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钢琴师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钢琴师》。
如果你问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事件是什么,那么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绝对会占据前三。而这本《钢琴师》的作者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就是一名屠杀的幸存者。
这本书呢,是一本回忆录,包含了他在华沙的犹太聚居区居住,和他在逃避纳粹的搜查时的经历。战后,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凭借着超人的记忆和客观的笔触,将二战期间自己的遭遇汇聚成这本《钢琴师》,真实地还原了二战对于一个人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但因波兰政府的干预,迟至50多年后才再次出版。本书一发行就备受瞩目,荣登德国畅销书的排行榜,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囊括国际影展多项大奖。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钢琴师》吧。
本书的作者什皮尔曼是波兰著名钢琴家,他在华沙被纳粹党占领,并把整个城市都毁灭的一系列恶行中,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朋友的帮助,和作为一个人对于活着的极度渴望,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在战后写了这本书。
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作者什皮尔曼在二战中的悲惨经历。
1939年9月1日凌晨,法西斯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进攻。法西斯德国对于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十天,欧洲军事实力排名第五的波兰军队全线溃败;仅仅27天,波兰首都华沙全境陷落。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杀戮与死亡、炮火与废墟,小说《钢琴师》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
故事的主角是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波兰广播电台的一位钢琴师,他们一家都是犹太人。这天早晨,当他们在广播当中听到盟军将会增兵波兰,华沙不再孤立无援时,决定特地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来庆祝英国和法国加入欧洲战场,共同对抗纳粹惨绝人寰的邪恶势力。可幸福总是来得很快,厄运也是如此。
这天中午,当什皮尔曼正在电台弹奏肖邦的夜曲时,德军突然对华沙发起了进攻。什皮尔曼对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毫不知情,一个炮火打进来,电台的同事隔着玻璃窗示意他快走。结果什皮尔曼在惊了一下之后,并没有丝毫停止或者犹豫的意思,直到气浪袭来将他掀倒在地,他才和其他人一样仓皇出逃。
虽然德国军队进入华沙,但是一段时间后,大家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似乎德国人也没有那么坏。当各种针对犹太人的法令出台,形势开始慢慢转变。犹太人家庭不能存超过2000兹罗提的现金,多余的钱和贵重物品必须存到银行里,账户要封存。同时犹太人的不动产一律交给德国人,犹太人必须佩戴白袖章,而且必须有蓝色的大卫之盾标志。
之后,德国又在华沙建立起了犹太人的聚居区,这是一个只能再容纳10万人的区域,而现在却有50万人被迫要来这里找住处。高墙之内人满为患,物价飞涨、食物短缺,上演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
1942年,德国对犹太人的重新安置行动开始,聚居区里的居民要被转移。什皮尔曼一家人被押往火车站,等待着他们的是通向集中营的火车。此时的弟弟妹妹与父亲相拥而泣,他们都意识到了,这次必定有去无回。不远处有一个卖糖的小孩,出现在老弱病残的人群当中。父亲从胸前掏出皱巴巴的真皮钱包,拿出十波币,别的人又凑了十波币,买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糖果,小心地用小刀切成了六块,这是什皮尔曼一家最后的午餐。
火车进站,士兵们把犹太人当牲畜一样赶进臭气熏天的车厢。突然,有个犹太警察把什皮尔曼从人群里揪了出来,一脚把他踢到身后,大骂一句:“滚!快滚,老子救了你一命,快滚!”这个犹太警察是什皮尔曼的朋友,他想拯救这个国家最好的钢琴家,于是就让什皮尔曼下了车。但就算是朋友,也只救得了他一个人。什皮尔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最终踏上了通往地狱的列车,一个人又回到了聚居区。
原来的街道被洗劫一空,恐惧和孤独占据了全部。恐惧是害怕被发现,再次被送往转运站,被装进火车;孤独是父母、弟弟、妹妹就在那火车上,自己没向前走一步,离他们更远,他们也离死亡更近。
第二天,什皮尔曼找到了熟人,把他安排进了劳工营,做拆墙的工作。之后他做过不同的几份工作,也逃过几次清除行动,最后一份工作是仓库管理员。利用这个职务的便利,什皮尔曼帮助聚居区内的地下抗击组织运送弹药与枪支。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联系到了一对文艺界夫妇,愿意在他逃出来的时候收留他。
