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以叛逆棱镜折射青春阵痛,在虚伪与纯真的夹缝中竖起守护童真的精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久负盛名的书,出版于1951年。当时本书的作者塞林格才32岁,书一经上市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销量步步升高,塞林格一夜之间成了国民作家。之后这本书一版再版,以每年25万本的销量,成为当时美国年轻人人手一册的书。时至今日,它的出售量已经达到了6500万,成了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塞林格就实现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愿望,他在一个偏僻的乡间建了一个小屋,开始隐居,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据说他隐居之后还在写东西,但不再出版,把手稿偷偷锁了起来。世人对此充满好奇,有人去他隐居的地方探望,扒在他家窗口偷看;有人出于或爱或恨的各种情感,写了一些无法证实的回忆录。他越是不开口说话,人们越是好奇。隐居45年,塞林格成了一个神话。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部小说的整个故事结构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之后,独自在纽约徘徊的生活。这段生活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天两夜。那么在这短短的一天两夜内,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只有16岁,但是长得很高,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手好闲,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包括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都腻烦透了。这一天,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因为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再一次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因为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在他看来,同学也好,老师也好,都是些虚伪的人。霍尔顿认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他的很多老师和同学,却将读书当做追求物质的敲门砖,这令他觉得厌恶。

霍尔顿尤其厌恶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因为斯特拉德莱塔是魁梧英俊的少年,总是能轻易获得女孩子的欢心。在一个周六的夜晚,斯特拉德莱塔约了一个叫琴的女孩,没空写作文,因此他明知道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了,仍然请求霍尔顿帮他写一篇描述性作文,最好是描述一栋房子、一间房间什么的。霍尔顿本不想搭理斯特拉德莱塔,但是却偶然得知,斯特拉德莱塔将要约会的女孩,正是霍尔顿之前暗恋了很久的女生。霍尔顿想让斯特拉德莱塔代他向女孩问个好,顺便打听一下自己暗恋的姑娘的情况,于是便答应了帮他写文章。

可霍尔顿并不知道怎么描写房间,他花了一个小时,只写出了一篇关于垒球手套的文章。没过多久,斯特拉德莱塔回来了。他先问了霍尔顿有没有帮他写好作文,当发现霍尔顿写的是垒球手套,而不是房间时,他生气地斥责霍尔顿什么都干不好,难怪会被学校开除。霍尔顿抢过文章撕得粉碎。过了一会儿,他还是忍不住问起斯特拉德莱塔约会的情形。斯特拉德莱塔告诉霍尔顿,整个晚上他们哪里也没有去,就在借来的汽车里胡搞。霍尔顿曾见识过室友在汽车里哄骗女孩的花招,他总是诚恳地对女孩子甜言蜜语,极尽下流之能事。想到这里,霍尔顿就气血上涌,揍了斯特拉德莱塔一拳,但他旋即被室友狠狠揍翻在地上。霍尔顿被打得满身是血,却并不介意,因为在学校他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已经习惯了。现在他感觉忍耐到了极限,这个学校让他受够了。

半夜,霍尔顿没有和其他人打招呼,反戴着鸭舌帽快速地收拾好行李,临走时他恶作剧般地大吵,吵醒了整栋楼的同学。霍尔顿就这样告别了他待过的第四所学校,决定坐火车去纽约。

其实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霍尔顿虽然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周围有太多虚伪的人,但是,面对这个世界,霍尔顿并没有奋起抗争,而是选择以消极与懦弱的态度对待,这正是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下了火车,霍尔顿想要给熟人打个电话,可他盘算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打电话的对象。最终霍尔顿一个电话也没有打,他找了间小旅馆住下。透过窗户,霍尔顿发现旅馆住的全是些怪人,女装癖的老头正在穿着黑色小礼服照镜子,一对情侣正用嘴往对方脸上喷水,这一幕幕让霍尔顿既惊讶又恶心。

在旅馆里,有一个人怂恿霍尔顿招妓,他开价五美元,一次过夜15美元。霍尔顿的原则是不和自己讨厌的姑娘厮混,可现在焦虑痛苦交织在一起,他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可是当妓女真的来了,霍尔顿一看到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美元,便打发她走了。可妓女却得寸进尺,想要十美元,霍尔顿不答应,妓女就找人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美元。

经历了一系列倒霉事情的霍尔顿,越想越窝囊,他甚至在想,不如就这样跳楼自杀算了。可想到跳楼后浑身是血躺在地上,被一群傻瓜伸长脖子围观,他又放弃了跳楼的想法。

讲到这里,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应该是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一个知道世界肮脏,却不会想到要改变;一个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想到自杀,想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懦弱的人。虚伪的世界令他失去了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勇气,而他也没有应对挫折的信心,这正是霍尔顿性格之中最大的缺陷。

回到故事里,此时呢,距离圣诞节已经很近了,天气异常的寒冷,刺骨的冷风和脑袋上的冰柱,让霍尔顿觉得自己肯定要得肺炎了。他忍不住开始想象自己在葬礼上的情形,为了不去想肺炎和葬礼,霍尔顿数了数兜里的钱,只有三张一元和几枚25美分、十美分的硬币。他把硬币都扔进了湖里,又想起自己要是就这么死了,就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妹妹了,于是他决定偷偷溜回家,见妹妹一面。

霍尔顿对妹妹菲比是非常体贴关怀的,他们的父母工作很忙,很少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妹妹是霍尔顿生命中最大的慰藉。霍尔顿带着家里的钥匙一路步行回家,回家的霍尔顿发现父母都不在家里,只有菲比正在熟睡。他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悠闲地坐在书桌,读着菲比的笔记。霍尔顿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天真稚气,也喜欢读他们的笔记本。

