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爱弥儿》

铛铛铃2025-09-13人文0人已围观

简介

我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叫《爱弥儿》,作者是让·雅克·卢梭。他是著名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拿破仑曾评价卢梭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几乎成了所有现代人的价值观。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不仅对法国大革命影响巨大,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爱弥儿》则是卢梭的一部独具创见的教育经典。

关于这本书啊,还有个故事。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个生活刻板而守时的人,当地人呢,把他散步的时间当钟表。他这一生只有两次没准时散步,一次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那天,另一次是康德读一本书读入迷了,这本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爱弥儿》。

《爱弥儿》的中心思想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种自然主义教育需要研究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卢梭的时代,还没有可以灭绝人类的核武器,也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但卢梭已经在反思文明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城市文明可能腐蚀人的品性,巴黎和伦敦的灯红酒绿是对男人女人的致命诱惑,只有通过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儿童经得起各种诱惑与人生风浪,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个真正能活得自由自在而又有德性的人。

为了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卢梭虚构了爱弥儿这个男孩子。爱弥儿是个孤儿,他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下,顺从自己的天性,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一名快乐、自由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可以说,爱弥儿是卢梭思想的产物,所以他也被卢梭称为“我的儿子”。

《爱弥儿》一出版就在欧洲引起了轰动,由于书中有的观点比较激进,它被法院判为了禁书,卢梭也因此流亡国外。有趣的是,书虽然被禁了,据说当时的法国国王却根据卢梭在书中的主张,鼓励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学习手艺,所以路易十六后来精通治锁、开锁,成了著名的锁匠皇帝。他还觉得法国的断头台刑具不太好用,亲自做了改进,没想到在法国大革命中,他自己就做了断头台的刀下鬼。

今天我们重读这本《爱弥儿》,会发现卢梭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依然极有启发。比如当我们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也希望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又比如,当我们一面向往诗和远方,却又不得不在眼前的苟且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卢梭会说:“很多痛苦之所以产生,正在于愿望与能力的不对等。”哎,听了这句话,我们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呢?

《爱弥儿》中文版将近60万字,一共800多页。我会通过上下两集音频,把《爱弥儿》的精髓解读给你听。在上集音频中,我们会讲什么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包括它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应用,以及我们如何顺应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下集音频中呢,我们会从更宽广的维度谈谈一个人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人。中国人常说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卢梭显然不是要让爱弥儿成为一个皮糙肉厚的老油条,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帮助他应对社会生活中的惊涛骇浪呢?常有人说呀,“懂了很多道理,未必能过好这一生”,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不仅是讲通了一些根本的道理,而且还提供了帮助孩子过好这一生的具体教育指南。

好,我们这就进入《爱弥儿》上集的解读。

第一,我们先来说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到底是什么。卢梭的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遵从和发展每个人天然的本性,所以被称为自然主义教育。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人的天然本性究竟是什么呢?卢梭认为啊,人的天性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会趋乐避苦,每个人都会喜欢让自己愉快的事物、方便适宜的食物、带来幸福和美满感的事物,这是人的原始倾向,它是自然的。第二个方面,卢梭认为人天生就有喜善恨恶的良心,也就是喜欢善的东西,讨厌恶的东西。但是在孩子发展出理性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在行善还是在作恶。有的孩子呢,会故意打破东西或者捏死一只小鸟,哎,有些大人会说呀,“三岁看老,这孩子长大了指定好不了”,但卢梭认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还不能明辨善恶,要想让逐渐长大的孩子明辨是非,就得帮他发展他的思考能力,发展理性,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好。所以呢,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趋乐避苦的感觉,遵从孩子的良心,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的理性能力。

落到具体的教育方法,那首先就是教育要从感觉出发。卢梭认为,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所以啊,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去体验,他反对把小孩封闭在蜜罐里,相反,要让小孩从小就有丰富的感受,甚至逐步体验痛苦的感觉,以后才能经受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幸福。现在呢,有的父母啊恨不得从娘胎里就让小孩听音认字,但卢梭完全反对这些做法。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第二个方法是非常强调实务教育,让孩子直接学习具体的技艺。卢梭特别主张孩子可以晚一些识字,尤其要避免用各种空洞的概念来损害孩子生动的感受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的学会写一个“美”字,不如让她先感受一次美丽的日出、一次沙滩上的玩耍。只有从实际事物与技艺的学习中,人才能形成更具体而准确的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卢梭一定很反对让孩子整天背诵那些他不理解的古文经典。

好,那以上就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概貌。他主张教育要遵从人的天性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由和幸福的人。在教育方法上,一方面要让孩子体验各种感受,包括痛苦,以丰富他的人生;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尽量接触实际的事物,动手学习技艺。那么在孩子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个总的原则应该怎么应用,以适应他们的天性发展呢?

