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岂不怀归》活一天算一天的躺平生活,“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探寻社会转型期的
铛铛铃2025-08-02【人文】32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岂不怀归》,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三和青年调查》。说不定你已经听过“三和”这个名称了,他指的其实是在深圳龙华一个叫三和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年轻人,被称为“三和青年”或者“三和大神”。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家,或者选择了漂泊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很随意,可能今天工作一天,然后接下来的三天都在玩乐,吃的是便宜的食品,常常在街上或者网吧里过夜,有时候能找到便宜的床位就住下,可能十天半个月都不洗澡换衣服。
这本书的写作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编写这书的有两位作者,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田丰,另外一个是他的研究生林凯旋。他们自己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但为了真正了解三和青年的生活状况,林凯旋去了深圳,花了六个月时间真正融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在街上漂泊,甚至和他们一起睡在街头。就这样,他们收集到了一手的研究信息,完成了这本记录细节的社会学研究著作。
通常,处在艰难处境的人或事物,要么会振作起来摆脱困境,要么就会越陷越深,变得更糟糕。但这本书让你惊奇地发现,三和青年的生活似乎一直在糟糕这条线上持续,并没有好转的迹象。不如说,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境地,而不只是简单的困境。那么,他们是怎样一年接着一年地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下去的呢?接下来,我将带你看看这两位社会学者如何通过他们的研究来揭示这一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和青年的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书的开头就描绘了他们一个典型的早晨。五点钟,深圳人力市场外的一个年轻人跑着喊着:“快起床了,有临时工作了!”这句话把睡在市场外头走廊里的三和青年们吵醒了。他们慢慢起床,心里马上开始计算手上的钱够不够今天花,要不要去做一天的临时工,这份工作会不会太累,是不是能再混过一天不工作。所谓的临时工作,就是指那种工作一天,当天就能结工资的工作。这些工作通常是送快递、建筑工地或者保安。三和青年最不愿意做的是送快递,因为工资太低,累而且辛苦,可能一个小时才九元,而且要连续工作十个小时。建筑工地的工作分为两种,户外的大工地和室内的装修工地。装修工地的活更细致,偷懒的空间小,所以拿的工资也相对多,大概在180~220元之间。而保安的工作虽然对身高和穿着有要求,但相对轻松,可以有机会偷懒,因此很受三和青年们的喜爱。
三和青年喜欢临时工,是因为给了他们自由,不必被工厂的规定束缚。这样的工作可能是早上开始,晚上结束,也有可能是晚上上班到第二天早上。不管怎样,工作时间都在8~12小时左右。好,回到书里,此时的清晨,有些三和青年如果觉得自己钱还够花的话,可能就在地上继续睡,不去找工作了。但是没钱的人就会赶紧起来去工地找工作。如果发现有合适的工作,他们就会迅速把证件交给招工者,坐上去工地的车。在三和这里,只要你愿意工作,总能找到工作的。工通常招募的是那些技能不高的外地来工人。想要成为工厂的正式员工,对年龄、学历、经验和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不符合这些要求的人,只能去找临时工的活做。但临时工的活工期越短,工资就越低,待遇也差。不过,三和青年们似乎更倾向于这种自由的工作方式。
到了中午,三和青年通常会去三和最有名的“大丰面馆”去吃饭。这家面馆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食物有多好吃,而是因为他们能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大份、最便宜的面条,价格非常亲民,比如五元一碗的肉丝、粉面,还有1.5元的茶叶蛋、两元的菜汤,还有一些其他便宜的小吃。面馆老板接钱和做面用的是同一双手,而且看起来从来不洗。在三和,吃饭最重要的不是卫生,而是价格能不能接受。三和青年的生活非常朴素,他们通常只有一套衣服可以换,这套衣服可能要连续穿好几个星期。这些年轻人基本上不洗衣服,衣服多半是穿脏了一次性扔掉的,脏了就丢,然后他们会去二手衣服市场淘换一套新的穿。在三和地区,有个卖二手衣物的摊子,价格真的很便宜,一件上衣可能5~10块,裤子大约也就十块。摊位上的两位老太太原先卖的是全新的衣物,但后来因为三和青年人数的增加,他们开始收购旧衣物,洗干净后再以更便宜的价格卖出去,结果发现这样的二手衣服更受欢迎。至于这些旧衣物的来历,有些可能来自不愿穿、偷来衣服的三和青年,有些是清洁工拾来的,还有些是从殡仪馆收集来的。尽管三和青年知道这些衣服的来历可能有些复杂,但这个二手衣物摊还是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实惠的穿衣选择。
