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对“伪心理学”说不》
铛铛铃2025-09-13【科普】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您讲的书是《对伪心理学说不》。
生活当中呢,我们对“心理学”这个字眼并不陌生。普通大众对心理学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心理学书籍和相关电视节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心理学书籍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
第二类也是最常见的心理学自助读物,例如励志类的,或者是新瓶装旧酒贩卖老生常谈的;
第三类呢,就是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里面充斥着无数超自然现象,例如心灵感应啊、千里眼、意念一物通灵等等。
电台和电视台情况可能更糟糕。虽说也有不少五花八门关于心理学或者心理暗示的热播节目,但这些节目其实离真正意义上的、正规的心理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呢,通过这些书籍和节目,我们就能窥探心理学了。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大多是伪心理学。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识别真正的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呢?
《对伪心理学说不》就是这样一本教你认识心理学,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从此呢,可以不受各种伪心理学烦扰,真正科学地认识心理现象、分析心理问题的书。
其实呢,不只是伪心理学,这副火眼金睛还可以帮你识破绝大多数的伪科学。因此呢,这本书同样是一本很好的科技哲学书籍,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本书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目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是他的潜心之作,已经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非常权威。
好,下面呢,我就告诉大家如何练就这副火眼金睛,也就是斯坦诺维奇所说的识别伪心理学的标准。最基本的途径是牢记心理学是一门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具体归纳一下呢,有下面四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要铭记,心理学的知识是经得起检验的。区分江湖术士和真正的科学家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江湖术士经常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直接通过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如果我们觉得某个发现比较可疑的时候呢,一个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标准就是,这些发现是否在真正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是否通过了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呢,指的是每一篇投到专业学术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专家的评审,并且把评审意见提交给期刊编辑,编辑权衡了这些评审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发表这篇文章。很多文章会因为本身有缺陷,或者是没有太大的价值,而被编辑退稿。有的文章呢,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
要记住啊,同行评审只是一个最低标准,但并不是通过同行评审的文章都必然正确,因为呢,科学期刊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任何一种理念、一个理论、一项主张或者疗法,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当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那就很有问题了。
比如说啊,催眠、减肥、激发心灵潜在能量、睡觉的时候学外语等等,这些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说法,就是这种伪心理学。因为在真正的科学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踪影。
其实啊,不仅仅是科学原理,我们平日里很多日常观念和民间谚语,也需要这样重新审视。比如我们都听过“三思而后行”,但是也有人会告诫我们呢,“该出手时就出手”。“小别胜新”是一种对情绪反应的预测,但是呢,“眼不见心不烦”同样也是等等。我们常爱用这些俗话来解释生活中的琐事,好像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能够找到理由来解释。但其实呢,很多日常观念都被心理学研究证明是错误的。
比方说,有人认为学习好的或者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运动。但是呢,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啊,与不好和不善读书的人相比,爱读书的人和追求学术成就的人,会有更强健的体魄,也更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学习好的儿童也比学业成就差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接纳。
