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无声告白》 以沉默为刃剖开家庭隐痛,在爱与压迫的夹缝中寻回被窒息的自我回响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无声告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组漫画:
草地上有个孩子在玩耍,不论爸爸怎么喊他,他都不愿意回家。等到爸爸找过来的时候,他便求着他父亲说:“天黑怪物就会出来,马上就要天黑了,我想等她回家,我想等她出现。”“爸爸,世界上不可能有怪物的,快回去吃饭。”说完就拉着孩子的手离开了。孩子恋恋不舍,一直回头。就在这个时候,草丛里出现一个影子,对着孩子做出了个挥手告别的姿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人之间就算亲密无间,也不一定懂得对方。
在《无声告白》里,莉迪亚的一家就是这样。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耗时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无声告白》小说,通过直观地描述当代社会中小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种族、性别、文化等社会问题。
接下来,就让我带着你们一起翻开这本《无声告白》。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中。这是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往往越幸福就会越悲剧。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故事的开头,就从这个16岁的花季少女莉迪亚自杀开始。他们是莉迪亚的家人,是最亲近的人,可他们不了解莉迪亚,甚至于对她死亡的真相也知之甚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个故事的源头。
莉迪亚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父亲詹姆斯是一位美籍华裔。詹姆斯小的时候随父母偷渡至美国,虽然拥有美国人的身份,但他始终备受歧视。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一位美国当地人,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从小玛丽琳的母亲就对她耳提面命:“女人只要照顾好男人、房子、孩子就够了。”而玛丽琳却非常痛恨性别歧视,她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与家庭捆绑,更想同男人争夺社会地位。
哥哥内斯是这个家里最懂莉迪亚的人,然而他也不快乐。他总是试图引起父母注意,但父母总是只看得见莉迪亚。这个被忽视的孩子即将去哈佛读书,他一想到自己将离开这个家庭,就兴奋不已,好像人生也闪起了希望之光。最后一个是在家中被忽视的妹妹汉娜。
当他们得知莉迪亚自杀时,没有人不感到意外,因为莉迪亚是个很乖巧、很懂事且阳光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会去自杀?然而,这件事就是发生了,莉迪亚死了,她死于父母的梦想挟持。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她母亲的梦想,你就知道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父亲詹姆斯的梦想。詹姆斯的童年很悲惨,他出生在那个年代,恰逢美国种族歧视严重,而他的父母却带他偷渡到美国,从此备受歧视。他没有白皙的面庞和湛蓝的双眸,显得很突兀,在同学和老师看来,他就像个异类。这种矮人一等的自卑感从此油然而生,尤其是他的父母还在学校后厨工作,这更让詹姆斯无比自卑。于是他开始一个人发愤图强,最终考入哈佛。没有朋友的詹姆斯很想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中,可从小到大都没有朋友的他,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直到遇到妻子玛丽琳,生下女儿莉迪亚后,他的这种渴望才得到满足,因为他们的女儿莉迪亚拥有漂亮的蓝眼睛,是个真正的美国人。因此他将他的渴望全部压在女儿身上。
说完了父亲,我们再聊一下母亲玛丽琳的梦想。玛丽琳从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尽管生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家庭里,她仍然不愿意成为像母亲那样,把精力全部放在家庭上的女人。成为一个医生是玛丽琳的毕生心愿,而这只有少数女人能够做到。玛丽琳厌恶母亲的耳提面命:“女人只要照顾好男人、房子、孩子就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不知不觉中,她还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在怀第一个孩子内斯的时候,玛丽琳还在上学,但出于对家庭的负责,她选择了暂时放弃学业,待在家里。她想等着孩子出生以后再继续自己的追梦,可没想到的是,这一休就是好些年。在内斯的幼儿时期,她尽心尽力照顾小孩和家庭,期间还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莉迪亚。成为医生这个心愿她只能深埋心底,在幻想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她一次又一次地想过丢下家庭,回到学校完成自己的梦想,但仍然受阻于现实,这导致了她的深深压抑和无奈,像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让她惴惴不安。