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被讨厌的勇气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被讨厌的勇气》。

你是否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茫然若失,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幸福在何方?是否一次次奋力拼搏,已让你疲惫不堪,甚至对明天不敢抱有信心?你是否人到中年,一切都进入惯性的轨道,生活对你已波澜不惊,关于爱,关于未来,你是否已经麻木不仁?

生活中,好像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改变自己不满的现状。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一生充满意义,读一读这本关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吧。相信本书能为你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

这本书虽然是讲阿德勒心理学的书,但并非阿德勒所写,它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撰写的。他们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者、传播者,同时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受益者。这是一本实用且能够开启你的脑力的作品,就像推荐序里所讲的那样,作为一般读者,它可以是你接触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你不需要储备任何知识,就能从容地打开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甚至不需要知道阿德勒是谁,也能了解阿德勒理论的精髓。也因此,这本书把当时并不红火的阿德勒,突然推到了一个崇高的位置。

阿德勒心理学,也叫勇气的心理学,讲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像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等等。这些问题好像都离不开一个原因,那便是生怕别人讨厌自己,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所以很多时候读者会一边看书,一边对号入座。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书中两位主角的对话,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吧。

生活中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但很少有人会豁达地去看待这些问题,或许我们缺乏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而阿德勒心理学就能教会你这一点,因此它也被称为勇气的心理学。

那么它到底说了一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会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作为寻求自我价值的标准之一。古代原始社会,假若一个人不能被其他族人认可,就会面临被孤立、被抛弃的风险。在那个群居而生,野兽随时出没的时代,一旦被群体淘汰,没有了群体的庇护,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很难生存下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存环境的改变,群体而居的生活方式被淘汰,那些由于不被认可而被群体淘汰,甚至危及生存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但是害怕被别人讨厌的恐惧,还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就好像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显然这种认知是非常错误的。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是作为一种拥有无力的生物,我们都有摆脱无力感的普遍欲求。当我们无法达成这样的欲求时,就会产生自卑。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自卑感完全是正确的,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本处境。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他们摆脱自卑的方式不尽相同。一个孩子天生患佝偻病,身边的人常常把她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柄,别人异样的眼光、嘲讽的话语,让这个孩子慢慢变得自卑。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并没有让自卑肆无忌惮地来折磨自己,反而是激发了他研究心理学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便是阿德勒。

可见,自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一个人日渐消沉,走向人生低谷,也能让一个人发奋图强,逐渐强大。应对自卑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或许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也叫勇气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我们从阿德勒的成长历程中也不难看出,勇气心理学一直伴随在他身边。阿德勒小时候个子小驼背,体弱多病,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不过他并不穷,家里还挺富裕的。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的哥哥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在他三岁时,弟弟就在他身边死了,自己又两次出了车祸,五岁时差点因肺炎死去,人生有很多坎坷。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了解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之后,我们会发现,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好像有着各种各样的束缚,在驱使我们讨好他人,不被别人讨厌,比如金钱、时间、人际关系等等。那么归根结底,是哪些束缚让我们缺乏被讨厌的勇气,阻碍我们获得幸福呢?

阿德勒认为,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有三种束缚,同时他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解脱,重获心灵的自由。

第一种来自过去。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然而这本书里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缺点,统统推卸给自己的原生家庭。比如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可能会说,火气大不能怪我,也很难改变,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的基因里就带着火气,这是我们的家族遗传。这种荒谬的理论只能是让我们知错不改,一错再错,一生都不会有大的改观。看一些案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他的母亲18岁时遇见第一个男人,并生下了她,第2年两人分手,母亲独自带着她重返校园,后来母亲再婚,几年后再次离婚,婚姻动荡,生活窘迫,一生漂泊。如果我们用原因论来解释他这样的经历,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创伤,然而并没有。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写道,在我的生命里,母亲是独一无二的永恒,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来自于我的母亲。所以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只有把我们从过去的束缚当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更积极的面向未来。

