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贫穷的本质》寻求脱贫良方,深入剖析全球贫困的本质,探究如何逃离“贫困陷阱”,诺

铛铛铃2025-08-02人文21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贫穷的本质》。

这本书,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结晶,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两位经济学家合著。那次经济学奖的颁发理由是,他们通过实验性方法,为减轻全球贫困做出了卓越贡献,大幅提升了我们对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扶贫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投入了大量资源,无数慈善机构也在共同努力。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全球仍有高达13亿人生活在贫困中,其中1/3是十岁以下的儿童。有个世界银行的专家,在他的书《白人的负担》中提到,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金额,高达2.3万亿美元。然而结果如何呢?他指出,只需每个孩子打一针12美分的疫苗,就能减少一半死于疟疾的人数,而每位母亲拿到三美元的补助,也能使儿童死亡数减半。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目标却难以实现,因为扶贫的效果难以看见。

有专家认为,扶贫本身可能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大规模的援助,可能导致当地政府更加腐败,他们主张应该帮助这些国家搭建自由市场、产权、法治等基本制度,然后让他们自己发展。不过,书中的两位作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承认基本制度的重要性,但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等到基本制度完善了才着手扶贫,那就是在推卸责任。实际上,扶贫效果不佳并不代表扶贫本身有错,而很可能在于扶贫方法出了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两位作者通过创建贫困行动实验室,开展了240多个实验项目,深入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和动机。这些实验为我们揭示,为什么扶贫会失败,以及有效的扶贫方法应该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三个方面来分析解决扶贫难题的方法。第一,如何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第二,如何激励穷人去做正确的事情;第三,穷人是否真的具有企业家精神。

首先,我们来说说怎样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吃不饱饭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的穷人。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说,全球有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穷人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没力气就不能干体力活,干不了活就会导致更穷,形成所谓的贫穷陷阱。但是,粮食援助效果一直不令人满意,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下。在印度,超过1/3的粮食援助,在运输途中不知所踪,大部分被老鼠糟蹋。但更重要的是,穷人似乎并没有从大规模的粮食援助中受益,这涉及到慈善工作的一个根本难题,缺乏反馈机制。比如你开了一家面馆,卖牛肉面十元一碗,如果顾客吃完就不来了,那你就知道产品有问题,你会想办法改进。但如果你是做慈善,牛肉面白送顾客肯定要,但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满意,因为没有明确的反馈机制。这就是慈善工作比企业更难的地方。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慈善,那样就是因噎废食了。实际上,正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反馈机制,慈善工作更需要去仔细了解穷人的真实需求。

好的,再回到粮食援助的问题上来。通常认为,如果穷人真的是在挨饿,那他们应该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吃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应该非常高。然而,两位作者通过对18个国家穷人生活的实际调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比如在印度的一个邦,1983年时,大多数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0.99美元,但他们只有67%的支出是花在实物上的,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高。穷人并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吃的。后来,当那个邦的工资上涨,穷人有了更多的钱之后,他们也没有去购买更多的主粮来增加热量,而是选择购买口味更好、价格更高的食品。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随机选定一些贫困家庭,以低价卖给他们主粮,按理说,价格越低,这些家庭应该买得越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获得粮食补贴的家庭,选择购买更少的主粮,却买了更多的鱼和肉,换句话说,他们进行了消费升级。

