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众病之王:癌症传》

铛铛铃2025-09-13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重病之王:癌症传》。这本书呢,有526页,30多万字。那接下来呢,我大概会用30分钟向你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就是癌症究竟是什么。

癌症啊,是当今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呢,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癌症而去世。更可怕的是呢,癌症和我们的距离呀,相当之近。在我国呢,每分钟就有六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每七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因癌症而死亡。我们每个人都随时可能成为癌症的俘虏,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我相信,没有人希望这样的命运落到自己或者是家人的身上。人们迫切地想知道癌症是怎么来的,癌症能治好吗,癌症可以预防吗?尤其啊,是已经身患癌症的人,想清楚认识癌症的心情就更为迫切。本书作者曾经医治过一位癌症患者,就曾经发出过呐喊:“我必须知道我在对抗的敌人是什么。”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让大家了解癌症,就是本书作者写这本《重病之王:癌症传》的初衷。

悉达多·穆克吉是位印度裔的美国科学家,曾经求学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癌症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目前呢,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工作,负责研究抗癌新药。他花了近6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医学、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对癌症的历史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希望呢,通过介绍癌症的发展,回顾人类对抗癌症的历史,让人们更了解癌症,更清楚地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这本《重病之王:癌症传》出版之后啊,好评如潮,被称为史诗级科普著作,不光拿下了普利策奖,还被《时代杂志》列入1923年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100本图书。我们今天的解读呢,提取了这本巨著中大众最为关心的四点内容。首先呢,就是什么是癌症;其次,癌症如何治疗;第三,怎么预防癌症;最后,人类对抗癌症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好,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什么是癌症。穆克吉认为呢,癌症是非正常细胞的恶性增殖。正常的细胞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了超强的分裂能力,原有的细胞死亡机制呢,又失灵,导致变异细胞疯狂繁殖,入侵人体器官,破坏身体正常组织,抢占能量和空间,最终导致人体无法存活。各种癌症的临床症状呢,以及突变的基因不同,但是呢,它们都具有前面所说的这个特征。所以啊,癌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这是现代医学的观点。为了得出这个结论呢,人类走过了4000多年的曲折道路。按照对癌症认识的不同,我们把这4000多年分为了萌芽、蒙昧、快速发展、现代认知四个阶段。

第一个呢,就是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呀,没有关于癌症的确切资料,只有历史上的一些疑似癌症的记录。比如啊,公元前2625年,古埃及医生印和阗记录的一个病例啊,就描述了患者乳房上鼓起了肿块,摸上去呢,又硬又凉,像果实一样,这就和乳腺癌的症状非常相似。还有一则记录呢,出自公元前440年左右,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一书,当中呢,就记载了波斯皇后阿托莎得了怪病,乳房上长了一个流血的肿块,多次治疗没有效果之后呢,阿托莎被一个希腊奴隶说服,活生生地切下了这个肿块。这不光是疑似乳腺癌的记录,还有可能呢,是历史上手术治疗癌症的第一例。到了20世纪末,古病理学家们在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死者曾经患癌症的明显特征,其中最早的一句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这就是人类接触癌症的第一个阶段,记录稀少,没有成型的研究和认知。但是这并不代表癌症是一种现代病,而是因为呢,在那个时期,人的生活环境艰苦,平均寿命短,往往活不到患癌症,就被其他的疾病夺走了性命。有些癌症呢,也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因而呢,就没有留下记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寿命逐渐提高,癌症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类对癌症的认知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是蒙昧阶段。在这个阶段呢,人们对癌症有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贯穿整个阶段的黑胆之说,后来啊,被证明是错误的。黑胆之说的源头是现代医学之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他认为呢,人的身体由血液、黄胆汁、粘液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四种体液如果失衡呢,人就会生病。公元160年左右,希腊医生克劳迪亚斯·盖伦细化了体液说,详细阐述了哪种体液失衡会导致哪些疾病,而癌症呢,则是黑胆汁过多引起的。黑胆汁淤积,形成了肿瘤,要治疗癌症呢,就必须排出多余的黑胆汁。这一学说啊,影响了人类社会千年之久。为了排除所谓的黑胆汁,人们尝试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办法,甚至是把野猪的牙齿啊、狐狸的肺啊、螃蟹眼睛、山羊粪便等,都当作药物。直到1530年,近代解剖学的创始人安德雷亚斯·维萨里来到巴黎,开始他的医学之旅的时候呢,发现解剖了那么多尸体,依旧在人的身体里找不到所谓的黑胆汁,这一学说的地位才被动摇。又过了200年到1793年,解剖学家马修·贝利出版了《人体重要部位的病态解剖》,再次证明了肿瘤里没有黑胆汁,这一学说彻底地退出了医学的舞台。