三和青年的吃穿都很简单,他们的饮食基本上就是清水面,也被他们自称为“挂壁面”,穿着二手衣服,他们的生活用品也都是非常便宜的。比如小商店会把烟单独出售,五毛钱一支,而街边水果摊上切成片的西瓜,一块钱一片,虽然比超市里还要贵,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十分足够了。有的西瓜片会更大,两块钱一片,算下来其实更合算,但三和青年很少购买,他们更看重的还是价格。紧张的经济状况让他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弄点钱,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安全意识,甚至这里连微信号都可以成为交易的商品。当他们要卖掉自己的微信号时,可以删除所有好友,但是需要留下一个手机号,购买者会根据微信号的使用时间来出价,使用的越久,号码越值钱。另一种赚钱的方式是成为名义上的公司法人,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份证做交易,有时甚至连银行的U盾和手机号都会与身份证捆绑出售。曾有一位三和青年在工作时不小心被人骗走了身份证,最后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被别人用来了违法活动。他上网一查发现,在深圳自己名下居然有十几家公司,每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都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一旦这些公司涉及到违法活动,尽管本人并不是有意成为法人,但这位三和青年也面临着被投入监狱的风险。还有一些三和青年通过出售身份证信息来赚钱,例如办理手机卡然后转卖,一张办好的手机卡可以卖到50元,这些手机卡往往用于电话营销或诈骗等不法活动。在三和,任何用身份证赚钱的方式本质上都在出卖个人的信息,可能导致无穷的麻烦。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三和青年出售自己的身份信息。
说到三和青年住宿的地方,一进他们住的旅馆,首先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烈的脚汗和尿骚味,对于初次到访的人来说,这种味道可能会让人感到恶心。然而,在这里人们对住宿环境也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一个床位只需要花费15元。那里的床架发霉发黑,床板硬邦邦,蟑螂和臭虫在床上爬来爬去,还有人们不知躺过多少次的黏糊糊的席子。刚来三和的年轻人通常会优先选择单间,实在没有单间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住在床位上,因为他们都携带着行李。但在这里混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通常会改住床位,很快连行李都不见了。一位三和青年分享说,她刚到这里的时候,住的是每天50块钱的单人房,床铺舒适,她打算在这里住几天,找到工作就离开。但几个月过去,他变得懒惰,也不想离开了。现在如果有钱,他会选择住一两天床位,如果没钱,就在外面随便找个地方凑合过夜,或者干脆找份晚上的临时工作,第二天就可以回到人力市场里免费睡上一觉。三和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人很容易就沉迷其中,变得消极,他们甚至给睡在街头起了个特别的名字——“睡大酒店”。比如在人力市场外面睡觉,就被称为“睡海信大酒店”。有些三和青年甚至说,如果没在海信大酒店睡过,就不能算真正来过三和。人力市场的管理者甚至每晚在门口浇水来驱赶他们,面对这种情况,三和青年无奈,只能拿着纸板找一块干燥的地方睡觉。睡在外面,除了要忍受地面的潮湿和不适,还会有被偷窃的风险。因此,他们通常会把身份证和少许现金藏在鞋垫下,买东西时会把鞋掏出来付钱,而睡觉时反而总是穿着鞋,以防万一。
三和青年的日常生活靠日结工资支撑,他们的居住方式也十分节约,甚至免费,这些都解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他们住在三和区域,这儿的生活模式很像是一个过渡站,本应是帮助外来人口暂时安顿下来,然后再融入城市的地方,但三和青年跟这些外来人口的心态完全不同,他们沉浸在城市的边缘,挑战生存的底线,沉迷于一种自我麻醉的与世隔绝的状态,好像他们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得到了某种超然的力量。而过渡站的原意是让优秀的人才留在城市,其他人则回到乡村,不过在三和,这些人并没有回乡,而是留了下来。
三和青年的娱乐生活也很简单,他们常去网吧,价格很便宜,一小时一块五,包夜更是只要八元。除了网吧、游戏,他们还喜欢买彩票,买彩票和赌博可以很快让他们倾家荡产,沦为一无所有的三和大神。此外,手机也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娱乐工具,他们在手机上打发时间,有时候工作结算也靠手机。但手机并没有让他们更多的融入社会,反而让他们更加孤立。手机的普及让三和青年可以不依赖于外部世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而手机最初的功能,比如联系家人、朋友,却被忽视了。他们自愿逃避外部的世界和家人的关心,可能是因为羞耻或者不想让家人担心。有位青年就说,他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关心他的工作情况,叮嘱她别只是在外面闲逛,要好好工作,她却选择了直接关机,因为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家人的期望,结果就选择不再联系。这种情况让很多三和青年习惯了没有手机的生活,或者说他们根本不需要手机了,他们不愿意与人有任何联系,也不希望被认识的人联系到。当他们卖掉自己的微信号,他们就彻底与过去的人脉和经历断了联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过,如果他们想要重新与社交网络建立联系,其实并不难。三和附近有一条专卖电子产品的街,上面有很多价格不贵的二手手机,这位想要离开三和的青年们提供了重新走向外部世界的可能。
