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铛铛铃2025-08-30传记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

是英国知名音乐记者、作家马克·布莱克给英国史上最优秀,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摇滚乐队之一——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所著的传记《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天空中出现了一只飞翔的粉红色小猪,这是英国摇滚乐平克·弗洛伊德演唱会上的经典场景。奥运会开幕式上重现这一幕,就是为了向这支老牌英国本土乐队致敬。

在中国的摇滚乐迷心目中,平克·弗洛伊德同样拥有崇高地位。它和披头士、滚石乐队等一起,构成了英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传奇。尤其他们的两张专辑《月之暗面》和《迷墙》,更是成为无数乐迷为之倾倒的至尊经典。

英国音乐记者马克·布莱克花费数年时间,采访了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成员及其家人、朋友、大学同学和音乐伙伴,才撰写出《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一书。这本书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现场八方”演唱会历史性的重组演出开始,回溯了乐队从一开始瑰丽奇异的迷幻摇滚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历经巅峰,再到80年代开始经历分裂,直至推出最后一张专辑《无尽之河》的历程。同时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无论是乐队经历的千回百转,还是复杂的人物传奇,都有很全面的陈述。你知道的或是不知道的,有关乐队的点点滴滴,都能从这本《无尽之河》中得到。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从三个方面,为你解读这本《无尽之河》。

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平克·弗洛伊德这支乐队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同时深入认识这支乐队的两个灵魂人物。一个是乐队主要的词曲作者罗杰·沃特斯,是他最大程度地将平克·弗洛伊德提升为流行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而另外一个人就是歌手、词曲作者席德·巴瑞特,他们也是书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两个人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揭开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层层面纱吧。

谈起平克·弗洛伊德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乐队早期的灵魂人物席德·巴瑞特。希德1946年出生在英国剑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便展示出超人的艺术天赋,随后便与同样来自剑桥的罗杰·沃特斯、大卫·吉尔默等组成了最早的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那么平克·弗洛伊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希德把两位他喜欢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布鲁斯歌手平克·安德森、弗洛伊德·康塞尔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根据布莱克的采访可知,从1965年到1966年初,乐队名称在固定之前,还曾经先后使用过平克·弗洛伊德·布鲁斯、平克·弗洛伊德之声、茶具等名字。足以见得,席德·巴瑞特是乐队初期的灵魂人物。他是一位迷人的艺术家,他创作了乐队最早的热门歌曲《看艾米丽玩耍》《阿诺德·莱恩》等歌曲。他充满创造性的张力,在冷静和飘忽不定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独创的平衡,这种平衡很适合那个时代。

19678月,第一代平克·弗洛伊德成员巴瑞特、沃特斯、莱特和梅森带着首张专辑《黎明之风的风笛手》初次亮相,这张迷幻专辑反响不凡。然而希德的精神健康状态,却在首张专辑发行之后骤然恶化。这件事对于希德来说是不幸的,此后他的生活也再无任何飞跃。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乐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财富。希德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正是他对迷幻药的实验,使他在平克乐迷心中成为一个神话人物,当然这是后话了。

1968年,希德的行为越来越古怪,威胁到了平克·弗洛伊德正蓬勃发展的事业,于是被乐队开除。此后,罗杰·沃特斯成为乐队的第二位灵魂人物,同时吉他手大卫·吉尔默加入乐队。这支由沃特斯、吉尔默、莱特和梅森组成的阵容,成为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最著名的阵容。

1970年左右,沃特斯极力想要摆脱乐队迷幻的太空摇滚的标签,他的作品也开始考虑现实层面。在沃特斯和吉尔默的配合下,平克·弗洛伊德开始了超光速的发展。他们录制了《乌玛古马》《原子之心之母》和《干涉》等唱片,越来越大胆的声音一步一步突破了摇滚乐本身的极限。

在此之后,乐队迎来了他们最辉煌的三张概念专辑《月之暗面》《愿你在此》和《迷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的音乐里,罗杰·沃特斯的童年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中。听者能触摸到他和同伴在剑桥成长时的心境。通过传记作者对罗杰·沃特斯本人和他身边的人的深度采访,我们才知道,原来沃特斯小时候一直在容忍着学校教育,但他有着非常难以相处的坏脾气。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有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气势汹汹,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缺乏安全感。他年轻时对一切都感到害怕,所以变得相当具有攻击性。为此他也承受矛盾和痛苦,并长期接受心理治疗。但正是这些痛苦的思考,造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他们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时期。

