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追风筝的人》于救赎与成长之途,追寻那遗失在战火与亲情间的纯粹本心
铛铛铃2025-08-30【文学】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追风筝的人》。
提起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许多读者都会心头涌起别样的情感。只因为这本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非常大。这部20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在《纽约时报》的畅销排行榜上停留了将近3年的时间,随后被60多个国家引进。而在中国,2006年到2016年的中译本就足足有500万册,全球销量更是超过4000万册。
这是一本关于父与子、罪与罚的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强烈的救赎感成了秒杀一切的心灵催泪弹。有着辉煌古文明的阿富汗,如今有战乱、有恐怖主义,人们甚至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有点糟糕。《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出现,让世界人民聚焦阿富汗,看到了发生在阿富汗的人性光辉和真善美。可以说,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不仅展示出了美丽与苦难、温情与残酷,更呈现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当然,对于刚接触这本书的听众来说,想一下子理顺《追风筝的人》或许有点困难,但请不要着急。下面我们将慢慢讲这本书,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受荡气回肠的故事,去感受心灵安定的力量,去感受敢于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勇敢原谅和勇于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让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感人至深、影响深远。可以说,父与子、罪与罚成了该书最震撼人心的两条线,两条线交织融合,最终走向了救赎这个点,这也是这本书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我们再世为人都会犯下错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改正的机会和救赎的灵魂,或许我们都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答案。
接下来,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剖析父与子、罪与罚,来呈现书中的救赎:
第一,《追风筝的人》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和从小到大的玩伴哈桑之间有着何种难以扯断的命运关联?
第二,哪些人说出那一句经典的句子“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其中蕴含着何种浓郁的情感?
第三,主人公的救赎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呈现出接地气的价值观,这也是让读者共鸣的力量根源所在,也是本书畅销不衰的法宝。
让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追风筝的人》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和从小到大的玩伴哈桑之间有着何种难以扯断的命运关联?
12岁的富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情。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阔别了20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这时候的阿米尔该如何抉择?他将如何救赎?
仔细观察,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并不华丽,他只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了一个悲剧。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俩身份不同,阿米尔是老爷的孩子,生母因难产而死,哈桑是老爷仆人阿里的儿子,生母生下他一个星期就跟人私奔,抛下了他。两个人的性格也不同,阿米尔懦弱,就连父亲也不喜欢他,哈桑则特别的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就连阿米尔父亲也非常的喜欢他。阿米尔和哈桑两个人也有共同点,两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也都没有真正的见过母亲,更拥有着同一个奶妈喂养大的经历。关于这点呢,该书中写道:“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其实这也正是作者设计的一个伏笔,这一谜团也将在阿米尔从美国回阿富汗救赎时彻底揭开,等一会儿我就会提到它。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因为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就是关于风筝,翻译成流行的网络语言,就是一个风筝引发的血案。在阿富汗,有风筝大赛的传统,大家不比谁的风筝飞得高,而是比谁能割断其他所有人的风筝,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他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他擅长追逐落地的风筝。精彩的是,两个人的合作一直天衣无缝、珠联璧合。而不幸的是,阿米尔的怯懦彻底粉碎了美好。虽然两个人的友谊的小船并没有说翻就翻,但悲剧产生了。