要深刻理解三和青年的生存状态,我们必须先理解“日结”这个概念。在三和的人力市场上,日结是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对于雇主来说,日结降低了他们在管理、工资、社保等方面的成本;对于中介来说,日结方式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每个工人抽成赚钱;而对于三和青年来说,日结则提供了他们生存的基本收入,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自由。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三和青年是怎么来的吧。三和群体的形成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密切相关。深圳和其他大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深圳的人口结构曾达到极端,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只有两个是户籍人口,而且那两个户籍人口中真正的深圳本地人也是少之又少。因为本地人很少,深圳几乎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没有大城市那种常见的排外现象,这使得深圳成为一个更开放、自由、包容的城市,勇于尝试新事物。一部分无法融入深圳或被淘汰的年轻人,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试图继续在这里低成本的生存。深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低端工作岗位,给三和青年提供了足够的就业机会。例如,物流行业,就为三和青年提供了两个生存的出路。一方面,作为低成本的劳动力,他们可以从事日结工作;另一方面,在物流成本低廉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能够通过快递购买到便宜的生活用品。在某种程度上,三和青年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时代意料之外的产物。
三和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得益于深圳的温暖气候。在深圳,最冷的1月平均温度也有15.4℃,对于三和青年来说,这样的气候是非常合适的。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北方的寒冷城市,露宿街头可能会冻得酸痛。深圳的温暖气候为三和青年提供了诸多便利,他们不需要携带重重的行李,也无需在衣物上投入太多,甚至可以在户外解决洗澡和洗衣服的问题。换句话说,除了城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和青年的父辈大多是农民工,三和青年自己往往是成长于留守儿童环境中的,他们缺少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家庭和责任感的认识较为淡薄,也没有像父辈那样打工几年后回家建房的打算。互联网时代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方式,使他们更向往自由,并且对社会的阴暗面有了更深的关注。他们觉得工厂剥削了他们,招工的中介不可信,自己没有钱,也没有背景,学技术看起来也没有用,因为好的技能似乎也不会传授给他们。他们认为自己的困境都是社会资源缺乏造成的,而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们不想承担责任,不愿正视社会和家庭,甚至是自己的要求,才导致他们陷入了现在的境地。
作者林凯旋在深入三和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作为旁观者,只能感受到三和生活的单调和无聊,但当你真正融入他们中间时,就能逐渐明白人们为什么留在三和。有钱时,三和青年会上网、抽烟、吃饭、喝酒,甚至赌博,他们会对三和生活表现出认同和积极的态度,有人开玩笑说,这里的人好交流、好听话。相反,当他们一无所有,得不到帮助时,就会抱怨三和是鬼地方。有的人走上了正轨,找到了正常的工作,摆脱了三和青年的生活状态,但也有人从工厂辞职回到三和,是因为他们享受在三和的自由自在。三和青年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情感依赖,他们简单的消费习惯,比如一块钱的水、五毛钱的烟、15块钱的床位,逐渐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消费文化。但这所谓的消费文化,并不是社会阶层有意识地构建起来显示身份的标志,而是他们对生活无奈而又自嘲的表达。这代表的消费文化只是反映了他们窘迫生活的现实,这些便宜的商品一方面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想离开这种低成本的生活环境。一旦他们手头有点宽裕,他们会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超市里购物。而那些为三和青年提供服务的小商贩们,比如大丰面馆的老板,他们的日收入可能和三和青年做日结得到的收入相差无几,甚至更少。但这些小商贩们每天工作,他们在心态上保持了与三和青年的距离,坚定地划清界限。
最初,三和青年对工作和生活都抱有希望,大城市并未将他们排斥在外,他们试图反抗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背后不合理的制度,他们不愿意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小螺丝,而是想要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着,或者说活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但问题是,反对工厂、反对工作,最终只会使他们沦为生存边缘的空壳,日复一日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三和青年们也设想过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对他们来说,除了日复一日的日结工作,选择并不多。如果真的有选择的话,那就是决定何时离开三和。三和青年的出路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自我觉醒。在三和地区卧底六个月,作者有时甚至感觉像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每天重复的在网吧、彩票店和人力市场之间徘徊,只在没钱的时候做日结工作,不关心外面世界的任何变化。其实在三和青年中,不是没有人厌倦这种生活,他们只是没有离开的勇气,没有技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离开三和就意味着要放弃现在轻松的生活,面对更加艰苦的生存挑战,而他们清楚地记着,是为了逃避那种辛苦的生活,才来到三和的。
