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双城记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狄更斯的《双城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
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
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段话我相信你们多多少少都听过,那句著名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更是被无数次引用。而它的原始出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双城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莎士比亚之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狄更斯。狄更斯出生于一个海军职员家庭,十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债务问题,全家被迫搬到监狱居住,他也因此被送到伦敦的一家鞋店做学徒,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从小在艰辛和屈辱中长大,对人情冷暖体会颇深,这也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凸显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的关注。
狄更斯在创作《双城记》时,是19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改变,但也随之种下了罪恶的种子,迅速拉开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下层劳动群众的愤怒与不满也日益增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正是儿时的生活经历,让狄更斯对底层社会有着极其敏锐的把握。他意识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正处在一场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狄更斯便想通过描写伦敦和巴黎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一点借鉴和警醒,于是《双城记》应运而生。
《双城记》以动荡的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故事横跨了伦敦和巴黎两座城市,以马奈特医生一家,以及他的好友德法奇夫妇为主线,展开了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整个故事所传达的主旨“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更是让《双城记》成为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狄更斯自己也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并且无比激愤。
那么接下来呢,就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双城记》这本书。
第一个方面,让我们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一下这段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爱恨情仇。
1775年12月的一个夜晚,居住在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奈特在散步时,突然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传唤,强迫马奈特医生出诊。在侯爵的家中,马奈特医生看到了一个神志不清的农妇和一个深受箭伤的少年农民,奄奄一息的少年向马奈特医生诉说了整件事。原来侯爵兄弟为了取乐,侵犯了农夫,并杀害了她的丈夫,而这个少年正是农夫的弟弟,他为了给姐姐报仇,来到侯爵家里,没想到却倒在了侯爵兄弟的剑下。埃弗瑞蒙德侯爵强迫马奈特医生出诊,也是因为知道自己惹了麻烦,想看看医生能不能救回姐弟的两条命。然而因为耽搁太久,早已错过了救治时间,马奈特医生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农妇和少年死去。
就在农妇和少年死后,侯爵兄弟想用金币收买马奈特医生,让他隐瞒着肮脏的秘密。马奈特医生拒绝了那一桶金币,并在回去之后就写信给国王,试图揭露侯爵兄弟的罪行。不料,马奈特医生却被侯爵兄弟监视了起来,那封揭发信件也被他们截获,兄弟两人甚至当着马奈特医生的面,烧回了那封信,并用一架马车将马奈特医生送往了巴士底狱。从此,马奈特医生就被关在那暗无天日的巴士底狱,这一关就是18年。
然而,告发侯爵兄弟的事情,马奈特医生并没有和自己的妻子提过,她自然也不知道丈夫的遭遇。就这样,丈夫的失踪让妻子心碎而死,他们的女儿露西在好友银行家罗瑞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英国,并在伦敦长大。
18年后,马奈特医生无罪释放,被他昔日的仆人德法齐接到自家的酒馆。罗瑞先生知情后,也立即通知露西,将马奈特医生接往英国。露西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活在人间,感到无比震惊和欣喜,她用自己的照顾和关爱,唤醒了这个被关押了18年而精神近乎崩溃的父亲。团圆的马奈特一家一起坐船从法国赶往英国。
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查尔斯·达尔内,他也是前面提到的埃佛瑞蒙德侯爵兄弟的侄子。然而,达尔内由于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强烈反对贵族阶级对底层的压迫,所以主动放弃了侯爵的头衔,想远走英国做一名法语老师。就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他遇见了马奈特医生的美丽女儿露西,两人一见倾心,相谈甚欢。不巧的是,他们的交谈被一个叫巴萨的人听见,巴萨知道了达尔内的贵族身份,想以叛国罪诬陷他,从而获取一笔财富,达尔内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幸好被好心的律师斯特莱佛和他的助手卡尔顿相救。
卡尔顿被露西的美貌和善良打动,尽管他爱得浓烈,但也只能是单方面的爱慕。在露西眼中,她只是把卡尔顿当成了自己最为尊重的好友。出狱后,达尔内向马奈特医生坦诚,自己就是侯爵兄弟的侄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也表达了他对露西那份真挚的爱情。马奈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达尔内和露西的婚事。于是达尔内就在伦敦迎娶了露西,一切似乎格外圆满。