1943年2月13日,他走出了聚居区,摘下了袖章。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什皮尔曼在朋友的帮助下东躲西藏。他被反锁在一间公寓里,不能发出任何声响,靠朋友定期送来的土豆和面包度日。什皮尔曼公寓的房间里刚好有一架钢琴,钢琴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他却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他只能抚摸琴键,却不能弹出声音。把钢琴家和钢琴锁在一间屋子里,却不发生音符的碰撞,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但是现实不容许他放纵这一回,于是他只能坐在椅子上,想象自己指尖在琴键上跳跃的感觉,想象音符从指尖流走的感觉,享受他一个人的孤独时光。即使肉体被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生不如死,可灵魂依然悠然而自由地活着,这种信念不是纳粹的淫威能够毁灭的。
此时聚居区里剩下的一些犹太人开始反抗,波兰人的起义也在运筹中。东躲西藏的生活,让什皮尔曼一度陷入了黯淡无光的日子里。亲人生死未卜,自己又朝不保夕。在这奔波劳累的逃亡过程当中,什皮尔曼总能听到不知是何处传来的钢琴声。曾经热爱的艺术与生命比起来,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望着同胞一个个惨死在纳粹的刀枪之下,什皮尔曼痛苦万分,却又无能为力。
也许人在面对未知时才是最绝望的时候,在这场战争中,什皮尔曼是幼小的,他被战争推着向前,却无力改变局面。他只是无数个一步一步忍受着自己命运的苦难者之一。他幸运的一次次活了下来,但他不幸的目睹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华沙起义失败后,德国开始纵火焚烧整座城市,搜查躲藏的反抗者,同时将剩下的平民迁出城外。什皮尔曼已经累了,他已经不想再跑了,不想再逃了。他吞下了30粒安眠药,心中默念着:“爸爸妈妈,我来和你们团聚了。”没想到昏睡了几天之后,什皮尔曼竟然又醒了过来。他饥饿不已,于是恍恍惚惚地出门,四处寻找食物充饥。此时的他是一个钢琴师,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只饥饿的动物。
人靠什么度过苦难?该是各有各的方法。麻木钝化是一种,寻求宗教的安慰也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在《钢琴师》这本书当中,作为犹太人的什皮尔曼提及上帝的只有一句:“我们都应该感谢上帝,他让我们活下来。”在自杀失败后,什皮尔曼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要让他在痛苦的世界里磨练。在极大的苦难面前,唯有相信眼前的苦难会有尽头,把全部力气用于求生,才不至于绝望。
于是,在城市漫长而艰难的躲藏生活中,什皮尔曼一直坚持给手表上弦,每天撕一页随身携带的小日历,一小节一小节回忆自己弹过的乐谱,在心中跟自己用英语对话,坚持语言学习。这种方式总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一种属于知识分子的理性方式。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什皮尔曼在废墟之上的阁楼里找到了一大罐腌黄瓜。当他找来锤子和铁钩,准备凿开罐头充饥的时候,罐头不小心从手里滑落,滚到了一个穿着战靴的德国军官脚下。什皮尔曼以为自己会命丧于此,然而眼前的这个人并没有对他恶言相向,或者用上膛的枪口来威胁他,反而问他:“你是谁?”但此时的神皮尔曼已经无所畏惧了,回答说:“一个钢琴家。”
在得知什皮尔曼的职业以后,军官指了指隔壁屋里的一架钢琴,要求什皮尔曼弹奏一曲。听从了德国军官的旨意,什皮尔曼为德国军官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刚开始,什皮尔曼手指还有些生涩,渐渐的,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犹太人,是一只苦苦求生的老鼠,他只记得“我是一个钢琴家”。他粗糙褶皱的双手落在阳光映辉的琴键上,动听的曲目使人沉醉,琴声飘荡很远,带来了波澜的春天。月光从头顶的窗户照射进来,一抹皎洁的月光,就这样披在了钢琴家和钢琴上。这一刻,似乎是终章,又似乎是开始,时缓时促,似在回忆人生的幸福时刻,又似在痛诉战争的残酷。琴声同样淌进军官的心里,战争也许是有国界的,但是音乐没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并没有泯灭。
德国军官默默地走了,此后的几个月里,德国军官经常给他送来食物,并把自己的军袍给了他,让他度过这个寒冷艰难的冬天。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什皮尔曼时,还带来了苏军渡河的消息。苏联红军步步为营,占领了沦陷多年的华沙,德军惨败,节节后退。德国军官这次来是向什皮尔曼道别的。
不久之后,战争结束,什皮尔曼获救。恢复和平以后,什皮尔曼回到了波兰广播电台工作,在第一次直播节目当中,他又演奏了肖邦。距离上一次被炸弹中断的演奏,已经过去了6年。
后来,什皮尔曼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每一位帮助过神皮尔曼的人,都被他写进了书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什皮尔曼逃过了死亡,给了他绝望中的希望,给了他坚持下去的理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位德国军官。战后,什皮尔曼经过多方调查,终于知道了军官的名字叫威廉·霍森菲尔德。
