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东方学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东方学》。
之前,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在国内引起了热议。虽说这是一部以华人为主题的电影,刻画了很多贴合华人家庭的情感和细节,可仍旧保有着大量的白人视角和对亚裔的刻板印象。
不难看出,即便现在华人的形象在欧美的文艺作品当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但不可否认,好莱坞看待华人的本质视角与真实的华人形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今天我们解读的这一本《东方学》,研究的就是早期西方对东方的各种想象、早期西方所造就的东方学审美与真实东方的差距。
《东方学》是身处东方的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萨义德所作。萨义德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后殖民理论,他是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运动的活跃分子,此外还是一名戏剧家与钢琴家,艺术造诣匪浅。
萨义德出生于耶路撒冷,童年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接受的就是西式教育。50年代后在美国先后求学,执教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
介绍完作者,现在我们再回到这本书,它的名字叫做《东方学》。那什么是东方学呢?其实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并不深入的时候,西方对东方进行思考、言说和表征的方式即是东方学。
《东方学》这本书是萨义德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西方话语下的东方进行批判的著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拉伯血统、美国国籍的双重身份,让萨义德对东西文化有了更独特的看法。他指出,东方不仅与欧洲相毗邻,它也是欧洲最强大、最富有、最古老的殖民地,是欧洲文明和语言之源,是欧洲文化的竞争者,是欧洲最深奥、最常出现的他者形象之一。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东方学》吧。
在《东方学》当中,萨义德写道,西方人所认为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在西方话语权力下构建出来的。东方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东方学》这本书的主题可以用开头就引用的那句话来说,来自马克思的名作:“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不过后来萨义德竟然又想到了一句更加简单有力的话来总结,套用叔本华的举世名言:“西方是意志,东方是表象。”东方是被西方建构起来的地理空间和认知对象,它从地理空间最终变为殖民空间。知识不但为权力服务,而且本来就是权力的一部分。
东方曾经是辉煌的,东方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就拿那些辉煌的过去,来证明今天欧洲的胜利,而且证明为了让东方重现昔日的荣耀,西方的介入或殖民是必须的。东方学家才能为东方说话,令东方说话。简言之,只有西方人可以论说东方,只有白人可以命名白人和有色人种。
传统意义上的东方指的是亚洲国家,如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等,这主要是从地理位置上划分的。而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中对于东方的描述,这并不是传统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仅仅是伊斯兰教的东方世界,认为东方和西方的地理区位是人为建立起来的。
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是没有真实根据,而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在历史进程当中,人类不仅会用一些实际地理情况来划分世界,还会构想一些相关特征来标记区域,以此强化对自身的认识。西方就会通过东方来界定自身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因此,东方对西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西方自身文化的重要参照。对西方人而言,东方长期就是一种谋生之道,无论是古代的十字军,还是后来的殖民者,他们都是拿地球的其他地区发财的,而其中的主干部分正是东方。东方的人们呢,在做横向比较时,他们往往是拿原始积累当做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而省略掉。
不可混淆,作者想要研究说明的并不是东方本身,而是西方的东方说法。这就像通史是负责事情本身,而思想史只管历史中的各种想法或者说法一样。说法与事实本身当然相距甚远,而想法就更远了。比如西方人认为,欧洲民族及文化优于非欧群体,西方比东方优越先进等等,它是一种集体意识。像什么“好色的土耳其人”,就是通过限定一个形容词,给地域打上了标签。文化主义总是不顾常识的,诚如文化主义总是有效的一样。而东方呢,也配合性的造就了一种单向的便利,就是西方想怎么说都可以,丝毫不必担心理论回应与反驳,甚至连质疑也没有。这一令人愉快的舒坦度,仅仅是因为东方人普遍的理论思考能力不足。
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支配、霸权关系,东方被东方化了。东方学并不仅仅是一个谎言那么简单,它内含历史物质积淀,而这已经成为某种事实。东方学是一个西方指向东方的强势符号,其背后乃是一个实权体系,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者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实践体系,它过滤很多东西,并且再生繁殖,从中生成新的观念,被视为恒久不变的观念体系,比谎言更可怕。
东方学的审美是一种含混的、对东方妖魔化的审美,而这背后其实也包含了权力结构的不对等、一方情愿的臆想和文化交流的稀缺。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刻板印象。
赛义德认为,东方学中的东方,是由许多表述组成的一个系统,东方学本身亦是政治力量和政治活动的产物。1798年拿破仑东征埃及后颁布的《埃及制》,就是东方学与帝国主义权力之间紧密相连的写照。关于东方的知识,其实是服务于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东方学的目的是揭露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力量悬殊,决定了西方拥有话语支配权。为了使自己的支配地位显得正义,支持的一方会构建有利于自身支配地位的话语,而被支配的一方呢,就成为弱化的他者。强弱的悬殊势必会产生驯服和被驯服,而将弱势的一方驯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是殖民统治的本质。这种统治的实现依靠的正是不断更新的有关于东方的知识来教化臣民。在这个体系中,知识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速发展,和东方的实力差距日益增大,迫使东方陷入一种更为被动的地位。东方甚至在这一进程当中,失去了表述自身的权利,更多时候是西方在向世界介绍东方。然而介绍的内容,往往只符合介绍双方的设想体系,所以这种介绍和描述只是用来体现西方在东西方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拥有主导的话语权而已,而非东方的真实情况。
如果按照本书的作者萨义德所说,东方是话语建构出来的东方,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误读呢?