1975年的喀布尔风筝大赛,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是少爷阿米尔的心愿,哈桑义无反顾地追逐阿米尔心中的风筝,却遭到了小霸王阿塞夫的打击报复。因为不愿意丢失掉少爷的风筝,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强暴凌辱。外出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着被欺负的哈桑却懦弱,没有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边看着暴行的发生,什么也没有做。实际上作者是设有伏笔的,那就是在曾经一次回家的路上,阿塞夫欺负少爷阿米尔,哈桑即使害怕颤抖着,也用弹弓吓走了阿塞夫。一个挺身而出,一个躲在后面,两人性格和做法截然不同。最终哈桑回来了,带着阿米尔心中的那个风筝,只字不提遭受凌辱之后的事。一连串的事都和一个风筝引发的血案息息相关,甚至产生了连锁反应。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把哈桑父子解雇,结果被自己的父亲严词拒绝。阿米尔还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而哈桑洞悉一切,故意承认了偷窃,这也是后来阿米尔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之后,哈桑和父亲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反对,搬走到山区。在之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1年,阿米尔父子逃亡到巴基斯坦,房子由好友拉辛汗管理,后来又迁到美国旧金山居住。在美国,阿米尔上了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还和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结婚了,但两人一直不能生育。期间,阿米尔父亲因肺癌去世。后来的这一切看似平淡,却蕴藏着波涛汹涌的力量,一些平静也被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打破。原来,在2001年,罹患绝症的拉辛汉,也就是父亲的好友,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阿米尔去找成为好人的路。
讲到这儿,或许有听众会有一些疑问,这是怎么回事?阿米尔难道不是好人?原来,随着阿富汗战火纷飞时代的到来,阿米尔和父亲虽然逃到美国,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插在阿米尔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正如其所言:“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1996年,看守大宅的哈桑及其妻子被塔利班杀害,他们有个儿子叫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汉希望阿米尔去救,开始阿米尔拒绝了,但当他知道一个消息后,就再也无法淡定,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了。原来哈桑其实也是阿米尔父亲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说到这里,我们也就理解前面我们提到的“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的内涵和伏笔了,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阿米尔父亲一直对哈桑关爱有加。当然,这里面也穿插着一条背叛的暗线,那就是阿米尔父亲对仆人阿里的背叛,还有对私生子哈桑难以言说的歉意,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具体地展开了。
还是回到阿米尔,阿米尔决定去往战乱的阿富汗,拔出心中的那根刺,救赎自己的灵魂。他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却发现了索拉博不在孤儿院,而是被塔利班的头目抓走了,当了性侵犯的玩物。更让人气愤的是,此头目正是当年强暴哈桑的阿塞夫。也就是说,这个变态的阿塞夫当年强暴了哈桑,而现在又虐待他的儿子索拉博。想要救赎的阿米尔再也受不了了,她不顾生命危险,决定跟阿塞夫拼命,而他毫无经验,被戴上不锈钢拳套的阿塞夫毒打,打掉了牙,打断了肋骨,他却只是哈哈大笑。这时,历史轮回惊人地出现了,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
讲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索拉伯和父亲哈桑都用弹弓救过阿米尔,阿米尔的救赎和哈桑父子的帮助始终融合在一起。最终,阿米尔越过重重艰险,冒死救出侄子索拉博,把他带过美国,亲自照看他、抚养他。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伯终于因为追风筝而对阿米尔露出了笑容,那一刻,阿米尔仿佛看到了哈桑,那一刻,阿米尔的心灵也得到了救赎,那一刻,两代父子的罪与罚的故事完美交织,感人落泪。
好了,听懂了故事,我们来解读第二个方面,哪些人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句子“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其中蕴含着何种浓郁的情感?
在中国读者的心里,“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有着无穷的魅力和魔力。这句感人至深的话的意思就是,为了你,我愿意赴汤蹈火,至死不渝。既有着两肋插刀的豪迈,也有着愿意牺牲的豪气,更有着超越爱情的豪情。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一共有三个人说出了这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佳句。
第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哈桑。在风筝比赛中,哈桑和阿米尔完美配合得了第一,哈桑去追风筝的时候说的。当时哈桑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对当时年幼的阿米尔来说,显然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实际上,哈桑是一直将阿米尔放在心中的,阿米尔一遇到困难,哈桑永远第一个站出来帮忙,而阿塞夫侮辱哈桑,阿米尔却躲在背后,强烈对比,让这句话的分量重如千钧。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也因此对当初的所作所为后悔千千万万遍。