霍森菲尔德出生于一个虔诚天主教教师家庭,他是少数能对灾难中的波兰人产生同情,对自己的同胞感到惭愧的一位德国军官。在战争中曾经拯救过近50名犹太人。当战争结束后,他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了苏联的战俘营。什皮尔曼找到了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1947年,霍森菲尔德在战犯营中风,1949年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后减判为25年苦役。判刑一年后,霍森菲尔德再次中风,瘫痪在床,1952年死于狱中。军官改变了钢琴家的命运,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009年,以色列政府授予霍森菲尔德为无私救助犹太人的国际义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正义之墙上,镌刻了一个德国人的名字。
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作者在经历二战时华沙犹太人区的悲惨历程。听完了之后,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被什皮尔曼不折不挠的精神所打动了。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在战争机器下,尊严可以被随意践踏,钢琴师的标签已不复存在,纳粹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区别对待。什皮尔曼不断地去寻求藏身之地,不断地去寻求食物,也许音乐才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音乐给了他黑暗中的一丝曙光。在书中,钢琴与枪炮成了最不和谐的元素,反而让这个故事极具张力,在反抗与迫害中扣人心弦,在平静与逃亡中让我们不断思考战争与人性,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极大的苦难面前,人们随时都会失掉活下去的信心,但又总会有求生的本能。所谓求生欲之于什皮尔曼,就是相信眼前的苦难会有尽头,把全部力气用于求生,而不是绝望。
书中有一个细节,当什皮尔曼在外流浪躲避追捕,自己随时可能死于非命的时候,他还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双手,不能毁了自己钢琴家的生涯。这似乎是一种十分荒谬的信心,毕竟这是生命都即将被摧毁的时刻,但是历史上的确有很多身陷极度困境的人,这种信心加上幸运,不仅保存了性命,同时也保存了精神。
战争是复杂的,战争中的人性更是复杂的。在所有帮助了什皮尔曼的人当中,都不是纯粹的恶人或者好人,但在他们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微弱的人性之光,或明或暗、或长或短,但在深不见底的黑暗中,哪怕是一点转瞬即逝的光亮,都可能点燃人性中最悲悯的情怀。不由得想起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句话:“你看,在人类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残存着一丝微弱的光亮,那便是人性。”我想,这一丝微光正闪烁在废墟里钢琴家颤抖的指尖上。
到这里,这本《钢琴师》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钢琴师》是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什皮尔曼的真实经历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什皮尔曼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但从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在一位德国军官的帮助下,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其实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什皮尔曼在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体现出仇恨心理,整本书语气平平淡淡,这不得不让人很佩服。作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依然可以有这么一份客观,这是一本没有太多的修饰,却是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书。世间善恶如此复杂,使仇恨已经失去了意义,唯有反省才可能有益于未来,愿和平永存,世人再不要陷此苦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这样,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清贫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肖申克的救赎
下一篇: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