这些例子说明,现代社会即使是非常贫穷的人,也能够吃饱饭,缺粮并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书里的计算,如果只购买最便宜的食物,只花0.21美元,就能获得2400卡的能量,这是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的正常能量,即使最穷的人也负担得起。当然,并不是说穷人就不存在营养问题,他们的营养问题在食物种类比较单一,缺少微量元素等等,但这些问题恰恰不是传统的粮食援助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直接给钱能解决的。当穷人有了更多的钱,他们会优先选择买味道更好的食物,以及烟酒等非必需品,而不一定是营养更均衡、更健康的食物。有意思的是,作者发现,在电视机普及率越低的地方,人们花在红白喜事上的预算比例就越高。为什么呢?其实电视机和操办红白喜事,都代表了穷人的娱乐需求,它们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效应。这同时也表明,穷人并不是只在吃饱吃好之后,才会产生其他需求,实际上,穷人宁可吃的差一点,也要省下钱来满足其他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更多的粮食援助既不能提升穷人的幸福感,也不能提升穷人的生产力,整个粮食援助的思路就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事实上,食物质量不好,缺少微量元素,对成年人或许没太大影响,但对胎儿和幼儿却有极为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穷人家的孩子,在生命的头几年能够得到更好的营养,那么他这一生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所以,正确的食物援助不是大量提供便宜的粮食,而是针对孕妇和儿童,发放高营养的强化食品,为学龄儿童提供膳食均衡的营养餐,给他们进行系统化的抗蠕虫预防等等。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扶贫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反馈机制,所以更需要去仔细考察穷人的真实需求,这是第一步。

那么,是不是只要搞清楚了穷人的真实需求,扶贫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呢?当然没那么简单。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全球每年有150万儿童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位于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贫困儿童。在这里,需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防治腹泻,而且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往饮用水中加入消毒剂,或者在儿童拉肚子的时候,给他们喝由糖和盐组成的口服补液,就能免于死亡。扶贫机构长期低,甚至免费提供消毒剂和口服补液,但据调查,只有10%的贫困家庭使用了消毒剂,只有1/3的拉肚子儿童喝了口服补液,这到底是为什么?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的廉价、简单又效果明显的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蚊帐来防疟疾、给儿童接种疫苗等等,但实际上把这些方法叫做低悬的果子,就是先做了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不过这些果子仅仅是看上去好摘,实际上要在贫困地区普及非常难。难道穷人已经失去了希望,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吗?事实恰恰相反,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穷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拿出来治病,如果得了重病,他们会砸锅卖铁,甚至借高利贷来治病。这里的问题在于,他们把钱花在了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而且,他们治病的首选,也并不是公立的乡村卫生站,而是首选当地的赤脚医生,其次是以驱邪为主的巫医,这到底是为什么?穷人真的是愚昧的不可救药吗?当然不是,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

比如,穷人之所以不去卫生站看病,是因为那里不可靠。在印度,政府规定公共卫生站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六个小时,但实际上,这些卫生站的管理非常混乱,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处于关闭状态,医生和护士的平均缺勤率高达40%,即使医生在岗,他们看病时也大多心不在焉,结果穷人根本就不信任卫生站。如果孩子拉肚子,卫生站按规定只给开口服补液,孩子的父母会觉得是在敷衍,宁可找赤脚医生开抗生素,这反而耽误了治疗。那他们为什么又不愿意往水中加消毒剂呢?原因很简单,太麻烦。你想想,让你每次喝水时,都记得往水里加一点消毒剂,你能做到吗?尤其是当做这件事情的收益在遥远的未来,而当下只有付出的成本时,就更难坚持下去了。这跟我们很难做到天天坚持锻炼身体是同一个道理。

那怎么办呢?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尽量减少使用时的麻烦,比如添加消毒剂这件事,研究人员想了个办法,他们在每个村庄的水井旁装一个消毒器,每个人从这里打水的时候,只需要随手转一圈,这个消毒器就可以释放出一定量的氯元素,从而得到氯化水,结果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消毒剂的使用率。第二个办法就是提供激励机制,在人们每次行动的时候,给予一些小奖励,比如给孩子打疫苗这件事,大多数贫困家庭明白打疫苗的好处,也愿意带孩子来打第一针疫苗,但他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无限期的拖延后续接种结果,接种的最终完成率很低。后来研究人员给每次来打疫苗的人,奖励两磅干豆子,效果立竿见影,接种完成率从6%提升到38%,而且奖励干豆子,反而使每次接种的成本更低,因为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终于开始饱满起来。