沃特斯颤抖的疯癫和狂乱的咆哮在早期作品里就有显露。不同于希德创作的有着惆怅天真之美的歌曲,沃特斯创作的《拿起你的听诊器行走》,将那种颤抖的疯癫和狂乱的咆哮展现在专辑中。不过沃特斯的宿命论里,带着出人意料的悲悯与深刻。即使他脸上满是愤怒和刻薄,他总是将专辑的内容做得沉甸甸的,这既是他作品的难能可贵之所在,却也为他日后脱离乐队埋下伏笔。

相对于激烈的沃特斯,大卫·吉尔默是一位慷慨的绅士。作者在书里冷静地讲述队员之间,尤其是沃特斯和吉尔默之间的微妙关系。吉尔默刚刚加入乐队时,在乐队里像个局外人,但慢慢的,他的吉他成为乐队的招牌声音,同时他也有一副金嗓子。如果说歌词仍然是吉尔默的致命弱点,那么他的招牌吉他、怒号和英式唱腔足以遮住这一短板。而歌词创作恰恰是沃特斯的强项。有趣的是,有时吉尔默故意为难沃特斯,要他再给专辑写一首歌来。他俩吵了一架,沃特斯满脸不高兴地离开了录音室,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交出了一首杰作。沃特斯的暴脾气催生了专辑里最具有韵味、最为感人的歌曲。沃特斯那种汹涌澎湃的对优雅和妥协的巨斥,在吉尔默音色的温暖和热情中,显得更为饱满、立体。

随着队员之间矛盾的激化和价值观的分歧,在做专辑最后的乐章的时候,吉尔默和沃特斯关系走向破裂,沃特斯被逐出乐队,重蹈了他们在60年代核心缺失的覆辙。由此,吉尔默成为乐队的第三位灵魂人物,带领乐队做出《藩篱之钟》《无尽之河》等专辑。此时乐队的成员是吉尔默、梅森和莱特三人。

2005年现场八方音乐节上,平克·弗洛伊德只为这次播出重组了20多分钟。他们能聚在一起简直是个奇迹,观众激动不已。吉尔默说,平克·弗洛伊德是一头笨拙的巨兽,等待着从懒散中被唤醒。他们嘴上不服彼此,演奏时却有默契,有一种奇怪的魔力。后来2008年莱特去世,令平克·弗洛伊德再也不可能重组,这也令歌迷们唏嘘不已。

乐队的成长史里充满着成员的成长心路,乐迷渴望着乐队重组,虽总不尽人意,但平克·弗洛伊德各个时期的作品,却又无不包含着彼此。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平克·弗洛伊德。

第二个方面,平克·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自己今后发展的迷幻风格。前面我们也提到,平克·弗洛伊德的两张伟大专辑《月之暗面》和《迷墙》,被歌迷誉为至尊经典。那么这两张专辑是如何诞生的呢?

1973年,《月之暗面》灌录成唱片之前,先是在一年前进行了首次演出。不过那次首演并不顺利,由于演出现场的机械和电力故障,平克·弗洛伊德放弃完整演奏《月之暗面》的计划,被迫更换了其他作品。专辑中脍炙人口的《金钱》和《时间》两首歌在开头部分都进行了声音采样。《金钱》来自沃特斯向妻子制陶用的金属搅拌碗里扔硬币发出的声音,而《时间》开头的时间、滴答声、报时声和闹铃声,则由录音师帕森斯在附近的一家古董钟表店录制完成。每录其中一个钟,帕森斯都要请店主把店里其他的钟全部停摆。有趣的是,平克·弗洛伊德在《金钱》里抨击着金钱、贪婪和自私,然而这首歌却让他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个人财富继续飙升。布莱克如此评价道,《金钱》随后也成为平克·弗洛伊德在巡演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歌,乐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此飙升。