因此呢,心理学的知识必须是公开的,也是经得起检验的,这就是识别伪心理学的第一条标准。
好,下面我们再来讲第二条标准。心理学的概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它的理论可以被证伪。
那么什么叫做概念的可操作性呢?这是指概念要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例如,把“饥饿”这个概念定义为“我胃里不好受的感觉”,这就不是一个可操作性定义,因为个人不好受的感觉不能被其他人直观地体会到。而把饥饿定义为“食物剥夺的时间”或者“血糖水平”这样的生理指标,才是可操作性的,因为这些指标是任何人都可以观察到的。当然,科学领域内的概念比“饥饿”的定义要稍微复杂一些,依靠的是一系列操作。
那么什么又是理论的可证伪性呢?这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很多人会问,既然科学是用来寻找正确观点的,那为什么要求它可证伪呢?事实上,科学的精神在于勇于犯错。当数据与理论不符的时候,不断地进行修正,才是科学了不起的地方。真正的危险是,人们避讳将自己的理论暴露在验证中,害怕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些八面玲珑的理论,要么什么实质内容都没说,要么说的是含糊其辞的玄学。而科学的理论要对世界有精准的描述和解释,更需要做出精准的预测。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敲门的例子来解释可证伪这个标准。我和我同事都坐在学校办公室里,我的同事主张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节奏敲门的理论,号称呢,他可以通过敲门声来判断敲门人的身份。第一次,他听到敲门声之后啊,预测门后是一位女性,我打开门呢,这个学生确实是女的。我有一点惊讶,但是呢,不至于太惊讶,因为即使没有他的敲门理论,他猜中的概率也有50%。第二次,他听到敲门声之后,预测门后的人是个男性,而且啊,不到22岁。打开门之后啊,果然是个刚从中学毕业的男生。我有点吃惊了,因为我们学校里大多数学生是大于22岁的。当然,我仍然坚持说学校里年轻男性相当普遍。第三次呢,他听到敲门声之后,预言门后的人是女性,30岁,1米65身高,左手拿书和挎包,用右手敲的门。我打开门之后,事实完全印证了他的预测。我彻底震撼了。这三次预言一次比一次精细,我的触动程度也一次比一次高。因为呢,预测越具体和细致,有可能证伪它的现象就越多。比如,如果第二次敲门的人大于22岁,那么预测就被证伪;如果第三次敲门的人的身高是1米70,那么预测也会被证伪。这就是科学理论的特征,它做出的预测是可被证伪的。
相反呢,如果我的同事预测门后的人是一个不到100岁的人,这就没什么意思了,证伪的可能性很低,这就是一个歪理。占星就是这样的歪理,占星师们通常避免自己被证伪,他们预测的事件都很模糊,例如呢,说金牛座的人应当在7月份小心健康问题,巨蟹座的人9月份学业运不错,这些都不具有可操作的检验方式,是很难被证伪的。
好,我们总结一下检验心理学真伪的第二条标准:真正的心理学,其概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它的理论可以被证伪。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第三条标准,个人见证毫无价值。什么是个人见证呢?电视上经常出现这种场景,心理学家提出某种新奇的理论来对现实案例作出解释。为了论证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他们会说,我曾经接诊过一个案例,是这样,如何如何。这个案例当然与他的理论匹配度良好,也被成功地治愈了。但是实际上呢,这个心理学家的个案研究和对见证的叙述都是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不能证明某一特定的理论或疗法更优越。而只有比较性信息,才能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那么,个人见证为什么会没有价值呢?主要是因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无论疗法或药物效果如何,只要病人认为自己在接受治疗,病情就有可能转好或者治愈,潜在的安慰剂效应就显现了。安慰剂效应啊,非常强大,以至于无论某个人使用的疗法多么荒唐,只要被应用于一大群人的话,就会有一些人觉得这个疗法有效果。比方说啊,有个广告说,只要你买他们的橡胶锤,每天清晨敲击头部,就能够让你神清气爽,这也会在一些人身上起到作用。今天的保健产品能够骗到大批的老年人,就是这个道理。总会有些老年人呢,因为安慰剂效应觉得这些保健产品真正是有疗效,他们会以自身的成功经验劝服其他的老人来购买。
但是为什么个人见证这么常见又这么有效呢?因为啊,再没有比发自内心的个人见证更鲜活、更能打动人的了。个人见证的鲜活性常常使得其他一些更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比方说,我想买一辆车,为了寻找合适的品牌,我翻看了专业汽车消费报告,上面登载了数千份消费者调查的结果。研究完之后啊,我决定要买A品牌的车。之后呢,我又看了一些汽车杂志,上面的专家也都推荐A品牌的车,于是就更坚定了我要购买A品牌车的决心。但是在一次聚会上,我遇到一个朋友,他告诉我,他买了一辆A品牌的车,结果呢,是一辆残次品,花了好多钱来维修。这个朋友说啊,他以后再也不会买A品牌的车了。我听了之后,就立马打消了要买A品牌车的念头,开始寻找其他品牌。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乘飞机出行的人数锐减,因为人们害怕飞行。但是呢,他们还是想继续外出旅行,只能选择自驾游。但其实啊,自驾游比飞机要危险得多。从统计学上讲呢,注定有更多的人因为转成自驾游而死亡。事实上,在2001年的最后一个月,有超过300人由于乘坐汽车而非飞机旅行导致死亡。这就是个人见证的可怕之处,因为它往往比真正的科学要更打动人心,但其实它往往毫无价值。