第二种束缚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进行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听上去好像很高深、很复杂,但其实有没有做到,只要看一点就够了,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我们举个例子,在教育时,父母就很容易搞错人生课题的负责人,所以经常会出现陪着写作业呀,时刻监控上学情况,甚至是干涉孩子对职业的选择。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写作业、上学,还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最终承担结果的是孩子自己。所以,即便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父母也不应该接管孩子的课题,孩子必须直面自己的课题,发奋图强、不懈努力,为实现自己的课题而不断超越自己。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的烦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必然要跟人取得联系,这就导致由于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及评价,我们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困扰。如果我们是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去生活处事,那么当别人不认可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价值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者表扬的话,此时活在别人认可中的人,以后就不会再去捡垃圾了。这是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产生的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是很痛苦的。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体会到这些痛苦,就像一位新媒体工作者,当他写的公众号文章,文章的阅读量很高,就会很高兴,文章的阅读量很低时,可能就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如此根据他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的价值,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而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第三个束缚是来自未来。很多人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然而,就像现在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活在当下,现在是我们唯一正在经历和拥有的,阿德勒哲学特别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一直以来,那些取得大成就的科学家,往往是那些分秒必争,专注现在的人。假如贝多芬因为身体原因而深陷自卑,沉溺于梦想而不珍惜现在,发奋练习,相信世界上会缺少很多美妙的乐曲。假如爱迪生总是沉溺在不幸之中,意志消沉,拒绝面对现实,不努力探索,或许电灯便不会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当中,夜晚将会变得又黑又长。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受未来的束缚,应该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知道了阻碍获得幸福的束缚,那免不了要谈谈如何摆脱它们。生活中,你是不是一直在苦苦寻求着解决办法呢?是不是尝试了各种办法,屡遭挫败呢?是不是经常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垂头丧气,抱怨人生坎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人生束缚,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果在日常的人际关系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密切的友好关系,并且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愿意在关系中间积极地做贡献,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共同体感受。而阿德勒心理学就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共同体感受,共同体感受是幸福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具体来说,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首先要做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首先诚实的接受60分的自己,再去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有位教育专家就曾经说过,每次做讲座之前难免紧张,但他不会跟自己说“你可以的,你能做到”,而是会诚实地接纳自己,在心中默念道,好吧,我现在紧张是自己的一部分。她先去自我接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去想办法加以解决,对症下药,这样紧张的感觉会舒缓很多。

做到了自我接纳,接着就要做到他者信赖,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关系。这里需要把信用和信赖两个词做一下区分。所谓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例如想要从银行贷款,即必须提供某些抵押,银行会估算抵押价值,然后贷给你相应的金额。“如果你还我的话,我就借给你”,或是“只借给你能够偿还的份额”,这种态度并不是信赖,而是信用。与此相对,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对方,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的相信,这就是信赖。当然,无条件的相信他人,有时会遭遇背叛,这就好比贷款保证人有时候也会蒙受损失一样。即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做信赖。因为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只有拿出信赖他人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当你能做到时刻信赖他人,你就可以进入摆脱束缚的最后一步,也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自身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都是如此。这些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而是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的感觉,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赚钱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因素,毕竟在价值金字塔,生存是最低的需求。然而,当人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你就可以看到他者贡献的神奇魅力。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是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取归属,而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说,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当我们做好了这三点,就会找到共同体感觉,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会游刃有余。当然,除了做到以上三点,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更要做到活在当下。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接。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就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接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接,也就是说,人生是连接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有些时候,人也要甘于平凡,甘于普通。当你真正自信的时候,是不会刻意的炫耀自己的优越感的。人生不是一条线,过去不重要,未来不可期,只有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听完全书,也许你已经开始隐约觉悟,即使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和使命,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而是需要被讨厌的勇气。毕竟生活的多面性是要你一个人来完成的,在被讨厌的过程当中,你也许会失去一些什么,但是却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你会更注重此时此刻的你,认真的活在当下每一天。其实被讨厌的勇气也是幸福的勇气,我们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被所有人喜欢。当你有一天拥有了获得幸福的勇气时,你会发现不用伪装,直面内心,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好。当一个人不需要去迎合和讨好别人,获得认可时,他才称得上拥有了自己的人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