我们先来看零到两岁婴儿时期的教育该注意什么,我们重点来讲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有的父母啊总是担心孩子会自我伤害,会对孩子过度保护,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碰,还因为害怕孩子生病,怕他弄脏,甚至不让孩子出门去玩儿。但卢梭认为这种担心并没有必要,哪怕是发烧、咳嗽这些自然的痛苦,它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没有生过小病,怎么知道健康的可贵呢?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注意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儿童生来就有通过身体感知进行学习的能力,父母要让他看、让他摸、让他听,生动地体会到远近、冷热、软硬、轻重等等感受,要让他习惯看新的事物。另外,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在室外充分的锻炼身体,野蛮其体魄,只要不使孩子做超过他们能力的事,这也就是顺应幼儿的内在自然。

除了不要过度保护孩子,零到两岁这个时期啊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不要让幼儿从小就养成奴役与被奴役的恶习。当代的家长在如何应对幼儿哭闹这个问题上经常会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孩子哭了要马上去安慰她,否则呢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而这甚至会影响到她的将来;另一派觉得要给孩子定规矩,不能让孩子认为哭可以解决一切。卢梭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也赞同不能让孩子以为哭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会让孩子养成奴役别人的习惯。他说,家长啊要研究和分辨幼儿的哭声,是出于直接而自然的需求,还是出自一种试探和支配欲,如果是后者,卢梭建议是任他怎么哭你也不去理他,当孩子认识到这个招式不管用的时候,他就会打断念头,不会再来这一套了。一旦从小就学会了用哭声来威胁和支配他人,孩子将来要索取的东西可能会高到父母们付不起。看来啊,该狠心的时候还是要狠心呐,这是保护孩子自由天性的长远之计。但这个狠心也是有限度的,比如不要通过恐吓甚至打骂孩子的方式来体现大人的权势,让幼儿服从大人。卢梭觉得这会让孩子养成被奴役的习惯。

好,我们刚才说的就是卢梭对两岁前幼儿的自然教育思想,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给孩子用身体探索学习的自由;另外,父母不要放纵幼儿用哭声来养成支配别人的恶习,也不要用打骂来让幼儿生成被奴役的心灵。这个时期啊,孩子的状态使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这个时期的正确教育已经在为自由而自主的个体打下最初的基石。

