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罗生门》 以迷雾叙事撕开人性遮羞布,在真相与谎言的漩涡中筑就窥视灵魂深渊的镜像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继续为您解读的书是《罗生门》。

1950年,日本悬疑影片《罗生门》在电影天皇导演黑泽明的手中诞生。该影片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日本电影推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黑泽明凭借此片跻身于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行列,而本片也堪称黑白光影时代的经典之作。

这部进入电影经典殿堂的名作,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了解日本文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日本文学中,芥川龙之介绝对是文坛巨擘。他年少成名,却又英年早逝,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作品也大多是中短篇小说,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线作家。他被称为日本短篇之神,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文坛的三巨匠。日本文学的最高奖芥川奖,就是以芥川龙之介的姓氏命名的。

189231日,芥川龙之介在日本东京出生。芥川原本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在她出生几个月后,芥川龙之介的母亲突然精神失常,于是他被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芥川龙之介从小就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才华,成年后成为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学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人民生活困苦,国内矛盾激化。芥川憎恨社会的丑恶,又遭遇恋情的失败,同时身体多种病痛折磨着他,于是他在35岁时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罗生门》。

“罗生门”这个词语起源于日本,本来在日文汉字中写作“罗城门”,“罗”就是罗生门的“罗”,“城”是城门的“城”,“门”就是罗生门的“门”。罗城门原本是指设在城外廓的门,因为“城”和“声”读音很相近,因此罗城门逐渐便被写成为“罗生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里。芥川龙之介根据其中某个片段撰写的小说《罗生门》,让这个词家喻户晓。

那么,这本让无数人惊艳的小说究竟精彩在哪?

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个家将游荡到罗生门下避雨,除了这里他无处可去,因为前几天他已经被自己的主家给解雇了。所谓的家将,就是旧时富豪官僚家中雇佣的武装仆役,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保镖。

那时候的京都,因为连年的天灾和人祸,灾难接连不断地发生,整个京都都非常荒凉,衰败不堪。百姓的温饱尚且不能满足,谁会想到城门的整修之事呢?有人把京城的城门敲碎,偷走嵌有金银箔的城门材料,当成柴禾卖掉。由于没有粮食,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但这些尸体总得处理掉,于是无人认领的尸体,就被人扔到了荒废的城楼里,这个地方就是罗生门。

久而久之,罗生门附近成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只有无数只乌鸦成了这里的常客,啄食着死人的尸体。

这个家将正在盘算着明天的出路,如今的他穷困潦倒,完全不知道以后该如何维持生计。如果继续找不到工作,就会饿死在路边。但是他思来想去,除非当强盗,否则好像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然而,他心中的道德感,又让他不敢做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家将对未来的生活举棋不定,此时天色渐晚,外面又下着大雨,于是他决定先到门楼里休息过夜。

突然,他发觉门楼好像有动静。按理说都是死人,门楼竟然还有火光,东一下西一下地晃着。本就阴森的环境多出了些许诡异,按压住内心的恐惧,家将轻手轻脚地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横八纵的尸体,再一看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活人,是一个矮小瘦弱、像猴子一样的白发老太婆,正蹲在尸体中间,看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年轻女性。只见老太婆掐住女尸的脖子,开始小心地拔着死者的长发。

家将并不知道这个老太婆为什么要拔女尸的头发,但是看到这样令人发指的一幕,家将心底的恐惧慢慢减少,不由得憎恶起老太婆来。在家将眼中,这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老太婆,简直是罪恶滔天。在正义感的驱使下一跃而起,大跨步地走向老太婆,质问她为何如此残忍。

老太婆被这个突然出现,而又气势汹汹的家将吓得说不出话来,浑身颤抖,下意识地想逃。家将一把抓住老太婆,把她扳倒在地上。此时这个老太婆的生死完全取决于家将了。

老太婆吓得瑟瑟发抖,只得如实交代,自己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拔着女尸的头发,是为了做个发髻卖给别人,赚点钱买粮食吃。

老太婆说,她知道自己拔死人的头发,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但是要不是连年的天灾人祸,她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其实躺在这里的每具尸体,在生前都曾经做过坏事,都不是清白无辜的。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也曾经从死人身上获得过好处。而这个被她拔了头发的女人,在活着的时候,专门干一些欺骗人的勾当。她是个卖鱼的,但是近几年收成不好,这个女人就用蛇来代替鱼,她会把蛇切开,每段有四寸长,然后把这些东西冒充鱼肉卖给别人。

老太婆说自己和死者一样,都是为了生存,逼不得已,想必这个女人会原谅她这种做法的。

听了老太婆的道理,家将不再为今后的选择而烦心了。她跟老太婆又确认了一遍:“真是这样吗?”接着又说:“那我剥了你的衣服,你可别恨我,否则我也要饿死。”