最终在母亲去世的那一年,这颗炸弹爆炸了。原因在于,她在回家收拾母亲的遗物的时候,看见了一本烹饪书,她想起这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东西,也是她经常看的书籍。这个时候她猛然意识到,原来她变成了自己以前最讨厌的那种人。经过了愤怒与挣扎,玛丽琳最终还是在家庭和梦想中选择了后者。那个时候莉迪亚才五岁,在一个五岁小朋友的世界里,母亲突然消失,让莉迪亚非常害怕,她把这件事归因于自己犯了错。母亲离开了三个月,在这些天里,莉迪亚一次又一次地发誓祈祷,希望妈妈回家。“如果妈妈回家,我一定会吃掉盘子里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会听话乖乖地睡觉,一定会答应所有妈妈的事情。”就像奇迹一般,三个月后的某一天,妈妈果然回到了家里。母亲的回归让莉迪亚认为,妈妈肯定是听到了她的祷告,也听到了她的誓言,所以她一定会遵守承诺,答应妈妈做任何事。不过莉迪亚想不到的是,玛丽琳决定回到家庭,并不是因为听到了远方莉迪亚的祷告,而是因为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出于对孩子的负责,她不得不又一次地停止学习,放弃梦想。这次回来,让玛丽琳终于接受了自己无法实现梦想的事实,但是在她的想法里,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她一定要让女儿做到,一定要把女儿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这种信念就像眼前的一根救命稻草,玛丽琳死死地抓住了它。她开始严格地关心莉迪亚的学业,代数、物理课精心挑选的医学书籍,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年幼的女儿。从此,莉迪亚走上了一条无穷无尽的、她不感兴趣的学习之路。
这个小女孩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渴望和梦想,无论父母提了什么要求,她都欣然接受。她假装自己在社交上得心应手,每天都会坐在走廊里打电话,说着“嗯嗯嗯嗯,是吗,真的吗”的话语。父亲詹姆斯像个监考老师一样来回踱步,他愉悦于女儿与朋友的交流,却没有想到莉迪亚和父亲一样孤独,从来没有朋友。她也假装自己热爱医学,人体骨骼、解剖、溶解等等这些令她作呕的名词,哪怕是死记硬背,她也要烂熟于心,因为这样会让母亲开心。随着学业晋升,她需要学习背诵更多的医学知识,这让她很痛苦,但面对母亲每一次“是否购买医学书籍”的询问,莉迪亚总会面带笑容地答应:“好的,可以。”她小心翼翼地伪装自己,取悦着父母,因为害怕母亲再次消失离开自己,也害怕看见父亲寂寞痛苦的眼神,她甚至不敢反抗。
如果问在这个家里,是否还有人能够给予一些温暖,那她一定会回答是哥哥内斯。莉迪亚在这个家是不快乐的,但好在也有哥哥内斯的存在,哥哥一直是她最大的安慰。内斯一直都清楚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父亲平时溺爱妹妹莉迪亚,对他却总是投来失望的眼神,母亲总是夸赞妹妹,对他却视而不见。兄妹两人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是这样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感受是一致的,于是彼此心照不宣地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的和谐与稳定。在内心深处,莉迪亚将内斯视为唯一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事实上,从母亲出走的那个夏天开始,莉迪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恐惧失去父亲和母亲。而不久后,她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她将失去内斯。
一天,莉迪亚在信箱里发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录取信,她惶恐地把它藏了起来,但是这无济于事,没有收到回信的哈佛大学陆陆续续寄信来了。而内斯在苦等很久之后,终于还是知道了自己被录取的消息,他非常的兴奋,那封信就像他获得自由的承诺书,他每天都要看上十几遍。而对于莉迪亚呢,内斯将要离开家,离开她的事,沉重得像一块巨石,让她窒息,让她喘不过气来。莉迪亚开始和学校里的坏小子杰克一起玩,他们经常一起待在车里抽烟聊天,杰克还教她开车。她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开着车,远远地离开这里。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母亲玛丽琳依然用她的方式督促女儿学习,内斯的哈佛访问计划依然在持续推进,而这一切都令莉迪亚感到心烦意乱。
在内斯生日宴第二天他就走了,她临走前答应莉迪亚会给她打电话,然而哈佛的生活让内斯感受到从未感受过的快乐和自由,他放纵着自己,忘记了对莉迪亚的承诺。莉迪亚焦急之下只好自己打了过去,但电话里那空洞和淡漠的声音,让她觉得陌生,不等她说完,对方就擅自挂了电话。莉迪亚拿着电话听筒呆滞了很久,脸上的泪水已经干涸了,而一股怒火缓缓蔓延,内斯最后那句话回响在耳边:“我没时间听你说话。”哥哥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人用语言伤害了她,这件事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莉迪亚选择了投湖自杀。她想一切从头再来,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来。
