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巴黎圣母院》美丑交织的命运悲歌与时代镜像

铛铛铃2025-08-30文学21人已围观

简介

15世纪的巴黎,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在圣母院的阴影下悲壮交织。雨果以哥特式笔触揭露中世纪社会的双重面孔:宗教伪善与人性光辉、司法暴力与底层抗争、建筑永恒与生命易逝。丑陋外表下藏着最纯粹的灵魂,美丽容颜却包裹着贪婪与冷血。当圣母院的尖顶在革命烽火中震颤,这场跨越生死的爱与救赎,不仅是对“美与丑”的哲学叩问,更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觉醒的永恒象征。



今天,我要为您解读的书籍是《巴黎圣母院》。

前段时间,法国巴黎圣母院在维修期间失火,这让无数人想起那个受尽苦难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幸运的是,卡西莫多守护的钟楼没有被大火烧毁,但不幸的是,他已经被那个黑暗的时代毁灭了。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他让无数人知道,法国巴黎除了埃菲尔铁塔,还有华丽的巴黎圣母院。整本书的写作几乎称得上是一气呵成,成就的却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生动地还原了中世纪巴黎的风貌,呈现了一幅从国王到乞丐的法国人民的全景图。

关于这本书的灵感来源,雨果在书的前言里写道:有一天他去爬巴黎圣母院钟楼,看到墙上刻了一个希腊词——“命运”。他被这个词所蕴含的宿命以及悲惨的寓意深深打动,从而有了创作灵感。

那么,他到底创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开始于1482年1月6日,巴黎的一群平民在司法宫等待观看庆祝主显节的圣迹剧。所谓圣迹剧,就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教会又安排演出一些圣经里的宗教故事,给百姓娱乐一下,顺便感受神的无处不在。而圣迹剧的作者,是一个名叫格兰瓜尔的年轻诗人。他本指望靠这场演出提升自己的声望,也好领几个赏钱填饱肚子,没想到从开场就不断有意外来打断演出。恰好这一天也是愚人节,人们纷纷在舞台对面开始比赛扮丑。最后,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凭借自己的相貌,赢得了丑人王的称号。

卡西莫多到底有多丑呢?照书里的说法,简直是把打碎了的巨人重新胡乱拼凑成堆。他整个人都是畸形的,奇丑无比。

和卡西莫多极致的丑相反,一个在广场上跳舞的吉普赛少女——艾斯米拉达,表现出的是极致的美,简直就是造物主偏爱的存在,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美。因此所有人都被她的美貌和舞蹈给吸引住了,包括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以及我们刚刚说到的那个贫穷的诗人格兰瓜尔。而弗罗洛疯狂地想马上得到艾斯梅拉达,于是马上打断了她的表演,引发了围观民众的不满。人群散去后,格兰瓜尔尾随着艾斯梅拉达,想要通过她找个睡觉的地方。半道上却遇见弗罗洛副主教指挥卡西莫多把艾斯梅拉达抢走。

为什么卡西莫多受弗罗洛的指挥呢?作者一开始没有明说,在后面才写:卡西莫多是一个弃婴,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也就是卡西莫多日,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口被弗罗洛收养。所以卡西莫多和弗罗洛是养子和养父的关系。卡西莫多把他当做救命的恩人,对他可谓是言听计从,这就和后面卡西莫多把他从钟楼上推下去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这位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伪、奸诈、好色之徒,所以他才会命令卡西莫多去把艾斯梅拉达抓过来。碰巧这时一个名叫弗比斯的御前侍卫队长经过,救了她,还把卡西莫多抓了起来。而副主教弗罗洛却趁乱溜走了。尾随的格兰瓜尔则被乞丐抓进了一个叫奇迹宫廷的地方,那里聚集着巴黎的地痞、流氓、乞丐、盗贼和骗子小偷。乞丐王不由分说的就要吊死他,除非有女人愿意当他的妻子。这时,善良的艾斯梅拉达挺身而出,假装愿意嫁给他,把他救了下来。

到这里为止,小说已经过去了1/5,但却没有过多人物细节的描写,反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中世纪巴黎平民的生活细节,还有大篇大篇关于巴黎城区街道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巴黎圣母院的各种详尽的描写。这些文字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是细细一品却很有意思。你可以清楚地看到15世纪巴黎的样子,甚至可以看到当时站在巴黎圣母院顶上俯瞰全巴黎的景象。也正是这些描写,使小说的场面更加宏大,整个社会百态尽收眼底,从宫廷到民间,各种面相都刻画得饱满鲜活。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世百态体会之深,就像《红楼梦》,在一段悲戚的爱情故事中,却写出了百科全书的味道。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再回到小说内容上。刚刚我们说到艾斯梅拉达救下了年轻诗人格兰瓜尔。这时雨果突然笔锋一转,把我们带回到了16年前。幼小的卡西莫多被遗弃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没有人敢去接近这个长相吓人的孩子,除了年轻的神父弗罗洛。她抱走了卡西莫多,让他在圣母院的钟楼上敲钟。

小说中的弗罗洛虽然扭曲变态,但却很好地诠释了浪漫主义的灵魂。他从小就被送到神学院念书,一心扑在学习上,对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理解。19岁时,他的父母因为瘟疫而去世,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弟弟给他。这时他才真正开始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之所以收养卡西莫多,就是想起了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弟弟。为了这个弟弟,他决心一辈子不结婚,不要孩子,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来侍奉上帝和钻研真理。结果他在两方面都遭到了挫败,弟弟成了小流氓,他对知识的追求也陷入了死胡同。因此,他一直被这种求而不得的挫败和迷茫困惑所折磨,甚至不惜求助于炼金术这种神秘主义的歪门邪道。而且他非常讨厌女人,甚至连公主都不准踏进圣母院。