说完,家将决心不再犹豫,对于未来的路,她已经做好了选择。她把老太婆打倒在地上,三两下不留情面地剥去了老太婆身上的衣服,随后扬长而去,消失在夜色里。

最终,家将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强盗。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其实读完芥川龙之介的书,你会发现,家将之所以开始在犹豫要不要做强盗,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善意,那只是他的托词。实际上是有贼心没有贼胆,而后来看到老太婆拔死人的头发,又听说那个妇人卖蛇肉,也就放下了自己的担忧。别人都是那么做的,我还考虑什么呢?兵荒马乱的,谁管谁啊。抱着这样的想法,她终于狠下心来,开始了他的强盗生涯。

小说以“罗生门”为题目,因为罗生门里外是两个世界。门外虽然也是战乱年代,但是还是人间,而门里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无论怎么想,都是阴森恐怖的画面。这罗生门里不就是地狱吗?踏入罗生门,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在门外即使再怎么乱,人也是有良知的,而罗生门里的人,只有极度傲慢和利己。

《罗生门》这本书没有任何关于美德的赞颂,你能看到的角色都满满充斥着人性之恶。芥川最擅长的就是刻画人物心理,把人心中深度的利己主义、冷漠无情、虚伪造作表现得一览无余。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芥川龙之介的厉害,他笔下的故事几乎就像是一把机枪,扫射到我们每个人。

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呢?

在篇幅不长的《罗生门》中,蕴含的信息量是极为丰富巨大的。我们透过文字可以看到,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异化扭曲的人性;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下,道德的无力无助;讽刺了善恶观念的脆弱不堪,人的自私丑陋,对人性的无奈绝望。毋庸置疑,芥川是性恶论的忠实拥趸,他对人物阴暗心理的描摹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不得不被作者精湛的笔触所惊艳到。

独霸全文,我们会感觉到,家将和老妇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对他们来说,他们只是想活着。不论是把蛇切成四寸当鱼干卖的女人,还是薅死人头发的老妇人,她们的行为放在灾害年来说,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现实的,我们在相同的状况下,有可能做出的一种选择。包括家将的心理变化,也是一个善人走向盗贼,会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家将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原有的良知遭受泯灭和摧残,身边的环境让人倍感无奈,最后又因生存需求选择屈服于现实。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对自身良知产生疑问,甚至会否定自己的良知,从而走向邪恶的道路。芥川用密不透风的叙述告诉读者,人性自私的不可回避,那黑洞洞的,连同黑洞洞的世界,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吗?

面对社会的残酷、人性的扭曲,家教的思想挣扎在大时代中太过渺小,甚至在当时看来是极为可笑的。当时的社会极为复杂,人性取决于生存环境,价值观取决于社会背景。在当时,这种行恶的丑态甚至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极为负面的社会价值观。

在芥川龙之介写作这本书时的日本,是明治维新结束,经济空前发展的年代。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日本社会的思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有所退化。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并没有理解西方文化的深层底蕴,作者对这一现象表达出嘲讽、无奈与悲哀。

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中,人们生存于残酷的社会当中,从而出现人性冲突的一面。人们会因为无力改变现实,从而扭曲自身意识,产生自私、暴力、丑陋的行为。芥川龙之介不仅想要批斗人性的丑恶,更想要控诉腐败且残暴的社会环境。

人之初,性本恶。这里的恶并不是少见的大奸大恶,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平淡无奇的恶,可称为人性的本恶。本恶之所以可怕,在于它太过普通,普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普通到一点刺激便会被激发出来。是成长过程中,外界道德的制约与做坏事受到惩罚的规则,才让我们控制住心底这种原始的欲望。如果设立一个机制,给你足够多的诱惑,所有作恶事的人不再受到惩罚,每个人都会放纵自己的天性。

到这里呢,这本《罗生门》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

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家将为生活所迫,由善到恶的转变。芥川龙之介将人性暴露在聚光灯下,真实的展现出人性复杂的一面,使之无处可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对人性、阶级矛盾,以及丑恶的社会现象等的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又犀利。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表现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在地狱之门罗生门下的挣扎与选择。而1950年黑泽明电影的《罗生门》,在提高了这本书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罗生门”这个词产生了一些别样的含义,指的是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真假难辨,事实扑朔迷离。

生活中也有许多罗生门事件层出不穷,比如许多明星的离婚案,双方各执一词,不同人的说辞互相矛盾,引得外界揣测纷纷。又比如某超市的食品质量问题,案件中被曝出使用过期肉和黑油,超市声称是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把控不当,生产者声称超市为了控制成本,私自更改了限期标签继续出售,双方各执一词,究竟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所以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部罗生门,我们都用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观点,来解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罗生门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

我有时会想,假若芥川能看到更多人性的美好面,那么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是否能够避免呢?可话又说回来了,假若他看到了人性之光,放弃了对人性恶的思辨,那他还能被称之为芥川龙之介吗?

嗯,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芥川龙之介写出了我们平常心底里表达不出,也不愿意告知别人的那种黑暗的想法,但是这一切都是最赤裸裸的真实,这也是为何无数读者如此爱《罗生门》这本书的原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应由,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