第三个阶段呢,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癌症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癌症的研究空前兴盛,各种的新发现、新学说层出不穷。我们来看看哈,这个阶段对于癌症,人类发现了什么呢?1845年,苏格兰医生约翰·贝内特发现了第一例白血病,他认为啊,这是血液化脓。两年之后呢,德国医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发现啊,白血病死者身上呢,没有任何的化脓之处,于是他就否定了贝内特的说法,提出白血病是细胞出了问题。到1902年呢,以魏尔啸研究结论为基础,一个新理论正在逐渐形成。新理论认为啊,癌细胞自发分裂,产生大量的新细胞,影响了正常的器官组织,人类对癌症的认知迈入了细胞层面,由此奠定了现代癌症学说的基础。之后呢,随着染色体的发现和研究,癌症的发病原理越来越清晰,新的抗癌药物,例如呢,用于治疗前列腺肿瘤的雌激素、叶酸类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等不断问世,新的治疗方法,例如说使用放射线进行放疗,也逐渐普及,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得到了飞速发展。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对癌症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随着医学的进步,那对人类威胁最大的鼠疫、伤寒、肺结核等等疾病逐渐被攻克,人类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光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就从47岁提高到了68岁,这个幅度比前几个世纪的总和还要高。于是呢,癌症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它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魔鬼。1937年的时候呢,美国的《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癌症大黑暗”,呼吁社会啊,加大对癌症研究的投入。同年呢,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成立。之后呢,在美国商界女强人玛丽·拉斯克,还有美国儿童疾病专家西德尼·法伯的努力下,不断的有癌症研究机构和基金成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开始支持癌症研究。到了1971年,国家癌症法案签署,大量经费通过政府源源不断的授权给了癌症研究。可遗憾的是呢,虽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有些新疗法呀,人们知道有效,但是不知道内在的治疗原理,于是呢,新疗法往往见效一个时期之后啊,患者又被打回原形。这一阶段后期出现的新疗法,基本上都是鸡尾酒疗法,也就是说几种方法混用,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研究陷入僵局,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另外的道路,人类对癌症的认识呢,也由此迈入第四个阶段,现代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癌症被定义为基因病,医学家们从基因身上找到了癌症的发病机制。其实呢,早在192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啊,就发现能致癌的放射线会引起果蝇的基因突变,但是这一发现呢,当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50年之后,基因突变才重新得到医学界的关注,把它视为癌症研究的新方向。1982年,病毒学家罗伯特·温伯格成功地从癌细胞中分离出了第一个原癌基因,也就是突变后的致癌基因。从这一天起呢,癌症研究迈入了新时代。医学家们发现啊,癌症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的基因不同,每种癌症也就不同,都有自己的毒性,也都有自己的弱点。基于这一点呢,针对不同癌症的特效药物逐一研发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统计数据表明呢,截止2005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了15%,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4%,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愈率达到了80%。更可喜可贺的是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容易,人类基因组计划、各种癌症基因组计划都已经启动,基因图谱整理、基因组序列对比成为癌症研究的利器。迄今为止,已经发现超过200个致癌基因,战果正在不断的扩大之中。

好,以上呢,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知道了,癌症并不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生疾病,关于它的历史记录呢,可以回溯到2000多年之前。但是直到20世纪,人们才对癌症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是非正常细胞的恶性增殖所导致的疾病。