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弗罗洛的种种情感已经压抑到了快要爆发的地步,而艾斯米拉达的出现瞬间点燃了她,就像火山喷发一样迅速而猛烈。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在追求的真,都是空洞的,根本毫无意义。而欲望和理智的挣扎,几乎要让他发疯了。也正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过去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完美而坚定的人设被完全颠覆,变成了一个挣扎的、敏感的、却也更加真实的人。

说完了16年前的事,让我们回到1482年。卡西莫多因为劫持艾斯梅拉达,被判接受鞭刑,外加在耻辱柱上示众两个小时。而此时被绑在耻辱柱上的卡西莫多,向围观的嘲笑他的人群讨一口水喝,却只有艾斯梅拉达回应了他的请求。

按照八点档泡沫连续剧的剧情,他们之间应该要发展出那种不顾一切的伟大爱情了,但雨果显然不会这么写。这时的艾斯米拉达,已经深深爱上了那个救过她的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可是这个弗比斯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在得知艾斯梅拉达对她的爱意后,她立刻就决定勾引她。在和艾斯梅拉达约会的路上,弗比斯遇到了弗罗洛副主教,他主动给了弗比斯开房的钱,前提是弗比斯得让他偷看他和艾斯米拉达的约会,因为弗罗洛不相信艾斯米拉达会选择弗比斯而不选择他。而弗比斯居然也答应了这个变态的要求。于是副主教躲到一边偷看,就在艾斯梅拉达要屈从于弗比斯的花言巧语的时候,副主教忍无可忍,跳出来刺伤了弗比斯。

故事从这里全面进入高潮,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法庭判定艾斯梅拉达自杀了,弗比斯将她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副主教弗罗洛到监狱里找她,声称只要艾斯梅拉达服从于她,就能离开监狱,还骗她说弗比斯已经死了。艾斯梅拉达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地拒绝了弗罗洛。

正当艾斯米拉达要吊死的时候,她看到了坐在未婚妻家阳台上的渣男弗比斯。接着卡西莫多突然出现,把艾斯梅拉达救走,带她进了圣母院。而副主教意外发现了艾斯梅拉达,并试图闯进艾斯梅拉达的房间逼她服从,却差点被守在门外的卡西莫多杀死。副主教恼羞成怒,决心让谁也得不到她。可是她到底舍不得艾斯米拉达,在她得知国王要把艾斯梅拉达从圣母院抓走后,她特意跑去寻求格兰瓜尔和乞丐流氓的帮助,想借助他们的力量救走她。没想到卡西莫多误以为他们是来抓人而不是救人的,全力抵抗着进攻的人群。混乱之下,沦为流氓的弗罗洛的弟弟被卡西莫多从圣母院上扔下,摔死了。

就在卡西莫多快撑不住的时候,御前侍卫队长弗比斯奉国王之命前来镇压暴乱。同时副主教趁乱把艾斯米拉达带到了执行死刑的绞架面前,让她在自己和死亡之间做出选择。艾斯梅拉达再次拒绝了副主教,还说自己爱的只有弗比斯。最后艾斯梅拉达却被自己爱的人抓上了绞架。卡西莫多知道了弗罗洛的所作所为之后,绝望地把他从钟楼上扔了下去。那一刻,他流泪了,他没有保护好自己最爱的人,又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崇敬的恩人。

两年后,在巴黎城外的一处地窖里,人们发现了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达的骨架紧紧拥抱着。当人们试图把骨骸分开时,他们同时化作了灰烬。这个悲惨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而激发雨果创作灵感的“命运”二字,一直笼罩着全书。因为命运,艾斯梅拉达无法喜欢上卡西莫多,无论多么心存感激;因为命运,高高在上的弗比斯不可能真心回应艾斯梅拉达的爱。因此,只有死,才能让最应该相爱的人在一起。死亡消灭了命运强加在人身上的等级、外貌、财富上的不平等。

在这部高度戏剧化的小说中,无论是艾斯米拉达的美和善,卡西莫多的丑而善,还是弗比斯的美而恶,或者善恶美在弗罗洛身上的扭曲和错位,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最后,你可能会有所疑惑:《巴黎圣母院》不过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载体,作者为什么会用它作为作品的名字呢?是不是就用英文版书名《钟楼怪人》这样会更加贴切一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在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角就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中世纪,前前后后一共造了300多年,是哥特建筑中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它和王室的联系非常紧密,从它建成开始,好几个国王在这里结婚、出征、接受洗礼,就连拿破仑称帝的时候,也选择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小说里,路易11听说乞丐流氓在围攻圣母院后,气得暴跳如雷,说他们是在围攻我们的女主人,是在与法国王室为敌。圣母院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存在,所以艾斯梅拉达这个死刑犯在进入圣母院之后就得到了保护,一般人是不能进去把她抓出来的。国王在下令绞死她后,还要跪下祈求圣母的原谅。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也是12世纪巴黎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崛起,如何成为经济、文化和行政中心的。雨果的写作手法,就像是从这座建筑身上借鉴来的。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繁简和明暗的对比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圣母院的外观不断在改变,吸收了各个时间段建筑风格的特色,但它的内心还是古典的,就好像小说在描写人物时,大量运用了对比法则,在悲剧的叙事框架中杂糅了历史剧、讽刺、喜剧、诗歌等元素,但它的本质还是对美的追求。

在雨果的写作里,19世纪30年代的巴黎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还成为了自由和人性的象征。而巴黎圣母院,又是一个超越了时间和所有王权统治的存在,与往昔的光荣、信念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这样说,它神化了巴黎的人民,也神化了以圣母院为代表的巴黎历史建筑,把两者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好了,今天《巴黎圣母院》就为你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整编经典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