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铛铛铃2025-08-30【科普】1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疫病作为一种微生物,它们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早上上亿年。随着人类的迁徙、聚集、改造自然的脚步,它们如影随形,并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在这段旅程中,有恐惧、离别,也有博弈、共生和进步。只有对它们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在病毒来袭的时候沉着冷静,并且有效地应对。这也是今天分享这本《血疫》的初衷。
《血疫》讲的就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毒——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因其致死率高而被称为“非洲死神”,危险系数比艾滋病和SARS还要高一个级别,致死率高达90%。这东西的移动速度非常快,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是死伤,人送外号“丧尸病毒”。
本书作者名叫理查德·普雷斯顿,他是一名英语文学博士,尤其擅长科普类的写作。1984年,他的一本天文学题材的作品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本书在推出后,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长达61周。他也凭本书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可以说,在以埃博拉为对象的通俗写作中,本书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连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都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的最可怕的。”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来自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以及在1989年埃博拉在美国本土的疫情。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它是怎样爆发的。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 NM,呈长丝状体。它的形状在电子显微镜下跟中国古代的如意特别相似,但是一旦沾染上这种病毒,你的生活可就不那么如意了。接触传播是埃博拉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病人或者被感染动物的各种液体、分泌物、排泄物,那么被传染上埃博拉病毒的概率是很高的。
1976年,扎伊尔,也就是现在的刚果,爆发过一次埃博拉疫情,疫情集中在埃博拉河流域,这也是埃博拉名称的由来。这次爆发疯狂地虐杀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这也是埃博拉第一次用它的威力震惊了世界。
这次的爆发其实源于非洲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在一家由欧洲传教士开设的医院里,护士一天只会用五个针头来给看病的所有人打针。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第一起病例是谁,但可以确定病毒是这样通过血液传播开的。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带有大量病毒,所以像艾滋病一样,夫妻和母婴间传染非常普遍。医护人员如果用带有伤口的手接触了患者的体液,也会受到感染。而在非洲有些部落的葬礼上,人们会亲吻死者,甚至分享泡过尸体的水,这些习俗一再加剧了疫情。
同样都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相比艾滋病极长的潜伏期,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只有2~21天,一般来说只需要十天就会发作,发作后便具有了传染性。埃博拉病毒同样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但比艾滋病毒激烈得多,它会让免疫系统完全失灵。所以有人说,埃博拉病毒可以用十天内完成艾滋病毒要花10年完成的事。
之前我们提到,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而丝状病毒的临床表现就是出血热。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最初的表现是头疼、疲倦,接着是浑身出现血点。它会袭击人体内除骨骼和骨骼肌以外的全部组织和器官,寄生在细胞里,在血液里造成凝块、堵塞血流,导致全身出现坏死点。感染者可谓七窍流血,甚至大口吐血,而且血液无法凝结,内脏会坏死腐烂,肠子里充满血液和脱落的肠壁细胞。随着病情发展,感染者会成为一个充满病毒的人体炸弹,流出的每一滴血都包含无数个病毒粒子。病毒会摧毁感染者的大脑,在临终前造成痉挛,感染者四肢胡乱踢打,血液飞溅,死状凄惨。
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美国疾病预控防治中心将埃博拉病毒列为最危险的生物安全四级病毒。
我们知道,艾滋病起初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这也是很多病毒的传播途径。科学家发现,1980年,在肯尼亚出现的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和1987年一名在非洲探望父母时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十岁男孩,都去过同一个地方,那就是肯尼亚内的一个很有名的山洞。在动物种类繁多的地方,山洞就好比一个人多口杂的地铁站,有定居在里面的蝙蝠,也有经常进来寻找盐分的大象。另外,干燥、黑暗、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也是病毒喜欢的,这导致山洞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中心,让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细菌和病毒共同生长。几乎没有疑问,埃博拉病毒的根源就在这个洞里。美国科研人员曾经穿着防护服来到这个洞里采集过生物样本,遗憾的是没有发现病毒的存在。不过现在科学界基本确定,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是一种果蝠,即以水果为食的蝙蝠。而在非洲,果蝠是当地人的一种食物,与人类有比较密切的接触。
这些就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在人类历史上,埃博拉病毒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爆发。《血疫》就重点描述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的埃博拉病毒危机,这也是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在非洲以外出现,造成了人们极大的恐慌。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就来看看这次危机是如何导致的,又是如何化解的。
1989年,在美国华盛顿中心旁边的雷斯顿地区,有一家叫做黑泽尔顿的临床研究公司从菲律宾买了100只猴子。在运输途中就有两只猴子死亡了,这并非稀罕事,因为猴子可能在运输途中死亡,这样的耗损是非常常见的。然而,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雷斯顿猴舍里逐渐死亡的猴子的数目却不同寻常,死亡率竟然已经达到了1/3。公司的兽医随即开始检查这些猴子,他发现死去的猴子有肠道出血和肝脾肿大现象,他无法判断病因,便将死后的肝脏样本寄给美国陆军的一名猴类专家鉴定。