警方最后断定莉迪亚是自杀,全家人也只能接受这个看似荒谬的结果。玛丽琳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在莉迪亚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烹饪书,这是莉迪亚向她谎称已经丢弃了的。于此她终于明白,原来莉迪亚并不像她一样热爱医学,讨厌家政。詹姆斯与妻子在接受了莉迪亚去世的事实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决定珍惜眼前,对小女儿汉娜补偿一下这些年缺失的爱。内斯也逐渐从对莉迪亚去世的愧疚中走了出来,下定决心永远保护好妹妹汉娜,不让她步上姐姐的后尘。他们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才懂得自私的爱是伤人的刀,但好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会再让自己的小女儿也走上悲剧的道路。
从莉迪亚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私的爱与期待会将人逼上绝路。许多人听说过这部作品,都是因为它扉页上那一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莉迪亚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我们之所以会被这句话触动,甚至是触及灵魂的震撼,就是因为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摆脱不了的宿命。我们小时候比成绩,是因为周围亲戚对自己的期待;长大了比学历是为了工作市场的期待与标准;毕业了比工资是因为压力,因为社会对功成名就的推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我们终生忙碌、行色匆匆,有时仍然会眷恋乡村中一隅田地、西北风光的一片旷达、江南水乡的安逸与温柔。我们还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留着许多渴望,依旧会想抽空练字读书,依旧会对中央一台的文化诗词类节目充满情怀与感动。这是因为我们一生都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我们有自己真正的热爱,可这些热爱在都市的浮华与工作的紧逼中,不值一提。我想这便是我们会被这句话感动的原因。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可能在年老时才想做点真正想做的事,也可能一辈子也来不及。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无声告白》,翻译得很文艺,但是呢,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直译:《那些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的事情》。莉迪亚从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内斯和汉娜从来没有表达过对父母的不满,就连詹姆斯和玛丽琳,也从来没有勇敢地对命运表达出反抗。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用很多无法言之于口的话,我们有着对被认同、被爱的渴望,却软弱、恐惧,尽管愤怒、伤心,仍然不愿意说出口,甘愿忍受着歧视和误解。
在文学定义上,悲剧分为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命运之悲是被无法掌控的世界摧残,性格之悲则来源于自身的特点。人们最大的悲剧,是感受不到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悲惨走向,即使是自己造成的悲剧结局。人总是自私的,许多人在和其他人或者和世界交谈时,只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哪怕是对自己,他们也无法看清自己是否已经远离目标。可是很多人已经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到这里呢,这本《无声告白》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莉迪亚在家中是最受父母重视的,但事实呢,却不是想象中那样幸福,父母也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了她的身上,让她无比痛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是美好的希望,然而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有些希望会变成束缚孩子人生的枷锁。我们能在莉迪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周围无数的期待、安排、规则把我们团团围住,那些看似温情的爱与关怀,就像是无形的枷锁,把我们困在矛盾痛苦的深渊。上学的时候,为了让大家喜欢,我们努力学习,乖巧听话;工作的时候,为了让父母安心,我们放弃挑战,寻求安定;结婚时,为了让家庭和睦,我们听从劝导,和指定的人绑定终身。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很少被问及真正想要什么,我们的好奇和激情在幼时被遏制扼杀,长大后,我们的身心也逐渐变得麻木。于是,我们又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以爱之名,把理想套在下一代身上,就这样不断循环,最后大家都成了受害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要试图控制他人,也不要试图依赖于他人,愿你我终其一生活出真正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他人的期待所绑架。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