近代以来,很多东方国家为了重新拥有表述自身的权力,抵抗西方的霸权,争相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然而因为苏联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创伤,众多发展中国家长期的抵抗和努力都土崩瓦解。西方从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出发,再次君临东方,而这次的表述比先前更具体,更能对标西方自身的需求。就像西方为了满足金融资本推动全球化的需求,高举平等民主的大旗,其实只是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和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在这一过程当中,西方利用东方,展现自身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东方再次沦为东西方关系中西方实现利益的工具,不仅被西方大声批判,更是被东方化。
与此同时的,东方则通过对东方主义再产生的方式回应着西方的想象,以此来确定自我。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历史,那为什么几乎翻开任何一本世界历史,西方的内容会占80%甚至90%的部分呢?其他国家的历史去哪儿了?在过去500年,决定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方向的是西方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历史。西方对我们的了解远远少于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但是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还是不够,因为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是我们与西方接触、学习、转变的结果,否则历史会截然不同。也就是说,过去数百年来,对世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是西方文化,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历碰撞和破碎后,凭借自身的学习和转变来适应西方文化,不主动转变就无法获得生存的可能。
时至今日,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浮于表面的东西太多,仍然缺乏持续的深入。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艺术家更敏感于对国际当代艺术技法层面的借鉴、尝试和探索,但对于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文化判断仍远远不够,缺乏深度。
目前中国正在全面复兴,经济的腾飞让我们有了物质上的底气,而文化自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自信的文化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繁荣发展,更是向周边友邻展现出自身魅力的必要途径。努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大花园,是中国未来践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跳出对人对事的刻板印象,是我们不断学习进步的必要条件。革命导师们教导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事求是地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我们只有虚心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储备,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否则只能固步自封、自鸣得意、自以为是。
人们总是习惯于简化复杂的事件,甚至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二元对立。一方面,人们使用所谓的标准文化来入侵他们眼中的未开化文明,征服和改变非标准文化。另一方面呢,人们塑造文化优势,强调自己文化的特质,而忽视其他文化的独立性。文化交流不应该基于刻板印象,这将使深刻的、丰富多彩的原本的文化样貌变得肤浅。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上等文明或者制度,每个文明和制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被故意贴上标签时,我们应该主动抵制和批评这种行为,同时思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否定。我认为文化传播的目的不是制造矛盾,而是解决冲突。我想没有所谓的标准和先进,文明平等是文化交流的原则。
东方主义只是西方人提出的一个框架,东方不应该是与西方相对的一般概念,而应该是与欧洲文化一样,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真正的东方的含义是丰富的,东方主义的发展应该让真正的东方人参与其中。此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没有所谓本质上的不同,文化交流一直存在,并且是相互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仍具有参考意义,面对其他文化的合理解释,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就像清真寺可能不是伊斯兰建筑风格一样,它可以是基督教风格,如科尔多瓦主教堂、清真寺,甚至可以是传统中国风格,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到这里呢,这本《东方学》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西方人所认为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在西方话语权下建构出来的东方,这背后其实也包含了权力结构的不对等,是单方面臆想和文化交流稀缺造成的结果。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刻板印象。
第二,面对西方的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误读,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和转变,同时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
黑格尔说:“哲学就像是智慧女神密涅瓦肩上的猫头鹰,他不会轻易向人们展示时间的真谛,偏爱在一个时代结束之际,从暮色中飞,抖动灵活的双翼。”其实《东方学》也一样,他在发现、现解释的过程当中,被多种意志,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所支配,宛如哲学般神秘多结。也许是现在或者是不久的将来,暮色临近,猫头鹰睁开睿智的双眸,《东方学》迎来被真正的表述。对东方印象的建构正是对身份的建构,而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因为总是会牵扯到对与我们不同特质的不同阐释和再阐释。
赛义德注意到建构的普遍存在性,于是他呼吁人文学者不要被权力带偏,而是要在研究中体现出充分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不能将现存的东方学甚至任何一种学术成果视为想当然,而应该不断反思、审视、核查和佐证。我们无法消除偏见,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少一些偏见。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