在美国陆军的研究所里,一名研究员发现死猴肝脏细胞已经膨胀并破裂,他认为发生了细菌污染现象,便叫来那位猴类专家。两个人打开试管,轻轻扇闻了一下,这在普通的细菌培养中是很常见的举动,但他们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几天后,这名研究员在分析细胞时,发现了里面挤满了丝状的组织,病毒显形了。他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可怕的埃博拉病毒,他曾经观察过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丹麦男孩的细胞,知道埃博拉病毒的可怕,又想起自己跟猴类专家都闻过感染病毒的细胞,吓得魂飞魄散,立即通知了专家。雷斯顿距离首都中心仅仅25 km,这一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就像即将有恐怖分子要在美国的心脏爆炸原子弹一样。专家立即将情况上报给疾病评估部门的主任,但隐瞒了两个人闻过病毒的事实。
接着,专家决定用三种血清来鉴定病毒,鉴定方法是将血清投入感染的细胞,看是否有发光的现象。鉴定的结果使得专家们惊讶不已,三种血清中竟然有两种发光,使埃博拉病毒无疑了。陆军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人们得知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空气传播还有一个从来没人披露过的事实。1986年,陆军研究人员曾经通过肺部吸入的途径让猴子感染了埃博拉。于是陆军如临大敌,他们通知了CDC,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并派人去给猴子做了尸检。
CDC的一名负责人曾经在非洲参与抗击扎伊尔·埃博拉,当时他在满是感染者的茅屋里工作了几个昼夜,却没有感染,因此他认为埃博拉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在漫长的争吵后,双方达成一致,如果出现人类感染者就交给CDC,陆军则负责处理黑泽尔顿公司的猴子。陆军派人进入黑泽尔顿公司,给所有的猴子实行了安乐死。他们发现很多猴子的身体已经液化,像已经死亡了好几天并已经开始腐烂了一样。
在人们还忙于处理猴子尸体时,黑泽尔顿公司的一名猴舍管理员出现了呕吐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把这名管理员送进医院后,陆军和黑泽尔顿公司达成一致,决定处理掉全部房间里的猴子。在处理完成后,还有一步是彻底消毒。在对大楼进行密封后,工作人员带着39个电煎锅进入大楼,通电后在上面放一把白色晶体,这种晶体在加热后会释放出甲醛,充满整座大楼。三天后,整座楼里从生物到微生物一切都被杀死了。
几天后,那名猴子的管理员的血样化验结果出来了,原来他只是感冒了,并没有感染埃博拉病毒。之前闻过病毒的两名研究人员也没有感染,这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由于美国部门的及时反应和处理,这次在雷斯顿的猴群中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并没有人类感染病例出现。不过科学家对这次埃博拉病毒的出现也充满了好奇,因为这群发病的猴子来自于菲律宾,但是根据菲律宾的调查,他们国家并没有出现人类感染的报告,而且菲律宾离埃博拉病毒的发源地非洲有10万8000里,隔着重重的山海,那么病毒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答案也许还在漫漫的科学之路上。
不过从传染病学的角度来说,埃博拉病毒具有高致死性,并且它不能通过空气传播,普通人只有接触了导致了感染上埃博拉病毒的尸体或者感染者的体液才会被传染,这样就造成了埃博拉病毒传染能力的低,因为埃博拉病毒还来不及大规模扩散,它的宿主就已经死亡了。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做好隔离措施,埃博拉病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也在努力的研发当中,许多国家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虽然埃博拉病毒的高致死率一直让世界人们谈毒色变,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可以战胜埃博拉病毒,像人类在历史上曾战胜过天花病毒一样。
到这里呢,这本《血疫》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介绍了埃博拉相关的知识。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和体液传播。埃博拉病毒的源头目前公认是非洲肯尼亚的山洞,这种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是一种果蝠。
第二,我们介绍了人类是如何应对埃博拉病毒的。1989年,埃博拉病毒在美国从一群从菲律宾进口的猴子中传播开来,这次疫情发生在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的发达国家,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其实像埃博拉这样烈性病毒一直都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像最早一批前往非洲追踪埃博拉病毒的美国科学家约瑟夫·麦克明克所说,也许在病毒的世界里,我们才是入侵者。通常来说,病毒是不会自主传播的,大多病毒的爆发都是由于人们的某种行为,最终导致不该出现在人类身上的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开来。埃博拉病毒虽然致死率高,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防控手段。而对于距离非洲十分遥远的中国而言,我们能为防控埃博拉做的就是:第一,到非洲国家旅游出差要小心;第二,不要带那边的动物回来。如果被病毒感染,一定要尽早的去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即便在非洲,也远算不上是最可怕的杀手,非洲其他的传染病,如疟疾、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埃博拉病毒。而过度、过早的惊慌比病毒本身更加可怕。
纵观人类与病毒的对抗史会发现,其实我们今天对病毒的所有宝贵知识,是患者、医生、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动物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而选择与陌生又恐怖的病毒作斗争,那不是初生牛犊的无知者无惧,而是因为这种病毒的危害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而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光和热促进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哪怕这种了解是微不足道的。正如现在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斗争的医疗工作者们一样,他们也会在厚厚的防护服中感受到自己的剧烈心跳,他们也会在被病毒感染的噩梦中惊醒而久久不能平静。可天亮后,他们依然会清洁消毒、做好保护,走向患者、走向病原、走向极度的危险。这是拯救生命的使命感,这是探索未知的英勇无畏。
每一场灾难的背后,考验的都是人性,有几分自私,就有几分建议。当一线医学人员在替整个人类负重前行之时,我们能做的仍然是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搜集信息、理解他人、理解决策,这些有形无形的力量才是对抗这场战役最有力的后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