所以你看,很多医疗援助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人们在知道和行动之间,往往还隔着一条沟,有效的医疗援助,不仅仅需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更容易地采取行动。在帮助穷人采取正确行动时,关键是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为什么一些看上去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却不采用,答案也许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

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印度的金奈市,有很多穷人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小贩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货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出售,当天卖完之后,他们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但要注意,其中大部分小贩,拿不出这1000卢比的进货款,这笔钱等于是批发商借给他们的,所以在他们赚到的这100卢比中,还得拿出一半,也就是50卢比来支付利息,你会发现这个利息率高的惊人,达到日息5%,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你按照这个利率借五块钱,那么一年之后你得还将近一个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小贩不自己存1000卢比来进货,这样的话就不用支付每天50卢比的利息,他们的净收入可以立刻提高100%。你可能认为这些小贩真的没钱可以存,但研究人员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们平均每天会花掉五卢比的零花钱,或者给自己买茶喝,或者给孩子买零食,只要他们把这五卢比省下来用于进货,也就是每天向批发商少借五卢比,那么在复利的作用下,只需要短短50天,他们就能做到完全用自己的钱来进货,实现无债,一生轻松,而且收入翻倍。你可能会说,小贩的生活这么艰难,买一杯茶喝,或者给孩子买点零食,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让他们坚持50天不喝茶真的很难。1000卢比也就是20美元,只需要慈善机构给每个小贩发20美元的启动资金,不就可以帮助他们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事实上,研究人员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给其中一部分小贩提供了启动资金,然后观察这笔钱是不是如预计的那样,能够永久性的提高小贩们的收入。你可能猜到了,事情没那么简单,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的日利率,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并不是小贩们拿到钱就不干活了,或者把钱挥霍掉了,而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突发事件,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等等,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小贩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动用这笔运营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印度小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了穷人的一个普遍困境,存不下钱。当你一点余钱都没有,就会陷入稀缺陷阱,每天都在忙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就没有精力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让我再给你讲个例子,在肯尼亚,只有25%的农民每年使用化肥,扣除购买化肥的成本后,农民可以增加70%的纯收益,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民不去买化肥呢?答案是到耕种季节时,大部分农民手上没钱。那为什么农民不在上个收割机之后就立刻购买化肥呢?答案是那时候化肥店一般还没有进货,于是农民只好等到下个耕种季再购买化肥,但这时候钱已经用到了各种突发事件上,没钱买化肥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研究人员发起了一个援助计划,叫做存款与化肥行动,就是在收割机之后,立刻向农民优惠出售化肥,等农民需要时再送货上门,这个计划让使用化肥的农民人数立刻提高了50%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

实际上很多人相信,穷人不但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生意头脑,是天生的企业家,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本书作者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发现,城市贫穷人口中有一半人有自己的小生意,也就是小摊小贩,农村贫穷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做着小买卖,穷人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看到这种现象,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亿万企业家》,认为这些穷人企业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但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悖论,如果穷人真的会做生意,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这么穷?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做大做强?从印度小贩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就是穷人借钱的成本太高了。为什么他们需要承担如此高的利息?经济学的标准答案是,因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很高,所以收取的利息就高。但是在印度小贩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实际违约率是很低的。另一项针对巴基斯坦农村的调查也显示,当地放债人收取的平均利息率为78%,而遇到的违约率只有2%,按银行的观点看,这真是一笔很好的生意了,为什么没有正规银行来抢走当地放债人的生意呢?其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专门针对穷人的信贷业务,比如当时的印度政府就规定,银行每在城市开一家分行,就必须在农村开四家分行,但是由于违约率高的出奇,这些针对穷人的信贷计划最后都失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放债人的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轻松,放债人需要时刻关注借款人的动向,关注他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甚至要给他的生意出谋划策,并且保证借款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马上拿到钱。可以这么理解,由于当地放债人,需要对每个借款人进行监督管理,当这笔管理费用摊到很小的贷款额度上时,就形成了高利贷。可以肯定,针对穷人放贷时,如果不对借款人进行最低限度的管理,那么违约率就会高得惊人,正规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穷人市场。