那么等到孩子再长大点,针对两岁到12岁的儿童的教育有哪些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呢?卢梭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儿童的欲望要与能力相匹配。两岁以后的儿童啊逐渐用说话代替了哭泣来表达自己,她的天性里那个“我”的意识开始慢慢的出现了,开始有自己的心思,他的想象力开始发展,也逐渐有了为福为祸的能力。现代心理学认为三岁和九岁是儿童的自我意识确立的两个关键时期。卢梭认为这个时候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生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偏见,防止他随着想象力的发展产生什么都想要的坏习惯。用中国的话来说,此时主要是“童蒙养正”,养成一个纯朴自然的自我。这个时候啊家长既要保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她自由的活动和玩耍,但也绝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培养出一个贪得无厌的小暴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大发脾气。因为啊,很多痛苦之所以产生,正在于愿望与能力的不对等。获得幸福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减少欲望,也不在于拼命的增强能力,而在于使能力和愿望两者之间得到平衡。所以这个时期的一大教育原则是让儿童的能力与愿望相匹配。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卢梭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正因为人有太多遥远的谋划、追求那些超过自己的能力也不是真实需求的东西,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错过了当下的生活,毁灭了自己的幸福。因此,卢梭提醒不要把想象力用歪了,不要让小孩儿太多去幻想未来,更不要因为教育者自己对未来的担忧或幻想妨碍小孩当下的生长。比如,多数父母都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的未来想象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那么是否为了让孩子18岁时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提前让小学生进入刷题状态呢?或者逼着孩子学奥数、学钢琴、学击剑、学太极,还是顺应小孩的特点,先从感觉、实物和能直接派上用场的技艺出发,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卢梭会选择后者。因此他也反对过度发展这种与眼前的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的想象力。孩子越是活在淳朴自然的当下,能力和欲望的差别越小,也就越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讲完了要让孩子的欲望与能力相匹配,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点,尽量进行感官教育和体验式的教育。卢梭认为啊孩子要到12岁之后理性思维才会发展起来,在12岁前给孩子照本宣科的讲道理,孩子并不真正理解,结果只会造就一些早熟的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感官和体验式的教育,他认为应该交给爱弥儿的第一个观念是财产的观念,但这个观念不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告诉他的,而是通过一个很鲜活的亲身实践。故事呢是这样的,卢梭故意让不知情的爱弥儿在别人的园地里种蚕豆,结果呢蚕豆被原主铲掉了,爱弥儿很伤心,但伤心过后,爱弥儿理解到这块园地不是自己的,于是与原主商量,请求对方划给自己一小块地,收成分给原主一部分。就这样,爱弥儿经历了活生生的产权与交换过程。同样的道理,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地理、历史学习都要从体验与感受的原则出发,目的就是顺应孩子这个阶段的自然天性,那就是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很好发展,所以大人要注意不要让他们被各种人为的空洞概念所损害。出于类似的理由,卢梭反对在这个阶段让儿童读寓言故事,一是因为很多概念儿童其实不懂,其次他认为儿童还没有经历过寓言中的善恶场景,没有体验过恶到底坏在哪儿,弄得不好啊往往学了寓言中坏的方面。卢梭主张等孩子年龄再大点再教他寓言。卢梭甚至反对这个阶段的儿童过多读书,因为充分锻炼儿童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更能保护儿童自然的天性和能力,而从经验、事实中直接体验更能让他们养成好学的习惯。

我们前面谈到两到12岁期间儿童的自我出现,要“童蒙养正”,与自我相对的是他人,如何教孩子与他人相处呢?这自然就成了一个问题。所以啊,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就是道德原则的确立,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三点。卢梭主张在道德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损害别人,教人为善,如果不以这个为基础,善甚至也会变成虚伪的和有害的。的确,一个人的美味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想做好事却让他人受伤害的情况很常见。卢梭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损害过他的同胞,那就是做了极大的好事了。

以上就是卢梭对两到12岁的儿童的教育方法,适合这个阶段的教育方法不是讲道理,不是读寓言等书籍,而是身教与体验式的教育,充分的发展儿童的感官,在道德教育上要以不损害他人为最重要的原则。就这样,爱弥儿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也并没有牺牲快乐的时光,她的理智得到了发展,也享有了身体所允许的自由。

下面呢,我们就要进入到12~15岁的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如何继续帮助孩子增加获得自由和幸福的能力呢?这个时期的学习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所学的知识要有用,要能直接与人的生命建立起直接关系。卢梭直言不讳地说:“我对书是很憎恨的。”他认为大自然才是真正重要的书本,尤其在成熟的理智产生之前,人的自然天性啊会对世界产生好奇心的。卢梭认为教育者要做的不是直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是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置一些有实际用处的场景,引导他从真实世界开始学习。比如体验太阳的升落,或从在森林中学习辨认方位开始学习天文学;从自己住的地方的路线、村镇与河流开始学习地理学,让孩子会制作地图,而不仅仅是会认识地图;从视觉上看到魔术师用磁力鸭子变魔术,开始带孩子体验磁铁的神奇,学习物理学;从鉴别酒的真假开始学习化学。显然,这种学习与坐在教室里的死记硬背是完全不一样的,它能直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知识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融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学习的目的不是教给孩子很多东西,最关键的是培养他求知的兴趣,教他以研究的方法,锻炼他持久的注意力。此外,当然还应该教会孩子在厌倦做某件事之前要懂得停下来,这样才不会损伤他们继续研究的兴趣。爱弥儿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读《鲁滨逊漂流记》,卢梭希望他所学的东西啊首先是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以后能自食其力的各种技艺,比如农艺、炼铁、刀工、木工,对一个自由的人来说,能直接派上用场的铁器比炫耀性的黄金和钻石价值更大。所以,爱弥儿对面包师、鞋匠、泥水匠应该比对金匠、雕刻师、珠宝商更尊重,爱弥儿甚至不太需要钟表匠,因为他是按照自己的自然生活来产生时间节奏,而不是被一种外在的时间节奏所支配。在选择职业时,卢梭的一句话应该很能引起不少现代人的共鸣,他说:“凡是待在房间里坐着做的职业都是败坏身体的。”有了技艺就可以对财富保持自由,但卢梭并不是要返回到古代社会,这些自然技术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掌握了它们之后呢,爱弥儿就要掌握物品的交换,了解银行和政府的大致功能,从而初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技艺和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虽然卢梭强调从技艺的学习入手,但他也很明确的说,学习技艺并不仅是学习做工人,更是要学习做人。爱弥儿应该像农民一样劳动,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在大自然中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同时能使他的理性和判断力不断得到锻炼。