因此呢,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客观数字、必须亲眼目睹才相信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到。
好,下面我们再来介绍最后一条标准,要合理地寻找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错综复杂,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清楚。
在20世纪初期,每年平均10万美国南部人死于糙皮病。当时普遍认为呢,糙皮病是污水中的一种不明微生物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与卫生条件相关。但是一位叫约瑟夫·戈德伯格的医生对这种解释非常怀疑。他认为呢,糙皮病是由于营养不均衡的饮食引起的,简单来说呢,是由于美国南部普遍的贫困造成的。许多患者赖以生存的饮食都是高碳水化合物,比如燕麦、玉米粥之类的,而蛋白质食物非常少。
但是戈德伯格如何能够证明自己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呢?首先,戈德伯格要证明糙皮病是不会传染的。他用非常恶心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把一名糙皮病人的皮癣和该病人的4ml尿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再加上4ml的液体排泄物,最后呢,和四小撮面粉揉在一起做成小药丸。戈德伯格、他的助手和妻子自愿服下这些药丸,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染上糙皮病。
接下来呢,戈德伯格要证明自己的主张,也就是糙皮病与营养状况相关。他选择了来自密西西比河监狱农场的两组犯人,这些实验对象都没有糙皮病,也都自愿参与实验。其中一组犯人被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物,另一组犯人被给予营养更为均衡的饮食。五个月后,第一组(低蛋白质组)的犯人患上了糙皮病,而另一组却没有丝毫患病迹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啊,两个变量相关,不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南方污水处理条件差的地区,糙皮病的发病率也高,这表明呢,污水处理条件和糙皮病这两个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是它们之所以相关,是因为他们都跟第三个变量,也就是饮食相关,而这第三个变量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污水处理条件和糙皮病之间的相关就是虚假相关。
在一些情境下,虚假相关很容易出现,这其中有选择性偏差的原因。通过下面这个关于美国教育质量的讨论,就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在这场讨论中,尽管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工资水平、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非常重要,但是还有一些人认为啊,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这些人的证据是,美国50个州的SAT成绩,在很多州教师的工资水平很高,但是呢,SAT成绩却很低;有些州教师的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垫底,但学生的SAT成绩却很高。如果我们只看这两个因素的话,当然会认为学生的成绩和教师工资水平没有关系。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数据呢,就会发现选择性偏差导致了虚假相关。
A地区学生的成绩比B地区学生要高,而且差异很明显,但是A地区的老师工资水平却是全国最低的。难道A地区的教育水平真的比B地区更好吗?很多客观指标都显示B地区的教育水平更好,但是怎么解释它的成绩不高呢?这是因为啊,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要参加SAT,只有那些希望考大学的学生才会参加,这就存在选择性偏差。在教育质量更高的州,高中生呢更倾向于去读大学,而在高辍学率、低教育质量的州呢,学生不怎么想去接着读大学。A地区只有4%的高中生参加SAT,而B地区有47%的学生参加,这样就显得A地区的平均分数高,而B地区的低。因此呢,SAT的平均成绩并不能说明两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选择的这个标准是有问题的。
那这些例子呢,都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错误的因果关系。那么,在科学中如何获得正确的因果关系呢?我们继续讲一个排查疾病原因的故事。
在19世纪50年代,人们对霍乱病的起因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很多医生认为,霍乱病人呼出的气会将疾病传染给别人。斯诺却认为,霍乱是通过被污染的供水系统传播的。但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呢?当时伦敦有很多不同的供水员给不同的地区供水,所以霍乱的发生率会跟供水源受污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是这样的比较会有严重的选择性偏差,因为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非常大,该地区的饮食、压力、生活质量等等都可能影响健康,获得虚假相关的可能性很大。斯诺利用了一种特殊条件,巧妙地避开了虚假相关,证明了自己的结论。
在伦敦市区,碰巧有两家自来水公司向同一社区供水。在一条街道上,一些住宅由一家自来水公司供水,其他住宅却由另一家供水。斯诺从这些住宅中挑选了几个家庭,且这些家庭的社会地位啊、收入情况基本相同。在一次霍乱之后,其中一家自来水公司为了避免水污染,搬到了泰晤士河的上游,而另一家却还固守在下游。因此呢,前一家公司受霍乱污染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最后呢,通过统计,由前一家公司供水的每1万个家庭中有37人死亡,而由后一个公司供水的每1万个家庭中呢,却有315人死亡。这样就能说明污染的水是传播霍乱的原因了。