好,那接下来呢,我们继续来听听第二部分内容,癌症如何治疗。根据治疗原理呢,治疗癌症的常规方式啊,有三种。第一种,癌症常规治疗方式呢,就是手术,也就是用刀割掉肿瘤。前面我们讲过,哈波斯皇后阿托莎割掉过乳房上的肿块,但是这一方法在一开始呢,并没有被医生所接纳,因为呢,当时消毒啊、麻醉啊等等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割掉肿瘤呢,不但会让患者非常的痛苦,还有可能因为感染让患者啊,死的更快。直到19世纪末,抗生素和麻醉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割掉肿瘤才成为了治疗癌症的常规方式。因为害怕残留的癌细胞导致复发,所以呢,当时的手术方式啊,都比较激进,要求切除的面积呀,要尽可能大,也就是所谓的根治性手术。这种手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医生霍尔斯特德,她做乳腺癌手术啊,不光要切除乳房,连胸大肌、锁骨的腺体、腋下的淋巴都要切除,希望靠这种方式把癌细胞清理干净。然而人们却发现啊,这种手术的疗效不见得有多好。对于局部患者来说呢,大面积切割除了增添患者痛苦,导致手术后恢复困难,甚至是残疾之外呢,没有更多意义。对于已经转移的癌症患者而言呢,再大的切除面积,都无法保证清除所有癌细胞。证实这一点的是医学界在1981年公布的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啊,在再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远端迁移率上呢,根治性手术并没有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患者白白付出了大面积切除的代价。到此呢,根治性手术宣告失败。现在医生切割肿瘤,更加关注的是手术的时机,还有呢手术的精准度,希望呢,能够达到更好的术后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种癌症常规治疗方式呢,就是放疗,就是用放射线烧掉癌症细胞。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 X 射线,7年之后,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能发出阿尔法射线,还有伽马射线的镭,而医学家们发现呢,这些放射线能够穿透人体,破坏细胞中的 DNA ,从而杀死那些变异了的疯狂增殖的癌细胞。于是啊,各种相关的治疗方法被发明了,癌症治疗进入了原子时代,放射肿瘤学诞生了。但是呢,和手术一样,放疗啊,只适合治疗没有扩散的癌症,对于已经扩散的癌症呢,则效果不佳。而且啊,在放疗过程当中,放射线也可能引起正常的细胞癌变,使患者在治疗一种癌症的同时呢,可能又患上了另一种癌症。所以说对患者来说,放疗是一把双刃剑。

第三种癌症常规治疗方式呢是化疗,就是用药物去毒死癌细胞。但是呢,癌细胞本身就是人体细胞的一种,药物就很难分辨哪些是正常细胞啊,哪些是癌细胞,要保证效果,就只能一视同仁,全部毒杀。所以化疗过程当中,患者会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脱发、呕吐、腹泻、过敏、白细胞下降等等症状。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种橙黄色结晶性粉末状的抗癌药物,叫做顺铂,患者服用它的同时啊,必须进行静脉输液,甚至食用大麻,否则的话呢就会呕吐不止,没有办法正常生活。不仅如此呢,有的化疗药物还会对人体造成新的伤害,比如口服无效,必须通过静脉注射的抗癌药物博来霉素,会在肺部留下疤痕,严重的还会使肺部纤维化。抗生素类的抗癌药物阿霉素会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从有毒物植物果实当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物依托泊苷会影响肝功能。可见呢,化疗对患者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有些癌症,比方说白血病、淋巴癌、睾丸癌,化疗的效果就比较好。而像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疗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80%。所以医生们对化疗是又爱又恨,只能是有保留地使用,现在呢,就多用于手术之后,清除体内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率。