好,我们这就说完了卢梭对12~15岁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应该从真实的事物学习,掌握各种对独立生活有用的技艺,然后将各种技艺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15岁的爱弥儿的身心能力从感觉到了观念,从体验到了判断,他四肢灵活,会几门技艺,心地自由而无欲念,对谁都没有要求,可以独自生活,他仍然是一个自然人。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如何对他进行情感教育。进入青春期后啊,人的天性中除了知识的好奇心在继续发展之外,情感的需求也自然的发生了。这时候啊家长们往往感觉孩子变了一个人,他的声音变得粗粝,面孔开始变得轮廓分明,性情也开始急躁,对异性开始敏感,情火开始燃烧,怨念的产生是完全自然而且正当的,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孩子可能遭遇重大的挫折。卢梭认为这时候如果放松教育,可能一切都完了。我们知道,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核心理念,而青春期这个阶段就是人形成博爱、仁慈等情感的关键期。爱弥儿如何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情感关系,成为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呢?卢梭眼中的同情心是从自爱开始的,现实中人多少都是首先爱自己的,那么如何教孩子从自爱走向博爱呢?卢梭认为人类之所以合群,一个是因为有共同的需要,比如要相互协作以获取食物,一个是因为要面对死亡、疾病、匮乏、命运的打击等等相通的苦难,比如看到汶川大地震失去亲人的人万分痛苦,我们也忍不住洒下同情的热泪。所以呀,要培养爱弥儿的同情心,就不能将他带到那些浮华的交际场所去,助长他的攀比心和不自然的欲念,而是应该让他在一个单纯质朴的地方生活,让他看到跟自己一样的人遭受别人也曾体验过的痛苦和悲哀,这样自爱心就扩展为对他人的同情与怜悯,爱弥儿就会学会心胸开阔的爱自己的同类。从自爱心出发可以从正面培养同情心,但是自爱如果过度发展就会走向自私,如何消除这些有害的欲念呢?这就需要用理性来节制欲念。卢梭对理性的作用看得并没有那么重,他认为理性主要是头脑的判断,那么如何能使孩子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呢?卢梭举了个例子,一位父亲将自己追逐酒色的儿子带到治疗花柳病的现场,让他受到那些悲惨景象的强烈刺激,这个儿子从此改邪归正,这是实例教育的又一个经典案例。但现实中的人性是很复杂的,如何让爱弥儿理解这种复杂,又避免她感受太真切而受到坏的影响呢?这就要给他一些遥远的例子了,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时机。另外,爱弥儿犯过一些小错误,有了分别对错的能力,于是学习寓言的时机也到了,此时才能让他理解到坏的东西为什么坏,而不至于去模仿坏。此外,卢梭还反对言辞的训练,认为言辞只能增加这个时期青年的欲念,朴实无华的表达更能养成美好节制的品格。看来啊,卢梭跟孔子一样也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

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这个保持着纯朴自然天性的青少年就扩展了自己的同情心,从自爱走到了博爱,从个体走向了社会人。

以上就是卢梭对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通过自爱心的发展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情感,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社会人。