因此呢,合理地寻找因果关系,是判断心理学真伪的又一重要标准。
以上就是斯坦诺维奇识别伪心理学的四条标准:
第一,要铭记心理学的知识是公共的、可检验的;
第二,心理学的概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它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
第三,要记住个人见证毫无价值;
最后,要合理地寻找因果关系。
只要掌握了以上四个标准,你就基本具备了识别伪心理学或者伪科学的火眼金睛了。
除此之外呢,《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啊,还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学理论做了很多警示,这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警示之一就是,如果一种疗法与科学中的其他知识没有关联,那么就不应当相信它。媒体上啊,经常出现这样的标题:“加利福尼亚科学家发现了延缓死亡的方法”“某某科学家在思维控制上有了新突破”,仿佛呢,一个关键实验或者重要灵感就能够成就理论进步,并且彻底颠覆先前积累的全部知识。这很符合媒体炒作的胃口,但是这并不是科学发展的真正模式。相反呢,一个新理论必须与先前确定的事实建立关联,新理论不仅要解释新事实,还要兼容旧事实。伪科学也喜欢利用这一点,他们总是宣传先前的数据是陈旧的、不相关的数据。
警示之二呢,是要注意到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例如,下面这个实验:科学家研究了两组婴儿,一组是非最佳微产期的婴儿,另一组是正常婴儿。在这两组婴儿出生之后呢,再把他们随机分配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对实验组实施一个特别的育婴方案,该方案是为了防止出现轻微智力迟缓,而控制组的婴儿呢则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照料。当这些孩子长到四岁的时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测试,发现啊,在特别育婴方案下,非最佳围产期出生的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认知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没有得到特殊照料的控制组当中,那些非最佳围产期儿童的表现低于正常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该研究说明,认知发展是由生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当非最佳围产期出生的儿童得不到适当的照顾的时候,就会出现负面的认知发展结果。
最后呢,要谨记科学结论通常都是概率性结论。比如哈,我问你,男人比女人高对吗?你多半会回答对。那我再问你,所有男人都比所有女人高对吗?你一定会回答错。实际上呢,男人比女人指的是一个概率趋势,而不是必然。自然界当中很多关系的本质都是概率性的,医学的很多结论就是概率趋势,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回答。比如说,吸烟会导致肺癌并诱发其他健康问题,但是呢,如果我们用这个科学结论去试图说服一个有烟瘾的人,他会说:“啊,看隔壁老王从十几岁就开始抽烟了,一天三包烟,现在80多了,身体还好得很。”有人会认为呢,这一个特例就推翻了上面的科学结论,这实际上是没有理解统计规律的本质。如果认为老王的例子就能推翻一个规律,那么实际上是默认这个规律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但即使是最强的趋势,也会有少数特例与之相悖。有实验数据表示呢,活到85岁的人当中,只有5%是抽烟者,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经常吸烟会显著缩短寿命,但是也有少数的吸烟者活到了85岁。
社会越复杂,人们越需要概率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很多误区。比如说,很多金融分析师通常呢,会对股票市场价格的每一次小波动都编造出精细的解释,但实际上啊,这种变化大多只是随机波动而已。他们也通常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到市场的规律,征服这些小波动。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里的主要观点。识别伪心理学的标准主要有四点:
第一,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的理论是可证伪的;
第二,心理学理论的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在经验层面可量度;
第三,心理学的数据和理论必须发表在通过同行评审的科学刊物上,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第四,心理学通过可控实验来获得系统的规律,并且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并且提出批评。
作者给我们的警示呢,有三条:
第一条,真正的心理学和其他科学一定是有关联的;
第二,多重原因导致了人的行为;
第三,最终被解释出来的行为规律通常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好,今天的《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费马大定理》
下一篇: 《众病之王:癌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