作者认为,三和青年离开的可能性有三种:个人的觉醒、底层社会的生态链断裂、失去日结的工作机会。个人的觉醒是最难实现的,而生态链断裂中最关键的是三和区域整体租金的上涨,这将影响三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整体生活成本。尽管任何一个生活条件的消失,都可能导致社会生态链的断裂,但人们往往低估了低收入人群的适应能力。三和青年活的很省,他们的生存方式非常灵活,无论外界如何变迁,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应对。举个例子,关于住宿,如果他们手头宽裕,就能住上便宜的单间,当手头紧的时候,就选择合住床位,连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也能在海信大酒店这样的地方找个地方睡觉。当他们没有日结工作可做时,他们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既有愿意在工厂流水线上干活的青年工人,也有那些不愿在工厂里机械劳动的三和青年,后者缺乏赚取更多收入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光靠廉价劳动力已经不够了,但作为这些廉价劳动力的青年,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惑。时代在进步,产业在升级,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却选择了三和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名《岂不怀归》来自于《诗经·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意思是: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吗?很多三和青年有一个梦想,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安家立业,因为三和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香港的九龙城寨成为了平民的小社会的原因在于那里有一套完善自给自足的运作系统,而三和的群体只有男性,他们通过干一天玩三天的方式,使得他们的生活能够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需要。三和就像一个车站,三和青年不断的进进出出,却永远不能在这里扎根。
好的,关于《岂不怀归》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在这片土地上,三和青年如同城市的阴影,悄然蔓延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的边缘。《岂不怀归》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群年轻人裹挟在自由与挣扎、梦想与沉沦之间的复杂情感,他们的生活如同绝响中残存的回音,持续让旁人感到震惊而深思。在这份深刻的社会学调查中,田丰和林凯旋两位作者勇敢探索,走入三和青年的世界,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生存策略逐一呈现。这群青年,他们的现实并不是简单的反抗或沉沦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关于自由选择和生活方式的连续博弈。他们所选择的日结生活,既非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也无可歌颂的激情燃烧,而是一种源于无奈而生的适应性策略。在这里,三和青年们体现了一种另类的抵抗精神,他们抗拒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拒绝丧失自我,在机械化工作中的消耗殆尽。然而,正是这番抵抗,让他们跌入了城市边缘的深渊,成为了那片浮华背后被忽视的存在。他们沉溺于低成本生活的便利,却也因此被困在了三和,这个现代化都市的后院,一个隐秘的、处于停滞状态的边缘地带。
这份调查记录的不仅是三和青年的生活,更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刻反省。它迫使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和残酷竞争的背后,我们应该如何审视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在都市光鲜亮丽背后挣扎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只能依赖于个人的觉醒,然而,这种觉醒是如此艰难,因为他不仅要求三和青年们突破生活的惰性,还需要他们在缺乏资源和社会支持的条件下,独自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径。《岂不怀归》所呈现的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三和青年的故事提醒我们,当代社会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探索能够为他们提供真正支持和出路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最后,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侧面。在这片繁华的背后,三和青年的生活提出了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是否能找到一个既能确保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又能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新方法?这本书通过其真实的记录,给了我们时代深刻的思考。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