说到这里啊,我们已经了解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以及他在孩子不同年龄时候的具体应用。卢梭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从孩子天性出发的自然主义教育,他主张父母要亲自抚育但不要溺爱孩子,儿童应该自由玩耍和探索,从实际事物和大自然中进行学习,不能从小养成奴役与被奴役的习惯。12岁后学习应该从掌握几门实用的技艺入手,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不是死啃书本。在情感变得丰富的青春期,要以自爱心为基础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博爱的胸怀,用理性来节制欲念的过度发展,在与人交往时通情达理。这样,爱弥儿就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但是呢,爱弥儿还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让自己懂得如何爱一个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有深沉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能经受人生最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我们下集音频要说的内容。

今天为你介绍的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是本书的下集解读音频。在上集音频中,我们概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分别讲述了零到两岁、两到12岁、12~15岁的教育内容以及青春期情感教育。在音频的下集,我们会进入到更深更广的教育层面,一个自由的人他的终极生活信念是什么,他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他和自己所在的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当他遇到人生最大的打击时他怎么恢复过来,在这些方面卢梭会如何教育爱弥儿呢?下集的内容不仅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在更深层次的主张,也是卢梭的启蒙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曾说他的另一部经典《社会契约论》是《爱弥儿》的续篇,两本书合起来看才最能体现他的意思。

在下集我们会分四个问题来讲,第一,生命意义教育,爱弥儿应该信仰什么,为什么要信仰;第二,婚恋教育,男女间美好的爱情是怎样的;第三,公民教育,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最适合爱弥儿;第四,挫折教育,如何从人生最严重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下集的第一个问题,生命终极意义教育,爱弥儿应该信仰什么,卢梭为什么要在这里谈信仰呢?信仰的重要性啊就在于他给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最终的根据,给人类的一切行为提供终极的意义。15岁的爱弥儿有同情心、有爱全人类的博爱精神,有正义感,有广泛的求知欲和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身体锻炼的很好,智能破除偏见,还会几门手艺,这在你看来是不是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啊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生命有一种终极的困惑或追问,我是谁,宇宙是什么,我处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在哪里呢?答案就在信仰中。即使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相信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呢。长期以来,欧美人的信仰呢是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是爱的绝对源泉。但是在启蒙运动中很多思想家否认了上帝的存在,认为理性和良知就是人的生活的终极依据。同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虽然也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强调说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但他却又借一位牧师之口讲述了上帝存在,因为啊必然有一个意志使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让万物和谐相处,不管这个意志是什么,就叫他上帝吧。但卢梭眼中的上帝与人的关系与天主教的传统教义有很大不同。首先,天主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不管人怎么做罪孽都得靠耶稣基督来拯救,卢梭却认为人是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还是屈从于感官与欲念固步自封甚至作恶呢,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卢梭给了人极其高贵的地位,认为人是仅次于上帝的存在,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这样一个宇宙秩序中最高贵的生灵还拥有着自由意志,所以一个人如果对善恶负责的话,他内心深处应该有更大的勇气坚守良心,从做好事本身中得到生命的价值感,从而获得幸福。但是在现实中啊好人未必有好报,那还要不要做好人呢?卢梭认为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其价值是内在的,哪怕没有好报,我们也应该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那么是不是一定得要信一个神呢?显然不是的,卢梭说除了那些存心不接受真理的人以外,即使一个人不信上帝也不应该因此就惩罚他,一个人的信仰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只是人云亦云的相信有上帝、有灵魂不死,那等于是一种盲信。而且对于爱弥儿来说光是神教就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里也有那么多教派,究竟该叫他信仰哪一种呢?卢梭的答案很简单,既不要他加入这一派,也不要他加入另一派,而是让他自己正确的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可见呢在信仰问题上卢梭绝不是盲信者,而是具有典型的启蒙运动的特点,要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自由选择。如果爱弥儿不加反思的信仰了某种宗教信仰,他会认为那只是做了特定的信仰的奴隶。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啊,只要觉得它符合人的良心,有天理,那件事就是有了终极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应该信仰的了。此时的爱弥儿已经了解了宇宙的规则,也知道了该信仰什么,此时爱情也降临了,在卢梭看来男女间美好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本集的第二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会讲到卢梭对女性教育和爱情教育的看法。