1980年代,有个人终于想到了解决穷人面临的难题的办法,这位就是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尤努斯创办了一家专门给穷人放贷的小贷银行,名字叫格莱珉银行。后来,这个小贷银行的概念在南亚地区迅速传开,小贷银行的平均年利率大约是25%,相较之下,小贩们负担的利息低了很多,所以人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认为这可以帮助10亿穷人企业家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努斯也因为他在扶贫事业上的杰出贡献,于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让我们来看看,小贷银行是怎样解决穷人违约率高这个难题的。首先,小贷银行主要瞄准女性创业群体,认为女性更具理财能力和责任心。然后,他们要求一定数量的借款人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组员们要对每个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小组每周聚一次,组员们汇报各自的生意进展,信贷员就在每周聚会上收取一定数量的还款。你看,小贷银行的管理模式,其实是通过组建熟人社会,利用同伴压力,让一个借款人不好意思赖账,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对借款人进行管理。一个证据就是,如果互助小组是每月见面,而不是每周见面,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那么违约率就会上升。说到这,你也可以看出来,小贷银行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借到钱。所以,尽管小贷银行已经在南亚地区遍地开花,但其实并没有成为穷人借钱的首选。根据本书作者的调查,只有1/4的贫困家庭向小贷银行借款,而有高达一半的贫困家庭,仍然选择向当地放债人借高利贷。如果再进一步看,小贷银行是不是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让穷人企业家改变了命运呢?本书作者认为,如果抛开那些极少数成功案例,小贷银行的扶贫效果其实一般,并没有给大多数穷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过这不是小贷银行本身的问题,更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关于穷人是天生企业家的这个预设是错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穷人真的愿意创业吗?作者发现,无论他去问哪个国家的穷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告诉你,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公务员、教师、护士等拿铁饭碗的人。可见,穷人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具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生活,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创业。既然如此,又怎么解释有那么多穷人在做小生意呢?作者认为,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你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又没什么特殊技能的时候,做点小生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其实必须承认,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都是少数。对大多数穷人来说,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什么是稳定的好工作,比如制造业工人。作者观察到,如果一个村庄里有工厂,能稳定雇佣村里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村子的面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对这些成为工人的村民来说,不仅仅是得到一份稳定收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也许这才是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要观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毕竟是少数人,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并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关于《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到这,我们来总体回顾一下。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经济学著作,他真切地触摸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贫穷。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没有满足于表层的观察,而是深入到贫穷的根源,他们告诉我们,贫穷不仅仅是空口袋的响声,他更是缺乏教育机会的沉默,是健康问题的呻吟,是社会结构的无形之墙,是知识和信息的巨大鸿沟。班纳吉和迪弗洛并没有简单的给出一个给钱就行的答案,他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太过肤浅,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他们走遍世界各地,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推理,而是真正的与贫困人口接触,开展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的设计严谨、执行细致,就像医学实验一样,一步步检验哪些扶贫方法有效,哪些不奏效。书中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一些看似明智的策略可能会失败,而有些出人意料的小举措,却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比如说,他们发现提供免费的蚊帐,比提供微贷更能有效减少贫困,因为健康直接关联到人们的工作能力。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展示了改善如厕条件,竟然能显著提升女孩的教育水平,这些都是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凭空的猜测。

究其本质,《贫穷的本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亚于任何科学探究的领域,社会科学的研究。他鼓励我们用一种谦逊、求真的态度,来面对贫穷这一复杂问题,不断试错,不断学习,直到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我摘录了本书为我们总结的以经济学思维解决扶贫难题的三个关键因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第一,扶贫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反馈机制,所以更需要去仔细考察穷人的真实需求,这是扶贫的第一步。第二,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第三,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