第二个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法里德。法里德就是阿星汉介绍的出租车司机,他开车载着阿米尔去找侄子索拉博,结果发现索拉博被塔利班抓走,当了性奴隶。在与老仇人阿塞夫的决斗中,阿米尔丝毫没有退缩,他身受重伤,差点被打死,幸亏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仇人的眼睛,救了自己。在医院里,阿米尔求法里德帮他一个忙,这个时候的法里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在一些人看来,法里德就是一个路人甲,他说这句话又能有什么含义呢?实际上,法里德说出这句话有着深意,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阿米尔的救赎正是他人看在眼里,既有点“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也有着“风萧萧、易水寒”的壮志,因感动而愿意帮助,因救赎而被救助,这样的示范效应恰恰让“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有了可传播性的示范效应。
第三个说出这句话的人恰恰是阿米尔。阿米尔将索拉伯带到美国,意味着救赎继续进行中,可遗憾的是,索拉伯如空气人一般生活并不开心。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两人的关系转机最终还是出现在风筝上。阿米尔为缓和和索拉伯的关系,提到了索拉伯去世的父亲哈桑,是全喀布尔最棒的追风筝的人,同时他如同年幼一般翱翔风筝,在天空中割断其它风筝的线,这样的举动无疑牵动了索拉伯的心,她的嘴角微微翘起,阿米尔有感而问道:“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为你,千千万万遍。”可以说,这一刻,新一种父子关系赫然成立,阿米尔的灵魂救赎也得到了完美诠释。
讲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也讲了都谁说出了《追风筝的人》中的经典句子“为你,千千万万遍”,接下来我们来解读第三个方面,主人公阿米尔的救赎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呈现出接地气的价值观,换句话说,这也是让读者共鸣的力量根源所在,也是本书畅销不衰的法宝。
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将父与子、罪与罚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当恶行导致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赎”这句话更加充满正能量。《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相当的真实,真实到让你感觉到就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的故事。这里面既有哈桑对友谊的忠诚和担当,让人感动,也有主人公阿米尔从懦弱愧疚到勇敢面对,以及震撼人心的大爱,这样的真情实感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也心甘情愿被感染。
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过错,有些人比较幸运,又奇迹降临在他们身上,过错最终没有成为悔恨终身的一件事。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背叛了哈桑,其父亲背叛了哈桑的父亲阿里,面对自己愧疚的人,阿米尔的父亲选择用自己的财富与慷慨回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幼时的阿米尔选择了逃避,但最终她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正视自己的自私和懦弱,积极弥补,勇敢救赎。这不正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吗?人生最伟大的意义,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敢于承认、敢于修正、敢于救赎,这不也正是时下我们最需要宣扬的价值观吗?人性中纵然有自私,但面对错误不该逃避,更不该无动于衷,对朋友要至善至真,对亲情要敢于表达。《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和其高度的价值观密不可分。正如同“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传递出永不过时的浓浓爱意,表达自己,温暖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风筝,内心深处的自省和救赎,如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决定着它飞往的高度和方向。自我救赎是一种美,愿我们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坦荡地走好人生。
最后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与子、罪与罚荡气回肠的阿富汗故事,美丽与苦难并存,温情与残酷同在,这既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史,更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第二,有三个人说出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经典的句子,而至今被千千万万的读者吟诵。
第三,阿米尔是一个幸运的人,儿时犯的过错在成年之后得到了救赎,他正视过去的勇气恰恰是读者们尊重他的原因,该故事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让精神升华,让人接受洗礼。当今时下最值得佩服的就是那些敢于面对过错,敢于改正和救赎的人。人都会犯错,但愿意救赎和能救赎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如果你是现实中的阿米尔,面对自己你会如何做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巴黎圣母院》美丑交织的命运悲歌与时代镜像
- 《人世间有一种清光》平凡岁月里的心灵澄明与生命微光
- 《基督山伯爵》十四年冤狱淬炼的复仇史诗与人性救赎
-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心理学破译生命困境,重构自我价值的成长指南
- 《追风筝的人》于救赎与成长之途,追寻那遗失在战火与亲情间的纯粹本心
- 《局外人》于荒诞尘世中,挣脱世俗枷锁,坚守灵魂孤绝的自由独白
- 《百年孤独》在时光轮回与家族宿命交织中,奏响魔幻现实里人性沉浮的悲怆长歌
- 《平凡的世界》于时代洪流与日常琐碎间,镌刻平凡人坚韧逐梦的生命史诗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 《长安十二时辰》于上元灯辉与暗流涌动间,开启一场大唐盛世危局下的极速拯救狂飙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