崇尚自由和平等的卢梭在爱情问题上同样也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在叙述女性教育时是将女性的角色与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定位的,正是由于男女之间的吸引,男人不得不取悦和尊重女性,从而由自然的欲望产生出了爱情中的道德行为。爱弥儿是一个天性自然的男人,适合她的伴侣是什么样的?卢梭认为女性与男性的自然差别在于女性的体格相对较弱,但很善于用自己的自然与性格特点来征服男人,看上去较弱的一方反而能取得支配地位。卢梭明确反对把一个女子当成男子来教育,他说如果在女性身上去培养男人的品质而不去培养他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品质,这显然是在害他们。所以要重视男女之间自然的天性和差异,并使男女之间能有美好的爱情,从而都能获得生活的幸福。而只有男性与女性都具备了各自的美德,爱情才能巩固。所以卢梭对男人的要求也很高,她说一个男人不愿意为她的情人牺牲生命,这哪里是一个真心的情郎,男女和谐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两个人都相互服从,两个人都同样是主人。卢梭在书中描写爱弥儿与少女苏菲的相遇过程,其中有一点对拜金的社会风气很有启发,爱弥儿本是名门之后,但这不仅没有成为两个人爱情的桥梁,反倒成了需要排除的障碍,因为真正的爱情本应该超越于金钱的干扰,对天性率真自由的人来说不被金钱扭曲自然本性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其实啊卢梭也讲究门当户对,只不过呢是一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以上就是卢梭对男女爱情的主要看法,他认为男女有别,女性有自己的自然天性,男女都应该顺着自己的天性受到适合的教育,从爱情走向婚姻,两人相爱相敬才能走得长远,婚姻也应符合人的天性。当爱弥儿和苏菲的感情升温时,婚姻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但卢梭反倒要求爱弥儿告别苏菲一段时间,因为在成为合格的丈夫之前,爱弥儿首先得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卢梭认为一个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公民教育呢?这是我们本集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在上集音频里我们讲到了人是合群的,合群的原因之一,卢梭认为是人们有共同的需要,基于这种相互协作的需要形成了社会和国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要为这个国家纳税,享受公民权利并承担公民义务,但是国家究竟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呢?除了纳税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卢梭认为这种公民教育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他要求爱弥儿冷静的想一想自己是否对社会有足够的了解,是否能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能够担当起一家之主的义务。于是啊爱弥儿接受了卢梭的建议,按捺下结婚的冲动,四处游历,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民和政府的性质与运作,学习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学习的知识。这意味着爱弥儿要思考以下的问题,人生来是自由的还是奴隶,一个人生来就是同他人联合在一起的,还是独立的,是自愿联合在一起的还是被迫的,是否可以按照法律把他的权利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转让给别人。通过考察后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但处于没有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状态的人是没法保护自己的,这种自由和平等的人必须通过一种方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才能保护这种自由与平等,但是怎么联合呢?卢梭提出了自己的契约论思想,想要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平等与自由的人需要通过一个契约把自己的财产、人格等都交出去,形成一种公共的意识,这个公义就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人格,一个政治体,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国家主权或政权,成员的总体就叫人民,单个的主权参与者就叫公民。这种契约是每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约定,由于这个共同的人格只能根据共同的意志行事,他的法令只能出自共同的目的和福利,所以每个人也可以个人服从这个公义,也就是在服从自己。卢梭认为由于这个主权代表的是为每一个人提供同等权益的公益人,在这种社会契约之下生活比在自然状态中生活更加能保护自己的平等与自由,所以从自然人到一个公民并没有减少他的自由。比如在没有国家制度的时候,我即使有自己的财产和自由,那也是得不到充分保护的,因为别人可能会侵犯,但一旦一群人相互建立了契约,成立了一个构成公益的共同体,他会平等地保护每个人的财产和自由,获得依据公益制定的法律的保护后,每个公民的自由与财产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这自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啊卢梭也看到了在公民与代表公义的主权者之间有一个执政的中间体,那就是行政官或国王,他们负有掌管行政、执行法律和维护公民自由的责任,但这个中间体第一呢会有倾向他自己的个别意志,第二呢会有小集团意志,这个小集团意志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特殊利益集团,目的就是维护执政者的利益。显然,这些个别意志或小团体意志与代表每个公民意志的公益会产生背离,那怎么办呢?卢梭反对英国式的议会制度,主张一种近似于每个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直接民主制度。实际上啊卢梭的设想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有私意妄称自己是公义,导致一种政治上的专制乃至极权主义,这恰好是号称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所未能避免的巨大陷阱,比如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实行恐怖的血腥清洗,后人反思法国大革命多半都会反思卢梭的公义概念及其契约论思想。不过卢梭认为当一个人长大后如果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不适合自己,就可以自主地废弃他同那个社会的契约,离开那个社会所在的国家,他有权放弃自己的祖国。