除了以上三种癌症常规治疗方法之外呢,还有两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一种是靶向治疗,它以致癌基因为靶,开发有针对性的药物,对癌细胞进行精准打击,不会伤及其他的正常细胞。过去呢,医学家们总是希望啊,找到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药物,就能够治疗所有的癌症。但是随着对癌症认知的提升,人们意识到癌症是基因病,每种癌症是不同的,药物呢,自然也应该不同。于是他们研究各种癌细胞,找出导致细胞变异的基因,以药物对这种基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其他没有这种变异基因的正常细胞基本不会受影响,副作用相对较小。因为针对性强,所以呢,靶向治疗效果很好。1986年,中国科学家王振义发现啊,使用维生素的衍生物反噬式磺酸治疗白血病患者,病情有显著缓解,并且呢,效果持续时间长。这是第一个以致癌基因为靶向的抗癌药物,它一出现就展示了靶向药物的良好疗效。之后呢,不断的有新的靶向药物问世,极大的提高了部分癌症的治愈率。但是啊,癌细胞本身就是突变的细胞,再次变异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再次突变,原来的靶向失去了靶心,也就失去了治疗效果,癌细胞就会再次疯狂生长,导致癌症复发。

还有一种癌症治疗方法叫做姑息疗法。所谓姑息呢,就是迁就、纵容、苟且求安。姑息疗法则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肿瘤,放弃治疗肿瘤,转而呢,关注患者的感受。它希望通过止疼药啊,或者是手术干扰神经,减轻癌症带来的痛苦,让患者在生命盛夏的日子里,能够活得更轻松、更有尊严。这种疗法最早出现呢,是在收容晚期癌症患者的安宁院,到今天呢,已经有了近900年的历史了。1967年,英国医生塞西利·桑德斯建立起了圣克里斯托弗·安宁院,主要为癌症晚期患者提供镇痛和心灵关怀。医学界啊,不少人赞同这种理念和做法,姑息疗法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与癌共舞,带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姑息治疗对于患者的意义。同时呢,节约医疗资源,缓解医患关系,把治病从疾病导向转为以人为本的患者导向,都具有社会意义。所以说啊,姑息疗法逐渐的被世界各地所接受,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都陆续出现了类似圣克里斯托弗安宁院的机构。

好,现在呢,我们回顾一下癌症治疗的方式。按照治疗原理,癌症的常规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放疗三种。除此之外呢,还有针对不同致癌基因的靶向疗法和带癌生存的姑息疗法。但是啊,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没有真正的战胜癌症,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旧惊人。作者穆克吉在书中写道,要在人群层面减少一种疾病,或者任何疾病的死亡率,已知的唯一办法就是预防。医学界呢,也一直有这种呼声,就认为治疗癌症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得癌症。1986年,哈佛大学的医学专家约翰·贝勒和伊莱恩·史密斯就提出,对癌症治疗研究重点啊,应该从治疗转向预防。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第三部分要讲的,癌症如何预防。

其实要预防癌症啊,首先就要清楚癌症的发病机制。人的基因组里边呢,本身就有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如果基因突变的话,原癌基因被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呢又失灵,人就会得癌症。书中呢,作者对此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的细胞啊,就像是一辆行驶的汽车,主管生长的基因是油门,控制生长的基因呢,是刹车,它们各司其职,汽车就可以正常的行驶。基因突变了呢,就是油门被卡住了,刹车又失灵了,失控的汽车不断地加速,一直向前冲,非常危险。可见,基因突变是人得癌症的罪魁祸首,一切的源头。好在呢,基因突变呢,是个小概率的事件,原癌基因激活是需要按照顺序发生一连串突变,肿瘤抑制基因失灵呢,则是需要两次独立的突变。所以说呢,人啊,即使是携带着原癌基因,甚至是有那么一两次突变,也不一定会得癌症的,只有当突变的次数足够多,才可能恰好激活相应的原癌基因,并让肿瘤抑制基因失灵。