《月之暗面》之后,《迷墙》之前的这段时间,平克·弗洛伊德又推出了两张唱片,分别是《愿你在此》和《动物》。其中《动物》这张专辑的概念灵感来自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隐喻小说《动物农场》,沃特斯用狗、猪、羊三种动物代表人类众生相,好勇斗狠的狗、专制暴虐的猪、愚昧盲从的羊。奥威尔小说里的隐喻对象是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沃特斯批判的则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飞翔的猪这一摇滚史上的经典形象来自于《动物》专辑。封面是一头粉红飞猪漂浮在伦敦南部的巴特西发电站上空。当时巴特西发电站已经是即将关闭的状态,沃特斯被这座悲观的、残酷的建筑吸引,想出了在四个大烟囱中升起一头飞猪的主意。根据沃特斯的解释,这头猪象征着希望。后来,这头飞猪经常出现在平克·弗洛伊德的演唱会上空,成为乐队最著名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关于这头飞猪道具,布莱克还披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最初的飞猪由制造出齐柏林飞艇的一家德国公司打造,被命名为阿尔吉。为了拍摄专辑封面,阿尔吉必须在巴特西发电站上空升起。阿尔吉被运到巴特西发电站后,工作人员为他冲进了大量的氦气,并由缆绳绑住。考虑到阿尔吉一旦挣脱缆绳,将会影响航空飞机的正常运行,所以现场还有一位神枪手以防万一。不料第一天由于充气问题,阿尔吉没有完全膨胀起来。第二天,阿尔吉顺利升空,但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阿尔吉挣脱缆绳向天边飘去。神枪手这天正好也不在现场,结果这头自由飞翔的粉红色小猪导致多架航班取消,而且还惊动了英国皇家空军,无意中帮助平克·弗洛伊德的新专辑做了最好的宣传。

1979年,平克·弗洛伊德的划时代巨作《迷墙》震撼问世。以这张唱片为基础,平克·弗洛伊德充分发挥IP效应,综合打造出动画、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迷墙》的影响力大大溢出了音乐范畴。专辑上市两个月便卖出了100万张,至今全球销量已经达到了2300万张。《迷墙》是总长一个半小时的双碟唱片,大部分词曲由沃特斯包办,讲述了一个英国歌手从小的成长经历,带有巴瑞特和沃特斯的自传性质。主人公的父亲在二战中阵亡,失去父亲的主人公在抹杀个性、冷酷呆板的教育制度下长大,与周遭世界显得格格不入,逐渐在个体和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阻隔交流的高墙。这些内容既来自于乐队主创的亲身经历,也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起到了批判作用。冷战、阴影、教育危机、人性异化,这些宏大深刻的主题,都被压缩成现在这张专辑之中。同样经典的还有一系列《迷墙》演唱会,平克·弗洛伊德用百万美金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演出进行过程中,一道巨大的砖墙在舞台上不断垒起,最终把乐队和观众隔绝开来,并在演出达到高潮时将其推倒。这道高墙也表达了沃特斯对于唱片工业的不满。

第三方面,最后我们透过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这本传记,和他们颇具戏剧性的过往,一起来体会平克·弗洛伊德这支乐队所承载的音乐成就,以及他们带给世人的启迪。

经过漫长的隔阂、冲突、分别、重聚以及成员的离世,平克·弗洛伊德的传奇在2008年因为莱特的逝世宣告结束了。但年近80的摇滚老炮儿还在默默创作、耕耘着。尽管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年之勇,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平克·弗洛伊德所创造的传奇故事和不朽意象,仍然拥有着神奇的魔力,使他们和过去一样触手可及。

论及平克·弗洛伊德过往的艺术成就,它从旧时代延续并贯穿至今,仍然让当代乐迷们感触良多。艺术创作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参与者的阶级与文化背景如何,都能在艺术的互通有无中感受到心灵的撼动。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造诣也体现于此,他们的创作本身既是音乐的本质,他们撇开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在艺术创作上呈现的内容,永远是摒弃一切杂质的哲学思索。《迷墙》这张专辑既成为了平克·弗洛伊德音乐生涯巅峰的代表作,也成为了象征西方文化的经典之作。平克·弗洛伊德在音乐上的先驱性探索,以及对人性议题的探索,正是他们成为伟大乐队的最重要意义。他们创造了一种音乐的语言,不仅仅让自己的音乐语言洋溢出如此具有幻觉式的魅力,更用这种语言表达了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对人类世界种种现实问题的批判,甚至还用这种音乐的语言来表达出一种哲人般的思考。

如今,我们往往在非音乐层面上来解读音乐,根据音乐人的成就、地位来予以判别、评价。但从平克·弗洛伊德的身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究其根本,音乐的本质才是其蕴含的精神所在。

我们从未长大,只是慢慢变老。这些摇滚的生命终也逃不过岁月长河,有的已经陨落,有的还在散发热量。感谢他们留下的真实音乐作品,这些不会褪色,更不会老去,将一直感动后世无数年轻的灵魂,直到永恒。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钢琴师

下一篇: 双城记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