以上就是卢梭的公民教育的主要思想,这个思想的得出也是通过游历而不是坐在书斋里研究出来的。卢梭主张人们通过契约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代表共同的意志,因此并不会剥夺公民的自由,自然人变为公民但依然可以自由而有德行的生活。到了这个时候,卢梭认为爱弥儿已经成熟到足以担负起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选择在一个地方过自由的生活了。于是爱弥儿与苏菲结为了夫妇,他们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在这本书的最后,卢梭还谈到了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挫折教育,如何从人生最严重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上集一开始的时候讲到要让小孩从小自由探索遭遇一些小小的痛苦,因为只有从小学会面对痛苦他们以后才能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幸福。所以卢梭在《爱弥儿》的最后一章专门给爱弥儿设置了一个重大的挫折,看他如何去克服。到爱弥儿与苏菲结婚全书正文其实已经结束了,按道理这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教育历程,但卢梭却以附录的形式叙述了王子与公主幸福结合之后的故事。很不幸,两个人结婚后短短几个月,苏菲的父母都先后去世,他们的女儿也早夭了,爱弥儿让苏菲到巴黎来散心,但是巴黎的灯红酒绿改变了爱弥儿对苏菲的爱,两个人离心离德,又终于诱使苏菲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怀了别人的孩子,爱弥儿受到几乎灭顶的打击,但是她在经历剧痛时终于想起从儿童以来所受到的教育,在婚姻之外她的生命感觉、良知、信仰、理性都还是有价值的,于是理智又回到他的自身。然而苏菲毕竟已经怀了另一个人的孩子,爱弥儿最终决定脱离原来的家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她感觉自己像经历过一场死亡那样脱胎换骨,重新靠着自己少年时学习的手艺找到一份工作,成为一个新人。此后,爱弥儿在许多民族中间生活过,航行了许多大海,走过了许多沙漠,流浪了许多年,打断了同自己国家的一切联系,不再做公民,成为一个世界的人。有一段时间爱弥儿甚至成了海盗们的奴隶,当他处于世上最悲惨的境地时,青少年期所受到的教育给他的记忆、情感、良心、理智都没有丧失,她的内心依然是自然而自由的,外在的枷锁和地位没有改变爱弥儿内在的自由。爱弥儿最后到了一个小岛,苏菲正巧在这个教堂里做修女,经过一系列的曲折,苏菲忏悔其罪过,恢复了自己本来的为人,爱弥儿则原谅了并非出于本心的过错,故事的大结局依然是童话式的,还是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但就像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样,经历了这样巨大而彻底的人生磨难和人性考验后,再获得的自由、德行与幸福,与原来未经风霜时的人生境界已全然不同。

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也了解到了去信仰什么,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以及如何去爱。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非常有启发力,比如他主张的亲子教育、尊重儿童自由探索的原则,主张在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而不是死啃书本与理论等等,与今天的儿童本位、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场景式学习都完全一致,甚至论述得更有穿透力。卢梭所主张的挫折教育、男女性别教育、公民教育与信仰教育也是现代人特别关注的内容。无疑,《爱弥儿》是一本杰出的经典。1712年出生的卢梭部分思想在今天看来充满争议,比如他对文明的态度过于消极,而且几乎全然否定了医学的作用,他对女性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但是我们研读一本经典名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所论述的主题与方法,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想。卢梭具备天才的洞察力,对人类的灵魂的褶皱都了解的非常细致,更幸运的是她有一支了不起的巨笔,大量珍珠一样的洞见几乎让每一页都闪闪发光。

好,《爱弥儿》就为您解读到这里,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的笔记本里,感谢您的收听。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自由论》

下一篇: 《历史深处的忧虑》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