那么,基因突变是怎么来的呢?医学界一般认为,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有五个。第一个,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是运气。把生死大事归结为运气呀,似乎不够严肃,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管是疾病还是进化,都源自千万年生物细胞在无数次分裂、生长、遗传的时候,突然产生的一个小小改变,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也是一样。这是非常非常小的概率,但是并不等于零,发生的可能始终存在,没有任何其他原因,运气不好,它自己就突变了。第二个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呢,是遗传。有的基因啊,天生就容易产生某种突变,如果这种突变会导致疾病,那这就是基因缺陷。这种基因缺陷啊,是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的。如果在长辈当中有人得过癌症,那么和患者有着极度相似基因的后代们啊,发生同样的突变,得同样种类的癌症的可能性,就比没有相似基因的其他人要高出不少。第三个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是病毒。病毒呢,并不会直接使基因突变,但是啊,它足够小,能够携带一些可以导致基因突变的信息,进入到细胞之中,改变原有的基因信息,导致基因突变。发现这一点的呢,是美国病毒学家霍华德·特明。1970年啊,霍华德就发现有种病毒啊,可以把自己的基因信息整合到他进入的细胞的基因里,从而产生基因突变。第四个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是放射性物质。前面的我们说过,早在1928年,人们就发现了放射线会引起果蝇的基因突变。X 射线、镭射线用于癌症治疗之后呢,医生们也发现,这些射线在烧死癌细胞的同时呢,也会引起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比方说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用含镭物质制造夜光表的女工,最后都患了癌症。第五个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是致癌物质。这方面啊,大家都多少有所耳闻,比方说尼古丁、黄曲霉素、甲醛、三聚氰胺等等东西会致癌。它们有的呢是能够诱发基因突变,有的则能直接引发基因突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有1100多种,确定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有21种。据估计呢,人类80%到85%的癌症,都与致癌物质有关。可以说,在所有导致基因突变因素当中,致癌物质是最重要的一个。

好,我们知道了癌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基因突变的五大因素,我们再来看看啊,要怎么预防癌症。医学家就提出,预防癌症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癌症的一级预防,就是降低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导致基因突变的五大因素当中啊,运气和遗传是不可控的,所以说一级预防呢,主要是规避病毒、放射性物质和致癌物质。首先呢,就是不要长期的处在容易致癌的环境当中,避免被动诱发基因突变。比如说哈,刚装修的房子,就不要着急着入住,少和吸烟的人共处一室,如果工作当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了,那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要辞职等等。其次呢,是不要主动接触致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了四类致癌物质,以及含有这些物质的食品,我们呢,可以对照这份清单,避免食用致癌物质,就比如说腌腊制品啊、香烟、烧烤、霉变了的食物、隔夜菜等等。最后一点就是健康生活,打造强健的体魄。如果一个人体弱多病,身体呢,经常处于发炎的状态,不断损伤器官的功能,那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就比如慢性胃炎,就很容易演变成胃癌,经常感冒咳嗽,久而久之呢,就变成了慢性支气管炎,得支气管癌的概率那就比一般人要高出一倍。另外呢,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容易导致肥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就指出呢,食道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肾癌和乳腺癌啊,都和肥胖有一定的关系。

癌症的二级预防,则是注重对癌症的筛检。癌症发现得越早,治疗的效果越好,治愈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是手术和放疗,对原位癌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转移癌。重视癌症的筛检,可以尽早发现身体癌变的痕迹,早做治疗。关于这个筛检的重要性呢,医学界在1963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征集了6.2万名妇女,进行了一次长达8年的数据采集。这6.2万名妇女呢,一半人进行乳腺癌的筛检,检查出来有乳腺癌就治疗,另一半呢,作为对照组啊,不去做筛检,如果是无意中发现了有乳腺癌再进行治疗。结果就表明,被筛检的一半人,因乳腺癌死亡的有31人,而对照组呢,则有52人,筛检降低了约40%的死亡率。到现在啊,乳腺癌筛检、宫颈癌筛检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基因数据的整理成果,也运用在了癌症筛检上,比方说结肠癌,通过癌症基因筛检,那么在癌前进化阶段就可以被发现。各种筛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几种主要形式的癌症,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死亡率呢,实现了连续15年的下降。可见呢,癌症筛检意义重大。

好,到这呢,我们来回顾一下癌症的发病与预防机制。癌症的发病机制呢,是基因突变,就包括原癌基因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灵。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呢,有运气、遗传、病毒、放射性物质、致癌物质这五个。预防癌症的一级预防,是降低癌症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二级预防呢,是重视癌症的筛检。