然而海峡的另一边,法国达尔内的父母相继去世,但叔父埃弗瑞德蒙侯爵仍然为所欲为。有一次,侯爵无所顾忌地驾驶马车,在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还表现得若无其事。终于恶有恶报,她被孩子的农民父亲用刀杀死了。这仿佛预示着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马奈特医生的好友,也是他昔日的仆人德·法奇,还有德法奇的妻子,就是坚定的革命者,他们的酒馆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德法奇的妻子不断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他们的酒馆也即将成为这场革命风暴的中心。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们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达尔内家族的管家被愤怒的革命群众关进监狱,他向海峡对岸的达尔内求助,希望达尔内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远在伦敦的达尔内为了营救管家,只身前往那时一片混乱的法国,没想到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马奈特父女知道后也连夜赶到巴黎,希望能够救出达尔内。
在法庭上,马奈特医生的作证让达尔内回到了露西的身边,可是短短几个小时后,达尔内又再次被逮捕入狱。原来,在法庭上,马奈特医生曾经的仆人、现在的革命群众德法奇夫人,出示了他们攻陷巴士底狱时发现的马奈特医生坐牢时的手记。那份关键的手记揭示了曾经迫害马奈特医生的贵族,正是达尔内的侯爵父亲,以及达尔内家族的一系列罪行。愤怒的革命法庭当即宣判达尔内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爱慕露西的律师助手卡尔顿来到巴黎,她买通狱卒混入监狱,凭借自己和达尔内惊人相似的面貌,顶替了达尔内。马奈特夫妇也早已准备就绪,他们带着达尔内顺利地离开了法国。然而,被革命冲昏头脑的德法奇太太并没有打算放过达尔内,她试图阻止达尔内的逃离,但自己却在和露西的女仆普洛斯小姐的争执中,因为枪支走火而命丧黄泉。此时另外一边,卡尔顿带着对露西至死不渝的爱,英勇地走向了断头台。
故事到这里呢,就说完了。这个故事有很多条感人的线索,比如达尔内和露西的爱情,马奈特医生和女儿之间的亲情,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卡尔顿对露西真挚、毫无保留的爱。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从伦敦和巴黎两座城市出发,一起试着去还原那个年代的社会,看看为什么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伦敦和巴黎都是既拥有漫长历史,又不甘落后、不断发展的城市。在《双城记》这个故事里,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这两个城市的分界也不再那么明显。狄更斯笔下的巴黎是这样的:“饥饿到处横行,饥饿被推出高楼大厦,钻进挂在竹竿和绳子上的破烂衣衫里,饥饿从不冒烟的烟囱朝下俯视着。”当时的法国社会贫富悬殊,富人奢靡淫乱,穷人食不果腹,底层社会的怨气正在蔓延,正在酝酿一场可怕的革命。对于这些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狄更斯更是极其同情的。在那些贵族人眼里,人命如草芥,100个还比不上他们的一匹马、一条狗。贵族阶层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终于激起了底层人民的反抗,革命爆发,复仇的滔天怒火向贵族们狂卷而去。为了自由的名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法国,这些口号显示出了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战斗的决心,听上去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为什么作者同时又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呢?
在《双城记》里,成功攻占了巴士底狱的革命者们,用胜利的狂热,以自由之名,亲手创造出了弥漫着血与火的人间地狱。他们曾经是受法治不公所害的无辜者,如今,他们借自由之名颁布了惩处嫌疑犯的法令,可以随意把人关进监狱,他们让无数并没有犯法,但又没有办法申诉的人们,变成了当年被迫害的自己。他们曾经是被暴力伤害的被压迫者,如今他们也用同样的暴力手段,压迫着其他善良而无力的人,革命者们成为了新的压迫者,这似乎成为了一场轮回。
尽管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双城记》中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双城记》中,狄更斯笔下那古老的伦敦塔与塞纳河,贵族老爷飞驰的马车和衣衫褴褛的农民,伦敦小市民平静的生活与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前夜,那个遥远的18世纪仿佛就在眼前。作者一方面同情底层人民,理解他们对反抗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正是这动乱时代的野蛮与混乱,狄更斯以冷静、辩证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大时代。这种阅读体验对我们的读者来说,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所以,《双城记》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给英国社会的提醒。《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了特殊的年代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爱恨情仇,想要表达的是暴力与鲜血无法抹去仇恨,爱比恨更有力量。这个小说也反映了狄更斯矛盾的心理,他希望有人可以推翻贵族的统治,却又不希望人民牺牲自己。这一切似乎更像一个讽刺,一个病态和相互迫害的社会里,最后牺牲的竟是一个与整个事件毫不相关的英国人,这些也被他写进了出版序言。
狄更斯长眠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寺诗人角,与米尔顿、彭斯等杰出的文学家们埋葬在一起。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回过头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永远徘徊在时代的边缘,就像《双城记》中的人们,在希望中迷茫,在选择中彷徨,在欢喜中忧愁,在期望中失望。脆弱的个体,在这个信息时代中都变得那样渺小,那样的无足轻重。当我回到《双城记》的开篇,才发现160年后的今天,竟和狄更斯笔下世界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共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只是是什么让好变成了坏,为什么又让坏变成了好,我还不明白。我相信在一起解读了这本《双城记》之后呢,你会对现实的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为您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下一篇: 明朝那些事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