔治的意志是一致的,但是分离为理性与梦想两个角色。表面上是乔治主导着这个遥远的梦想,但是真正对梦想保持执着的人却是弱智的李奈。这体现出理性与梦想的分离,梦想退化到一个弱智儿的身上,梦想的行为不再是直面现实,对抗现实,而是拒绝现实与逃离社会。李奈只是用梦想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如果没有乔治,他只想找个山洞躲起来。李奈的弱智是一种精神的逃避,乔治与李奈魂牵梦绕的农场也不过是一个现实化的山洞。

因此李奈的弱智隐喻还有第三重意义,面对命运,人类本质上是脆弱渺小的,是无能为力的。在李奈背后,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一切人、一切人类自以为是的智慧与理性在这种力量面前都只是弱智的儿童。因而精明强干的乔治说,我也不是什么精明人,要不然我也不会为了挣50块钱到这儿来扛卖包了,要是我真精明或稍稍机灵点,我早该在自己的田地上收自己的庄稼了。

李奈不仅是个白痴,还是个巨人。李奈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结果错杀了库利太太,亲手毁灭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的敌人。李奈隐喻着人类的不完美与无能为力,以及不能面对的分裂的自我。人类就是自己的敌人,人类在自我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鼠之间》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友谊的现实主义杰作,然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现代寓言。

1962年,斯坦贝克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说,我们篡夺了许多我们以前归之于神的能力,在恐惧与无准备之下,我们操纵了生命与世界,以及其中所有的生物的生死之权。《人鼠之间》给我们展示了斯坦贝克思想的冰山一角,在多重隐喻的海面下,它拥有沉重而巨大的意义。底层斯坦贝克在这里达到的深度,使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薄薄的《人鼠之间》要比宏伟的《愤怒的葡萄》更为完美。因此,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小说仍然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仍然有诸多等待挖掘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好了,小说《人鼠之间》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冰雪王国》

下一篇: 《昨日的世界》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