我想啊,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希望啊,癌症治疗和预防上有更多的发展。但是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呢,也可能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好,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部分内容,人类对抗癌症的不利因素有哪些。我们将从社会、商业、文化、政治四个不同的角度来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呢,我们从社会角度来看哈,资源的稀缺,是人类对抗癌症的第一个不利因素。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癌症研究的每一个需求呢,不一定都能够得到满足。即使投入癌症研究的资金源源不断,但是呢,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除了常见的肺癌、胃癌、白血病等等呢,有的罕见的癌症,全球只有几千个患者。而开发针对这种癌症的靶向药物呢,可能就要花掉天文数字的资金。那这个时候,冷酷的计算就开始了,这一部分患者可能暂时被放弃,资金呢,就很难分配到他们这种癌症的研究上。资源呢,一般会向发病率高的癌症研究倾斜。有时候呢,政府也会插手癌症研究。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国家癌症法案,加大了癌症研究的预算,但是也严格限制了癌症研究所的自主权。如何花这些经费,政府啊,可能和科学家们持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分歧呢,也会导致低效,甚至是更多的问题。

其次呢,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商人的阻扰,是人类对抗癌症的第二个不利因素。癌症研究的成果,有时候会影响一些人的利益。那本书作者呢,在书中就花了将近1/4的篇幅,讲述了美国癌症研究界是如何和烟草商人战斗的。早在1761年,英国有一位叫做约翰·希尔的药剂师,他就提出呢,鼻烟会引起嘴唇、口腔还有咽喉的癌症。可烟草的使用呢,并没有因此受到限制,反而是越演越烈,成为一大吸金产业。1948年,医学界就再次提出,吸烟和癌症有很强的联系,但当时呢,吸烟极度的流行,烟草商们大赚特赚,舍不得放弃这块生意,于是就联合起来发布广告,引导舆论,抨击烟草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还成立了烟草产业研究委员会,来对抗癌症研究机构。甚至呢,他们明明研究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强致癌物,却隐瞒这一事实,依旧去误导群众,阻扰相关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烟草商才算认输,不再与医学界作对,并且限制了烟草业在本国的发展。但是这几十年的拉锯战,造成了大量吸烟导致的肺癌患者,也阻扰了公众对癌症研究的正确认识,浪费了癌症研究者的精力和资源。而且呢,烟草商们啊,并没有放弃这门生意,他们只是把目标市场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导致这些国家肺癌高发。

还有呢,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的影响是人类对抗癌症的第三个不利因素。其实从我们一生下来,传统就对我们潜移默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当科学和传统冲突的时候呢,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就以吸烟问题为例,虽然医学界呢,一再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还在1951年公布过数据,在789例死亡报告当中,有36人死于肺癌,他们生前都吸烟。但是呢,很多人还是没有办法放弃吸烟。因为在人们的认识里呢,吸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对男人来说,吸烟是男性的象征;对女人来说呢,吸烟就意味着对传统的抗争;对青少年来说,吸烟则代表着他们向往的成熟。由于这些文化符号,很多人在吸烟或者是二手烟当中投入了肺癌的怀抱。并且呢,由于不愿意承认吸烟有害,这些人呢也或明或暗的抗拒相关防癌宣传,让医学界在癌症的普及教育当中更加吃力。

最后,我们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看,人权带来的矛盾,是人类对抗癌症的第四个不利因素。医学研究需要进行足够多的实验。那在过去呢,这很容易,就像美国儿童疾病专家西德尼·法伯,就经常拿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做新药实验,那只告诉家长大概的信息,孩子们呢,则一无所知。大量的患者资料被搜集、流传、公开,这在今天来讲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我们呢,更注重患者的权益,新药试验需要层层批准,需要有足够多的患者同意,患者呢,也更加注重自己的隐私,以及他治疗的知情权。很多的实验和数据采集呢,就变得异常的麻烦。虽然就社会文明而言呢,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不得不说啊,这的确降低了癌症研究的效率。

以上呢,就是人类对抗癌症的四个不利因素。从社会角度来看是资源的稀缺,从商业角度来看呢,有商人的阻扰,从文化角度看是传统的影响,从政治角度看,有人权带来的矛盾。

好了,《重病之王:癌症传》已经介绍的差不多了。那我再为您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