读完后,霍尔顿叫醒了菲比,菲比看到哥哥简直欣喜若狂。接着菲比意识到还没有到周三,便问哥哥怎么这个时候就回来了,是不是又被学校开除了。霍尔顿开始还狡辩,禁不住妹妹反复追问就说出了实情。菲比十分为哥哥担心,说霍尔顿一定会被父亲打死的。霍尔顿只好耐心地向妹妹解释,老师同学都很虚伪,讨厌他讨厌学校的一切,不得已才会退学。不料菲比一针见血地指出,霍尔顿根本就是讨厌所有的事,不管什么学校,不管什么事他都讨厌。霍尔顿矢口否认,菲比却要他说出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来。霍尔顿说,希望自己能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一群孩子在嬉戏打闹,每当他们要靠近悬崖时,霍尔顿的职责就是及时把他们捉住。霍尔顿守护那些纯洁的孩子,不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玷污。这个想法足以证明,霍尔顿其实并不只是个叛逆、愤世嫉俗的孩子,他同时也是个善良、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

霍尔顿和菲比聊了一会天,他们的父母就回来了,他不想见到父母,只能悄悄溜走。无处可去的他去找从前的英文老师聊天,他很尊敬这位老师。老师劝霍尔顿找准未来的方向,学校教育能帮助他了解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霍尔顿太困了,老师看出他的倦意,就让他睡了。

霍尔顿睡着了没有多久,他感觉到安多里尼先生正抚摸着自己的头,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霍尔顿从孩提时代起,就遭受过不下20次的猥亵,这些经历让他有很强的戒备心。他谎称自己不放心存放在车站的行李,必须马上去取。霍尔顿打着哆嗦,冒着冷汗从老师的家里逃了出来。他开始明白,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欺骗和险恶,他觉得这个世界糟糕透了。

霍尔顿决定搭车去西部,当一个加油站员工,他要假装成一个聋哑人,这样他就不用和人交际了。然后他要建一座小木屋,娶一个同样是聋哑人的美丽妻子,谁都不许在他的木屋里做虚伪的事,说虚伪的话。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了一张便条,约她到艺术馆门前见面。没想到菲比带着一只大箱子来见霍尔顿,原来妹妹打定主意要跟他一起去,无论霍尔顿怎么说,都不能使菲比改变主意。霍尔顿不得已只能先带妹妹到动物园,霍尔顿买了票,让她去玩小时候最爱玩的旋转木马。菲比骑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下起雨来。此刻,菲比穿着一件蓝色的大衣,在雨中骑着旋转木马,那样出尘脱俗,霍尔顿突然觉得无比快乐,于是他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了一家精神疾病疗养院里。出院后,霍尔顿对自己的人生依旧迷茫,依旧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书里的故事到这里呢就讲完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最终引发了新的思潮。那么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霍尔顿是这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和许多青少年一样,他愤世嫉俗、百无聊赖,充满了叛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读书时的那段时光,真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虽然这本书仅仅描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的三天的生活状态,但却将整个青春期岁月的状态全部都写了出来。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当我看到霍尔顿说出这句话时,竟有点难过,因为这是一个少年内心最真挚的愿望,做一个守望者,永远守护那个纯洁无瑕的儿童世界。麦田与孩子想想就觉得美好。许多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幸福,费尽许多的心思培训补课,费尽心思为他们积蓄许多的钱财房子,却不知危险就在他们的脚下,没有真理光照的孩子,世界处处是悬崖,没有真理保护的孩子,黑暗、邪恶、颓废正如巨兽一样的扑向他们。在费尽心思让孩子优秀出人头地的时候,别忘了他们的生命需要真理的更新和保护,他们需要守望者的护卫。

人终究会长大,到那个时候,会随着与社会接触的频繁,变得逐渐找不到自我,而被迫向社会环境妥协。这本书的作者希望通过霍尔顿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能尽量保持自己少年时代的纯真。现在的社会有更多的虚伪、更多的诡谲、更多的迷失,而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找不到了自我。塞林格说:“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青春时期,我们肆意喊:“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要活出自己,追逐心中的梦想,鄙视着周遭的一切规则。”而后发现这个世界并不会为我们改变什么,我们能努力做到的,或许是保留那颗赤子之心,去接纳这个复杂的世界。

到这里呢,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这本书讲的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的经历,作者充分展现了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霍尔顿的内心十分苦闷,他对周围世界十分厌烦,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她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第二,霍尔顿只是一个刚刚离开孩童世界,触摸到大人社会的少年。她在大人世界的路口,紧紧怀抱孩子的那份纯真,但无奈现实和时光两双巨手将她推向了前方。最后那份纯真保持与否,我们不得而知。16岁无疑真是一个灿烂、活泼、潇洒的年纪。在本书的情景末尾处,霍尔顿被父母认为是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并将她送去治疗。这样的设计和收笔,其内含着很大的人生寓意。主人公这样的结局,相当于给读者们留下了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比如她最后回来了吗?又是一番怎样的治疗?她最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16岁的她,那份纯真保持与否,我们不得而知,而对于16岁的我们却心知肚明。正是这样巧妙的结局,暗示了我们的青春时代。青春就好像是一场冒险,我们保留着生命最原始的纯真,坚持着正义的真理,携带着孩童时的痴醉好奇,鼓起最大的勇气,探索我们想要到达的世界,也渴望能够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而在我们看来,青春也好,叛逆也罢,皆为人生的种种阶段,无论结果是妥协或是抗争到底,都没有对错之分,因为活着本身并非是一件复杂的事,只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其添加了许多的装饰物,由此导致许多人舍本逐末,万般皆由心定,其他的留给时间决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